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 首頁
    • 資訊
    • 技術
    • 百科
    • 問答
    • 學習
    • 看看
    • 站長
    • 生活
    • 快訊

    首頁 > 學習 > 科技政策

    伯勞鳥多少錢一只(足不出)

    時間:2022-09-27 19:54 作者:何俊

    2008年,國家有關部門頒布文件規定,除文物建筑及遺址類博物館外,全國各級文化文物部門歸口管理的博物館、紀念館全部免費開放。為引導和支持地方重要博物館向國際先進行列邁進,財政部和國家文物局于2009年啟動中央、地方共建國家級重點博物館。經對

    2008年,國家有關部門頒布文件規定,除文物建筑及遺址類博物館外,全國各級文化文物部門歸口管理的博物館、紀念館全部免費開放。為引導和支持地方重要博物館向國際先進行列邁進,財政部和國家文物局于2009年啟動中央、地方共建國家級重點博物館。

    經對全國博物館進行評估,最終明確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館、河南博物院、陜西歷史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等8個博物館為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博物館。這8個國家級重點博物館均處于中國歷史發展和文化旅游的核心地帶,是展現中華文明、反映中國文化價值,并具有一定國際水準的博物館。

    以下就對8個國家級重點博物館之一——上海博物館的80件重要館藏文物進行介紹(中)。

    30. 五代董源《夏山圖》卷

    伯勞鳥多少錢一只(足不出)

    此圖縱49.4厘米,橫313.2厘米,絹本水墨淡設色,畫面上有山巒復疊、煙樹沙川的夏日景致。畫面中央山巒起伏連綿,上方水面空闊回轉;一道道沙川和坡丘在水上和岸邊延伸推展,兩人泛舟水上;岸上樹木叢生,百草豐茂,其間有牛羊悠閑吃草,有農人從容勞作;一道一道的岡巒,蒼蒼茫茫由近向遠漸漸推展開去,忽明忽暗,層巒疊嶂,極具自然掩映的趣味。此圖無畫家款印,拖尾有明代董其昌的長跋,定為“董源畫卷”,隔水綾上又有“董北苑夏山圖神品”的題跋,還有“黃琳”“徐渭仁”“黃芳私印”等三十六印,此圖曾輾轉于賈似道、袁樞、沈樹鏞等人之手。傳世品,現藏于上海博物館。此圖結構嚴密緊湊,展現了江南峰巒疊翠,云霧繚繞,林木繁茂的夏日景致,洋溢著濃厚的自然氣息和生活情趣,是最能說明董源“平淡天真,不裝巧趣”風格特色的典型杰作,堪稱董源代表作品之一,國寶級文物。

    董源,五代時期南唐畫家。一作董元,字叔達,鐘陵(今江西進賢)人。曾官任北苑副使,世稱“董北苑”。多畫山水、牛、虎、人物,最擅山水畫。運用披麻皴和點苔法表現江南一帶山川景色,用筆圓曲柔渾,用墨清潤淡雅,多畫平遠山勢,有蒼莽之氣。北宋郭若虛稱“類王維”,米芾贊為“唐無此品”。元代趙孟糖稱其山水景物富麗,有李思訓風格。董源與巨然并稱“董巨”。成為南方山水畫派之祖;與李成、范寬并稱“北宋三大家”;又與荊浩、巨然、關仝并稱為五代四大山水畫家。畫人多用青紅,小而神情逼真。

    31. 五代巨然《萬壑松風圖》軸

    此圖縱200.7厘米,橫70.5厘米,絹本水墨,描繪的是高遠景色,從山腳下可見溪塘小橋,密密叢叢的樹木中坐落著數間茅屋,其中一榭依石臨水,有白衣人坐其中,從房后望去,蜿蜒山路沿谷澗上去。在兩山之間、谷澗之上,有一巨大的樓閣,閣后煙嵐彌漫,層巖叢樹,飛瀑奔泉;且又有山樓水榭、遠寺長橋,掩映在萬松山壑間。整體尺幅偏高,整體布局呈現出“S”型,用多個“S”型的山脈重疊使畫面中景物的表現更為深遠,溝壑溪水在畫面中央向面面下端左側流出,山川在溪水兩側呈”S“盤延面上。清宮舊藏,現藏于上海博物館。此圖筆墨沉厚渾樸而不失腴潤秀雅,氣象深厚,天趣盎然,人物描繪精細傳神,表現出畫家精湛的繪畫技巧,是山水畫發展演變的標志,也是中國歷代繪畫經典高清仿真解析范本之一,國寶級文物。

    巨然,江寧(江蘇南京)人,五代宋初畫家,南唐亡,至開封為開元寺僧。善畫山水,深得佳趣,知名于時,是我國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個僧人大畫家。筆法師董源,早年著力刻劃形象,用長披麻皴畫山,山頂金畫礬頭,晚年逐漸趨于淡泊,追慕自然。與董源并稱“董巨”,為江南山水畫派重要一支,并與五代荊浩、關仝和董源并稱五代四大山水畫家。

    32. 五代衛賢《閘口盤車圖》卷

    此罐高29.9厘米,口徑23.6厘米,底徑14.3厘米,廣口,卷唇,鼔腹,平底。胎質灰黃,口沿與外壁敷白色化妝土,外施透明釉,化妝土及釉均不到底,邊緣清晰可見,肩部雙弦線內夾篦劃波折紋一周,上腹部在化妝土上刻纏枝牡丹紋,細部裝飾篦劃紋,紋飾以外填黑彩為地。口沿化妝土及釉層多剝落。內壁露胎。粘有白色泥漿痕。傳世品,現藏于上海博物館。此罐器形碩大,制作粗率,具北方民間用瓷的一般特點,但裝飾工藝及風格均頗為獨特,不同與同時代磁州窯的白地黑彩劃花瓷器,是契丹民族風格的一個反映,這種白釉剔花填彩大罐僅存世三件,堪稱珍寶,國寶級文物。

