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隨著現在的醫療技術越來越先進,更多的專業醫療檢查名詞也被人們所熟知,比如核磁共振、CT、X-RAY等。這也使很多患者對醫生提出的治療方案提出質疑。小張是一位單親媽媽,孩子突然發熱便帶著孩子來到醫院做檢查。醫生檢查過后便提議做個肺部CT,如果
隨著現在的醫療技術越來越先進,更多的專業醫療檢查名詞也被人們所熟知,比如核磁共振、CT、X-RAY等。這也使很多患者對醫生提出的治療方案提出質疑。
小張是一位單親媽媽,孩子突然發熱便帶著孩子來到醫院做檢查。醫生檢查過后便提議做個肺部CT,如果沒有問題吃點藥就可痊愈。可小張卻要求帶孩子做核磁共振,說別人都說這樣檢查得更加全面。醫生勸說無果,便只能同意。那么核磁共振真的那么神奇嗎?為什么不少醫生都不建議做“核磁共振”,專業醫師來告訴您實情。
一、什么是核磁共振?
1、核磁共振作用和原理
總的來說核磁共振的原理是基于共振和射頻脈沖技術結合的生物磁自旋成像技術。通過原子核受脈沖輻射自轉原理,使產生的脈沖信號經過頻率轉換形成影響生成。
核磁共振是依靠強磁進行信號發出,所以并不具有核輻射沒有致癌風險。核磁技術經過上萬次臨床試驗,于1973年正式應用于我國的醫療臨床上,幫助醫生更好地分析病因。
很多患者擔心核磁共振會對身體帶來副作用,其實不然,如果將人體比喻成一杯水,核磁共振便是一股搖晃水杯的力。脈沖信號檢測水從運動到靜止的變化,從而形成相應的圖像。
核磁共振檢測由于是磁場成像,不具有輻射性和放射性元素。目前為止沒有使用核磁共振檢查所引起患者基因發生突變或染色體畸變現象的相關報道。
因為核磁共振不僅可以在不損害人體結構的情況下進行物質分析和圖像形成。核磁共振技術所以在化工業和衛生醫療行業被廣泛使用,并且核磁共振目前相比較X光和CT更加清晰和準確。
2、核磁共振檢查范圍
核磁共振檢查范圍較廣,一般心臟病、心腦血管疾病、心積液和神經系統病變都可以檢測。并且對腹內胎兒的先天性畸形、老年人易患的心肌梗塞和腦梗塞的早期病變也可以精準檢測。
其次核磁共振還可以準確檢測癌細胞的擴散,如胃癌、肝癌等囊腫性疾病和骨骼感染、骨外囊腫等骨骼病變。對于較小的骨挫傷、血管堵塞和磁共振也能夠清晰成像。
二、核磁共振的優勢和注意項
1、無損傷檢測和無骨顯影
核磁共振是目前全球最先進的醫療檢測技術,使用脈沖磁共振技術對身體不會造成任何損傷。零輻射顯影對于嬰幼兒和生育期的女生都不具有沒有危害。并且核磁共振可以有效去除骨邊緣陰影,使影響更加清晰。
2、核磁共振費用較高
核磁共振器械作為國外引進的高端技術產品,所以在費用方面更加昂貴。雖然核磁共振技術可以讓醫生更加清晰的看到身體內的圖像造影,但是普通的病癥醫生往往通過經驗就可以準確的確認,并不需要去使用昂貴的醫療器械。
其次核磁共振的使用還需要液氮等器械的輔助使用,目前國內液氮的技術并不成熟,每公升液氮費用高達300元。且一次核磁共振就需要5至15升液氮不等,在不計算核磁共振器械的使用情況下,其余開支也需要上千元。
3、核磁共振檢查時間長
由于核磁共振不同于其他檢查項目可以直接全身檢查,而是逐一檢測身體的每一個器官和部位,消耗的時間較長。在核磁共振檢測中每個部位需要30分鐘的等待時間,做全身核磁共振需要消耗2至3小時不等。
由于核磁共振需要長時間出狹小封閉空間內,容易使患者產生強烈不適感。如果單次無法完成核磁共振,便需要重新進入醫療器械再次檢查,以至于時間的流失和金錢的浪費。
4、部分身體器官不適合做核磁共振檢測
核磁共振基于人體內的水分共振,并將其轉換為脈沖信號。可因為病因不同,某些患者并不是每個部位都有足夠氫氧原子。核磁共振原理無法發生反應,導致核磁共振無法形成造影。
例如心臟氫氧原子含量很低,核磁共振發出的脈沖信號無法進行充分反饋。所以做核磁共振對心臟幾乎沒有反應,所以醫生都會根據病況為病人安排相對應的檢測。
5、核磁共振檢測要求苛刻
核磁共振器械有專門的使用規定,例如不能攜帶金屬制品、檢測器械的正常使用、避免觸摸核磁共振器械、環境的選擇等。因為核磁共振進行會產生較強的磁場,如果病患攜帶金屬制品進入,不僅會對自己造成傷害還會對醫療器械造成一定損壞。
檢測前一段時間,不能讓患者接觸電子設備,這樣殘留的電子磁場會影響檢測的結果。其次檢測時一定要保持環境安靜,盡量避免患者在密閉空間內產生的不適感。并且部分患者可能做過搭橋或支架手術,身體內不免有鋼結構存在,這樣的患者無法進入核磁共振器械。
6、哪些患者不能做核磁共振
