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在老觀念里,舊東西只能低價賣或是當廢品被拋棄。如今,舊物買賣卻成了時髦事兒,喜歡舊物的年輕人還頗為驕傲的自稱為“破爛兒粉”。有的舊物不但成了年輕人眼里的時尚品,身價還翻了幾倍,比新的時候還貴。記者采訪時發現,升級后“舊物”消費80后90后成
在老觀念里,舊東西只能低價賣或是當廢品被拋棄。如今,舊物買賣卻成了時髦事兒,喜歡舊物的年輕人還頗為驕傲的自稱為“破爛兒粉”。有的舊物不但成了年輕人眼里的時尚品,身價還翻了幾倍,比新的時候還貴。記者采訪時發現,升級后“舊物”消費80后90后成了新主力。
舊物件賣的是歲月滄桑
上周五上午10點多,記者來到位于大興區的一個舊物倉,舊物倉的大門是由一些舊的老樟木箱子壘砌而成,記者要進去的時候,一對老夫妻剛好走出來,站在舊箱子前久久沒有離去,還指著箱子聊了半天:“那會兒結婚,家家都有這么個箱子裝被褥……”
走入舊物倉,記者發現這里很大,到處彌漫著兒時的記憶,媽媽用的老式縫紉機、爸爸騎了多年的28黑色大自行車、家里夏季晾涼白開用的大搪瓷缸子、幾乎人手一個的不倒翁娃娃、美少女戰士的鐵皮鉛筆盒、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的整套《十萬個為什么》、黑白電視機和大大的錄音機、磁帶……甚至連上世紀80年代的小賣部,這里都照舊樣子建了一個。
一個60多歲的阿姨指著一個貨架說:“你看這個圓柱形的保溫餐盒,我當年生完孩子住院的時候,家人就是用這個餐盒給我送的月子餐。”一個70后大哥則感慨萬分地面對一墻的諾基亞系列舊手機滔滔不絕地對身邊朋友說:“你看這款手機,剛出來的時候5000多元,當時我月薪2000多,買這個手機送給我媳婦兒,那可是重要的開支了。”
80后的小潔則一直在舊課桌椅那邊和朋友拍照留念,她告訴記者,看到這些中學時代上課用過的舊課桌椅,感覺很別致非常想買一套回家。另外,舊玩具區那邊的一個不倒翁娃娃,讓她非常感慨:“當年爸爸媽媽花十幾塊錢買的,那時候工資才多少錢啊,月薪千元就算不錯的了,這個娃娃一直留在家里到現在。我聽說這個娃娃現在有的地方能賣到七八百一個了。”
在舊物倉邊的花磚商店,工作人員告訴我,來搶購老花磚的多是年輕人,他們喜歡舊物的滄桑感。“這些老花磚,都是當年廈門修地鐵時,從一些地鐵沿線拆遷的老房子里挖出來的,戶主們搬走了家具,卻不會搬走這些地上墻上的花磚,本來這些花磚的命運,就是在拆除房子時變為瓦礫。幾百噸的老花磚被我們雇人取出,運到北京。有的人買走很多為了裝修陽臺或陽光房,有的人買一兩塊框起來掛在墻上裝飾新居。”北京人白小姐說:“我喜歡這些花磚的歲月感,買幾塊回家掛在墻上做裝飾,覺得很時尚。”
兒時玩具買給女兒
在舊玩具區域,記者還遇到了一家三口,年輕的媽媽是個90后,她告訴記者,看到自己兒時玩過的玩具,很愿意買幾個給自己的小女兒,“比如那些鐵皮玩具,都很有趣。我們小時候玩具很少,每一件都很珍惜,但現在的孩子玩具很多,心愛之物反而少了。”還有一位先生告訴記者,曾在南鑼鼓巷的一家舊物店花幾百元買過一個鐵皮玩具車:“小時候十幾塊錢,嫌貴奶奶沒給我買,我一直惦記著,長大后突然又看見了,毫不猶豫買下放在家里的書架上。說到舊東西,我發小兒還花700元買過一臺舊黑白電視,花4000多買個大紅色皮箱子,布置他的餐廳。”