    衛賢,五代宋初畫家,京兆(今陜西省西安市)人。南唐后主李煜時為內供奉。善畫臺閣、盤車、人物等。初師唐末畫家尹繼昭,后學吳道子畫法,尤以界畫見稱于時。北宋《宣和畫譜》認為,他畫高崖巨石,渾厚可取,而皴法不老,畫林木雖挺勁而枝梢不稱其本;自唐至五代,以畫宮室得名者僅得衛賢一人。

    33. 五代徐熙《雪竹圖》軸

    此圖縱151.1厘米,橫99.2厘米,絹本墨筆,描繪了竹林積雪的場景,畫面中一林竹樹在雪后高寒中拔地而起,堅韌挺拔,傾斜直上,竹竿枝葉姿態各異,在平靜安逸中又不失動感。此圖描繪生動寫實,將粗筆、細筆結合勾勒竹竿枝葉,以濃淡不同的墨色表現雪后竹子的不同層次,細致工整而富有立體感,再現了雪后竹石的真實情態。所繪景物僅以水墨描繪,不施色彩,整體的寫實畫風與畫史所載徐熙“以落墨為格”相符。此卷無作者款印,在石旁的竹竿上可見倒寫的篆書“此竹價重黃金百兩”八字,經謝稚柳考證為徐熙真跡或傳派作品。傳世品,現藏于上海博物館。此畫構圖新穎,層次豐富,畫法別致,富有變化,整幅畫工整精微而寫實,以線條墨色為主,工整精微而寫實,集中表現出古代畫家對墨法的出神入化的運用,堪稱五代佳作,為五代南唐畫家徐熙的代表作之一,國寶級文物。

    徐熙,生卒年不詳,五代南唐畫家。金陵(今江蘇南京)人,一作鐘陵(今江西進賢西北)人。擅畫江湖間汀花、野竹、水鳥、魚蟲、蔬果,與后蜀黃筌的花鳥畫為五代兩大流派,其風格有“徐熙野逸”之稱獨創“落墨”法,一變黃筌細筆鉤勒,填彩暈染之法。傳世真跡甚少,《雪竹圖》傳為其所作。

    34. 遼赤峰窯白釉劃花填黑地牡丹紋罐

    此罐高29.9厘米,口徑23.6厘米,底徑14.3厘米,廣口,卷唇,鼔腹,平底。胎質灰黃,口沿與外壁敷白色化妝土,外施透明釉,化妝土及釉均不到底,邊緣清晰可見,肩部雙弦線內夾篦劃波折紋一周,上腹部在化妝土上刻纏枝牡丹紋,細部裝飾篦劃紋,紋飾以外填黑彩為地。口沿化妝土及釉層多剝落。內壁露胎。粘有白色泥漿痕。傳世品,現藏于上海博物館。此罐器形碩大,制作粗率,具北方民間用瓷的一般特點,但裝飾工藝及風格均頗為獨特,不同與同時代磁州窯的白地黑彩劃花瓷器,是契丹民族風格的一個反映,這種白釉剔花填彩大罐僅存世三件,堪稱珍寶,國寶級文物。

    35. 北宋《淳化閣帖》拓本

    《淳化閣帖》共10卷,收錄了中國先秦至隋唐一千多年的書法墨跡,包括帝王、臣子和著名書法家等103人的420篇作品,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匯集各家書法墨跡的法帖,被后世譽為中國法帖之冠和“叢帖始祖”。北宋淳化三年(992年),宋太宗趙光義令出內府所藏歷代墨跡,命翰林侍書王著編次摹勒上石于禁內,故名《淳化閣帖》,又名《淳化秘閣法帖》。《閣帖》系匯帖,共十卷:第一卷為歷代帝王書,二、三、四卷為歷代名臣書,第五卷是諸家古法帖,六、七、八卷為王羲之書,九、十卷為王獻之書。上海博物館在2003年從安思遠處以450萬美元收購的北宋拓《淳化閣帖》六、七、八卷及第四卷,在中國名噪一時,它是所有版中最早的一部,因其中3卷是摹刻王羲之書跡的專卷而被視為無價之寶,是最有價值的一部,國寶級文物。

    36. 北宋金漆木雕彩繪菩薩像

    此像頭帶寶冠,袒露右胸,華美之飾物佩于前胸,衣帶分披垂落,面容端麗,表情溫存嫻靜。右腿支起,右手擱置膝上;左腿盤與身前,為游戲坐。這種隨意安坐,舒坦自在的坐式,顯然是更接近世俗化的一種表現。其全身漆金繪彩,面目豐腴,雙眼凝視,神態安祥;身著偏衫,下著長裙。傳世品,現藏于上海博物館。此像原出山西境內,半跏依坐的姿勢優美、閑適,全然一副世俗貴婦的形象,是宋代菩薩像的代表作。

    37. 北宋耀州窯青釉刻花牡丹紋瓶

    耀州窯是中國陶瓷史上著名的古瓷窯之一,窯址在今陜西銅川市黃堡鎮。此瓶高48.4厘米,口徑7.5厘米,腹徑19.3厘米,底徑11厘米,胎質灰白,釉汁滋潤,呈橄欖青色。器身修長,小口外翻,短頸豐肩,圈足。這種造型運用了曲直線的對比,在權衡比例上,盡量把最大直徑向上提,使整個形體苗條修長,形成秀麗挺拔的風格,為宋代梅瓶的標準式樣。器身布滿紋飾,刻劃紋飾三組,肩腹均為纏枝牡丹,枝葉相間襯托,二者主次分明,疏密有序,相互呼應。足部為蓮瓣紋,肩及腹下各有雙弦紋一道。傳世品,現藏于上海博物館。此瓶刻花刀鋒犀利,剛勁有力,線條活潑流暢,紋飾層次清楚,立體感強,精致無比,在耀州窯瓷器中,為不多見的巨作,堪稱耀州窯鼎盛時期的代表作品之一。

