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如果在你面前擺著一盒青霉素和一塊沉甸甸的黃金,你會選擇哪一個?相信大部分人都會毫不猶豫地選擇黃金,怎么可能選擇幾塊錢就能買到的青霉素呢。不過,這個問題要是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可能你就會毫不猶豫地選擇青霉素。青霉素,又稱盤尼西林,在它剛誕
如果在你面前擺著一盒青霉素和一塊沉甸甸的黃金,你會選擇哪一個?相信大部分人都會毫不猶豫地選擇黃金,怎么可能選擇幾塊錢就能買到的青霉素呢。不過,這個問題要是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可能你就會毫不猶豫地選擇青霉素。青霉素,又稱盤尼西林,在它剛誕生的時候,價格可是天文數字,用黃金都很難買到,只有那些在戰場上負傷的高級軍官才有權力使用它。盤尼西林,我們生活中最普通的藥品,可它的出現竟然能改變世界。
青霉素的前世今生
在人類在近代時期,工業革命推動了武器的快速發展,戰爭帶來的傷亡數字也成倍增加。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凡爾登戰役為例,法德兩方在法國凡爾登地區展開鏖戰,德法兩國共計30多萬人因為戰爭失去了生命,在戰場上被殺傷力巨大的槍炮打死,還有很多人則因傷口被細菌感染奪去生命,一處小傷口的感染就可能導致一位年輕力壯的士兵死亡。要知道在醫療水平尚不發達的年代,醫生們對于細菌感染也是一籌莫展,找不到好的辦法去應對這小小的細菌,只能眼睜睜的看著病人痛苦的死去。
在有效的藥品研制出來之前,人們一旦被患上細菌感染的疾病,只能祈求神明來解救,很多人更是因為害怕病痛折磨,選擇自己結束自己的生命。這種現象從人類步入文明開始,一直到上世紀40年代以前都十分常見。為了改善這種局面,全世界各國的科研人員進行了長期探索,這也多虧了科學技術的進步,顯微鏡的發現也讓科學家們漸漸有機會觀察和深入研究細菌。終于,一個叫弗萊明的英國微生物學家在一次實驗中偶然有了重大發現。
1929年的夏天,弗萊明和家人外出度假,在臨行前,弗萊明犯了個錯誤,忘掉了自己在實驗室里保存的霉菌培養皿。等到他度完假重新回到實驗室時,這時的弗萊明驚訝地發現,培養皿青霉菌周圍的葡萄球菌已被溶解,這意味著青霉菌能夠分泌出遏制甚至殺死葡萄球菌的物質,弗萊明不知道這種物質是什么,只好管它叫青霉素,并將他的研究論文發表了出來,可惜,當時磺胺類藥物興起,并沒有人重視弗萊明說的這種能殺菌的物質,并且,弗萊明也沒找到能夠把青霉素提取出來的方法,只好先將這種青霉菌一代一代培養起來。
1938年,一位名叫錢恩的化學家在舊書堆中發現了弗萊明關于青霉素的那篇論文,錢恩詳細閱讀后,對青霉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和病理學家弗洛里一齊展開提純實驗。1940年,錢恩和弗洛里兩人對8只小白鼠注射了致死劑量的鏈球菌,只有4只注射了提取出來的青霉素治療。結果,注射了青霉素的小白鼠活得好好的,沒注射青霉素的小白鼠紛紛死亡。這年冬天,錢恩又將青霉素的提取量增大了不少,但還是無法實現大批量的臨床使用。
1939年,德軍坦克發動閃電戰突破波蘭邊境,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全世界的多半數國家都陷于戰火之中。而戰爭時期必須的藥品也出現嚴重危機,如何救治那些受傷的人成為各國共同關注的問題。美國人也對青霉素的殺菌治療作用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美國軍方的幫助下,弗洛里得到美軍飛行員從各國帶回來的泥土,進行提取實驗,讓青霉素的產量由原來的每立方厘米2單位提升至40單位,并進行了人體實驗。
當時,一位中年警察因為在修建花園的過程中被剪刀劃傷了嘴,沒過幾天臉和眼睛就被感染,肺部也出現了問題,眼看這位中年人就要不行了。征得家屬同意后,弗洛里為其注射了青霉素,病人的身體情況明顯好轉,可由于青霉素的提取效率實在太慢了,中年警察不斷惡化的身體難以維持,在下一批青霉素提取出來時不幸去世。
