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筑夢天下》
特約呈現
打破多項世界紀錄的工程奇跡
深中通道有哪些看點?
珠江口東西岸跨越式鏈接
兩地城市做好準備了嗎?
《筑夢天下》今日放題
原創震撼航拍集錦
工程之最記者一線體驗
黃金內灣發展前瞻深度解析
在中國南方波瀾壯闊的伶仃洋上,上萬名建設者歷時七年打造的建筑奇跡“深中通道”6月30日正式通車。這一大型建筑工程將粵港澳大灣區的珠江口東西兩岸緊密地連接起來,以往從深圳到中山兩個小時的車程縮短至30分鐘以內,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成為現實。這一世紀工程之所以能夠給大灣區民眾生活帶來諸多便利,它的設計和施工難度刷新了多項世界紀錄,世界最大跨徑的全離岸海中鋼箱梁懸索橋、世界首例雙向八車道鋼殼混凝土沉管隧道等等。深中通道都有哪些看點?這些“世界之最”都是如何造就?節目組第一時間走進深中通道,感受這項超級工程的震撼。
01
世界最大跨徑全離岸海中鋼箱梁懸索橋
有橋,有島,有隧道,水下、橋面互通,由東向西跨越7條繁忙航道,全長超過二十公里,上萬名建設者歷經七年建設,所有這些元素匯集于一身的結果,是一條“巨龍”穿海而出,中國又多一項世紀工程,世界跨海集群工程的難度系數再度刷新。這,就是深中通道。
深中大橋
深中通道就是在伶仃洋“A”字形內彎的軸心位置,開辟一條長達24公里雙向8車道的高速公路跨海通道,這將使珠江東岸的深、莞、惠和西岸的珠、中、江兩大城市群,擁有一條直連的跨海通道。然而獨特的地理位置,地形條件和大氣環境,形成了伶仃洋海域獨有的多風特點,每年風速超過6級以上的時間超過200天,臺風、強臺風更是頻發,高空作業的難度可想而知。
深中大橋是深中通道的核心組成部分之一,作為世界上最大跨徑的全離岸海中懸索橋,其主跨達1666米,主塔高270米,相當于90層樓高,橋面最高點離海中91米,接近30層樓高。還擁有世界最大海中錨碇,單個錨碇澆筑方量為34.4萬噸,面積相當于17個國際標準籃球場。
02
19個標準足球場面積的人工島
從高處望去,海面波光粼粼,西人工島好似一只巨大的“海上風箏”般靜靜地漂浮于伶仃洋上。風箏的尾巴,是深中大橋;風箏頭正對,是潛藏于水下的海底隧道。在深中通道東側的20多公里范圍內,匯集了集裝箱、港口、客運碼頭、沿江高速、機場、高鐵等各種重大交通設施,任何形式的大范圍施工,都可能對這片區域的交通和經濟活動造成極大的影響。而作為連接海面大橋與海底隧道的樞紐,西人工島的建設是深中通道的重中之重,在珠江口海域憑空造島,施工難度非比尋常。
03
深中隧道——整個工程黑科技最集中的部分
由200臺自主研發的智能臺車同步行走,再由智能機器人完成鋼殼沉管澆筑,打造出世界上最長、最寬的海底鋼殼混凝土沉管。
船長190米、寬75米、深近15米,世界首艘沉管浮運安裝一體船,將8萬噸的沉管從沉管預制廠到隧道隧址浮云到位,并實現了沉管深水下的精準沉放與對接。
相較于普通隧道,深中海底隧道因為環境復雜、隧道較長等多種因素,安全保障難度極高,于是智能巡檢機器人、雙波長火焰探測器、北斗衛星信號模擬設備等大量智能化設施設備聯合上陣,這些“神器”都將為深中通道通車后的安全高效出行保駕護航。
04
黃金內灣發展預期
世界級跨海集群工程的橫空出世,不僅帶來中國工程技術的重大突破,也將大大改變珠江口兩岸民眾的生活,以及開通后所帶來的交通和產業鏈互通。讓中山得以深度對接深圳、香港及海外創新資源,當地的傳統制造業有了充分的轉型升級空間,粵港澳大灣區的城市格局或將迎來重塑。
中山市翠亨新區
更多精彩內容
請鎖定今晚19:00播出的《筑夢天下》
制片人:龔贇
編導:丁杰
編輯:丁杰
鳳凰衛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