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如今很多中國人都富了,是巨富,趁大幾千萬上億那種,但這些人普遍不自信,都愿意把老婆孩子往禮儀培訓班送,去學習一些貴族禮儀,當名媛貴婦什么的,學費還是天價,比如知名演員和社會活動家田樸珺小姐,她開的培訓班,據說一年學費就要99萬。名媛培訓班深
如今很多中國人都富了,是巨富,趁大幾千萬上億那種,但這些人普遍不自信,都愿意把老婆孩子往禮儀培訓班送,去學習一些貴族禮儀,當名媛貴婦什么的,學費還是天價,比如知名演員和社會活動家田樸珺小姐,她開的培訓班,據說一年學費就要99萬。
名媛培訓班
深挖這些富人的心理動機,你會發現,雖然這些人發了,但總覺得少點豪門底蘊,“沒文化”,去正式場合有點露怯,所以需要補補。
就像田小姐說的:
“金錢堆切不出貴族,只有文化可以。”
那這個朦朧神秘的“文化”到底指什么?
今天我就給大家聊聊這些天價培訓班背后的事,把這種貴族禮儀的虛偽徹底扒干凈。
(一) 英國貴族禮儀的背后
目前禮儀培訓這套東西,大多以英國的貴族社交禮儀為基礎,這是為什么呢?
其實要論擺譜,跟19世紀前的法國相比,英國還是弟弟。當時的法國宮廷那是窮奢極欲,是整個歐洲皇室的山寨對象,各國的官家都以說法語為榮。
但當法國大革命爆發之后,幾乎所有的貴族都陪著路易十六,被革命黨掛了路燈,“共和”思想也成為主流,“公民”成了尊貴的稱呼,貴族禮儀這套東西也就斷檔了,雖然法國現在還有,但不成體系。
可英國的革命不徹底,整套貴族體系被成建制地保留下來,一些社會上層崗位,如上議院也叫貴族院的議員,還是由那些老貴族們把持著。所以貴族禮儀有傳承,要想有old money那種范,還真得學他們的。
那這些禮儀培訓學校都教什么呢?
那多了,比如正式西餐禮儀、英式下午茶禮儀、宴會禮儀、紅酒鑒別、形象造型、賽馬和歌劇觀看禮儀、走紅毯等等。
看起來很復雜,其實他們就教你兩件事:
如何有品位地糟蹋錢,以及如何優雅地浪費時間。
(二)錢,要浪費在刀背上
就拿最常見的西餐禮儀為例子,首先要選趁手的家伙什。這些餐具的價格一定不能便宜,比如刀叉要用皇室御用品牌中鍍金銀的。紅酒杯得用水晶的,這樣口感更好,碰起杯來聲音更清脆。瓷器得選牛骨粉含量超過45%的骨瓷,這樣透光效果更好,質地更溫潤,有高級感。
一個盤子不上千,那能用嗎?
這就是教你如何通過物品來給自己抬身價,學名“炫耀性消費”。
這種炫耀有一定技巧。
作為一個貴族,最起碼的要求就是有錢,至少看起來有錢。普通人花錢,撐死了就是買房買車這幾個大件,大部分消費,都是用來維持基本的生活水平,再多就要用花唄了。
但我是貴族啊,我要讓別人覺得我有花不完的錢,我的錢絕不能浪費在生活必需品上,而是一些不起眼的小地方,比如吃飯、喝茶、品酒,錢都花在下等人都夠不著的地方,這才能證明我有錢。
總的原則就是:花這些錢是浪費,跟創造財富沒有半毛錢關系。
你們下等人買車是為了上下班,我們就不,就是霍霍,就是造,在這些細節上花得越多,越能體現我有錢,所以炫耀性消費是成為貴族的硬件。
但光有東西還遠遠不夠,我們貴族不光有錢,還有大把的時間,浪費時間才是做貴族的精髓。
(三)浪費時間的藝術
你們下等人7點就要爬起來去擠地鐵,午休一個半小時連覺都不舍得睡,擱那刷網劇、玩王者。
我們貴族就不一樣,不需要和下等人一樣去工作,睡覺睡到自然醒,每天悠哉游哉的,所以我們要把時間浪費在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情上,氣死你們。
還拿西餐禮儀舉例,進了高檔餐廳不能立刻找座位,得等服務生主動找你,把你領進去,脫掉外套讓服務生存好,這才能落座。
入座后不能著急點菜,要先點餐前飲料,果汁紅酒什么的,邊搖晃著酒杯邊看菜單,先點頭盤,后點湯,然后是副菜,再然后是主菜,最后是甜點和飲料。
品菜時怎么用幾副刀叉(左叉右刀,使用順序要從外到內),怎么舀湯(勺子要由內到外地舀),怎么切肉(從左開始切),怎么放胳膊(胳膊不能壓在桌子上,要自然懸空)……全部都有規矩。
這只是西餐禮儀的一小部分,學問大了去了,整個過程耗時費力,很容易就把一些普通群眾給忽悠瘸了,以為這就是教養。
其實這套東西本質上,就是告訴你,我有大把的時間,而且我還知道如何優雅地浪費時間。
