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作者/星空下的鍋包肉編輯/菠菜的星空排版/星空下的小魚廣譽遠,聽名字就有一股濃濃的歷史氣息。這家中藥老店距今已有近500年歷史,主要生產定坤丹、龜齡集。前者治腎虧,后者補氣血。這兩種中成藥配方,都受國家秘密級保護(有保護期限),地位可見一斑
作者/星空下的鍋包肉
編輯/菠菜的星空
排版/星空下的小魚
廣譽遠,聽名字就有一股濃濃的歷史氣息。
這家中藥老店距今已有近500年歷史,主要生產定坤丹、龜齡集。前者治腎虧,后者補氣血。這兩種中成藥配方,都受國家秘密級保護(有保護期限),地位可見一斑。
不過,這位百年老字號,混的可不太好。
先是被資本狂人郭家學收購,并入了東盛集團。后因東盛陷入債務危機,廣譽遠又被拿去抵債,賣給了集團上市子公司東盛科技。自此廣譽遠間接登陸了資本市場,可經營狀況不佳。截止2009年底,廣譽遠累虧1.1億,凈資產只有2300萬。
神奇的是,2016-2018年,廣譽遠迎來了數百年歷史的高光時刻。不過之后,業績又光速變臉。現在再回過頭來看這三年的業績,帶著一種迷之突兀。
廣譽遠曾經的光鮮背后,究竟有怎樣的故事?今年7月,瀕危的廣譽遠被山西國資接手,之后又會有怎樣的表現?
一.財報正確打開方式
16-18年,廣譽遠業績華麗轉身,但財報表現相當詭異。比如毛利率,雖然中藥暴利,但廣譽遠17-18年毛利率超80%也是有些夸張。尤其是,其他年份基本維持在70%左右。
當然不排除這兩年,原料價格下降,導致毛利上升。畢竟我們也不知道廣譽遠的秘密級配方都需要什么原料。不過畸高的,還不止這一個科目。
應收賬款
2016年,廣譽遠營收同比增長118%,而應收賬款同比增加了168%,占營收總額近50%。這還只是開始。之后兩年,廣譽遠應收賬款越滾越高,到2018年,已超營收80%。
也就是說,廣譽遠這幾年雖然賣了不少產品,但大都沒收到錢。我拉了一下廣譽遠應收賬款和營業收入的走勢,清晰可見,營收幾乎全靠應收賬款在支撐。
經營活動現金流凈額
只賣產品不收錢的問題,在現金流上有更直觀的體現。
前面我們看到,廣譽遠在16-18年凈利潤屢創新高,然而反應在現金流上,恰恰是這三年現金流出最多。尤其是2018年,本來賺了小4億,結果經營現金流出了近3億。
應收賬款和現金流會有這樣的表現,通常有兩種原因:
一種是廣譽遠在通過賒銷擴大市場,理論上,下一年應收到回款。但這三年,廣譽遠應收賬款沒見減少,反而合計增加了12億。
如果說在賒銷擴張,那么應收賬款增加不奇怪,但是三年增加額是2020年的12倍,正常嗎?
而另一種能解釋通的原因,就是虛假交易。下游客戶配合上游簽假合同,甚至都沒有真實的產品、資金交付過程。那么下游的貨款,自然就都記成了應收,也沒有現金流入。
二.財務造假迷霧
扒一下廣譽遠前后幾年的操作,其實也不算虛假交易。廣譽遠玩的更高級,真假參半。
這個故事還得追溯到2013年。當時東盛深陷債務危機,把能賣的業務都賣了,廣譽遠幾乎成了東盛唯一的業績支撐。但這時候的廣譽遠經營不善,根本扛不起這個重任。
當時東盛的實控人,郭家學老板,想了一個奇招。
藥品銷售,能不能賣出去,非常關鍵的一點是渠道。針對廣譽遠渠道薄弱的問題,郭老板開始找合伙人,在各省投建廣譽遠國藥堂系列公司。甚至還進行眾籌路演,籌建廣譽遠醫館。
表面看,郭老板這一策略相當成功。截止2016年9月,廣譽遠在醫院渠道的銷售收入僅占35%,也就是說,合資渠道貢獻了絕大部分銷售額。
廣譽遠在這些合資公司參股比例大約占10%,構不成重大影響,銷售藥品也不算關聯交易。這一套操作,合法合規合理。唯一的一個問題就是,廣譽遠賣給合資公司的藥品,合資公司真的賣出去了嗎?