    38. 北宋定窯白釉印花云龍紋盤

    此盤高4.9厘米,口徑23.2厘米,敝口,弧腹,圈足。釉色白中泛黃,略帶粉質感,圈足滿釉,為覆燒器,芒口包銀邊。盤內印云龍紋,云氣繚繞,龍身屈曲騰越于云霧之中,龍鱗宛然,神韻飄逸,宋代定窯印花器,技法源自定州緙絲,精致而臻完美之境。盤外壁有定窯瓷上常見的“淚痕”,從底部則可看到流釉的痕跡,證明它在燒造時采用了覆燒的方式。傳世品,現藏于上海博物館。此盤工藝精絕,包有銀口,當為宮廷御器,盤內印云龍紋,印紋十分清晰,是一件定窯覆燒印花工藝的代表作,代表了宋代瓷器印花工藝的最高水平,像這樣完整模印云龍紋的瓷盤存世量十分稀少,堪稱定窯中最精美的瓷器之一。

    39. 北宋鈞窯月白釉出戟尊

    此尊高26.1厘米,口徑22.1厘米,底徑16.7厘米,仿古銅器式樣,頸、腹、足之四面均塑貼條形方棱,俗稱“出戟”。尊內外施月白色釉,乳光晶瑩,肥厚玉潤。器身飾長方形出戟12個,分置在頸、腹、足部。足內近底刻有“五”字,指示同類器物從大到小的順序編號。有的部位色釉呈現不規則的流動狀線條,似一條蚯蚓在泥土中游走,后人稱之為“蚯蚓走泥紋”,是鈞釉的獨有特色。據現存實物證明,器底所刻數字越小,器形越大。在宋代鈞窯瓷器的傳世品中,以各式花盆和花盆托最為多見,出戟尊則較少。傳世品,現藏于上海博物館。此尊胎體厚重,胎質堅密,全身釉色勻凈的月白釉以其淡雅的色彩、含蓄的光澤,賦予尊體雍容博大的氣韻,為難得一見的鈞窯月白釉瓷器,堪稱鈞瓷珍品。

    40. 北宋汝窯天青釉盤

    此盤高2.9厘米,口徑17.1厘米,底徑9.1厘米,滿釉支燒,細紋開片,釉呈淡青色,素雅清麗,是傳世汝窯的典型器。汝窯堪稱宋代五大名窯之首,北宋徽宗時開始在汝窯燒造官窯器皿,因燒造時間短,傳世器物很少。汝窯瓷器做工均極其精致。胎質細膩,多呈香灰色。釉色則有天藍、天青、粉青等。多數盤、洗、碗等器均為裹足支燒,底部留有細小支釘痕,俗稱“芝麻釘”。此盤于20世紀60年代來自著名畫家、收藏鑒賞家吳湖帆先生,吳先生的陶瓷收藏主要來自清人吳大澂舊藏,吳大澂為清代金石學家、考古學家,瓷器收藏主要為宋代瓷器,故齋名“百宋陶齋”。傳世品,現藏于上海博物館。此盤造型簡潔端莊,施天青色釉,釉質厚潤,釉面布滿細小不規則的開片,有一種素雅清逸的美感,為清代金石學家吳大澂舊藏,彌足珍貴。

    41. 北宋郭熙《幽谷圖》軸

    此圖縱167.7厘米,橫53.6厘米,絹本設色,描繪了中國北方山水之風貌,畫面中雪后的山間幽谷,山巖峻峭,谷口幽深,山下清泉從巖中奔涌而出,山間老樹枯枝、盤根錯節,與曲折的幽壑相互映襯,給人以高寒慘淡、浩渺蕭瑟之感。郭熙在此圖中運用了多種繪畫技法,遠景山石以淡墨、渲染皴擦而成,近景枯枝則以濃墨而繪,用筆剛健,濃淡焦濕相結合,簡練清晰,錯落有致,更加突顯出幽谷清寒的意境。此圖無作者款識,曾著錄于《宣和畫譜》、《圖畫見聞志》等書,畫上鈐有宋徽宗“宣和殿寶”等印。傳世品,現藏于上海博物館。此圖筆墨無多,取局部景致而表達出高曠的意境,以俯視深遠的取景構圖,表現出渾圓雄厚的雪中山巔,所用的筆法頗能代表郭熙清新優雅的藝術風格,屬郭熙傳世繪畫中的精品,國寶級文物。

    郭熙(約1000—1090年),字淳夫,北宋杰出畫家、繪畫理論家,河南溫縣(屬河南)人。工畫山水寒林,宗李成法,山石用“卷云”或“鬼臉”皴法,畫樹枝如蟹爪下垂,筆力勁健,水墨明潔。神宗趙頊曾把秘閣所藏名畫令其詳定品目,郭熙由此得以遍覽歷朝名畫,“兼收并覽”終于自成一家,成為北宋后期山水畫巨匠,與李成并稱“李郭”,與荊浩、關仝、董源、巨然并稱五代北宋間山水畫大師。在繪畫理論上郭熙亦有很高建樹,其理論集中反映在他的《林泉高致》一書中。

    42. 北宋王安石楷書《楞嚴經旨要》卷

    此卷縱29.9厘米,橫119厘米,紙本楷書,為王安石去世前一年親自校正楞嚴經卷文字,王安石摘錄其中觀世音發妙耳門,從聞思修,以“三十二應”隨機變化現身說法,獲得“十四種無畏功德”一節。此卷于正書中間有行書,結字修長緊聚,字勢于端莊中有奇縱的變化,左俯右仰,上下揖讓,橫筆逸出,孤撇出挑,頗有奇逸之趣。卷后有宋元明諸家跋,其中元人王蒙跋稱:“荊公(王安石)暮年,深悟禪理,故特于是經提出而親書之”。是卷經明項元汴,清安岐、曹溶等收藏,俱鈐有收藏印。流傳至近代,先由周氏收藏,后輾轉落入大藏家王南屏之手。1986年回到祖國懷抱,現藏于上海博物館。此卷用筆清勁,起筆輕按,導送收放,使轉靈活,頗得楊凝式的筆法。全篇行次緊密,少有空白,然字行間錯落參差,并不板滯,有“橫雨斜風”之勢,得蕭散簡遠的意韻,為王安石存世最佳作品,也是目前公認的2件王安石傳世真跡之一,屬我國第二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國寶級文物。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號半山,封為舒國公,后又改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北宋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中國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王安石以治政和文學名世,書法亦頗有造詣,時人評他的書法近學五代楊凝式和北宋沈遼,得沈之清勁,遠紹晉宋。《宣和書譜》記他“凡作行字,率多淡墨疾書”,“美而不夭饒,秀而不枯瘁。”

