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深燃(shenrancaijing)原創作者|魏婕編輯|黎明雙眼皮、熱瑪吉、光子嫩膚、黃金微針、瘦臉針......這個春節,原地過年的年輕人涌向醫美機構,把假期安排得明明白白。整形醫院也早早打出類似“新年煥新顏,美麗一整年”的口號,掛出“春
深燃(shenrancaijing)原創
作者 | 魏婕
編輯 | 黎明
雙眼皮、熱瑪吉、光子嫩膚、黃金微針、瘦臉針......這個春節,原地過年的年輕人涌向醫美機構,把假期安排得明明白白。整形醫院也早早打出類似“新年煥新顏,美麗一整年”的口號,掛出“春節期間照常營業”的標語、推出春節特惠活動,吸引更多“原年人”來整形醫院改頭換面。
“顧問加班加點預約排時間,醫生手術多得做不過來,沒預約上的顧客還特別失落”,一名醫美行業顧問告訴深燃,這個春節前后,顧客整形的意愿尤其強烈。從1月底開始,預約整形的人開始激增,醫院的常駐醫生每天都要做4、5臺手術,忙到晚上10點。
春節整形熱背后,有就地過年背景下的偶然性,但支撐起這種火熱景象的,更多的還是新一代消費者醫美觀念、消費能力以及心理層面的變化。深燃了解到,與上一代人相比,一二線城市的年輕人有更多的渠道了解并接觸醫美,除了手術類的項目,見效快、風險小的輕醫美項目就成為了他們在忙碌生活中日常保養的方式。
市場飛速增長、消費觀念變化、醫美生活化、行業洗牌來臨——這是深燃總結出的醫美行業關鍵詞,隨著資本入局、醫美概念股引起資本市場注意,這一千億級市場已然成為備受追捧的黃金賽道,不過不可否認的是,黑醫美、安全問題依然是阻礙行業發展的絆腳石。同時在疫情的試煉之下,大浪淘沙的時代很快來臨,醫美行業將走向何方?
年輕人涌向整形醫院
2021年1月19日,星期二,離春節還有23天,北京某互聯網公司的運營邱秋在工位上一邊摸魚,一邊在微信上和醫美機構顧問預約黃金微針和針水光的“檔期”。她想著皮膚類的項目會有一周左右的恢復期,正好春節期間恢復,就把項目約到了臘月二十九。
像邱秋這樣的女孩不在少數,這個春節,大城市的年輕人不搶機票,搶的是整形醫院的手術或項目檔期。
“太難約了,我幾乎是求著我的顧問讓她給我把手術約到過年前,實在不想再拖了”,春雨向深燃講述了她曲折的雙眼皮手術預約過程:她常去的那家醫院的主刀醫生是韓國人,去年因為疫情原因,前半年無法來中國,后半年工作簽證下來之后,北京疫情又有反彈,等醫生結束了隔離,就已經臨近春節了。“顧問說醫生想春節后再安排手術,我就崩潰了,讓她無論如何給我安排到臘月三十之前,我還能趁春節假期恢復一下”。最后她如愿在臘月二十九這天進行了雙眼皮手術。
爭奪春節七天黃金恢復期,成為了原地過年打工人放假前心心念念的事情。
某中高端醫美機構顧問夏穎也感受到了顧客春節期間的醫美消費熱情。“我們醫院大多是常客,不走量,醫院的承載率也不是特別高,但即便如此,從1月下旬開始,我幾乎天天加班。”
作為醫美顧問,夏穎的主要工作就是一對一溝通顧客需求、預約時間。她說,平時上班,忙的時候也就是上午11點到下午1點以及下午四五點,其余時間就沒什么事了。但是從1月下旬開始,從早上9點半到下午6點半,她都在和春節檔的顧客溝通,一刻都閑不下來。她下班的時候,醫生都還在手術室里,常駐醫生每天都要做四五臺手術,晚上十點才能下班。
安排下來夏穎發現,臘月二十八、二十九、三十這三天,是高峰期中的高峰期,雙眼皮手術又是最火爆的項目。“其實很好理解,顧客們都想年前把手術做了,利用春節假期恢復,而雙眼皮手術5-7天就能拆線了。”
沒有搶到年前檔期的顧客連春節假期也沒有放過。夏穎說,她所在的醫院春節期間(臘月三十到正月初七)其實是放假的,但這個春節,有顧客強烈要求假期安排手術,她就得去協調醫生和護士,單獨為這名顧客安排春節手術。
也有一些整形醫院不愿錯過“原地過年”的商機,索性春節不放假。深燃在微博、大眾點評等平臺上看到,南京、洛陽、北京等地均有整形醫院提出春節“過年不打烊”。
除了想在春節過后“一美驚人”而預約手術開刀類項目之外,還有一部分人已然將輕醫美項目當作了新的“過年三件套”。不少女孩告訴深燃,過去的“美甲美睫燙頭發”過年三件套已經不能滿足她們的需求了,皮膚護理類項目成為過年前的“新寵”。