當然你可能想,藥品有保質期,如果賣不出去,合資公司在16-18年,不可能會持續大量采購。
確實如此,但有一種情況例外,合資公司賺的根本就不是賣藥的錢。
2015年,廣譽遠發了一項定增。最大的認購方是一個資管計劃。定增完成后,該資管計劃成了廣譽遠第二大股東。
再往下追,這個資管計劃的資金方是誰呢?我檢索了一部分名單,發現其中大部分都是合資公司的投資人。
這就完全能解釋的通了,合資公司是有幫廣譽遠拉高業績的動機的,因為二者完全就是利益共同體。而且合資公司也不是真的出了錢,貨款都在廣譽遠賬上掛著應收。
按照這個辦法,廣譽遠的藥品,產多少就能賣多少。無非就是換個倉庫放著罷了。那么新的問題來了,為什么2019年廣譽遠業績會變臉?
其實這個問題相當簡單,看一下幾個時間點。廣譽遠定增2015年發行,3年解禁。廣譽遠2018年不僅業績創新高,股價也創新高。也就是說,當年進來的那波投資人,早就可以在高點套現跑路了。
2019年,留給廣譽遠的,就剩下了一個爛攤子,2020年惡化,2021年,山西國資不得不出手,拯救這個百年老字號。
三.國資出手,何去何從?
吹散了財務造假迷霧后,廣譽遠能重新煥發生機嗎?
歷史拖累
來看一組數據。19-20年,廣譽遠應收賬款增加額逐漸恢復到常態。但是應收賬款總額已經超過營收,甚至達到了營收的1.4倍。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一是因為營收規模下降,二是應收總額在增加。而這兩項,均為歷史所累。
首先從營收的角度來看,16-18年,下游積壓了大量庫存,所以19-20年都處在存量消化的階段。考慮到藥品保質期一般為3年,那么到2021年,庫存危機或能得到緩解。
但是從應收賬款的角度來看,如若下游因藥品積壓,計提大量損失。那么廣譽遠在16-18年新增的12億應收,能收回多少?產生的損失又需要多長時間來消化?要知道,在沒有計提大量損失的前提下,廣譽遠已經徘徊在了盈虧平衡的邊緣。甚至于2021年上半年,已經虧損了5000萬。
根據歷年數據,廣譽遠應收賬款/營收,維持在30%-40%,是一個相對合理的水平。什么時候能達到這個目標,廣譽遠才算真的走出了歷史遺留的泥沼。
行業衰退
即便沒有歷史問題,廣譽遠的發展也不容樂觀。
其實這也不是廣譽遠自己的問題,放大到中藥行業,都在遭遇信任危機、市場流失。2016-2020年,整個中醫藥制藥市場,年均復合增速僅為3.7%。尤其是18年以來,幾乎沒有增長。
而這個市場規模,比較的還是銷售額,而非銷售量。在遭遇銷量瓶頸之后,中成藥以片仔癀為首,都在頻繁提價。所以若剔除價格影響,中藥市場,已在下滑。
2021年上半年,廣譽遠營收規模3.75億,估算全年,應不會超過8億。相較2020年又降了近30%。但恐怕,現在還處在從2018年高點,穩中下滑,逐漸恢復的過程中,還沒有降到真實的市場需求。
不考慮16-18年的畸增,2015年,廣譽遠營收只有4.28億。按照行業3.7%的增速來算,到2021年,也就只有5億多。樂觀估計,到2022年,或許能維持平穩,止住下滑的趨勢。
另外,在整個行業都依靠漲價,來拉動業績的背景下,廣譽遠這條路也基本走不通。既沒有片仔癀的絕密配方優勢,又沒有足夠的產品認可度。而且廣譽遠的中藥產品,價格已經高的很離譜了。
中藥不易,廣譽遠更難。
注:本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
丁夕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