    43. 北宋沈遼行書《動止帖》頁

    此帖縱27.1厘米,橫36.6厘米,紙本行書,系沈遼問候朋友病狀的一通行書尺牘,并附有治療處方。貼文:“遼啟一言,動止佳否?所苦必是瘡損矣!余外,欲輟吾省,如何屑屑干清聽,甚愧悚也!遼上寶行閣下。乳香石上納以好醋,磨涂赤腫處。”該帖書法縱橫牽掣,濃纖剛柔,行草兼雜,枯潤相間,神韻俊逸,頗具晉唐之風;其用筆結體意氣高古,字里行間不失大家風范,體現出他深厚的書寫功力。此帖曾被明代著名收藏家浦江鄭氏、黃琳、項元汴等鑒藏。傳世品,現藏于上海博物館。此帖行筆清逸灑脫,以當時制作精湛的手工水紋砑花箋書寫,更顯華美而典雅,極其稀見且保存如新,被認為是北宋沈遼存世的最為成功的書法作品,國寶級文物。

    沈遼(1032—1085年),字睿達,沈括的同族兄弟,錢塘(今余杭)人。自幼嗜讀《左傳》、《漢書》,曾鞏、蘇軾、黃庭堅常與之唱和,王安石、曾布皆習其筆法。本無意于功名,王安石曾有“風流謝安石,瀟灑陶淵明”之稱,后由三司使吳充舉薦,負責監內藏庫。其為文雄奇峭麗,長于詩詞歌賦,詩文自成一家,尤其精于書法。其書法精于楷隸,筆法清峻,自成一家。

    44. 北宋蘇軾行楷《祭黃幾道文》卷

    此卷縱31.6厘米,橫121.7厘米,紙本行楷,為蘇軾與弟蘇轍聯名悼念好友黃幾道的祭文,書于元祐二年(1087年)。蘇軾、蘇轍和黃幾道是同一年中舉的進士,而黃幾道的兒子黃寔又把兩個女兒分別嫁給了蘇轍的兩個兒子,蘇黃兩家結成了兒女親家,可見其關系非比尋常。此書楷法精整,筆力雄健,結體謹嚴,墨氣凝聚神采煥然;用筆恭謹沉著,凝重間有唐人筆意和漢晉遺韻,兼具豐厚凝重與簡遠恬淡之美。此卷點畫沉著,質樸多變,無疑是承襲了晉魏楷書的風流。在楷書技法方面,蘇軾深得魏晉遺風,用筆豐富,態勢多樣,既得風神俊爽之形貌,又含質樸古拙之內蘊。其字筆姿豐肥、筆力緊裹,筆畫間顧盼映帶,楷、行、草相間。此卷曾經南宋書法家黃仁儉(黃幾道曾孫),明華夏、朱大韶、王世貞、曹周翰,清笪重光、王鴻緒、顧文彬收藏。傳世品,現藏于上海博物館。此卷書法精整,筆力雄健,結體謹嚴,墨氣凝聚,神采煥發且意味溫厚,謹嚴而有活氣,運筆流暢清爽,富有流動的美感,書風古雅遒逸,真率自然,展示了蘇軾深厚的文學修養和高超的書寫技巧,是蘇軾傳世作品中極少的楷書珍品之一,也是蘇軾書法精品之一,歷來飽受贊譽,國寶級文物。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學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書法、繪畫、詩詞、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詣。他的書法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合稱“宋四家”;善畫竹木怪石,其畫論,書論也有卓見。是北宋繼歐陽修之后的文壇領袖,散文與歐陽修齊名;詩歌與黃庭堅齊名;他的詞氣勢磅礴,風格豪放,一改詞的婉約,與南宋辛棄疾并稱“蘇辛”,共為豪放派詞人。

    45. 北宋王詵《煙江疊嶂圖》卷

    此帖縱19.6厘米,橫6.8厘米,紙本行書,為米芾致張侯書札,譯文為:“芾啟,要惡札,是甚字?批及。芾頓首。章侯茂異。”這件《參政帖》是作者為蘇太簡家鑒定書畫的記錄。雖僅有三行,但寫得十分精到,結體緊密,筆法內斂,趨于豐肥,轉折處以流便的圓轉筆法取代方折筆,隨筆寫來,然有一種沉著飛揚的神韻,其姿媚處頗得二王的筆韻。此帖曾經清季振宜、安岐、清內府,近人張珩收藏。《參政帖》原為清內府所藏《宋元明詩翰》小冊中物,佚出為散頁,鈐有乾隆內府諸印。清宮舊藏,后流出宮外,現藏于上海博物館。此帖雖字數不多,卻是精心構思,一絲不茍,全篇間架緊密,筆意俊爽,行氣平穩,法度謹嚴,猶不失天真自然之致,應是他中年的佳作,與《苕溪詩帖》等俱為其中年成熟書風的代表作品,國寶級文物。

    王詵(1048—1104年),字晉卿,太原(今屬山西)人,后徙開封(今屬河南)。熙寧年(1069) 娶英宗女魏國大長公主,拜左衛將軍、駙馬都尉。元豐二年(1079),因受蘇軾牽連貶官,落附馬都尉。責授昭化軍節度行軍司馬,均州安置,移潁州安置。元祐元年(1086)復登州刺史、駙馬都尉。卒,贈昭化軍節度使,謚榮安。能書畫屬文,工于棋。其詞音調諧美,語言清麗,情致纏綿。

