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我是作者//習慣了相思在明亮的白晝要像雄狼一樣深沉細心!在黑暗的夜里,要像烏鴉一樣,有堅強的忍耐力!——成吉思汗《狼圖騰》這本書是有一千多個關于狼的故事串聯起來的“曠世奇書”,作者姜戎先生,在書中化名陳陣,寫出了自己作為一名北京知青,在蒙古
我是作者//習慣了相思
在明亮的白晝要像雄狼一樣深沉細心!在黑暗的夜里,要像烏鴉一樣,有堅強的忍耐力!
——成吉思汗
《狼圖騰》這本書是有一千多個關于狼的故事串聯起來的“曠世奇書”,作者姜戎先生,在書中化名陳陣,寫出了自己作為一名北京知青,在蒙古插隊的真實經歷以及對于狼的崇拜,更是認真思考了關于狼圖騰背后的真正內涵。
面對自己的親身經歷,親眼所見,作者發自內心的叩問:“中國文化從未間斷的原因,是否在于中國還存在一個從未間斷的狼圖騰文化?”,因為狼的故事,引發了作者強烈的好奇心,他深入狼穴,與狼戰斗,更親自養過小狼。
這才有了這本曠世奇書《狼圖騰》,書中筆墨酣暢淋漓,讓人如臨其境,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每一次緊張與震撼。我不相信任何一個優秀的作家可以憑空想象的寫出這樣生動的事,只有親身經歷,才能讓文字有溫度,才能夠成為眾人稱贊的經典。
而關于這本《狼圖騰》,在很早之前就已經聽說過,更是被拍成了電影,但是很多人始終沒有去看電影,害怕毀了原著,更害怕電影承擔不起內心的期望。聽別人講再多,不如自己親自看一遍,而這本書,我一字一句的讀了兩三遍。
整整五十萬字的《狼圖騰》,書中并未大量筆墨描寫關于歷史的思考,卻又無處不透漏出狼圖騰對于中國歷史的重大意義。作者對狼性文化的深度解讀,讓人感受到了狼的智慧和偉大,草原狼身上的軍事才能、生存法則、人生智慧,讓讀者層層深入,真正的認識了狼圖騰中潛藏的文化寓意。
著名的蒙古族歌唱家騰格爾對于這本書的評論是:“蒼狼樂隊”感謝狼圖騰。它讓我讀出深沉、豪放、憂郁而綿長的蒙古長調與草原狼幽怨、孤獨、固執于親情呼喚的仰天哭嗥,都是悲壯的勇士面對長生天如歌的表達;是獻給《天堂》里母親最美的情感、最柔弱的衷腸、最動人的戀曲......
關于《狼圖騰》,也有人批判作者過度的夸大了狼的細節,對于狼的動作和行為過度的擬人化。在我的理解里,要想真正的讀懂《狼圖騰》,首先要拋棄這種偏見,將自己融入到書中,才可以感受到書中所描寫的震撼。
《狼圖騰》中狼性文化描寫的并非強者定律,狼雖機智、聰慧,但也有著自己的弱點和無能為力,而書中所要傳達的有狼的高潔品質,更多的卻是給我們一個啟迪,讓更多的人在書中可以領會到人生的生存法則,入世的真正寓意。
再讀《狼圖騰》,我的評價是平凡卻震撼,一個平凡的人,經歷了一件件平凡的事,卻串成了一本震撼的書。我們都是普通人,但也可以在這本書中找到自己的領悟,每一位讀者,都會有自己的思考,這大概就是這本書的真正價值。
01
草原上的狼,并非強者,而《狼圖騰》中的狼,也是如此。但是,它卻有著自己對于人生的聰慧,這是一種大智若愚,而大智若愚,往往是聰慧里的頂級。
天下的機會只給有耐心的人和獸,人是這樣,狼更是這樣。在草原上,黃羊就是狼群最美味的食物之一,但是面對黃羊,它們是能夠耐得住性子的。
成吉思汗是一名偉大的戰略家,在他的一生,靠戰爭技巧打敗了蒙古的百萬騎兵,縱橫北中國無敵手后,又西征中亞,打敗古俄羅斯并回兵滅西夏,所征服地域之廣大,為世界古代戰爭史上亞歷山大、愷撒和秦皇、漢武、唐宗都遠不能企及。
他是蒙古人眼中的戰神,更是歷史長河中不可忽略的偉大軍事人才,對于戰爭,他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解和殺敵技巧,但是畢利格老人卻說成吉思汗也是蒙古狼的徒弟,是狼的耐心啟迪了成吉思汗,打仗只靠狼的狠還不行,還得靠狼的耐心。