同樣是在互聯網公司工作的曉萌說,因為平時工作忙,沒有辦法在日常花很多時間護膚,光電、射頻、水光針這種見效快、效果維持時間較長的非手術類輕醫美項目就成為了她在忙碌生活中保養皮膚的方式。“女孩嘛,都想美美地過年,美甲美睫燙頭,再加上護膚,才比較全面。”
春節整形熱背后
“因為北京倡導就地過年,所以今年春節前做整形手術的人暴增。今天門診就有很多人來預約手術......看目前這個架勢,2021年春節應該是有史以來最火爆的整形季了,會在歷史上留下一頁!”2月1日,微博認證為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整形外科醫生的曾昂寫下了這樣一段話。
牛年春節整形熱背后,既有偶然也有必然。2021年春節前,各地陸續發出“就地過年,非必要不返鄉”的倡議,而每個長假都是難得的整形恢復期,于是留在原地的人們將這個長假留給了整形。
看到了節前預約爆滿的景象,整形醫院也順勢推出了“陪原年人變美”的營業安排。深燃看到,溫州某整形醫院節前還推出了“春節健康美容消費券”,推出十大春節爆款項目,憑券到院抵用相應的項目費用,其中有整形美容手術消費券、注射美容消費券、激光美容消費券等。
東吳證券就在春節前發布研報稱,往年的春節及春節后一個月本來是醫美行業淡季,但由于冬季出汗少、不易被感染,實際上有利于術后恢復。加上中國醫美消費人群主要分布在一二線城市、18-35歲年齡段,在“就地過年”趨勢下,將帶來大城市醫美消費需求的增加,尤其是水光針、玻尿酸、肉毒素、光電類項目等非手術類的輕醫美項目更受青睞。
資本市場對于春節整形小高峰也有正向回饋。2月9日(臘月二十八),醫美行業上游企業、主要從事玻尿酸的生產、研發和銷售的A股上市公司愛美客大漲20%,報收1088.4元/股,成為繼茅臺、石頭科技之后的A股第三只千元股,市值首次超過1300億元。2月10日,春節前最后一個交易日,愛美客再度大漲11%,報收1215元/股,市值達1460億元。牛年開市第一天,愛美客股價再度上揚,截至2月18日收盤,愛美客報收1232.03元/股,總市值達到1480.9億元。
實際上,支撐春節整形火爆更重要的因素還是消費者醫美觀念、消費能力以及一些心理層面的變化。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整形”一詞背負著較深的污名,除了對于安全性的擔憂,年紀稍大的人對于整形本身帶有較為負面的看法。
一個有趣的細節是,春節前,深燃在一些微信群里詢問最近是否有人去整形,一些年紀較大的女性便聊起了她們所聽說的整形失敗恐怖故事、將打美容針比作吸毒,對整形表現出了不同程度的排斥。而在與邱秋、曉萌等在一二線城市年輕人的聊天中能發現,相較上一代女性,她們對于醫美的看法有明顯不同。
邱秋今年27歲,她說自己從20歲開始就接觸輕醫美(非手術類的醫美項目),當時在上大二,臉上有痘痘,就去一家大型機構做了果酸換膚,因為是比較初級的項目,花費不多,用生活費就能負擔。此后,她便將醫美作為了自己日常保養皮膚的方式,工作了之后,她又去做了抗衰類項目熱拉提,并計劃過兩年去做熱瑪吉。
“我們是接觸醫美很全面的一代,對醫美并不會有心理負擔和刻板印象”,她提到,自己平常會從公眾號、互聯網醫美平臺上面接觸醫美知識,也會讓朋友推薦信任的醫美機構。
經濟能力也是支撐醫美消費必不可少的因素。根據更美APP的數據,超過80%的醫美消費者學歷在本科及以上,且具備可觀的收入水平。其中,40%的消費者月收入在1萬元-2萬元之間,14%的消費者收入在2萬元以上。加上醫美服務類型持續豐富、部分醫美產品價格更加親民,可為廣大消費者所接受。
此外,在與顧客的交談中,夏穎還留意到了疫情影響之下,顧客心理層面微妙的變化。她發現,今年這批整形意愿特別強、想趕在年前做完恢復的顧客,都是兩三年前找她咨詢過,但遲遲沒預約的。夏穎和這些顧客聊天發現,他們中的一些人近期經歷了降薪降級、失業、創業失敗等事情,從心態上變得沒有自信,加上工作機會變少,會想著向內向外進行自我提升,期盼著經濟回暖的時候能迎接更好的機會,而整形就是提升外在最便捷的途徑。
整形背后的大生意
春節的火爆景象只是醫美市場的一個切面,這一行業發展到如今發生了什么變化?未來這一行業在資本市場以及人們的生活中又會扮演什么角色?
