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這是歸有光在《項脊軒志》中寫過的一句話,道出了世界上所有忠貞不二的丈夫的心聲。歷史上有很多作家寫過給亡妻的詩詞,如今也有很多恩愛的夫妻白首偕老,如果有一方提前離世,另一方希望能夠在來生來世再續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這是歸有光在《項脊軒志》中寫過的一句話,道出了世界上所有忠貞不二的丈夫的心聲。
歷史上有很多作家寫過給亡妻的詩詞,如今也有很多恩愛的夫妻白首偕老,如果有一方提前離世,另一方希望能夠在來生來世再續姻緣。
在人間做夫妻,去天堂仍然是夫妻,如果有輪回下輩子還做夫妻,這是所有恩愛夫妻共同的愿望。今天我們來談的就是一對兒非常恩愛的夫妻,看看他們"復活"的計劃是否成行。
冷凍技術和冷凍人
提到冷凍這個詞,讓我想起小學旁邊的西大廟,那里曾是一處冰棍廠,走進去就會讓人覺得渾身打顫,冰棍廠房里的溫度特別低,到處都冒著冷氣。
如今,冷凍主要針對的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冰箱進行食物的冷藏。如果要說冷凍人,這種情況對于大部分人來說還比較陌生。有外國科學家已經研究出人體新的殯葬方式,即利用冰葬。冷凍人技術到底是什么呢?
人體冷凍技術是一門比較前衛的學科,主要研究人類體溫對壽命的整體影響。根據科學試驗研究,如果人體體溫降低1~2度,一個人便可以多活120年到150年,如果按這個數據進行推算,人類能夠活到1000歲。
其實這個實驗和日常生活中南方人和北方人的壽命比較相關,通常來說,越是寒冷的地區,人類的壽命越長,溫度的確能夠影響人類壽命。
這項從科幻小說中走出來的技術已經走入到現實生活中,世界上第一例,冷凍人是美國物理學家詹姆斯貝德福,他是1967年元月被冷藏起來的。
在中國也有一些冷凍人,比如展文蓮、杜虹等,杜虹是小說《三體》的評審人,展文蓮就是今天我們要談的中國首例女性冷凍人。
中國第一例女性冷凍人
展文蓮是地地道道的山東濟南人,生于1968年,如果活著剛過50歲,丈夫桂軍民是他的初中同學,他們倆一個是銀行職員,一個是體育學校校長。
他們結婚之后一直恩恩愛愛,但天有不測風云,妻子展文蓮被查出肺癌晚期,雖然丈夫用盡所有的財力為妻子進行救治,但還是回天無力,兩年后,妻子永遠地閉上了雙眼。
展文蓮生前立下捐獻眼角膜的打算,他們的淳樸和善良打動了所有醫護人員,一位醫生告訴他們,目前有一項人體冷凍技術可以期待人體復活,丈夫桂軍民二話沒說就簽下了協議。
幾年前,展文蓮在山東大學齊魯醫院臨終關懷病房去世,隨后醫生對她的遺體進行了長達55個小時的換血和手術,并且將它放入液氮冷凍設備中。
丈夫桂軍民會經常去看望放在液氮罐中的妻子,而且他自己也加入了人體冷凍計劃,希望自己和妻子能夠在未來重逢。
展文蓮和丈夫既恩愛又勇氣可嘉,他們才愿意做出開先河的事。在網絡天堂紀念館上,有一個頁面專門展示"中國首例本土人體冷凍者展文蓮",她為中國醫學做出了重要貢獻,也推動著中國醫學事業向前發展。
人體冷凍技術讓我們對未來有所期待,我們對生知之甚多,但對于死還知之甚少,我們也期待這項技術成功,讓我們日后可以晚一點喝孟婆湯、過奈何橋。
50年后是否復活?
如今展文蓮已經在零下196攝氏度的液氮罐中靜靜地長眠了三年,這項人體冷凍技術耗資不菲,它是由山東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與齊魯醫院聯手打造的一項人體科學實驗,資金大部分由銀豐生命科學公益基金會出資。
前期投資已經近1000萬,僅僅每隔半個月補充一次液氮的費用就達到5萬元。若不是國家科研機構和基金會共同出資,那么普通人很難進行人體冷凍計劃。
50年后展文蓮能否成功的復活,對這個問題的回答還為時尚早。這項行為目前還處于商業行動階段,國家介入的科學研究還比較少,人類主動阻止衰老和死亡的進程還沒有達成最初的愿望。
低溫和人類生命活動之間的關系異常微妙,之前在實驗室里,美國科學家對冰凍老鼠成功進行了復蘇實驗。總體來說,人體冷凍計劃是期待人類在低溫狀態下短暫的休眠,通過一些基因復活計劃,使人體重新煥發生機,類似于春暖花開后青蛙再次鳴叫出現。同樣這項人體計劃也有些危險性,因為人體一些器官在低溫狀態下會停止活動甚至死亡。目前來說,人體冷凍計劃還是所有去世者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而不是拯救他們的帆船舵槳。
長生不老,人類的永恒愿望
所有人都期待長生不老,連皇上也不能免俗,秦始皇當年也到處派人尋找長生不老藥,甚至派童男童女東渡日本進行尋找。佛教、道教等各種宗教也有這種愿望,期待輪回和來世都是對長生不老的一種延伸。
我有一次坐綠皮火車,對面的一位阿姨和我聊天,她一邊磨動手指、一邊兩腳原地運動著跟我說:"未來可能會有一種針劑,打一針要幾百萬元,但是能夠實現人類的長生不老,大家都要好好活著。"從她的眼神中可以看到她異常的期待,這種期待也可以發揮積極暗示作用。
人類長生不老是一件好事,大家能夠多為社會做貢獻。但事實上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是違背自然規律的一種做法,如果更多的人實現長生不老,也意味著資源枯竭的速度加快,地球的壓力越來越大。我們期待的其實是好人長壽,期待一生能夠過得充實,生命的質量在于寬度和厚度,僅僅有長度是不夠的。
待到春暖花開日,再敘重逢時,期待人體復活計劃有所進展,也期待人類能夠合理有序地利用科學技術。
文/李清宇
丁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