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黑便士郵票,是珍貴的紀念品、微型的藝術品,更是最受收藏界喜愛的藏品之一。由于各個國家的文化和地域差異,郵票的種類也十分豐富。郵票收藏,不僅僅是收藏一枚小小的紙票,更是收藏一段歷史或其背后的故事。而作為全世界第一枚郵票——黑便士(PennyB
黑便士郵票,是珍貴的紀念品、微型的藝術品,更是最受收藏界喜愛的藏品之一。由于各個國家的文化和地域差異,郵票的種類也十分豐富。郵票收藏,不僅僅是收藏一枚小小的紙票,更是收藏一段歷史或其背后的故事。而作為全世界第一枚郵票——黑便士(Penny Black)可以說是每一位集郵愛好者夢寐以求的“摯愛”。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了解黑便士郵票的前世今生。
▲一枚黑便士郵票 圖片來源于網絡
黑便士的起源
19世紀30年代左右,郵遞信件的郵費開始由收件人承擔,也就是“信到付款”。當時英國按單封信件的紙張數和投遞路程遠近計費,由于郵費過高,許多收信人無法承擔高昂的費用。而收信人一旦拒絕收件,郵差就相當于白跑一趟更拿不到“跑腿費”。久而久之,許多郵差都放棄了這個工作。而郵局內部經營管理存在諸多弊病,郵政問題也上了“熱搜”,引起社會人士的廣泛關注,羅蘭·希爾爵士(Sir Rowland Hill)就是其中之一。
羅蘭·希爾在1837年發表的文章《郵政制度的改革——其重要性與實用性》中首次提出了郵票的概念,后來歷史上第一張郵票“黑便士”也因此誕生,希爾則被譽為“郵票之父”。
1840年5月6日,黑便士郵票正式登上了郵政歷史的舞臺,而郵票也陸續被世界各國所接納并沿用至今。
認識黑便士
世界上第一枚郵票“黑便士”的面世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最初,羅蘭·希爾和亨利·科爾(Henry Cole)組織了一場郵票設計大賽在英國全國征選設計方案,征集到2500多個方案但都不盡如人意,還是采用了希爾最初的想法——將維多利亞女王在公主時期的側面肖像作為主要設計元素。
▲黑便士郵票上維多利亞女王15歲時肖像畫,由William Wyon創造的威龍城獎章,該獎章是為紀念1837年女王訪問倫敦金融城而制作。圖片來源于網絡
最終,以1837年威廉·韋恩(William Wyon)設計精刻的維多利亞女王側面肖像紀念章為設計圖稿;希恩兄弟(Charles Heath & Frederick Heath)雕刻版模;帕金斯·信有限公司(Perkins Bacon & Petch)承印。
這時的黑便士用當時歐美國家最先進的雕刻版印刷工藝進行制作,紙張采用了“防偽”的皇冠水印紙,對著陽光一照,可以看到每枚郵票的正中間有小皇冠的水印。
黑便士正中印有維多利亞女王的側面肖像圖案,圖案頂部中間有“POSTAGE”(郵資)字樣, 底部中間則是面值“ONE PENNY”(1便士)字樣。除了前文提到皇冠水印防偽外,每一枚郵票底部的左右兩角各印有一個字母來代表其在整張郵票中的位置。
▲First world postal stamp ever issued : the Penny Black, Great Britain, 1840.一枚黑便士郵票,圖片來源于網絡
當時一張全印郵票共240枚,共20行,每行12枚。左邊字母代表行,以字母A—T來表示郵票所在的行數;右邊字母代表列,以字母A—L來表示郵票所在的列數。如上圖郵票左右下角字母分別是“M”、“H”,說明它位于整張郵票的第13行第8列。
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要這樣做行列排序?其實這是根據當時英國的幣制來定的,1英鎊=20先令=240便士,1先令=12便士,因此1先令剛好可以買到一行郵票(12枚),而1英鎊則可以買一整張全印郵票(240枚)。都說英國人數學差,小編覺得好像也沒想象中那么差么……
▲第一版黑便士郵票的證明,1840(2010-0411 / 14),圖片來源于網絡
黑便士頂部的左右兩角一般為交叉十字圖形,但當時也有印制左上角“V"、右上角”R“的黑便士,代表Victoria Reign(意為: 維多利亞統治),這類黑便士郵票極為罕見,十分珍貴。
▲罕見的兩張黑便士頂部“V”、“R”郵票,位于D行相鄰的K、L列,英國Warwick&Warwick拍賣行成交價£17,110,圖片來源網絡
▲Penny Black拍賣會的亮點是VR官方4塊(如上圖所示),圖片來源網絡
而第一枚郵票——黑便士發行時全世界只有英國使用,所以當時并未在郵票上印上國名。