而狼的耐性,在捕捉黃羊的過程中體現的淋漓盡致,一條狼是抓不住黃羊的,因為黃羊是草原上跑的最快的動物,狼的速度遠遠不及黃羊,所以狼并非草原上的強者,它贏在智慧上。
對于抓黃羊,狼有著自己的絕招。一條狼盯著一條黃羊,可以盯一條一夜,即使在晚上黃羊睡覺的時候,狼也可以耐住性子死等,等到天亮的時候,黃羊憋了一晚上的尿,起床撒尿的時候,狼就會看準時機,上去猛追。這時的黃羊,已經沒有了速度的優勢,跑起來將后腿就會抽筋,只能成為狼的食物。
舒適和安逸,造就了黃羊的悲劇,現實當中也是如此,居安思危,方能提供前行路上源源不斷的動力。
都說“狼子野心”是世界上最大的野心,但是草原上的狼,卻并非如此。
狼子野心的出處是《左傳?宣公四年》:“諺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
春秋時期,楚國令尹子文的弟弟子良生了個兒子取名越椒。子文見了這個孩子,便說一定要殺掉。這個孩子的模樣像狗熊和老虎,哭聲象狼嚎,不殺掉他,我們若敖氏家族就要斷送在他的手中了。民謠說,狼子野心,這就是個狼啊。怎么能養活呢?子良不同意,子文還為此大哭一場。公元前605年,越椒當上了楚國令尹,發動叛亂。楚莊王進行討伐,盡滅若敖氏之族。
這個出處其實和狼是沒有關系的,而世人對于“狼子野心”也有著很深的誤解。而草原上的狼,卻剛好相反,懂得凡事有度,過猶不及。
狼打黃羊,并非會一次性趕盡殺絕,狼比人會算賬,他們會將黃羊放走一小半,等到來年去吃。狼有聰慧,不貪心,這是一種大智若愚,更是入世法則的大智慧。
狼的這種做法,和現實當中的可持續發展不謀而合。但是很多人不懂,無節制的掠奪,貪圖享受,為了自己的利益不顧其他的發展,這種做法,比不過狼。
狼,吃虧在不會說話,若是狼可以說話,可以寫書,一定是一部人生哲學,兵家經典。
狼的入世法則:耐心、聰慧,卻不貪心,萬物相生相克,都有一個循環。沒有真正的強者,只有適應生存,這個世界從來就不是勝者為王,而是適者生存。
02
“《狼圖騰》的書稿,是蘸著7條小狼的鮮血寫出來的,作者回到北京之后,又去看過那被他掏過的狼洞,他覺得自己像是去一座老陵墓謝罪。”
書中的陳陣養小狼的故事,可以說是《狼圖騰》一書中的經典,小狼的結局,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悲壯。性格即命運,狼性文化里潛藏的狼性,從一開始,就注定了小狼的結局。
人總是自私的,為了研究心中想要了解的狼性文化。作者深入狼洞,掏出了七只小狼崽,選出了最大最壯的小狼下來,而當時的小狼,還沒有睜開眼,五只小狼去見了騰格里,而留下來的小狼,算是幸運的嗎?
一條尚未開眼的小狼崽,卻有著頑強的本能和天性,它不愿意被圈養,一有機會就想離開蒙古包,離開羊圈,這種性格和麻雀不同。麻雀被養,是選擇絕食,將自己餓死,但是狼卻是在生存之下,尋找逃脫的可能。
這種性格,是適者生存的表現,在對自己不利的條件下,選擇明哲保身,先生存下來,但卻并不失去自己的一身傲骨。
狼的這種本能,和歷史上的勾踐有著驚人的相似,勾踐臥薪嘗膽,在吳王的權威之下,選擇了隱忍,卻在無形之間改變了自己的結局。面對困頓,生存才是一切的可能。
蒙古養狼,千古未有,士可殺,不可辱。狼可殺可拜,但不可養,這是蒙古人的禁忌,也是草原狼最后的尊嚴。
在草原上,人們抓狼是為了狼皮,但是對于狼來說,有著極度深重的尊嚴,狼寧愿死的悲壯,也不愿任人宰割。在巴圖等人抓狼的過程中,用辣椒熏煙的方式,想將狼從洞里逼出來,但是狼卻選擇了自殺。
它寧愿死,自己將洞穴扒塌,也不愿意將自己的皮給人,這樣的決絕,讓人發自內心的震撼。歷史上,有那么多通敵賣國之人,身上就是缺乏狼身上的這種品質。
而小狼在作者的喂養中長大,對于它來說,本就是一種折辱,雖然自小就被抓來,但骨子里的傲氣沒有改變。即使被鐵鏈子拴住,也沒有磨掉它的本能和韌性。