這套規矩和技巧又不僅僅是炫耀時間,你還可以把它理解成一套上層社會的社交密碼,你只有掌握了這套密碼,才能打進特定圈層,否則,即使你再有錢,也是暴發戶。
記住這個知識點,一會兒要考。
如何你還覺得難以理解,那我就拿英式下午茶舉例。英式下午茶是1840年的時候一個英國公爵夫人發明的,大多數教科書上的解釋是這樣的,因為這位貴婦人一到下午4點就餓了,但開晚飯的時間是晚上8點,于是就用紅茶配上其他甜點先墊吧點,她自己一個人喝沒勁,又叫了自己的閨蜜,這一下就火了。
下午茶的出現很可能是餓,但它之所以能在整個英國貴族階層迅速興起,是因為它解決了英國貴婦們一個大天的問題,那就是如何打發時間。
這些貴婦們過去一天天閑地撓墻,但下午茶這個東西,一下子讓他們找到了浪費時間的炫耀機會,珍貴的祁門或者是大吉嶺紅茶,精致的三層銀托盤,描金的骨碟,英式松餅和甜點,還有一整套品茶禮儀,然后嘮些馬公爵家長,福伯爵家短的閑嗑, 一下午就這么打發了。
這就叫優雅地浪費時間,學名“炫耀性有閑”,這就是成為貴族的軟件,比炫富更高級的炫耀。
不光這套禮儀需要時間,你要學習這些禮儀也要花大量的時間,這也是一種浪費,或者說是一種炫耀。
(四)穿衣的秘密
不僅僅是吃飯喝茶,連穿衣服也是要遵循這兩套原則。
首先一個是硬件,那就是衣服必須體現金錢的昂貴,比如用說藏羚羊的絨毛做的”沙圖什”披肩,“沙圖什”就是羊絨之王的意思,再比如真絲緞面做的禮服,精細羊毛面料西裝,而且都得是手工定制的。
最經典的一個例子,就是文藝復興時期興起的”拉夫領”,這個大家之前在歷史書上經常能見到,很多歐洲貴族比如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都愛戴這種領子。
這是因為這種領子工藝極其復雜, 一厘米的寬度內竟然能織進了50條麻線,所以需要花費量大人工,用蕾絲之后就更加麻煩,更要命的是容易變形,所以穿戴的時間很短。雖然不舒服,卻最適合用來炫富。
過去歐洲貴族要不帶臟字地罵人,就會說”你不是我領子的寬度”。
但只有貴面料還不行,還要體現另外的軟件,也就是炫耀性有閑,怎么體現呢?
很簡單,就是我穿這套東西,啥活干不了,只能消磨時間。
最經典的領子就是高跟鞋,這是法國貴族先發明的,男女都穿。有人說穿高跟鞋是因為19世紀之前歐洲城鎮道路臟得嚇人,穿上高跟鞋是為了別弄臟褲子。
這就是”皇帝用金鋤頭,頓頓吃白面饅頭”的勞動人民思維,人家貴族會跟你一起去趕集嗎?所到之處那都是一塵不染,人家這么做就是拿身段的,啥事都干不了,就得讓人伺候。
到現在也是這個思路,比如拖地的晚禮裙,蕾絲手套,白色西裝,包括發型也是一樣,精致無比,公主范,做好之后連碰都不能碰,就是炫。
到這里細心的網友們就能看出來了,那就是所謂貴族禮儀,不管是炫耀性消費還是有閑, 其實沒什么神秘的,扒下“文化、傳承和教養”的皮,它就教你一件事,那就是:
如何迅速和勞動階層劃清界限。
如何迅速和勞動階層劃清界限。
如何迅速和勞動階層劃清界限。
也就是說貴族們干的事,不能和掙錢有一毛錢關系,也就是出賣勞動力。英國貴族們有一個持續了600年的業余愛好,非高貴血統不能加入,叫獵狐,那癮跟吸毒似的,騎著純血馬牽著獵狗,就往郊區樹林子里鉆。
05年就出了禁令,死活都攔不住他們。
根據這個原則,我用一招,就能幫英國政府徹底解決這個問題,那就是:抓住的狐貍,不能自己處理,全部上交政府換成錢,一只狐貍200英鎊,不夠再加,不交就要蹲局子,保準再沒人去干了。
(五)最高等級的炫耀
其實自己炫還是低等級的,最高等級的炫,是讓自己身邊的人,比如老婆和仆人替自己炫。
田小姐曾經說過,自己去一個英國人家里做客,她想要WiFi密碼,人家管家托著一個銀托盤就過來了,上面放著一個紙條,打開一看,寫著密碼,整個過程沒有一點聲音,讓她印象極深。
這個管家,其實是在替主人炫耀,首先是物質上的,一身高檔西裝和銀托盤。可更重要的是炫耀時間,管家在服務過程中的訓練有素與彬彬有禮,而這需要時間去訓練,也就是替主人浪費時間,這才讓物質上什么也不缺的田小姐大為受用。
這就是所以這些所謂貴族禮儀培訓學校要干的事,如何優雅地花錢和浪費時間,但現在他們的要學重點事教你如何優雅地做個閑人,也就是“炫耀性有閑”,這是為什么呢?
