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lǐng)未來
滑稽戲的簡介滑稽戲是上海一帶的地方戲劇劇種之一,現(xiàn)主要流行于上海及其周邊吳語地區(qū)。多以上海話作為表現(xiàn)語言,同時大量模仿吳語太湖片方言,偶爾也有對北方話、粵語等其他方言的模仿。滑稽戲的起源滑稽戲是在抗日戰(zhàn)爭中期,由上海的曲藝“獨角戲”接受了中
滑稽戲的簡介
滑稽戲是上海一帶的地方戲劇劇種之一,現(xiàn)主要流行于上海及其周邊吳語地區(qū)。 多以上海話作為表現(xiàn)語言,同時大量模仿吳語太湖片方言,偶爾也有對北方話、粵語等其他方言的模仿。
滑稽戲的起源
滑稽戲是在抗日戰(zhàn)爭中期,由上海的曲藝“獨角戲”接受了中外喜劇、鬧劇和江南各地方戲曲的影響而逐步形成的新興戲曲劇種。它流行于上海、江蘇南部、浙江等許多地區(qū),受到廣大觀眾的歡迎。1957年至1965年期間,南京市滑稽劇團常沿長江中上游各埠及湖南、廣東、廣西等地演出。蘇州市滑稽劇團足跡也遍及江蘇、浙江、上海、安徽、湖北、河南等省市。
滑稽戲的形成與發(fā)展同文明戲(新劇)、獨腳戲等有著不可分割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文明戲又稱通俗話劇或方言話劇,它是由“新劇”(又稱愛美劇)分化出來的。文明戲中角色有滑稽一行,與小生、悲旦、潑旦、老生合稱為“四庭柱一正梁”。
滑稽戲剛從文明戲派生出來之時,其表演藝術(shù)及腳色分行一仍文明戲體例,僅是改由大滑稽行的演員領(lǐng)銜,劇中安排較多笑料。后獨腳戲與文明戲合流,形成了一個有說有唱著重于制造笑料的特殊戲劇表演藝術(shù)。蘇州的滑稽戲在其形成的前期,全以對白為主,絕少唱的插入,后來劇中唱的成分逐步增加。張幻爾反對“硬滑稽”,主張,‘肉里噱”,事事在情理之中,又處處出意料之外,才引起觀眾哄堂大笑。他追求笑料的幽默雋永,使觀眾看后,時隔多日還要發(fā)笑,這是蘇州滑稽戲一貫的風格。
滑稽戲的表演藝術(shù)
滑稽戲孕育于文明戲,其行當劃分亦按文明戲舊例,有滑稽、老生、小生、旦、老旦,而以滑稽為主。由于其表演身段動作保持生活的原有形態(tài),略加夸張,故在角色分行中,將生活中性格大體相同的人物歸為一類,使之定型化,由此而產(chǎn)生風騷旦、悲旦、言論小生、言論老生、陰險小生、馬褂滑稽、馬甲滑稽等。此外,由于某些演員個人表演風格不同,而產(chǎn)生所謂冷面滑稽、呆派滑稽等派別。
老生中的"言論正生"原為劇中核心角色,故稱"四庭柱一正梁"之"正梁"。1930以后,滑稽戲逐步興盛,滑稽上升為主行,反成為"正梁",直沿襲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后。
滑稽分"馬褂"、"馬夾(甲)"二種:
馬褂滑稽演穿長袍馬褂角色,這類角色要求幽默、風趣,說、噱、逗、唱俱佳。
馬夾滑稽統(tǒng)稱"小滑稽",演書僮、仆人、忤作、掌禮、亻堂倌、雜耍等,以及非袍子馬褂角色,這類角色要求造型奇特,動作夸張,能唱各種曲調(diào),善講各地方言。尤其早期演幕表戲,須有即興創(chuàng)造的本領(lǐng),起到烘托劇情、陪襯主要人物的作用,如《錢篤笤求雨》的吳縣知縣(小蘇州),在"軍師府"教禮節(jié)一場,錢篤笤的笑料全靠他襯托而得。
1946年后,由于演現(xiàn)代戲和洋裝戲,沖破了馬褂、馬夾滑稽之別,有些戲都由馬夾滑稽擔任。如《三毛學生意》的三毛,《七十二家房客》的三六九等。
滑稽演員的看家戲和特色,即所謂"冷面滑稽"、"呆派滑稽"、"幽默滑稽"、"潮流滑稽"、"時代滑稽"、"孩兒滑稽"、"能派滑稽"、"歌唱滑稽"、"北方滑稽"、"老牌滑稽"。
滑稽老生在戲中占重要位置,扮演角色范圍很廣,要求生活豐富,知識面廣,唱做俱佳,幽默風趣。
滑稽小生演詼諧又憨直、愚蠢又滑頭的角色。如《半斤八兩》的趙小毛,《錢篤笤求雨》的汪宣,《王老虎搶親》的王老虎等,這類戲講究外形動作夸張,擅用各地方言和各種唱腔。滑稽小生還兼娃娃生,演各類兒童。
滑稽老旦又稱徐娘旦,扮演各種風趣詼諧和丑陋潑辣的婦女,如《錢篤笤求雨》的許四娘,《三毛學生意》的老板娘,《珍珠塔》的方朵花等。有時男演員也可反串。
滑稽花旦演聰明活潑、玲瓏乖巧的人物,如《楊乃武與小白菜》的葛三姑等。要求口齡清晰、手眼靈活、能做善唱。亦可兼演娃娃生。
五十年代中期以后,滑稽戲以演現(xiàn)代戲為主,講究喜劇結(jié)構(gòu),突出人物性格,要求演員能演各類角色,固有的滑稽戲行當已突破。
與話劇表演相同,滑稽戲的舞臺動作沒有程式規(guī)范,但一些著名演員又大多各有特殊的、常用的形體動作,以至成為他們整個表演風格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滑稽戲的代表曲目
滑稽戲的劇目大致可分五類:第一類,是根據(jù)獨腳戲的“段子”發(fā)展和改編成的。其中《三毛學生意》、《七十二家房客》,因其思想性深刻,藝術(shù)性完整,已成為滑稽戲優(yōu)秀的傳統(tǒng)來保留劇目,并被搬上了銀幕。第二類,是從文明戲移植而來。
主要有《方卿見姑娘》、《包公捉拿落帽風》、《濟公》、等。第三類,是解放初期,從話劇、戲曲、電影劇本移植、改編的。移植的地方戲劇目,有《蘇州二公差》(即《煉印》)、《好好先生》(即《三家福》);根據(jù)話劇劇本改編的,有《幸福》、《西望長安》等;
根據(jù)話劇劇本改編的,有《小九妹》(即《蜻蜒姑娘》)、《萬無一失》(即《天羅地網(wǎng)》)等。第四類,是根據(jù)外國劇本改編的如《活菩薩》一劇,連演連滿一年零九個月,創(chuàng)自有滑稽戲以來演出場次最多的紀錄。第五類,是新創(chuàng)作的劇目。如《樣樣管》、《不夜的村莊》、《滿園春色》、《性命交關(guān)》、《一千零一天》等。1981年9月魯迅誕生一百周年紀念時,滑稽戲的《阿q正傳》被列為上海紀念演出的重點劇目之一。(本文圖片來自網(wǎng)絡,如有侵權(quán)聯(lián)系刪)
李夕遠
版權(quán)所有 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zhuǎn)載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備案號:遼ICP備14006349號
網(wǎng)站介紹 商務合作 免責聲明 - html - txt - 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