核磁共振雖然能夠準確檢測出身體內的造影,但是同時有很多的患者是無法使用的。例如裝有心臟起搏器患者、腦內動脈瘤夾閉術和裝有心臟金屬機械瓣膜的患者因為進行過重大手術和體內有金屬設備是絕對禁止磁共振檢查的。
其次還有心臟冠脈支架、懷孕、內關節置換的患者三個月均不允許進行核磁共振檢測。因為做過心臟冠脈支架和內關節置換的患者手術連接處較為脆弱,如果強行進行核磁共振檢測容易導致手術后出血等嚴重后果。
而孕婦在懷孕三個月內,腹內胎兒并未完全形成,如果進行核磁共振會導致腹內胎兒畸形或發育不完整。所以醫生都會依照病患的情況推薦合理的檢測。
當然如果懷孕超過三個月可以進行核磁共振檢測,并且可以通過核磁共振檢查腹內兒是否存在畸形等問題。嬰幼兒也可以在熟睡后進行核磁共振檢查,以保證嬰兒不會在檢查過程中觸碰到檢測機器。
做過支架或關節更換手術的患者,要在清楚植入物材料后在進行,再向負責醫生咨詢。首先國內外的核磁共振有明確指南,現在多數手術植入物,并不會因為核磁共振發生位移。
雖然多數植入物會有進入磁場發熱現象,但溫度會在可控范圍內,并且會跟隨血液的流動而下降。其次我國多數使用的核磁共振器械功率為1.5T和3.0T兩種且都不會發生危險,如果有其余功率的核磁共振器械醫生都會提前與患者說明。
目前為止,植入物為鈦、鈷、鉻等合金,可以進行核磁共振檢測,并檢測植入物植入后狀態。但是如果植入物為不銹鋼等有磁性材料,一定要及時告知醫生避免意外發生。
三、醫療檢測該如何選擇
核磁共振雖然是目前國內最好的檢測手段,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適合選擇核磁共振。所以X光、CT和b超也是很好的檢測方式,及時與負責醫生交流溝通,選擇合適醫療檢查方式。
1、X光
X光作為國內最早引進的醫療檢測器械,是單層透視為基礎給患者拍攝一張透視圖,可以大體了解患者身體內問題所在,常用于一般的身體問題處理。X光最常用在骨骼和四肢的檢測上,相對于其他檢測X光對骨骼的影像更加清晰,所以X光常用于骨折或骨裂的患者。
X光的輻射量對人體的傷害可以忽略不計,其輻射量低于人體吸收輻射的最低值。但是為了保險起見,做過X光的女性患者都會被告知半年內不要備孕,以免發生不必要的傷害。
2、CT
CT是以X光原理為基數,從某個角度拍攝多張層次性照片,可判斷病變體的大小與厚度,常用于病患前期的初步診斷。可以從多角度分析病變體的病變原因。
因為CT檢測需要的時間較短,所以CT常被用于急性中風和脊柱損傷。并且一般用于胸腔和食管、胃部的檢測,以便更快速地找出病變問題,及時進行醫治。
很多人常質疑CT有大量輻射,進行CT檢測后容易對身體產生不良的副作用。其實,CT所產生的輻射量在國家規定范圍之內,并且人體吸收CT輻射的含量可謂是微乎其微,并不會對人體產生影響。
3、B超
B超是利用聲波傳遞對人體進行影象成圖,可以更完整、立體的呈現出病患的身體構造,了解病變體位置。但是b超不適合進行全身檢測,更適合檢測出病變體位置后更準確地分析病變體形狀。
B超一般用于心臟和腹部、骨盆腔的檢測,并多用于婦科檢查中。因為B超為聲波檢測,不同于X光和CT容易產生輻射,所以普遍使用在孕婦身上。因為B超為實時顯示,所以可以觀察到腹內胎兒的基本身體狀況。
4、彩超和三維超聲
彩超一般用于血管和血流方向的觀察,常用于心腦血管堵塞、腦血栓等疾病。彩超同樣為聲波檢測反饋技術,具有彩色成像功能。由于是彩色成像,可以幫助醫生更好觀測血管堵塞位置和血流方向。
三維超聲跟B超原理基本相同,都常用于母嬰檢測。不過三維超聲可通過儀器中的超聲轉換軟件將收集到的二維畫面疊加生成三維影像。這種顯示模式更適合觀察腹內胎兒狀況和樣貌,三維超聲普遍用于幫助產科醫生排查胎兒外表的畸形。三維超聲從診斷角度來講作用相對有限,所以三維超聲目前最大的作用是給孕爸孕媽做紀念。
最后核磁共振成像雖然是目前最新的醫療檢測影像成果,并且對腦部、甲狀腺、子宮、前列腺等重要都有著相當好的診療功能。相比起其他成像檢測方法不僅成像清晰、掃描清晰度高,而且有利于醫生提早發現病患體內的早期病變,起到早發現早治療。
總結
核磁共振雖然優點較多但是價格昂貴,其他成像檢查雖然不及核磁共振檢測但是也各有千秋。不同的醫療領域可以選擇不同的器材,它們的效果足夠醫生診斷病情。
無論是哪一種醫療檢測方式,都是為了幫助病患解決身體問題的工具。所以每種影像學檢查原都各有長短、互相補充,檢查并不會因為價格貴,就要受到人們的追捧。而是因人而異,不同的情況選擇不同的方式,聽從醫囑避免不必要的麻煩。
丁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