因為進入現代社會之后,有閑比有錢更稀缺,更能拔身價。
(六)貶值的有錢人
和過去幾百年相比,今天是物質極其豐富的消費社會,只要你有錢,可以買到很多昂貴的東西,就不僅僅是領子了,比如奢侈品,豪車,珠寶等等。
你全身珠光寶氣的, 別人一眼就知道你是有錢人,現在交通、社交媒體這么發達,所以炫富越來越容易,也就越來越不值錢。
但是有閑這種東西,可不是花錢就能買來的,它有一定的技巧,需要訓練。
我剛才說它其實包含著一種上層社會的社交密碼,這套密碼極其復雜,天上地下無所不包,一舉一動都是規矩。
就比如紅酒鑒別,這是作為一個上等人的必修課,不懂這套子密碼,就不會被old money接納。
這套密碼體系,前人花費了上百年的時間才編出來,要解碼,也要花大把的時間來學習,所以才有“三代養不出一個貴族”一個說法。
你要是解不出來,就是錢再多,人家也不讓你進圈子,說你是麻瓜、暴發戶。
“金錢堆切不出貴族,只有文化可以。”
這個“文化”,就是“炫耀性有閑”——如何優雅地浪費時間,同時也是一套上層社會約定俗成的社交密碼。
這種學習的需求在中國更加迫切,因為這套貴族玩的東西在中國斷檔了。
(七)給貴族招魂
過去舊中國的官僚貴族,規矩那是一點也不少,但因為中國的革命極其徹底,完全消滅了過去的特權和貴族階級,勞動人民真正成了國家的主人,那套腐朽的東西早就扔了。
但當一部分人有了錢之后,就又想脫離勞動人民,溥儀都當了圖書館管理員,楞說自己放在前清就是格格。
但他們自己不認為這是脫離群眾,反而為這套東西的消失痛苦不已,覺得咱們丟了文化上的傳承,丟了老祖宗的根,禮樂都崩壞了,了不得了:
“今天的中國人,大多是有知識,沒文化。”
而英國人傳下來的這套東西:
“類似于周禮。”
“背后是一套秩序,通過這套秩序,能看到對傳統和知識的尊重。”
這話不是我說的,還是田小姐說的,所以她創辦了一所貴族禮儀培訓學校,叫”承禮學院”。
其實除了“秩序,文化,尊重傳統,傳承”等等,貴族禮儀這套東西還有別的叫法,比如”教養”、”家學”、”紳士”、”淑女”等等。
如果只看表象,這些叫法欺騙極強,很容易就把普通人忽悠瘸了,所以后果極壞,對整個社會都會造成不良影響。
有的朋友可能會說了,不會吧,他們富人愿意怎么折騰就怎么折騰,跟咱們也沒關系,隨他們去吧。
還真不是,因為社會中層底層的人,會學習模仿上層社會的一言一行。
我舉兩個例子,剛才說的英式下午茶,一開始只在貴族階層流行,到后來整個英國都養成了這個毛病,一到下午三點把電腦一關,就開始泡上茶了。
我再舉一個國內的例子,裹小腳這個事,其源頭,就是宋明王朝官僚貴族階層的一種變態審美,他們以小腳為美的原因,和穿高跟鞋是一個道理,就是不能勞動,只能玩弄。
但這種變態審美一直蔓延到整個社會階層,以至于連普通農家也要給女兒纏足,“三寸金蓮”不知摧殘了多少少女,白白浪費了多少勞動力。
那現在呢?也一樣,這種精致又脫離勞動的貴族式生活,也在影響大多數普通人,以至于被商家利用,創造了一些迷惑性極強的說法,比如”儀式感”、”輕奢”、”熱愛生活”。
就比如鉆戒,過去是上層社會的專屬,在”情比金堅”的浪漫包裝下,成了定情信物,考驗愛情成色的工具,要結婚,是個人就得買,只不過比鴿子蛋要小一些。
再比如很多女孩現在都借網貸買奢侈品,其實也是受到電視劇的影響,而現在的電視劇和網劇,滿屏的社會精英,你已經找不到貧嘴張大民這種普通人了。
