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編者按:益生菌市場不斷增長,但是據歐睿的數據顯示,該市場的增速有所放緩。這是因為什么呢?益生菌產品又該如何突圍,保持高速增長呢?今天,我們共同關注益生菌市場。希望本文能夠為相關的產業人士和諸位讀者帶來一些啟發和幫助。增長放緩但穩定益生菌是有
編者按:
益生菌市場不斷增長,但是據歐睿的數據顯示,該市場的增速有所放緩。這是因為什么呢?益生菌產品又該如何突圍,保持高速增長呢?
今天,我們共同關注益生菌市場。希望本文能夠為相關的產業人士和諸位讀者帶來一些啟發和幫助。
增長放緩但穩定
益生菌是有助于平衡腸道菌群的健康微生物。毫無疑問,幾年前,益生菌補充劑的發展處于高速增長期,不過近年來增長速度有所降低。歐睿在 2018 年的一份報告中指出,“增長放緩很大程度上可能是由于品類相互蠶食。”換句話說,太多的產品提供了相似的健康益處,從而降低了益生菌品類的增長。
盡管增速變緩,但歐睿在這份報告中也提出了改變這一局面的可能:“未來益生菌品類的反彈將依托于新產品的開發和改進的科學技術,這能夠幫助該品類圍繞新益處拓展市場。”
國際益生菌協會(IPA)估計,2019 年全球益生菌品類增長近 450 億美元;其中補充劑的市場份額占13%。
歐睿公司消費者健康研究負責人 Matthew Oster 表示,得益于全球大流行和對更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捧對益生菌市場的推動,益生菌補充劑穩定增長的預測已成為事實。他預計到 2020 年底,這類產品的銷量將增長10%。
產品創新,如軟糖、飲料、粉末和特殊藥丸配方,將引領益生菌產品發展趨勢。此外,根據學術界的研究提示,各大品牌正在積極為消費者定制個性化益生菌。
招數1:劑型創新 軟糖受寵
值得關注的熱門產品類別是軟糖。根據 Innova Market Insights 的數據,2016 年至 2019 年間,美國益生菌補充劑的上市數量增加了兩倍多。其中,軟糖占比 5% 以上。從 2016 年到 2019 年,軟糖補充劑的總銷量以略高于38%的復合年增長率(CAGR)增長。
Llama Natural 公司的益生元和益生菌軟糖以及 Zhou Nutrition 公司的蘋果醋軟糖均入圍了 NEXTY“最佳消化健康產品”名單,像這樣的產品無疑是這一品類的代表。軟糖吸引了所有年齡段中可能不喜歡或難以吞咽藥丸的消費者。
Llama Natural 公司的聯合創始人 Brad Baum 說,由于消費者已經熟悉了軟糖,制作軟糖益生菌似乎是幫助他們實現健康的最自然的方法。
Baum 解釋道,“我們注意到,消費者正一窩蜂地購買維生素軟糖;然而,軟糖通常都含有類似糖果的成分,這對保健品來說很奇怪。所以我們想要創造一種更有益的軟糖,它是用果泥而不是精制糖和糖漿制成的。”
招數2:耐貯存 更吸引人
隨身攜帶像軟糖或混合飲料這樣的補充劑,可以讓消費者在需要的時候更容易、更方便地獲得所需的營養。這也為開發耐貯存的益生菌補充劑提供了充分的理由。
Plexus 公司的大部分腸道健康系列產品均采用益生菌膠囊,以確保穩定性,而益生元則以 RTM 飲料的形式提供。
Plexus Worldwide 研發副總裁 Michael Hartman 博士解釋道:“人類腸道比以前認為的更加復雜,它對全身健康有著巨大的影響,因此我們的主要目標是支持腸道菌群。研究表明,腸道菌群可以影響能量平衡、飲食中的營養利用,并且是調節能量/卡路里消耗和儲存的因素之一,所有這些都有助于健康的體重管理[1]。”
在免疫保健補充劑類別,TriActive Biotics 公司專有的 16 株益生菌和益生元混合物正中趨勢。這些成分通過微膠囊延遲釋放系統(利用專有的防潮技術)提供,可以增強免疫系統并支持胃腸道(GI)健康。和Plexus 公司的產品一樣,TriActive 的膠囊在室溫下也能穩定存放。
TriActive 的遞送過程分為三個階段:首先將液體益生元釋放到胃中;然后含有 TriActive 益生菌的益生菌膠囊會完整地通過胃;最后,益生菌在充滿益生元的小腸中釋放。
TriActive Biotics 免疫保健產品制造商 Essential Source 公司的副總裁 Justin Zehrung 解釋說:“這一產品的目標是使在大腸和小腸中定殖的菌株數量均勻,這是幫助免疫系統提高對致病性攻擊的免疫力的最佳方法[2-6]。”
Designs for Health 公司的 ProbioSpore 是另一種耐貯存的益生菌。該公司的這款產品是一種廣譜的、基于孢子的益生菌,由五種不同的芽孢桿菌菌株組成,旨在優化胃腸道健康。據說芽孢桿菌等以孢子為基礎的菌株能夠產生多種酶、分泌蛋白、抗菌化合物、維生素和類胡蘿卜素。
招數3:保持成分的穩定性
當談到益生菌配方時,研發的道路可能是崎嶇不平的。Plexus 公司的 Hartman 說,益生菌生產的一個重大挑戰是保持成分的穩定性。他說,“濕度、溫度和氧氣暴露是影響益生菌穩定性和保質期的主要因素。我們通過包裝、儲存條件和菌株選擇來解決這一問題。我們會使用能夠在制造過程中存活并能到達腸道的益生菌菌株,來提供所需的好處。”
創造耐貯存的益生菌軟糖只是 Llama Natural 公司面臨的一個障礙。傳統的軟糖通常含有大量的甜味劑,用以掩蓋營養素的異味。Llama 公司的 Bites 系列產品是由真正的水果制成的,沒有添加糖或甜味劑,從而解決了口味問題。
Baum 解釋說:“我們一直致力于使用植物性成分,并獲得美國農業部的有機認證。因此,這些要求有時會縮小我們可以使用的成分范圍。這無疑會使整個過程更加昂貴和耗時,但我們現在相信,我們有一個消費者喜愛的獨特解決方案。”
Llama 公司持續向前推進,在 2019 年 4 月推出其產品之前,該公司花了 18 個月的時間進行研發。并且在上市后,也仍在繼續調整其配方和生產流程。
