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有朋友跟華子抱怨,說去醫院看病太貴了。排了半天隊,等到見了醫生,沒說上幾句話,就開了一堆單子讓去交費。花了幾百塊錢,在各個檢查科室來回跑了半天之后,回到醫生那里,醫生只開了一盒十幾塊錢的藥就把他“打發”了。他感覺自己的錢花得“看不到影”,是
有朋友跟華子抱怨,說去醫院看病太貴了。排了半天隊,等到見了醫生,沒說上幾句話,就開了一堆單子讓去交費。花了幾百塊錢,在各個檢查科室來回跑了半天之后,回到醫生那里,醫生只開了一盒十幾塊錢的藥就把他“打發”了。他感覺自己的錢花得“看不到影”,是不是醫生在糊弄他?于是華子給他講了一件事。
一、惡心迷糊吐,五百擋不住
醫院的投訴辦接到過一位患者的投訴,他投訴醫生開單收費太多。他從家里帶了500塊錢來醫院看病,結果就是一個胃腸感冒,就把500塊錢都花光了,連坐公交車回家的錢都沒有了。他用了幾個小時走路回家,自己越想越委屈,哭了一場之后,又來醫院興師問罪。
投訴辦找到當班的醫生了解情況,醫生認為自己也很委屈,說按這位患者的癥狀,只做了應該做的檢查和治療,沒有多開單。而且他也不知道患者身上一分錢都沒有了,不然從私人角度也能送給患者坐車回家的路費。
這位患者到醫院的癥狀是,感覺腦袋迷糊,肚子疼,還惡心反胃,總想吐。患者有腦袋迷糊、惡心、嘔吐的癥狀,需要排除顱內病變,所以查了300元的頭部的CT;根據腹痛的癥狀,需要檢查腹腔器官,所以做了120元腹部的彩超;又查了30元血常規判斷是否存在感染性疾病。最終根據檢查的結果,排除了其他嚴重疾病之后,判斷為病毒引起的胃腸型感冒,對癥用了50元的藥治療之后,總花費正好是500元。
檢查的項目看似有點多,但每一條都合乎道理。因為不同疾病的臨床癥狀都十分相似,醫生診斷疾病不能靠猜,依靠現代醫學儀器才能得出確切的結論。不僅是對患者的生命安全負責,也是醫生對自己的保護。否則一旦因為檢查不足,造成了錯診、漏診,導致疾病加重,患者只會怨恨醫生,而不會感激醫生幫他省了檢查費。
跟患者詳細解釋后,他明白了醫生并沒有過度開單,懂得了自己的疾病需要這些檢查才能確診。這位患者在了解事情真相之后,感慨地說了一句:“原來惡心迷糊吐,五百擋不住啊。”從那以后,這件事和這句話,就成為了醫院內部流傳的一個“梗”,用來形容在醫院看病時,那些必要的,卻不被人理解的花費。
二、醫生是人不是神
現代人的平均壽命不斷地在提高,這是科技進步的成果。那些富有科技含量的醫療設備,讓現代的醫生們如虎添翼。而這一切,都要付出成本。那個“惡心迷糊吐”的患者,最終治療只花了50元的藥費,而確定如何用藥的診療成本,則是450元。可能在他看來,那50元的藥吃進了他肚子,是實實在在的,而其他的450元則是“打了水漂”。
人們對醫生的期望,是可以做到妙手回春,藥到病除。最好是可以在談笑之間,揮揮手就把疾病給治愈了。這種治病急切的心理我們能理解,但醫生是人不是神,疾病的診斷建立在詳細檢查的基礎之上。患者需要做什么樣的檢查,不是由醫生主觀決定,而是由患者自身的癥狀所決定的。
有些人總在批評,離開那些檢查設備,醫生就不會治病了。這句話說得有道理,現代醫學,屬實與科學技術密不可分,但這正是社會進步的體現。各行各業都在享受科技進步帶來的福利,我們出門會選擇乘高鐵、飛機,買東西時用智能手機移動支付,與遠方的親人可以用5G網絡即時交流,大家可以為了這些付出成本。可是為什么到了治病的時候,就要求醫生得會徒手治病呢?
有些人喜歡用中醫與現代醫學對比,說中醫只憑借望、聞、問、切,不需要現代化儀器的檢查就可以診斷出疾病。華子對中醫不“黑”不“粉”,中醫有自己獨特的理論,對一些疑難雜癥的診治上也有自己的獨到之處。但中醫理論與現代醫學理論不同,它們之間不存在可比性。面對中醫與現代醫學的區別時,選擇權是在患者自己手里的。
這就好比一條大道邊上開了兩家餐館,一家中餐、一家西餐。各有各的菜系,各有各的規矩。選擇權在于顧客自己,喜歡哪家就去哪家。但選擇了之后,就要遵守店里的規矩。不能抱怨著西餐牛扒比中餐鍋包肉貴,然后又非要坐在西餐店用買鍋包肉的錢要求吃牛扒。
其實中醫與現代醫學是并列互補的并系,不需要非要論出個孰強孰弱。每個人都可以偏好西醫,也可以偏好中醫,但不能貶低另一方,兩者之間是平等的。
華子想說的是,醫生可能是比患者的家人更希望治好患者疾病的人。很多的事,只是因為雙方信息掌握得不平等而造成的誤解。但中國人口眾多,醫生太少,醫生們在工作時會忙得無法照顧好每一個患者的需求。希望大家理解多一些,誤解少一些吧。我是藥師華子,歡迎關注我,讓我成為您身邊的藥劑師。
馬楠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