經過人體實驗后的弗洛里明白,青霉素可以拯救被細菌感染的病人,只要能夠實現量產,就能拯救更多的病人。這時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進入到白熱化階段,人類的生命飽受摧殘。弗洛里和錢恩也帶領他們的團隊,馬不停蹄尋找大批量生產青霉素的方法。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在一種甜瓜表面,弗洛里發現了可以大量提取青霉素的霉菌,并掌握了冷凍干燥法提取青霉素晶體,美國的制藥公司也在1942年展開大規模生產。
100斤青霉素換5艘航母,青霉素帶給人們勝利的希望
然而,產量在龐大的需求量面前似乎不值一提,在軍隊里除了個別將領,一般的官兵很難用得上。這時的美軍在歐洲和太平洋戰場上損失慘重,在美國總統的敦促下,美國農業部解決了大規模培養青霉素的問題。美國政府也嚴格制定了禁止向法西斯國家出售青霉素的條例,只有政府指定的制藥公司才有權力生產青霉素,生產的青霉素只能優先給美軍使用,流通到市面上的青霉素非常少,販賣青霉素的利潤也超級巨大,一些人甚至冒著生命危險拿到黑市上倒賣。據說,青霉素在二戰時期和黃金等值,100斤的盤尼西林可以賣到4000萬美金,而當時的美軍航空母艦造價也才800萬美金,也就是說,100斤盤尼西林等于5艘航空母艦。
在眾多科學家的努力下,實現量產的青霉素被送往前線,接受青霉素的部隊很少出現戰士受傷感染身亡的現象,部隊傷亡率直線下降,士氣也為之一振。以戰況激烈的奧馬哈海灘為例,青霉素在第一天就挽救了3000多名士兵,從此,青霉素被盟軍戰士稱之為“救命藥”。等到二戰結束,美國漸漸放松了對青霉素的管制,世界各國也見識到了青霉素的好處,紛紛展開研制計劃,青霉素也漸漸恢復市場價的水平。
中國時如何掌握青霉素技術的
二戰結束以后,此時國內青霉素的造價還是很貴,我們在很多諜戰影視劇中都能看到這樣一個片段,就是在解放戰爭時期,我軍的諜報人員不惜冒險潛入國民黨軍內部,為我們解放軍的戰士尋找救命的“盤尼西林”。事實確實如此,很多我軍戰士甚至因轉移盤尼西林而犧牲。在解放戰爭期間,解放軍和蔣介石的國民黨軍都迫切需要青霉素來救治傷員,這時的蔣介石找到了美國人幫忙,在中國大陸建設青霉素工廠,但制作大批量制作青霉素的原料被牢牢卡在美國手里,只能花重金購買。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緊接著就是抗美援朝戰爭打響。美國在和志愿軍作戰時也對新中國展開全方位封鎖,像青霉素這種藥品也是絕對禁止銷往中國的。而青霉素對志愿軍的戰士們十分重要,我們迫切希望掌握青霉素生產技術,減少戰士們的傷亡。這時,一位香港的著名商人站了出來。他就是霍英東。
霍英東,著名的愛國人士,香港知名企業家,中國共產黨的親密朋友。當時,霍英東在香港的商業實力十分強大,霍英東正是事業最為鼎盛的時候,他手里的商船占了全香港的兩成多,在大陸方面希望他幫助采購物資時,霍英東很爽快的答應了,霍英東親自安排,冒著得罪英國人的危險,將大量從海外購進的輪胎、鋼材和青霉素等物資發往大陸,有效的支援了前方抗美援朝作戰的戰士們。
不過,僅靠霍英東一己之力很難幫助國家解決所有的青霉素問題。這時,一位名叫張為申的旅美科學家的回歸,徹底解決了我國生產青霉素的難題。張為申,1932年畢業于清華大學化學系,1946年進入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學習,獲得生物化學博士學位。1951年,張為申回到新中國,為新中國的抗生素事業做貢獻,在他回國的行李中,還帶回了他研究的無色青霉素菌種,目的就是解決國內沒有生產青霉素所需要的乳糖、玉米漿等主要原料的問題。
經過張為申和他的研究團隊共同努力,成功利用棉籽餅粉代替玉米漿,用玉米代替乳糖生產青霉素,而且這種方法成本更小,青霉素的價格也降至幾毛錢一只,中國也徹底結束了依賴進口青霉素的歷史。后來,張為申又進行了土霉素、紅霉素、鏈霉素的試制研究,為中國的抗菌素生產做出了很大貢獻。
馬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