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出品|創業最前線作者|李小反編輯|蛋總在下沉市場,茶飲品牌正經歷著一場鏖戰。貴州省凱里市商業街中博附近的一條街上,兩三百米的路兩邊,開了6家茶飲店;河北省保定市裕華路上,不到300米的距離,緊挨著5家茶飲店。這樣的開店密度,導致下沉市場的茶
出品 | 創業最前線
作者 | 李小反
編輯 | 蛋總
在下沉市場,茶飲品牌正經歷著一場鏖戰。
貴州省凱里市商業街中博附近的一條街上,兩三百米的路兩邊,開了6家茶飲店;河北省保定市裕華路上,不到300米的距離,緊挨著5家茶飲店。
這樣的開店密度,導致下沉市場的茶飲店也陷入內卷。那么,這些茶飲店的生存周期有多長?
“大概半年左右。”一位茶飲店老板向「創業最前線」表示。
在下沉市場開茶飲店的老板們,有人做得風生水起,也有人在壓力之下打算退出。不過,茶飲行業從不缺新的入局者。
廣州省汕尾市海豐縣一位茶飲店老板稱,疫情期間他看到一些茶飲門店倒閉,但只隔了一兩個月,新的門店就又開了出來。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1、理想與現實
很幸運地,24歲的鄭煜杰抓住了茶飲行業的一個風口。
今年,一片血海的茶飲行業涌現出一個難得的新機會——手打檸檬茶,在商家的宣傳和年輕人的追捧之下,多款檸檬茶飲品在社交平臺走紅。
鄭煜杰敏銳地嗅到了商機,在他的提議下,一位朋友辭去月入過萬的外賣騎手工作,和他一起創業做起了手打檸檬茶。
今年5月下旬,一家名為“簡味”的手打檸檬茶茶飲店,在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開業。店鋪的營業額從最初的每天200多元,一路上漲到高峰期的2000多元,開店僅兩個月,他們就已經回本。
鄭煜杰對這個成績很是滿意,按他的話說,至少沒辜負朋友辭掉的高薪工作。
在很多茶飲從業者口中,茶飲實在是一門不錯的生意,利潤高,操作簡單,容易規模化。因為這些優點,無數從業者聞風而來。
楊雪(化名)開茶飲店,是抱著一種情懷,她在大學期間就有創業開奶茶店的想法。畢業后,她和合伙人開始籌備,交了2萬多元去跟一個加盟品牌學習奶茶制作技術,然后在北京創辦了自己的茶飲品牌,為此,她還貸款十幾萬元。
不過,很多外行人看到的都是茶飲行業的光鮮一面,掀開亮麗的袍子,里面很可能爬滿了“虱子”,個中滋味,只有親自經歷過的人才能體會。
趙磊(化名)于去年進入茶飲行業。“沒什么太大的目標,就是想找一門能賺錢的生意。”他說。
在做奶茶生意之前,趙磊認為茶飲是一門再簡單不過的生意。“加盟一個品牌,招聘幾個員工就能做。”
但事實并非如此。“開店后才發現,原材料、人工等成本很貴,而且人工數量恐怕也要增加。”
后廚需要員工煮茶、切水果、準備原料等,一個員工也不可能從早干到晚,所以后廚就得有兩三個員工輪班,前店也得需要一個店長和幾位服務員。
門店剛營業時,趙磊請了10位員工,后來業務熟練了,加上疫情期間生意不好,他只留下了5位員工。
和趙磊一樣,楊雪一開始也將開茶飲店想象得很簡單。“從沒想過這是一個體力活。”她苦笑著說。
做一杯奶茶只需要幾分鐘時間,但是后期準備工作卻要三個小時。門店剛開起來的時候,楊雪和合伙人有時候會通宵忙碌,忙的時候一天只能休息三四個小時。她從未招聘過女員工,“一是擔心她們體力不夠,二是怕她們受不了這個苦。”
除了運營過程中的繁瑣工作外,實際開店的成本也超出了老板們的預算。
最初,懷揣著對茶飲店的情懷,楊雪不會過多考慮成本,也不會一味追求性價比,只想用最好的原料。但是后來門店持續虧損的現實,以及每月兩三萬元要還的貸款,讓她逐漸變得清醒。
創業第一年,門店基本都是虧損狀態。楊雪沒有算過具體的虧損數字,但估計在30萬元以上。然而,即便是虧損,店還是要繼續開下去。“如果靠上班來填這個洞,可能兩三年也填不滿,我只能繼續開店賺錢。”
因此到后來,楊雪開店也不再只是為了情懷,更多的目的是為了賺錢。
巔峰時期,楊雪在北京一度開出了十幾家門店。但疫情期間,茶飲生意受到很大影響,加上北京的茶飲市場競爭非常激烈,奈雪的茶、喜茶等茶飲店占據了半壁江山。于是,楊雪和合伙人將北京的門店轉手,回到合伙人老家山東省濟寧市,重操舊業。