    46. 北宋米芾行書《參政帖》頁

    此帖縱19.6厘米,橫6.8厘米,紙本行書,為米芾致張侯書札,譯文為:“芾啟,要惡札,是甚字?批及。芾頓首。章侯茂異。”這件《參政帖》是作者為蘇太簡家鑒定書畫的記錄。雖僅有三行,但寫得十分精到,結體緊密,筆法內斂,趨于豐肥,轉折處以流便的圓轉筆法取代方折筆,隨筆寫來,然有一種沉著飛揚的神韻,其姿媚處頗得二王的筆韻。此帖曾經清季振宜、安岐、清內府,近人張珩收藏。《參政帖》原為清內府所藏《宋元明詩翰》小冊中物,佚出為散頁,鈐有乾隆內府諸印。清宮舊藏,后流出宮外,現藏于上海博物館。此帖雖字數不多,卻是精心構思,一絲不茍,全篇間架緊密,筆意俊爽,行氣平穩,法度謹嚴,猶不失天真自然之致,應是他中年的佳作,與《苕溪詩帖》等俱為其中年成熟書風的代表作品,國寶級文物。

    米芾(1051—1107年),字元章,時人號海岳外史,又號鬻熊后人、火正后人,北宋書法家、畫家、書畫理論家。祖籍山西,然遷居湖北襄陽,后曾定居潤州(今江蘇鎮江)。曾任校書郎、書畫博士、禮部員外郎。米芾能詩文,擅書畫,精鑒別,書畫自成一家,創立了“米點山水”。其個性怪異,舉止顛狂,遇石稱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稱“米顛”。宋徽宗詔為書畫學博士,又稱“米襄陽”、“米南宮”。在書法也頗有造詣,擅篆、隸、楷、行、草等書體,長于臨摹古人書法,達到亂真程度,與蔡襄、蘇軾、黃庭堅合稱“宋四家”。

    47. 北宋趙佶《柳鴉蘆雁圖》卷

    此圖縱34厘米,橫223.2厘米,連綴2段,畫卷的右半部分,高大的柳樹枝上停著三只鳥鴉,其中兩只背靠偎依,靜觀自得,另有一只向下俯視而鳴,似在呼喚躲藏于樹根部的一只烏鴉。畫卷的左半部分,一道清澈的水灘上,蘆竹高聳,蓼花低垂,兩雁傍水而飲,一雁趨前,作欲飲之狀,另有一雁,好像已經飲完水,正嚙咬湖中的摹花莖,姿態各不一致,形象生動有趣。此畫水墨淡設色,筆法簡樸粗獷,畫面明凈舒展,平和典雅中蘊涵著自然界的無限生機。清宮舊藏,后流出宮外,現藏于上海博物館。此圖采用以墨為骨的畫法,并把粗筆寫意和精湛寫生融合在一起,體現了高度的文化修養與精湛的藝術技巧的完美和諧,是趙佶拙樸風格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研究花鳥畫由著重色向墨筆畫過渡的典型作品,國寶級文物。

    趙佶(1082—1135年),即宋徽宗,政治昏庸腐敗,但酷愛書畫,對繪畫藝術起了推動和倡導作用。擅書法,自創瘦勁鋒利的“瘦金體”。繪畫得吳元瑜傳授,繼承崔白風格,重視寫生,體物入微,以精工逼真著稱;工花鳥,相傳用生漆點鳥睛,尤見生動,有“妙體眾形、兼備各法”之譽。

    48. 北宋艷艷女史《草蟲花蝶圖》卷

    此圖縱28.5厘米,橫293.5厘米,描繪湖南一帶的自然風貌,畫面中群山連綿、煙云浮動,山下茂林村舍、水汽氤氳,生動地表現出江南山水溫潤朦朧、變幻無窮的自然特征。技法上,米友仁用筆簡潔概括,不施勾勒,山石在畫法上以面代線、通過水墨層層渲染,樹木則以濃墨作渾點,兩者渾然一體,更加突顯出作品雨后迷濛的意境。作者在卷末署款“元暉戲作”,并再三在其后創作題記,題記中錄有三首自作詩詞,后接南宋諸公題跋,共十六家,全卷宋人題跋總計二十九跋。其中,關注、謝伋、韓滸、朱敦儒、溫革、林仰、時佐各一跋,洪適、洪邁、朱熹、曾惇、曹筠、尤袤、袁說友、錢聞詩各題二跋,錢端禮題四跋。清宮舊藏,后流出宮外,現藏于上海博物館。此圖具有“模糊處筆墨之跡交融,明凈處點渲之形俱化”的特點,融詩、書、畫于一體,在宋代繪畫中相當少見,為傳世宋人畫卷中宋人題跋最多的一件作品,為米友仁的代表作,國寶級文物。

    艷艷女史是北宋名畫家宋迪之甥、灃州通判任才仲之妾,是一個出身良家的絕色美女,擅長山水花鳥畫,文獻資料曾記載過她畫的《春山圖卷》和《著色花卉草蟲卷》,但均未見存世,《草蟲花蝶卷》為其唯一傳世作品。

    49. 南宋米友仁《瀟湘圖》卷

    此圖縱28.5厘米,橫293.5厘米,描繪湖南一帶的自然風貌,畫面中群山連綿、煙云浮動,山下茂林村舍、水汽氤氳,生動地表現出江南山水溫潤朦朧、變幻無窮的自然特征。技法上,米友仁用筆簡潔概括,不施勾勒,山石在畫法上以面代線、通過水墨層層渲染,樹木則以濃墨作渾點,兩者渾然一體,更加突顯出作品雨后迷濛的意境。作者在卷末署款“元暉戲作”,并再三在其后創作題記,題記中錄有三首自作詩詞,后接南宋諸公題跋,共十六家,全卷宋人題跋總計二十九跋。其中,關注、謝伋、韓滸、朱敦儒、溫革、林仰、時佐各一跋,洪適、洪邁、朱熹、曾惇、曹筠、尤袤、袁說友、錢聞詩各題二跋,錢端禮題四跋。清宮舊藏,后流出宮外,現藏于上海博物館。此圖具有“模糊處筆墨之跡交融,明凈處點渲之形俱化”的特點,融詩、書、畫于一體,在宋代繪畫中相當少見,為傳世宋人畫卷中宋人題跋最多的一件作品,為米友仁的代表作,國寶級文物。