招數4:DNA檢測成趨勢
鑒定 DNA 特征的新嘗試——無論是為了確認成分的來源,還是為了制定個性化產品配方,都體現出了為了產品增長所需要進行的創新。DNA 檢測是益生菌補充劑的一個新興趨勢。
Zehrung 說,DNA 成分測試對 TriActive 公司而言很重要,因為市場上摻假的現象普遍存在,特別是考慮到消費者對黑接骨木等成分的需求不斷增加——該公司免疫保健益生菌補充劑的一種成分。他指出,在他的公司推出該產品的同一年,接骨木的銷量幾乎增加了兩倍。
Zehrung 解釋說,TRU-ID 測試是一種 DNA 分子模式分析,以驗證產品是否使用了黑接骨木的最佳來源。
他說:“TRU-ID 測試使我們能區別于其它接骨木產品……由于黑接骨木成分的供需問題。根本沒有足夠的黑接骨木來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但又只有黑接骨木的抗病毒和抗菌作用有相關研究支持。”
Zehrung 表示,在過去幾年的市場中,他也看到了具有特定用途的益生菌的趨勢。
Thryve 公司的腸道健康系列很好地說明了這一趨勢。該系列產品首先需要消費者在家中進行微生物組檢測,并將采樣結果送回公司的實驗室。之后,Thryve 公司的人工智能(AI)會分析消費者的腸道菌群樣本,提供個性化的補充建議。消費者可以在 Thryve 的應用程序中查看這些建議,并通過郵件訂購和選擇。
Thryve 公司的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 Richard Lin 解釋說:“個性化醫療是醫學和藥物的未來,也是補充劑的未來。目前,科學正在揭示我們的 DNA 如何成為生命的藍圖。更具體地說,微生物/環境/人類 DNA 都可以反映出我們每個人對特定疾病的敏感程度。Thryve 的任務是使用多種 DNA 類型測試,全面提供個人健康藍圖,并提供個性化、預防性和預測性的醫療保健。”
Lin 認為這種方法有效,因為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微生物組。因此,不同種類的益生菌對每個人的效果可能是不同的,這將會增加個性化補充劑對消費者的吸引力。
他說:“個性化是醫療保健的下一波浪潮。我們正在從一種籠統的方法(現成的益生菌)轉向一種數字化的、個性化的體驗。”
據 Lin 介紹,Thryve 是第一家提供具有研究支持的算法的微生物組公司,該算法考慮了多種變量(體內、體外、人體樣本、雙盲安慰劑、研究持續時間、樣品量等),可以為消費者提供產品配方推薦。
Lin 說:“我們相信誠實有助于 Thryve 公司高度個性化的用戶體驗,并幫助 Thryve 公司的客戶建立信心。”
不過,Thryve 公司在尋找高質量、有科學依據的菌株方面仍面臨挑戰。應對和克服這些挑戰意味著要依靠強大的科學咨詢委員會和內部資源來幫助制定研發框架,以及尋找合適的益生菌制造商。
前景展望
來自 Research and Markets《益生菌產品:全球市場概覽》2020 年的報告表明,到 2026 年,該類產品將達到 358 億美元左右。報告指出,由于新冠疫情期間的需求增加,“到 2020 年,膳食補充劑中益生菌的需求預計將同比增長 12.8%,達到 82 億美元。”
隨著市場的持續增長,益生菌公司正在尋找不被“蠶食”的方法。創新的遞送系統、產品配方以及測試平臺等與眾不同之處有助于避免銷售下滑。
參考文獻:
1. Jumpertz R et al. “Energy-balance studies reveal associations between gut microbes, caloric load, and nutrient absorption in humans.” Am J Clin Nutr. 2011;94(1):58-65.
2. Strozzi GP and Mogna L. “Quantification of folic acid in human faeces after administration of Bifidobacterium probiotic strains.” J Clin Gastroenterol. 2008;42:5179-5184.
3. Del Piano M et al. “The use of probiotics in the treatment of constipation in the elderly.” CIBUS. 2005;1(1):23-30.
4. Saggioro A. “Probiotics in the treatment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J Clin Gastroenterol. 2004;38(8):S104-106.
5. Montrose DC, Floch MH. “Probiotics used in human studies.” J Clin Gastroenterol. 2005;39(6):469-484.
6. Tubelius P et al. “Increasing work-place healthiness with the probiotic Lactobacillus reuteri: a randomized, double blind, placebo-controlled study.” Environmental Health. 2005;4:25.
原文鏈接:
Natural Products Insider January 2021 Vol.11
作者|Brenda Porter-Rockwell
編譯|小牟牟
審校|617
何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