“剛入行的時候,很多來整形的中年女性是因為老公有外遇,想變年輕、想狠狠花錢報復老公,但現在這樣的顧客很少見了,無論是年輕女性還是中年女性,整形幾乎都是為了取悅自己。”在北京從事醫美顧問5年的冬陽這樣講述顧客醫美消費觀念的變化。
根據艾瑞咨詢2015年、2017年針對醫美人群所做的調查,2015年醫美的動機主要在于“工作需要”,占比約49%,其次是“取悅另一半”,占比23%;而到了2017年,醫美出于“取悅自己”這一動機占比提升至51%,出于“工作需要”占比降至26%。
另外,整形也不再是僅針對女性的消費項目。有數據顯示,2020年雙十一期間男性醫美消費下單量占比達到8.1%,比2019年增加1.4個百分點。2019年國內男性醫美消費者數量同比增長52.3%。“男顧客一個明顯的剛性需求就是植發,有很多男顧客來到醫院都表示,別的項目可以不做,植發再貴、花多少錢,只要頭發能成活,他們都會做。”冬陽說,相較其他醫美項目,植發的價格其實不便宜,根據種植面積不同價格不同,通常花費在1-4萬左右。
而且冬陽注意到,隨著女性意識崛起,也有男性為了討好、取悅女性的審美而來整形醫院修飾自己,有些男性也流露出擔心顯得“油膩”、“老”而來醫院打水光針、做皮膚護理的。國際美容整形外科學會(ISAPS)數據顯示,職位越高的男性一般更注重形象,消費能力更強,同時消費決策時間更短。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2018年,中國已成為第二大醫療美容服務市場,占全球醫療美容服務市場約13.5%的市場份額。預計2018年至2023年,中國醫療美容服務市場將以24.2%的復合年增長率增長,成為全球前十大市場中增速最快的市場。
這背后離不開輕醫美項目的飛速發展。“春節前我肯定得去打水光,這哪叫整形啊”,某互聯網公司短視頻業務負責人曉飛自然地說道,在他看來,如今去醫院打水光針、做光子嫩膚是和敷面膜一樣稀松平常的事,甚至他都不覺得這些屬于醫美項目。
根據國際美容整形外科學會的劃分,醫療美容可分為手術類(重整形)和非手術類(輕醫美),手術類包含眼瞼整形、鼻整形、口腔牙齒矯正、植發、豐胸、吸脂等,非手術類有玻尿酸注射、光子嫩膚等。
艾瑞咨詢報告稱,中國輕醫美市場占整體醫美市場規模的比重遠高于手術類美容整形市場,近年來穩定在65%-70%左右。2019年,中國輕醫美市場規模為1191億元,同比增長15.86%。
隨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接受美容整形,這個市場也迎來了爆發期。
巨變中的醫美市場
火爆背后,醫美市場也在發生巨變。
從2020年開始瘋狂出圈的面部緊致類項目熱瑪吉便是輕醫美的一個代表,這種項目的操作方式是把棋盤似的黑色方格印在臉上,用“烤肉”式的電磁波加熱肌膚,單次治療花費數萬,還要忍受一個小時的疼痛。即便如此,也沒能阻擋這一項目的火爆。2020年新氧醫美抗衰節期間,熱瑪吉訂單量同比增長720%。
需求火爆的同時,#山寨熱瑪吉#話題頻頻引發關注,更是將醫美行業過度依賴營銷、器械造假、從業者無資質等問題一一暴露。
除了山寨器械,直至今日,黑醫美依然會時常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引發人們的唏噓感慨,也勸退一部分有心整形的人。
春節前的2月2日,女演員高溜就在微博發長文講述了自己鼻子整形失敗的不幸遭遇,微博稱,她在事后才知道相關整形醫院不具備開展該項目的資質,術后出現排異、發炎、壞死等癥狀,并且因此失去了工作,損失片酬40萬元,面臨高額的違約賠償200萬元。
根據艾瑞咨詢報告,按1.3萬家醫美機構推算,非多點執業情況下正規醫師需求數量約為10萬名;而在多點執業情況下,2019年我國實際從業的醫美醫師數量僅3.83萬名,行業正規醫師缺口巨大。但培養正規醫師需要5-8年,而行業黑市利潤高、誘惑大,導致行業黑醫師頻頻涌現。根據中整協數據,醫美非法從業者數量超過10萬人,不合法醫生約占醫美醫生總人數的72%。同時,約有14%的合法醫師進行不合規操作。
除此之外,針劑造假和走私現象頻發。《2020年中國醫療美容行業洞察白皮書》顯示,在目前的流通渠道當中,正規的針劑只占到整個流通渠道的33.3%,非法針劑大概占到2/3。
消費者觀念覺醒、市場蓬勃發展的同時,亂象頻發是這一行業的真實寫照。正如中國整形美容協會副秘書長朱美如所說的那樣——正規醫美與黑醫美的正邪交戰已經到了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是東風壓倒西風,還是西風壓倒東風,決定了行業最終走向何方。
*題圖及文中配圖來源于Pexels。應受訪者要求,文中春雨、夏穎、邱秋、曉萌、冬陽為化名。
金原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