    米友仁(1074-1153年),一名尹仁,字元暉,晚號懶拙老人,祖籍山西太原,遷襄陽(今屬湖北),定居潤州(今江蘇鎮江),系米芾長子,世稱“小米”。書法繪畫皆承家學,故世稱“大小米”。他承繼并發展米芾的山水技法,奠定“米氏云山”的特殊表現方式,就是以表現雨后山水的煙雨蒙蒙、變幻空靈而見稱。

    50. 南宋趙構真草《嵇康養生論書》卷

    此卷縱23.5厘米,橫602.8厘米,真草二體書就,字法熟練,流暢渾厚,筆力渾圓,飛動而兼沉著;筆法灑脫,自然流暢,涵泳俊秀,氣韻盎然,頗得晉人風尚。從帖中可以看到“二王”法度而來的圓熟遒沒的運筆結字,達到了真、草二式的和諧與融合,用筆潤媚圓和,精奧純正,豐腴圓潤不失清逸之氣,溫柔妍婉頗具清和流宕之像。結字疏朗秀整,真書工穩而韻意縈繞,草書流動而意態沖和,真所謂“禊帖嫡宗”。傳世品,現藏于上海博物館。此書出規入矩,沉著渾厚,字字獨立,變化多端,其提按轉折無不如意,雖字與字之間無引帶,仍然一氣呵成、流暢自如,顯示極深的書法造詣,是存世的趙構精品力作之一,當為帝王書法乃至歷代書法中難得的珍品,國寶級文物。

    趙構(1107—1187年),字德基,南宋開國皇帝,即宋高宗,宋徽宗第九子,曾被封為“康王”。公元1127年金兵俘徽、欽二宗北去后,于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改元建炎。拒絕主戰派抗金主張,南逃至臨安定都,建立南宋政權。公元1162年禪位于宋孝宗,自稱太上皇。趙構是歷史上有名的書畫家,精于書法,善真、行、草書,筆法灑脫婉麗,自然流暢,頗得晉人神韻。

    51. 南宋朱克柔緙絲《蓮塘乳鴨圖》

    這件緙絲珍品長107.5厘米,寬108.8厘米,畫幅極大,色彩豐富,絲縷細密適宜,層次分明,是朱克柔緙絲畫中的杰作。全幅以彩色絲線緙織而成。圖中雙鴨浮游于萍草間,有乳鴨相隨,白鷺在側,翠鳥、紅蜻蜓點綴其間。坡岸青石,質感凝重,周圍白蓮(白蕖)、慈菇、荷花(紅蕖)、萱草等花草環繞,色彩雅麗,線條精謹,生趣盎然。此件緙絲幅式很大,組織緊密織細,絲縷勻稱,層次分明,制作工巧,可謂巧奪天工。朱克柔,中國宋代緙絲工藝家。名強,字剛,出生于宋宣和、紹興年間,華亭縣(今上海松江)人。幼習繪畫與緙絲,積累配色和運線經驗。宋徽宗至高宗時期以織造緙絲著稱于世,亦善畫。她創作的緙絲,花鳥、人物都非常精巧,運絲如筆,暈色巧妙,古淡清雅,為—時之絕技。傳世品,現藏于上海博物館。這件卓越非凡的《蓮塘乳鴨圖》是緙絲工藝的巨大創作空間和思路,突破了緙絲工藝和繪畫藝術之間的壁壘,不僅具有里程碑意義,更是引領后繼者攀登藝術之峰的旗幟,國寶級文物。

    朱克柔,中國宋代緙絲工藝家。名強,字剛,出生于宋宣和、紹興年間,華亭縣(今上海松江)人。幼習繪畫與緙絲,積累配色和運線經驗。宋徽宗至高宗時期以織造緙絲著稱于世,亦善畫。她創作的緙絲,花鳥、人物都非常精巧,運絲如筆,暈色巧妙,古淡清雅,為—時之絕技。

    52. 南宋趙葵《杜甫詩意圖》卷

    此圖縱24.7厘米,橫212.2厘米,絹本水墨,以杜甫“竹深留客處,荷凈納涼時”詩句為題,抒寫描繪江南一帶的竹林景色,畫面深遠恬靜。用墨的濃淡干濕表現竹的遠近、老嫩和枯潤,顯出深厚功力。筆墨精細,層次分明,幽徑修篁、蒼煙漠漠、荷塘清淺、意境深凈,卷后有元代張煮、鄭元祐、楊維禎、王逢,明代張率、張昱、錢思復、李東陽、王穉登題跋。清宮舊藏,后流出宮外,現藏于上海博物館。此圖筆墨秀逸精練,處處體現出畫家以筆取氣、以墨取韻的匠心,竹林、溪水的遠近層次分明自然,展示出夾路修篁、蒼煙漠漠、荷塘清淺、游人興酣的情狀,是一件具有士人修禪特色的南宋名作,國寶級文物。

    趙葵(1186-1266年),南宋儒將,宋宗室,字南仲,號信庵,一號庸齋,衡山(今屬湖南)人,京湖制置使趙方季子。歷經孝宗、光宗、寧宗、理宗、度宗五朝,一生以儒臣治軍,為南宋偏安作出卓越貢獻。歷任中大夫、左驍騎將軍、華文殿直學士、淮東安撫制置使、湖南安撫使、資政殿學士、福建安撫使、樞密使兼參知政事、丞相兼樞密使等。工詩善畫,傳世作品有《杜甫詩意圖》。

    53. 南宋李迪《雪樹寒禽圖》軸

    此圖縱115.2厘米,橫52.8厘米,描繪了在微雪的竹林中,一只伯勞鳥棲息于積雪枝頭的景象,呈現出嚴寒中飛禽獨有的神態。畫面構圖簡單,僅一竹、一枯枝、一鳥、一坡,更加表現出寒冬時節廣闊空靈的自然環境。技法上,李迪以工筆描繪寒鳥、以粗筆描繪樹石,兩者結合,生動準確地刻畫出兩種客觀對象不同的物質特性,真切而富于自然情趣。作者于此圖左下方題款“淳熙丁未李迪畫”,該圖創作于1187年。清宮舊藏,現藏于上海博物館。此圖筆法極為工致,雙勾竹葉,勁挺有力,枯枝的盤曲如硬鐵,與翎毛的柔細用筆形成了強烈的剛柔對比,畫法帶有典型的院體畫風格,是所見李迪帶有年款最早的一幅,是其晚年精良之作,國寶級文物。