甚至連旅游都帶著這層意思,社會名流們最愿意到處亂竄,很多人也學他們,但還真不是沖著豐富人生體驗去的,就是炫耀,一方面炫自己有錢能出國,另一方面炫耀自己有空閑,不用去工作。
你要是不讓他們在朋友圈拍照片曬視頻,這些人肯定不去了,省下的那點錢,反手就能去買個包。
所以這種貴族式培訓,并不是一個好現象,它會引領一種窮奢極欲的社會風氣,以至于很多人花自己的血汗錢,委屈了里子,去買這些面子,自己心里的苦,只有還款提醒的時候才知道。
不僅如此,它還讓人們潛移默化地鄙視勞動,厭惡勞動人民。
中國現在這種情況不是特例,在19世紀末的美國也是這樣。
(八)美國“貴族”的消失
當時一部分美國人先富起來了,于是在紐約等大城市里的五星級酒店天天開party,專門找歐洲王室的首飾戴,處處模仿歐洲貴族,一頓飯能花幾萬美元。
美國這個國家和新中國比較像,就是沒有貴族階層,移民過去的都是窮苦的平民,所以有些美國暴發戶就覺得自己沒有文化,要去學歐洲。
最時髦的事,就是把女兒嫁給歐洲缺錢的大貴族提提身價,就比如丘吉爾他媽就是美國富二代。
雖然我一直批評美國,但很多美國人對這種給貴族招魂的行為,有種本能的抵抗。
很多學者和社會名流就開始損他們,尤其是制度經濟學的鼻祖——凡勃倫,他在1899年出版了《有閑階級論》這本書,從根上把這幫貴族的虛偽扒了個精光,給我們后人提供了批判他們的理論武器。
我寫這篇文章,也是借鑒了他的理論。
此書一出,美國富豪們抱頭鼠竄,有名聲在外的,連城里都呆不住了,只能跑到村里避風頭。
所以美國的富人,就不像英國人那樣拿腔拿調, 比如比爾·蓋茨,總是穿襯衣和牛仔褲,扎克伯格也一樣,老是穿同一款襯衫,都努力營造出一種和普通人一樣的感覺。
盡管游艇都沒少買,但最起碼有這個姿態。
慶幸的事,這種給貴族招魂的行為,在國內也受到了強有力的抵制,但是那些被美化后的炫耀行為,還沒有引起人們的警惕。
我們大多數人都出生在新中國,又是社會主義制度,做什么事情,都不要忘了一句話,那就是:
勞動最光榮。
至于那些有錢人,也別癡迷這些所謂的禮儀,因為貴族這套玩意花錢如流水, 英國很多大貴族,比如丘吉爾他們家是公爵,到最后連自家的城堡都修不起,只能開放收門票,成為一個景點,導游帶著一大幫游客,指著一張床神秘兮兮地說:
這就是丘吉爾出生的地方。
其他英國大貴族早在19世紀末就缺錢了,要不就娶美國的富二代小姐,要不就轉型投身實業做買賣,這些事在《唐頓莊園》里演得明明白白的。
人家掙錢的本事不學,糟蹋錢的本事你倒學起來了,你還沒人家的世襲特權,找死嗎?
您老人家要是生財有道,英國貴族得跟你學,哭著喊著讓你“拉兄弟一把”。
紅樓夢里的賈府,外人看著如烈火烹油一般體面,其實早就是拆了東墻補西墻,寅年吃了卯年的糧,也不僅是賈府,“家家都是這樣的,連王爺家還不夠過呢”。
維持體面,這就是中國富不過三代的原因之一。
另外,二代們本就沒有掙錢奮斗的強烈欲望,你把孩子送去學這套鄙視勞動的東西,又消磨了志氣,養成了這些驕奢淫逸的東西,更不干正事了,不敗家才怪。
要知道,如果這些富人的盤子在中國,那學這套過時的東西,注定沒啥好下場。
至于田小姐的那個”承禮學院”,其實并不是大多數人想的那樣,是個單純培訓貴族禮儀的地方,更多的是個供頂級富豪交流的平臺和圈子,有那么點湖畔大學的意思。
我怎么覺得還不如辦個培訓班呢?
張夕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