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文|月半悅讀乍看《人世間》原著,非常欣賞周蓉這樣的新時代女性。可完完整整再看一遍,才發現周蓉的自私與不安分,她追求自己好人生的背后,盡是對父母不孝、對兄弟不悌和對朋友的不義,根本不是一個好女兒、好姐姐、好朋友。所以,大哥周秉義扇她的那一巴掌
文 | 月半悅讀
乍看《人世間》原著,非常欣賞周蓉這樣的新時代女性。
可完完整整再看一遍,才發現周蓉的自私與不安分,她追求自己好人生的背后,盡是對父母不孝、對兄弟不悌和對朋友的不義,根本不是一個好女兒、好姐姐、好朋友。
所以,大哥周秉義扇她的那一巴掌真不冤,至于她在六十歲以后還能尋找到另一種人生的意義,更多不過是命好罷了!
01、不孝。
周蓉這個品學兼優的女兒,從小就是周家父母的驕傲。
她作為家里的獨女,雖然深受父親偏愛,卻從來就不是個嬌氣的女孩,更沒把自己當過家里的寶。
更多時候,無論吃的還是穿的,她反而都會讓著哥哥和弟弟。
三年困難時期,她為了給家里省口吃的,總是背著家人,一邊嚼著從水缸里鏟下的冰片,一邊看書或寫作業,也因此落下了胃病。
可正是這個懂事又優秀的女兒,最后卻最傷父母的心!
周蓉在自己的大好年華里,選擇了去追求所謂的好人生。
她為了愛情,竟以一種讓家人蒙羞的方式不告而別,破釜沉舟、一意孤行地追著馮化成這個摘帽右派詩人,來到瘴氣彌漫的貴州深山里,過起了與世隔絕的生活。
殊不知,這對深愛她的父母有多殘忍。
周父為她的荒唐吃不下飯睡不著覺,只能下死力干活累個腰酸背痛,才能不因想女兒而徹夜失眠,周母反復摩挲她寄回的那些公文式的“家信”,為此差點哭瞎了雙眼。
可父母怎會真的對她置之不理抑或斷絕關系?對女兒的憐惜,還是超過了那殘存的怨恨。
周父費盡周折得到她的地址,馬上找時間背著自己省吃儉用換來的面粉、臘肉和香皂去看她,周母好不容易得到一點紅糖和麥乳精,想得都是趕緊給她和外孫女寄去補身體。
如今讀來,更令人感到心酸,再也不覺得她的愛情有多么偉大!
都說有情飲水飽,在愛情至上的周蓉那里更是如此,即使是那間簡陋的山洞小學,她都能過成神仙洞府。
而這,也正是周蓉自私的地方。
為了一個騙慘了她的男人,她能毅然放棄前途和未來,留在貴州深山吃盡苦頭,而那個男人最終還給她的卻只有一再的出軌、背叛和傷害。
可對于無時無刻不在為她擔心流淚的父母,她卻從不肯分心思去盡一點孝心,還總是不安分地在危險的政治邊緣試探。
所以,當郭誠帶著馮玥找到周家時,她和丈夫雙雙卷入政治事件的消息,才刺激得本就身體不好的周母成了植物人。
當然,最為她擔心的還是離她最近的父親。
她在貴州所遭遇的一切不好的事,所經歷的所有的坎坷,都讓這位老父親不止一次為她流過淚,可她卻從沒對父親說過一句感恩的話。
“依她想來,自己為家庭增光,便等于對父母感恩了。”
可是,直到她功成名就,父母也沒能沾她什么光,因她而變成植物人的周母,多虧鄭娟的悉心照料下才清醒過來。
這個過程有多辛苦,只看鄭娟變形的雙手就知道。
周父去世后,周蓉也只是陷入巨大的悲傷中難以自拔,根本不適合奉養癡呆了的老母親,結果還是最沒出息的弟弟一家為老人養老送終。
最終,就連蔡曉光這個后女婿,為周家兩位老人盡的孝,都比她這個女兒多得多。
而她給予父母的,更多是帶著無奈和屈辱的欺壓!