工作人員介紹說,還有些年輕人,會直接帶著自己的舊東西到倉庫,認為把舊東西放在這里展示或出售才是最好歸宿,而不是賣廢品或扔掉。“有個小伙子就在不久前帶來了一大堆舊玩具,想直接送給我們,我們不好意思啊,最后拿其他舊物和他置換了。以后,我們會多舉辦以物換物的活動,因為年輕人接受度高。”
記者還了解到,老年人其實并不愿意出高價買這些舊物,在他們的觀念里,舊東西應該更便宜,但年輕人比較能接受舊物“漲價”。比如很受年輕人喜歡的20年以前的老碗,都是從老百姓家里收來的,年輕人比較喜歡買,60元、80元、100元一個,有一個碗底寫著“鄉”字,買的人特別多,就喜歡這個古樸和文藝的感覺,貴點兒也覺得值得。“這些碗他們會買回去用,覺得使用這些特別有個性,而不僅僅是擺設。”賣舊碗的工作人員說。
而老年人愿意出手購買的舊東西,價格一般比較便宜。記者采訪時偶遇三位阿姨,其中一位就花了30塊錢買了個舊搪瓷缸子。“我們小時候就拿這個喝水,我看價格還能接受,就買回去給小孫子喝水用,現在的孩子,都用帶吸管兒的水瓶喝水,不記得這些老傳統啦,讓他也新鮮新鮮。”
90后成舊物交易主力
京東旗下二手在線交易平臺拍拍二手的負責人介紹說,目前,二手交易市場年輕化的趨勢特別明顯,90后已是舊物及二手商品最主要的交易人群。同時,高學歷的人群更愛舊物及二手商品,大學及以上學歷的用戶超過了8成。此外,已婚人士買舊物的比例以微弱差距敗給未婚人士。
得益于更加個性化的消費理念,北上廣的年輕人最愛買舊物,這些地方的白領們文藝青年們,非常愿意為了復古調調買單。“具體到北京各區域購買復古舊物的熱情而言,‘朝陽群眾’成為最愛買舊物的人,其次是海淀區、豐臺區、通州區、東城區、西城區的人們。在剛剛過去的七夕節,拍拍二手還開設了‘閑置青年’的線上集市,從‘閑置’(單身)青年交流,到前任‘遺’物,再到七夕禮物轉賣,應有盡有,喜歡新奇有趣的北京年輕人,都是這些個性舊物買賣的常客。”拋開情懷和個性來看,二手手機、二手奢侈品、二手電腦、二手家電、二手車、二手鋼琴等實用性舊物,也會吸引會過日子的人來線上平臺淘貨。
為興趣付費成趨勢
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舊物倉的相關負責人向記者透露,北京進行舊物消費的人大概分為四類:一類就是因為個人情感回憶;二是偏商業、實用原因,比如有的咖啡廳、餐廳、攝影工作室店主,買回去裝飾店鋪和拍照布景,還有的影視劇組,買回去拍戲布景用;三是玩家收集以及投資,比如收集鐵皮玩具、舊手機、舊票據、舊表舊包等舊奢侈品等;最后就是舊物再利用,舊物改變了原有的用途,比如用舊房梁改成長椅,舊門框做成凳子,買個大舊箱子當茶幾用。
舊物消費專家表示,舊物消費未來會有以下趨勢:一是人們會更加注重商品的使用價值,二手市場的用戶數量將會繼續增長。二是懷舊復古的風格將會成為個性化消費需求和時尚生活方式的新風向,蘊含文化元素的復古商品將會成為更多用戶心中的寵兒。三是年輕人會愿意為興趣付費,在追求性價比的同時,這些用戶將會更傾向為喜好付費,無論是更美的、更有趣的或是更新奇的舊物商品,只要有其獨特的粉絲群體,都將蘊含著巨大的商業價值和文化價值。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 孟環 文并攝
編輯:TF077
李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