    李迪(生卒年不詳),南宋畫家,河陽(今河南孟州南)人。供職于孝宗、光宗、寧宗三朝畫院。擅寫生,花鳥、竹石、走獸皆精,亦作山水小景。大幅氣象豪邁,小品精細入微,晚年猶能作纖入毫筆的刻畫。

    54. 南宋梁楷《八高僧故事圖》卷

    此卷由八幅畫面構成,每幅縱26.6厘米,橫64.1~64.7厘米,描繪了從南北朝至唐代佛教禪宗八位高僧的故事,從右至左分別為:達摩面壁、神光參問;弘忍童身、道逢杖叟;白居易拱謁、鳥窠指說;智閑擁帚、回睨竹林;李源、圓澤系舟,女子行汲;灌溪索飲、童子方汲;酒樓一角、樓子參拜;孤篷蘆岸、師備獨倚釣車。此卷第二、三、五、八幅均有作者題款“梁楷”二字,每段畫后則有后人行書的圖解文字,圖文并茂,生動明了。此卷是梁楷早年的細筆作品,人物神態、舉止、衣著描繪傳神入微,將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刻畫得惟妙惟肖。技法上,人物衣褶使用尖筆的“折蘆描”,而山石背景則多用斧劈皴,筆法簡潔洗練,與人物形成動靜對比。清宮舊藏,現藏于上海博物館。此圖畫法相對工整嚴謹,人物山水相融,構圖飽滿,情景交融,意境深遠,具有南宋院體繪畫的特點,既富有真實感又善于營造意境,人物衣褶用尖筆,作“折蘆描”,轉折勁利,是他細筆風貌的代表,十分難得,堪稱歷史佛教故事畫中的杰作,為國內現存少數的梁楷精品之作,為梁楷早年的代表作之一,國寶級文物。

    梁楷,南宋人,祖籍山東,南渡后流寓錢塘(今杭州)。他是名滿中日的大書法家,曾于南宋寧宗擔任畫院待詔。他是一個行逕相當特異的畫家,善畫山水、佛道、鬼神,師法賈師古,而且青出于藍。他喜好飲酒,酒后的行為不拘禮法,人稱是“梁風(瘋)子”。

    55. 南宋梁楷《白描道君像圖》卷

    此圖高約26厘米,長近74厘米,有折紋5道,把全幅分成幾乎相等的6段,描繪了九十余位人物和鬼神形象,塑造了一個栩栩如生的神話世界。圖中端坐魁偉者為元始天尊,左右群仙拱立,前一人執笏跪拜,四周祥云繚繞,光焰萬丈。左右則繪人間、地獄、道觀諸相,有放生、施舍、行善者,有布道、授經、謨拜者,地獄中火池蓮開,諸鬼驚服。2016年翁同龢五世孫翁萬戈捐售,現藏于上海博物館。此圖畫筆細謹,線描精準,造型端慤而有古意,構圖繁雜而疏密有致,畫法既有李公麟的縝秀雅致,又具南宋李(唐)夏(圭)的遒勁,反映出南宋中期工筆畫所達到的高度水平,為傳世道經手寫本及手繪扉畫僅見之孤品,彌足珍重,國寶級文物。

    56. 南宋佚名《雪景四段圖》卷

    此卷共分四段,每幅縱15.2厘米,橫60.2厘米,紙本水墨,描繪了雪后的江山美景。第一段的主體位于畫面左側,一座高聳的樓閣背山臨水,樹木環繞四周;右側遠山如帶,蒼茫蕭瑟。第二段的右上方連綿雪山在云霧中若隱若現,左下方二人駕一葉孤舟、撐篙泛江。第三段遠處連綿的高山與近坡高聳的寒松遙相呼應,雁群飛過江面,由近及遠,于寂靜中寓些許生機。第四段的景物集中于畫面左側,坡上喬木挺立,遠處依稀可見起伏的雪山;右側江心一葉扁舟隨波蕩漾。每段畫后均配以宋寧宗皇后楊氏的楷書七言題詩。技法上,此卷構圖大量留白,今表現景物的一邊半角,空曠遼闊,更突顯冬日寒意;以剛勁的用筆勾勒樹屋山石,結合水墨渲染表現連綿雪山及繚繞的寒霧,使水天一色,達到迷茫空濛的意境。作者以紙為媒,更顯筆墨趣味。傳世品,現藏于上海博物館。此圖布局構圖空曠簡率,寒意蕭然,大片空白使著墨處不到畫面的十分之一,皆取“邊角”之景:筆勢蒼勁,以少勝多;全圖表現了清曠高寒,空蒙迷茫的意境,畫面不著一字,卻盡得風流,是南宋馬遠畫派的杰出作品,反映了宋代山水大家馬遠、夏圭之風,堪稱精品。

    57. 南宋佚名《人物故事圖》卷

    此圖縱26.7厘米,橫142.2厘米,絹本設色,無作者款,畫面中可見兩組人馬:圖卷右側開端的人馬向左而行,一身著朱衣的官員騎馬居中,張華蓋、雙旗和掌扇;左側的人馬向右而行,一騎馬官員引導其后的一乘輿轎和兩輛牛駕車。兩隊均由數十位侍從儀衛簇擁,或步行,或騎馬。路旁亦有眾多圍觀的男女,立于樹木房屋之間,場面熱鬧。此卷人物均穿著宋代服飾,經考證,應描繪了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年),宋朝太尉曹勛奉宋高宗趙構之命迎接宋徽宗趙佶和鄭皇后棺柩以及趙構生母韋皇后南歸,平樂郡王韋淵率領儀仗于途中相迎的場景,曹勛和韋淵分別與畫面左側及右側的騎馬官員相對應。傳世品,現藏于上海博物館。此圖情節安排巧妙,主體展現生動,人物刻畫形態多樣、栩栩如生,筆墨渾厚、設色典雅,與南宋畫院的“院體”風格相符,是南宋人物故事畫的代表作品之一。

