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引言:如今的老人們不理解為什么年輕人的壓力非常大,在他們看來當前的收入是過去的10倍有余。這么好的生活條件怎么就壓力大抑郁了呢?他們并不知道,如今的錢與90年代的錢價值不一樣了。一碗面條十五元、一杯奶茶二十元、一碗土豆花要六元、一根烤腸五元
引言:
如今的老人們不理解為什么年輕人的壓力非常大,在他們看來當前的收入是過去的10倍有余。這么好的生活條件怎么就壓力大抑郁了呢?他們并不知道,如今的錢與90年代的錢價值不一樣了。
一碗面條十五元、一杯奶茶二十元、一碗土豆花要六元、一根烤腸五元,就這一頓得花掉四十六元,再加點小零食什么的,一共有五十元。這個花費是建立在普通商業區,如果是在機場吃同樣的東西,估計得上百。五十塊錢放在三十年前的1990年,對許多家庭來說屬于筆不菲的財產,那會兒一斤豬肉才二塊五,但依然有人不舍得吃肉。而如今的豬肉雖然時有漲價,可并不妨礙家家戶戶吃肉。因此經歷過1990年養家糊口的人總愛說當下的年輕人嬌氣,這么好的生活還有什么不滿足的?
誠然我們的生活質量是變好了,可與此同時通貨也確實膨脹了。大家都有一個共識,那就是錢越來越不值錢,物價漲得太快。或許我們對于富足生活的定義需要改變了。1990年對富足人的定義是萬元戶,所謂萬元戶是指年存款數字能突破一萬元。根據統計,199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僅有903元,其中城鎮居民1500元,農村居民686元。因此可以看出一萬元的的確確是一筆巨額財產,萬元戶在那個年代真的是鳳毛麟角。
反觀如今,一萬元已經算不得什么巨款了,2021年上半年,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為24000元,農村地區18000元。也就是說當代人人都是“萬元戶”,顯然這已經不能成為富足的象征了。加之很多居民有房子這樣的不動產,大城市一套房子就要一百多萬。1990年有百萬資產被稱為“百萬富翁”,有車有大哥大,現在的“百萬富翁”有些還得去擠地鐵。難怪人們說:“十萬百萬不算富,千萬才起步。”既然錢都卷成這樣了,1990年的1萬元,相當于如今的多少錢?你能猜到嗎?
這個并沒有一個精確的數值可以計算,因此我們只能通過比對1990年的參照物來粗略估計。我們前面說到了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90年的十多倍,農村居民直接是那會兒的30倍,因此算下來,1990年的一萬塊約等于如今的26萬。也就是說經過三十年,我們通貨膨脹了26倍。有人不同意這個說法,收入增加并不能說明什么,因為我國經濟也在快速發展,比如退休工資連續17年都在以5%的幅度增長,這里面有經濟加持,26倍夸張了。
為了將范圍縮小一點,我們繼續比較。那就以房價為參照物對比1990與2021。90年一間普通的居民房每平方米不到一千元,2021年的房價普遍地超過了一萬元,一線城市的平均房價能達到3至5萬元。整體算下來,1990年的一萬元約等于目前的10萬元。人們還是不認同,他們認為房價具有區域性,平均之后沒有意義,應該拿同一個地方同一個地段的房價對比。那這里面的影響因素就太多了,最后比下去已經不單是通貨膨脹,還涉及多種經濟因素。
對比物價,1990年的豬肉每斤2.5元,2021年豬肉價格都在浮動,我們取20元這個值,對比來看豬肉是原來的8倍,那么1990年的一萬元相當于八萬。人們依然持反對態度,因為我們國家的養殖已經成熟,獲取豬肉的途徑變得容易。1990年一斤豬肉占人均可支配的四十分之一,2021年豬肉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千分之一,這么看豬肉沒“漲價”,還“降價”了,所以對比物價來看,好多食物占據收入的比重都在下降,也就是恩格爾系數降低。
最后比較人均存款,2020年我國人均存款7萬元,2021年會比7萬還多。1990年的人均存款僅為615元,漲幅110倍有余,那么90的一萬相當于110萬元。這顯然太過于夸張,這里面還存在著銀行業務的擴展與金融市場的發展。1990年的理財產品很少,大家的存款升值空間很小,如今各類理財,可以讓居民儲蓄增值,因此比較存款還不如可支配收入令人信服。通過比較這么多,最后綜合來看,1990年的一萬元相當于現在的13至15萬元,增長了十倍左右。
結語:
不可否認通貨膨脹讓我們的生活看起來的確更費錢了,但是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有些商品雖然價格上漲了,可購買他們已經不再變得困難。按照一萬塊的翻倍程度來看,曾經倍譽為萬元戶就是富足的時代放到現在應該是“十五萬元戶”,如果剔除掉不動產和貸款情況僅看存款的話,十五萬元不是一個小數目,所以新時代“萬元戶”的數量也沒有我們想的多,還是和之前一樣屬于少數??创龁栴}需要客觀,不可否認我們的生活在變好,同時經濟壓力也在增大。
高同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