02、不悌。
1979年,周蓉考上大哥上的大學,為人處世也越來越偏激固執。
那是周蓉最活躍的時期。
她從避世而居的絕緣狀態,一下子接觸到了各種新思想的寶山,非常享受學校那種思想活躍的氛圍,滿心喜悅和興奮之下,根本沒有絲毫的謹小慎微。
可同時,那也是她最讓大哥周秉義憂慮的階段。
他從妹妹的言談舉止和發表的偏激言論中,只看到了她好了傷疤忘了疼一般的自以為是,完全沒有吃過政治“苦頭”的人常有的心有余悸。
相比之下,這個和他討論“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妹妹,比曾經口口聲聲信仰愛情的妹妹更加讓人不安。
然而,用原著的話說就是:
“周蓉從骨子里天生叛逆,如果一個時代讓她感到壓抑,她的表現絕不會是逐漸適應。短時間的順從她能做到,時間一長,她就要開始顯示強烈的叛逆性格。如果遭受的壓制和打擊冷酷無情,那么,她將會堅忍地抗爭到底。”
因此,哥哥的苦口婆心,不僅沒能勸阻得了周蓉,反而激起了她的叛逆和任性,更加一意孤行起來。
其實,周蓉這樣做,也不是第一次了。
在運動時期,她都能為讀到一些“禁書”就自以為思想上有了高人一等的進步,并為此沾沾自喜,絲毫不考慮自己的出格言行在當時的政治局勢下是否會牽連到親人。
而從她剛考上大學那段時間的表現來看,周秉義一直以來的擔心是對的。
周蓉確實有一條道走到黑的決心和毅力,可明知做哪類事、說哪類話將會牽連親人、朋友,卻仍然任性而為,也正是她不道德、不負責任的表現。
而最可悲的,還是那些愛她并給她提供幫助的親人、朋友。
好在,她所處的環境開始有了更多的自由,最終政治的狼牙棒也沒能在她頭上揮舞。
不然的話,周蓉的結局,未必會比當初的馮化成好到哪里去?
真到了那種地步,不說工人階級家庭出身的紅斗篷罩不住她,就連前途無量的哥哥和謹小慎微的弟弟都必然會受她牽連。
而且,原著和劇里有一點不同。
馮化成被平反后,他和周蓉迫不及待的先后趕到了北京,一個陷入名利場不可自拔,一個全神貫注于自己的學業深造難以分心。
之后,這對兒父母也根本沒提過把女兒接到身邊撫養,更沒想過這會給弟弟秉昆一家本就窘迫的生活施加多大壓力。
說到底,兩個人都是極其自私的人。
周秉義考慮到父母年紀大了,還知道要回到家鄉工作,可周蓉理所當然地受用著親人的付出,卻根本沒想過回報的事兒。
即使她最后也回到了老家工作,卻不是她所說的對那座城市有多深的感情,而是在北京被馮化成傷得太深,急需找個熟悉的地方默默療傷罷了!
03、不義。
對于38歲的周蓉,書里用了“風韻猶存”這個詞來形容。
對于這個年紀的周蓉來說,在經過歲月一點一點地侵蝕剝奪,仍能保留所剩無多的美貌,也不失為一種幸運。
然而,周蓉的幸運還不止于此。
她在懵懂無知的少女時期,信仰了愛情至上主義,可等她把浪漫的愛情義無反顧地給了馮化成,結果卻給錯了。
她更幸運的是,在經歷了一段失敗的婚姻后,驀然回首卻發現,還有一個蔡曉光在原地苦苦等待。
周蓉的命太好了:哪怕已經做了母親,又離過婚,卻還有第二次找到真愛的機會。
可細思之下,周蓉和蔡曉光先結婚再戀愛的婚姻,其實也沒有那么甜,從頭到尾還是利用居多。
雖然,對于蔡曉光來說,周蓉一直就是他念念不忘的女神,不僅心甘情愿被她拿來當掩護來擺脫糾纏者,在她逃亡般地遠走高飛后,還要單獨去面對周母和秉昆的質疑和問詢。
這樣置朋友于尷尬之地的不義行為,周母得知事情后都覺得對不起蔡曉光,周蓉做起來卻駕輕就熟。
所以,離婚帶孩的周蓉選擇再婚蔡曉光,也就不難理解了。
畢竟,蔡曉光多少沾了父親那光榮歷史的一點兒光,才有了工作上的便利和成就,還一直因為對她的單戀而單身不娶。
而周蓉對蔡曉光根本談不上什么深情,她是因蔡曉光對自己的深愛,才想對他也表現出自己的愛意來。
哪怕因兩人的戀情激起了女兒的叛逆心,攪和得父親的生日宴不歡而散,她也在所不惜!
可是,她一面享受著蔡曉光的體貼溫存,受用著人生第二春的幸福婚姻,一面卻又為了找回被前夫帶到法國的女兒,一去就是十二年。
或許,有人會說一個愿打一個愿挨。
可是,明眼人都能看出周蓉對蔡曉光的不公平,只有她這種被偏愛的有恃無恐,才敢一再把蔡曉光當備胎和替身。
周蓉的不安分,在法國那十二年收斂了很多。
回國后,遭受了現實社會的毒打,她在五十多歲頭發都白了,才甘心把自己徹底交給蔡曉光,并在六十多歲還尋找到了另一種人生意義。
可是,并非所有女人都能像她那樣幸運,有著被命運眷顧的美貌、身材和智慧,更不會有一個癡情男人苦苦堅守。
對于大多數沒那么好命的女人,還是踏踏實實做小老百姓該做的事,能對父母盡孝,能為家人著想,能跟朋友有情有義!
何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