    58. 南宋官窯雙耳爐

    宋代官窯應分北宋官窯和南宋官窯,杭州的郊壇下官窯和烏龜山官窯都屬于南宋官窯。此器高12.8厘米,口徑3.2厘米,底徑5.1厘米,直口,長頸,鼔腹,圈足,口部有對稱管狀雙耳,為郊壇下官窯產品。外壁施青釉,釉色呈青灰色,釉面有開片紋。口面和圈足顯現出官窯特有的“紫口鐵足”的特征。1952年上海市青浦縣(今青浦區)任氏墓出土,現藏于上海博物館。此器屬于南宋官窯的產品,造型古樸典雅,胎薄體輕,胎質精細,釉質肥厚光潤,細膩平滑,是少見的官窯瓷器,為南宋官窯之精品。

    59. 南宋哥窯五足洗

    哥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也是其中唯一未發現窯址的名窯,是我國陶瓷史上是一大懸案。此器高9.2厘米,口徑18.8厘米,圓唇,直腹,平底,內有矮圈足不著地。口沿飾乳釘五枚,下承五個如意形扁足,內心有六個支釘痕。胎厚釉潤,釉呈米黃色,釉面密布大小開片。黑色大開片和黃色小開片縱橫交織,稱為“金絲鐵線”。傳世品,現藏于上海博物館。此洗通體施米黃色釉,全身遍布“金絲鐵線”紋飾,制作規整,造型端莊典雅,制作極為精美,是一件典型的哥窯傳世品,堪稱稀世珍品。

    相關話題

    • 舟山旅游跟團要多少錢(三天兩夜)
    • 廬山報團旅游多少錢(南昌廬山婺源三清山景德鎮五日)
    • 測犬瘟的試紙多少錢(狗狗打疫苗前)
    • 收龍蝦能賺多少錢(養小龍蝦純賺50多萬)
    • 惠氏金裝3段多少錢(貝貝粒買啥情報局)
    • 藥店賣閨美多少錢一盒(楊乃武女兒回憶)
    • 天天講安全多少錢一本(創業血虧70多萬后)
    • 精靈小貓多少錢一只(養貓首選這幾種貓)
    • 速八電影票多少錢(上映22年周星馳的情懷依然值錢)
    • 伴娘送多少錢(給閨蜜當伴娘)
    • 伊利青山奶粉多少錢(伊利金領冠菁護怎么樣)
    • 泗水福臨城四期多少錢(濟寧市5)
    • 做旅游利潤大概多少錢(電競酒店的生意經)
    • 蘋果6手機喇叭壞了修多少錢(不到2000元)
    • 1952年的路易十三多少錢(北京老酒現在什么行情)
    • voy55多少錢(酷比S11對比vivo)
    • 黃將軍煙多少錢一包(許世友)
    • 雅馬哈勇士1700多少錢(視頻號為何玩命復活)
    • 全套血液檢查要多少錢(我們無償獻血)
    • 2017年農機補貼多少錢(河南省農機補貼額2022修訂公示)

    熱門推薦

    • 《江西省科技創新促進條例》計劃明年1月1日起實行!
    • 古鐘二鍋頭46度多少錢(白酒板塊將添新成員)
    • 裝wifi多少錢一年(香港辦寬帶怎么這么貴)
    • 做飯保姆一個月多少錢(55歲保姆哭訴)
    • 咸陽到西安打車多少錢(西安咸陽機場停車費多少錢一天)
    • 榮威550多少錢一臺(榮威550插電式混動版月用車成本為1929)
    • 一克拉鉆石多少錢大概(預算5)
    • 西鳳酒15年多少錢一瓶(西鳳酒全面提價)
    • 液晶顯示屏多少錢一塊(1099元的165Hz顯示器)
    • 二手蘋果x能賣多少錢(二手寶馬X1怎么買)
    • 插座維修上門多少錢(這是典型的貪小便宜吃大虧)
    • 刷臉支付加盟費多少錢(5萬代理費)
    • 面包機多少錢一臺家用(Panasonic)
    • 23年工齡退休拿多少錢(工齡21年)
    • 二手木地板多少錢一平方(買二手實木地板靠譜嗎)
    • 在銀行工作工資多少錢一個月(26歲銀行轉崗做出納)
    • 葛陶中紫砂壺市場價多少錢(做壺)
    • 鹵江南加盟費是多少錢(食品飲料行業之連鎖行業研究)
    • 奔富707多少錢一瓶(葡萄酒界的低調天王奔富)
    • 信陽脫毛多少錢(多地興建家禽屠宰場)

    何俊

    關注
    免責聲明:本文章由會員“何俊”發布,如果文章侵權,請聯系我們處理,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于本站聯系

    關注排行榜

    1. 1《江西省科技創新促進條例》計劃明年1月1日起實行!
    2. 2活牛多少錢一斤(牛價格多少錢一頭)
    3. 3鋁單板多少錢一平方(福建鋁單板的廠家哪家質量好)
    4. 4一箱牛奶多少錢(是不是我這種媽媽才會給孩子買29一箱的臨期純牛奶)
    5. 5普洱茶一般多少錢(一克就有五億霉菌)
    6. 6gtx1060多少錢(幽靈線)
    7. 7一輛電動車多少錢(2500元左右電動車)
    8. 8蘋果6換主板多少錢(花錢花在刀刃上)
    9. 9養老保險每年多少錢(養老保險每年繳費8000到1萬元)
    10. 10代繳社保一個月多少錢(社保繳費每月2600)

    編輯精選

    Copyright ?2009-2022 KeJiTi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備案號:遼ICP備14006349號

    網站介紹 商務合作 免責聲明 - html - txt - xml

    感谢您访问我们的网站,您可能还对以下资源感兴趣:

    经典香港**毛片免费看_91精品一区二区综合在线_欧美人与性动交a欧美精品_国产小视频在线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