懷揣著理想,一大批人進入茶飲行業,但是在殘酷的現實面前,他們又受到重擊——過度飽和的茶飲行業早已不能讓人輕松“躺賺”了。
2、虛假的繁榮
雖然茶飲生意遠不如前幾年好做,但在這個時候,還有人依然選擇進入。
在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訥河市,90后于昕已經開出了7家“魷魚小鋪”小吃店,另外還有20多家加盟店。
在做小吃的幾年時間里,于昕也順便了解了茶飲行業。于是,他計劃成立一個茶飲品牌,和小吃店相互引流。
對于很多外行人來說,做茶飲生意最便捷的辦法就是加盟一個品牌。
“了解茶飲行業的人,基本都不會選擇加盟,因為投入高,回本周期長,風險也大。”于昕表示。
相比于大多數人選擇加盟,于昕更愿意成立一個自己的品牌。“自創品牌雖然沒有知名度,但是優勢在于成本沒那么高。”他說。
一般加盟一個茶飲品牌,加盟費、培訓費等加起來需要幾十萬元,但是自創的品牌卻可以省下這筆費用。
“像我們城市,一年房租3萬多元,人工工資每月每人2000多元。”他稱。較低的成本也使得茶飲的價格有調整的空間。“其他家賣10元的茶飲,即便我只賣5元,都不會虧。”
鄭煜杰也否定了加盟茶飲店的想法。
“如果加盟一個品牌,至少要拿出20萬,夏天就這么短的時間,需要用最快速度回本,如果無法回本,很大可能就死掉了,投進去的錢肯定白白打了水漂。”他稱。
而且加盟還有一個弊端,即不能增加其他產品線。“像我們做檸檬茶,天氣變冷后還可以增加熱飲、蛋糕等品類,但是加盟一個品牌,就不能自由增加其他產品。”鄭煜杰表示。
他發現,他們本地加盟的茶飲門店,生意并不好。“附近一家檸檬茶的加盟門店,剛開業時人不少,后來客流就變少了,他們現在還在做打折活動。”
據鄭煜杰分析,一個原因是這家門店的茶飲賣得太貴了,定價普遍在18元以上,而本地人均月收入不過是兩三千元,消費者很難接受這個價位;另一個原因就是在口味上并沒有太大的差異化。
于昕向「創業最前線」透露,對于茶飲品牌的加盟商來說,一年能回本就不錯了。這一年之中,如果門店的收入無法覆蓋支出,老板還需要持續投入資金。也就是說,加盟商除了前期的加盟費等投入外,還要準備部分資金,用于回本期間的投入。
因為很多加盟店老板都是外行人,他們在短時間內看到茶飲店無法盈利,很多人會失去信心,從而選擇及時止損。
趙磊的加盟店便驗證了這一點。他的門店開在當地的商圈,七八十平米的門店,一年的租金就20萬元,每月的人工成本2萬多元,再加上前期的加盟費,總投入高達八九十萬。
而且在實際運營中,也并不是像加盟商所說的那樣——每天營業額能做到上萬元。“目前每天的營收只能勉強維持生存,但是前期投入的成本沒有收回,也還是相當于虧損。”趙磊稱。
除了堂食,很多門店都會做外賣業務。“但是一單外賣賺的錢很少,大頭被平臺抽走,再加上平臺經常搞特價活動,刨去平臺抽成、實際成本,一單外賣撐死了才賺一兩塊錢,一天得賣多少杯才能掙錢?” 趙磊嘆氣說道。
大多數品牌方也會給加盟商提供一些運營思路,比如做特價活動。但是特價活動雖然給門店帶來了客流,但整體仍然不賺錢。
“這就相當于自己掏錢打廣告,但打了廣告得能熬下去才行。每年的租金,再加上人工等成本,算下來就是賠本賺吆喝。而且像夏天的話,中央空調從早開到晚,可能營業額連電費都不夠。”趙磊表示。
“如今的茶飲行業只是表面看著風光,實際上是虛假的繁榮。”趙磊說道。
3、下沉市場茶飲店鏖戰
據「創業最前線」走訪觀察,在三四線及以下城市,奶茶店大多開在客流最集中的商圈、學校、步行街等位置,這就導致很多城市都出現了“奶茶一條街”。
鄭煜杰所在的海豐縣,就有一條“奶茶街”。“每隔50米就有一家店,粗略統計這條街上有二三十家店。”他表示。
疫情期間,鄭煜杰看到一些茶飲門店倒閉了,但只隔了一兩個月,新的門店就又開出來了。在某種程度上,茶飲店像野草一樣有堅韌的生命力,生生不息。
趙磊向「創業最前線」介紹,他家奶茶店所在的街上,也有七八家茶飲店。“哪怕一家門店開業時生意再好,過段時間也會被分流。”他表示。
這些茶飲店的生存周期有多長?