這種本性在小狼學狗叫過程中體現的淋漓盡致,狗和狼是有著共同的天性,但是狗會學狼嗥,但是狼卻不會學狗叫,在狼的心里,是看不起狗的,所以也不屑于學狗叫,也學不會。
可是,這個被喂養的小狼還是為自己的驕傲付出了代價,尖牙被拔掉,被馬車拖了幾小時,像是一個垂暮的老人。每每讀到這里的時候,我都感覺到一種莫名的疼,不知是該心疼小狼的慘狀,還是為他的驕傲點贊。
小狼掙扎的撐起兩條前腿,勉強端坐在他的面前,半張著嘴,半吐著舌頭,滴著半是血水的唾液,像看老狼一樣看著陳陣,好像有話要跟他說,然而卻喘的一點聲音也吐不出來。陳陣淚如雨下,他抱住小狼的脖子,和小狼最后一次緊緊的碰了碰額頭和鼻子。小狼似乎有些堅持不住,兩條負重的前腿又劇烈的顫抖起來。
小狼離開了這個美麗的草原,帶著它的倔強和尊嚴,正式的回歸狼群,魂歸騰格里。全書中最讓人覺得淚目的地方就是這里,小狼的悲壯,像是一個英勇的戰士,死亡并不可怕,它依舊是草原上最驕傲的狼。
小狼教會我們的入世法則:面對生活的困頓,不拋棄,不放棄,只要堅持,就有希望。人應該有底線,有自己的尊嚴,更應該有人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的氣度。
03
草原被毀,畢利格老人說:從前,就是瞎眼的老人,也可以看到草原的美景,如今草原不美了,我要是變成一個瞎子就好了,就看不見草原被糟蹋成啥樣了。
草原狼是草原人肉體上的半個敵人,卻是精神上至尊的宗師,一旦把他們消滅干凈,鮮紅的太陽就照不亮草原,而死水般的安寧就會帶來消沉、萎靡、頹廢和百無聊賴等等更可怕的精神敵人,將千萬年充滿豪邁激情的草原民族精神徹底摧毀。
因為人的貪心,讓草原狼遭受了巨大的損失,離開了大草原,而草原狼也給我們上了最后一節課。被毀的草原,也不再是它的家。
而我們,也失去了一些那些原本美好的事物,草原沙漠化,天空也不再如洗過一般湛藍。偶爾見到一兩頭羊,也是又臟又差,連原來的處理羊都不如。
狼的悲哀,也是人的悲哀,我們自以為戰勝了草原狼,可是大自然沉重的報復卻讓我們逐漸開始警醒,萬物都有靈,而人類也不過是萬物之中的一個。
人們開始意識到草原狼的好處,幫人們抓吃野草的黃羊,也保護了這片草原。狼沒了,草原也就散了,萬物相生相克,總歸是一個平衡,而平衡一旦打破,所帶來的嚴重后果非我們所能承受。
而草原狼的離開,也意味著一種精神的消散,那時人們對于狼圖騰的敬畏和草原狼賦予我們的生存法則。
在這本書的最后,作者談到了理性的挖掘,以座談和對話的形式展開,從草原狼的精神談到了華夏文明,更是提出了龍圖騰有可能和狼圖騰在原來屬于一種圖騰的猜想。
關于狼圖騰,作者有著極大的興趣和發自內心的追尋,而這種力量,讓他拼了命的研究草原上的狼,過度的將注意力可能會無限放大狼的每一個細節。
但是關于草原狼的故事,我卻覺得是真實的,并且是有著真正的智慧的。我們應該去學習狼身上有的那種大智若愚,將狼所具備的入世法則轉為己用。
真正的強者,不是站在食物鏈的頂端,而是可以維系好一個平衡,開始一個正確的循環,這是草原狼消失之后,帶給我們的思考。
《狼圖騰》的結尾是悲哀的,草原被毀,狼群消失,這是我們的損失。
而這本“曠世奇書”,也成為無數人傳頌的經典,因為其內含的豐富哲學,值得我們用心去研究。
作者、評論家周濤說:“這當然是一本奇書,一本因狼而起的關于游牧民族生存哲學重新認識的大書。它直逼儒家文化民族性格深處的懦弱。煌煌五十萬言,五十萬只狼群匯合,展示了作家閱歷、智慧和勇氣,更顯示了我們正視自身弱點的偉大精神。”
《狼圖騰》的故事已經結束,但歷史仍在延續,而其中的入世法則更是值得我們不斷研究學習,成為人生成長的源源動力
我是小Q,一個熱愛文字的90后
微風不燥,遇見你剛剛好
王悅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