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古往今來,很多醫學家在當初創立方劑的時候,都可能沒想到隨著時代的變化,最初的創造能為后世帶來極大的福音。比如被列為"中醫十大名方"之一的"六味地黃丸",后世醫家的用法與創始之初的用法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說到
古往今來,很多醫學家在當初創立方劑的時候,都可能沒想到隨著時代的變化,最初的創造能為后世帶來極大的福音。比如被列為"中醫十大名方"之一的"六味地黃丸",后世醫家的用法與創始之初的用法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說到六味地黃丸,估計很多人都對它耳熟能詳,在現代人們的心里,這不就是治療腎虛的良藥嗎?然而,令人不可思議的是,這個方劑最初的創立,卻又是另一番境界。
六味地黃丸的來源
六味地黃丸原名地黃丸,是一千多年前的宋代醫學家、兒科鼻祖錢乙創立的,他在創立這個方劑的時候,是基于小兒肝腎陰虛不足所致的五遲病癥(也就是現代的小兒發育不良),如腎怯失音,囟開不合,神不足,目中白睛多,面色?白等癥。
據《小兒藥證直訣》記載,六味地黃丸全方由"熟地黃八錢,山萸肉、干山藥各四錢,澤瀉、牡丹皮、白茯苓(去皮)各三錢"組成。用法是將這些藥打成粉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空心飯前用溫水化服3丸(這是小兒用量)。
當時,兒科專家錢乙發現很多小孩子發育不良,到了適合的年齡卻還不能站立,不能行走,不長頭發,不長牙齒,不能說話,看到這種情況,錢乙心急如焚,得想一個辦法才行,后來錢乙看到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里有一個補腎祖方腎氣丸時,突然眼前一亮,但是看到腎氣丸中的桂枝和附子兩味藥時,又猶豫了。因為這兩味藥助陽的力量太過強大,而小兒本身就是稚陽之體,不適合這樣大幅度的補陽,思來想去,錢乙干脆去掉腎氣丸的附子和桂枝,更名為地黃丸,由于全方剛好六味藥,后世稱之為"六味地黃丸"。
六味地黃丸的用藥特點
六味地黃丸全方六味藥,重用味甘純陰的地黃為君藥,主要起到滋陰補腎、填精益髓的作用;
以山茱萸、山藥二味為臣藥,山茱萸主要起到滋補肝腎、秘澀精氣、補益肝血而滋生腎精的作用,山藥主要起到健脾補虛、澀精固腎的作用;
以澤瀉、丹皮、茯苓為佐使,澤瀉主要起到利濕泄濁的作用,丹皮主要起到清瀉相火的作用,茯苓主要起到淡滲脾濕的作用。
如果仔細去分析藥性的話,會發現君藥和臣藥三味都有補益特點,而佐使三味都有清瀉特點,這就是后世醫家認為的"三補三瀉"。
最為奇妙的是本方雖然六味藥,但是卻是一個有機整體,環環相扣。
比如澤瀉配伍地黃,瀉腎降濁,且能防止地黃滋膩斂邪;丹皮瀉君相伏火,涼血退蒸,但是配上山茱萸,就能瀉肝火;茯苓淡滲脾中濕熱,還能交通心腎,配伍山藥能更好的滲濕,且能防止山藥斂邪。熟地黃與澤瀉都能入腎經,但二者卻是一個補陰,一個瀉熱;山茱萸與牡丹皮主要都是入肝腎經,但二者藥性一個寒涼,一個溫熱;山藥和茯苓主要都是入脾經,但是性能上卻是一個澀滯,一個滲淡。
看到六味地黃丸六味藥之間的這種復雜聯系與縱橫交錯,足以看出錢乙在創方之始,絕不是簡單的在腎氣丸里去掉兩味藥那么簡單,六味藥將補和瀉、寒和溫、澀和滲三組對立的趨勢進行了有機整合,讓它們相互之間發揮著較好的協同作用,使得這個配方既不寒也不溫,既不滋膩也不溫燥,六味藥相輔相成,補中有瀉,寓瀉于補,使得滋補而不留邪氣,降泄而不傷正氣,是通補開合之劑。
正是由于六味地黃丸的這些獨特性質,使得六味地黃丸出而金匱腎氣丸隱,一下子變成了中醫學的經典名方。而后世醫家不僅將六味地黃丸作為通治成人、小兒的肝腎陰虛不足諸證。現代醫家還將六味地黃丸用于治療高血壓、冠心病、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腎炎、神經衰弱、甲亢、糖尿病、功能性子宮出血、陽痿等60多種病癥,堪稱中醫方藥里的神奇配方。
當然,六味地黃丸再好,也不是適合所有人吃的。還是要對癥服用,才能達到療效。今天把這些中醫的知識總結出來,供大家來對照自己。如果懷疑自己證屬此類,也不要急著應用,一定要在專業中醫師的辯證指導下,確認無誤之后再進行運用,切勿擅自服用,以免耽誤病情。畢竟,中醫講究辯證施治,一人一方,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自己的問題。
李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