“大概半年左右。”于昕看到,訥河市茶飲店的更新速度也較快,“倒閉的基本都是加盟品牌。”
在進入茶飲行業時,趙磊預測一年到一年半左右應該可以回本,但是實際情況并不好。“一方面是受疫情影響,另一方面是小城市人口有限,他們不可能天天喝奶茶,就算經常喝也會出于新鮮感換換品牌。”
不過,從北京撤退到濟寧開店的楊雪發現,跟其他三四線城市不同,濟寧的奶茶店不算密集。“在濟寧開店投入的金錢和精力同比降低,賺錢更輕松了。”楊雪稱。
目前,她在濟寧已經開了三家店,每家店月營業額在四五萬元左右。單店模式已經得到了驗證,以后楊雪還會考慮去其他城市開店。
雖然生意還不錯,但茶飲店的利潤也在下降。
“之前茶飲店的利潤能達到60%至70%,但是現在只有40%左右。”一個主要的原因是年輕人對健康的要求越來越高,茶飲的部分原材料也替換成相對健康的,導致成本翻倍。但茶飲價格卻不會提高很多,畢竟年輕人的接受能力有限。
在激烈的競爭面前,趙磊有了放棄的打算。“想翻盤很難,一是疫情緊張,二是三四線城市沒有那么多年輕人,僅靠平常的流量基本沒有翻身的機會。”
初嘗甜頭的鄭煜杰,仍然信心滿滿。“競爭肯定有,但檸檬茶在海豐算是小品類,競爭不大,而且這里冬天時間短,影響較小。”接下來,他也計劃拓展更多產品線,比如開發熱飲和甜品。
而于昕憑借著一股干勁,選擇了一條較為難走的道路——他不打算靠加盟賺錢。
一方面,新品牌沒有知名度,很少有人愿意付費加盟。因此于昕計劃用免加盟費的模式,先把體量做起來,之后再走供貨的路線。另一方面,在于昕看來,“收加盟費的模式無異于是割韭菜,以后這種模式肯定會被淘汰。”
他選擇免費教別人制作茶飲的技術,再通過給對方供貨盈利。“現在網絡這么發達,每個行業都會越來越透明,我既然做了茶飲,就會讓行業變得更透明,當越來越多的人知道行業內幕的話,他們可能就不會拿這么多錢去加盟了。”
當然,這種模式也有弊端,即體量小很難盈利。“一兩年之內應該都無法盈利,只是在做鋪墊。”于昕說。
不過,在他計劃為行業做出一些改變之時,他就已經做好了心理準備。
在當前經濟的大環境下,任何一門生意都不再有“輕松躺賺”的模式。茶飲店在中國的大江南北火了數十年,原料、款式、包裝、營銷等等環節都歷經了無數次迭代,競爭也日趨激烈。
前赴后繼的年輕人闖進這個賽道,推動著行業革新,同時也被行業教育——開店正如同做一杯茶飲,前期要磨練好基本功,中途還要拿捏好盈虧之道,后面才可能有收獲,這是一門“先苦后甜”的生意。
*文中題圖來自攝圖網,基于VRF協議。
李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