黑便士的發行
黑便士于1840年5月6日正式發行使用。有相關資料顯示,英國南部城市巴斯的郵局不慎提前出售了一小部分郵票,至今被發現1枚印有1840年5月1日郵戳和幾枚印有1840年5月2日郵戳的黑便士,這極極其稀有的幾枚郵票價值大家可想而知。
▲1840年發行的黑便士郵票,SPINK 拍賣行以45,600英鎊出售
從1840年5月6日開始的一年內,黑便士郵票總共印了十一次,約28.67萬份全張(一份全張共240枚),總計6880.8萬枚;而最后一次印量最少,只印了700份全張,總計16.8萬枚。有相關資料顯示,黑便士在此期間約售出6815.8萬枚;在現今留存下來的約有130萬枚。
成排狀或塊狀的黑便士郵票是很少見的,目前所知唯一完整全張黑便士郵票存于英國郵政博物館(The British Postal Museum)。
▲紐約某拍賣行成套售出的1840年1b版黑便士郵票,字母MA-PF,共計24枚,當時以一百萬美元成交
黑便士郵票總計有12個印版,其中第一次印刷分為a、b兩版,共計發行次數為11次,下圖詳細記錄了每次發行的注冊日期及印刷數量。其中最后一次發行的黑便士郵票因為量少,所以相對而言更為珍貴。
下圖這一對1840年第11版發行的黑、紅便士,全張位置均是“D”、“G”,并且十字郵戳清晰而均衡,十分珍貴。
黑便士不只黑色
藍便士
伴隨黑便士而生,比黑便士的正式啟用時間晚兩天(1840年5月8日)。它與黑便士的區別在于顏色和面值(2便士),因此又被稱為“藍色2便士郵票”。首批藍便士郵票從1840年5月1日開始印刷,到8月29日截止,共計印發646萬枚。而當年用于印刷藍便士的只有兩個印版(編號1和2),這兩個印版已于1843年被銷毀。藍便士的發行量和現存量均遠遠少于黑便士,已被列為世界珍稀郵票。
藍便士郵票細分共有10種版本,編號分別為:2,4,10,13,15,17,19,21,29,30。而區分各個版本的主要方法是看郵票上、下有無白線,打孔和水印。接下來,小編將給大家細說不同版本藍便士的區別。
Scott 2:無白線、無齒孔、小皇冠水?。?840年)
作為首批發行的藍便士郵票,編號“Scott 2”的藍便士是最易辨認的,其郵票設計上的維多利亞女王肖像上下均沒有白線,并且當時的郵票還沒有穿孔設計,使用時是用剪刀剪下郵票貼在信封上。
Scott 4:有白線、無齒孔、小皇冠水印(1841年)
1841年起發行,編號“Scott 4”的藍便士郵票上,維多利亞女王肖像的上下各添加一條白線設計,不過仍然沒有穿孔。
Scott 10:有白線、有齒孔(P16)、小皇冠水?。?854年)
1854年1月31日起,英國郵票開始使用穿孔設計?!癝cott 10”是第一版有齒孔的藍色2便士郵票,并帶有小皇冠水印,齒孔度數P16。
Scott 13:有白線、有齒孔(P14)、小皇冠水?。?855年)
“Scott 13”發行于1855年,齒孔度數P14,其各方面均與“Scott 10”一樣,帶小皇冠水印。
Scott 15:有白線、有齒孔(P16)、大皇冠水?。?855年)
1855年,英國郵局將郵票印制紙張中的防偽水印從小皇冠改成大皇冠,而且水印的大皇冠形狀各不相同?!癝cott 15”除了水印,各方面均與“Scott 10”一樣。
Scott 17:有白線、有穿孔(P14)、藍紙、大皇冠水印(1855年)
“Scott 17”同樣發行于1855年,并采用了新的大皇冠水印,齒孔度數為P14。其特點在于采用深藍色的紙張,并可以從郵票背面看出顏色上的區別。
Scott 19/Scott 21:有齒孔(P16/P14)、細白線、白紙、大皇冠水印(1857年)
“Scott 19”和“Scott 21”兩個版本較為相似,Scott 19的齒孔度數為P16,Scott 21的齒孔度數為P14。
Scott 29:粗白線、四個角落均有字母、版號7,8,9或12(1858年)
“Scott 29”出現了兩種明顯的變化:四個角落均有字母,以及郵票的版號被刻在女王輪廓的左側和右側。
▲1858年發行的藍便士郵票,Scott 29,四個角落均有字母:DOOD,左右側可看到版號為9,圖片來源于網絡
Scott 30:細白線、四個角落均有字母、版號13,14或15(1870年)
“Scott 30”是最后一批發行的藍便士郵票,版號有13,14或15三種。與“Scott 29”相同的是版本號出現在女王輪廓的左側和右側、四個角落均有字母;不同的是女王肖像上下兩條白線變為細白線。
▲1870年發行的藍便士郵票,Scott 30,四個角落均有字母:KMMK,左右側可看到版號為14,圖片來源于網絡
紅便士
紅便士郵票可以稱為黑便士的“繼任者”。當時郵政蓋銷的油墨大多是使用黑色和紅色,在黑便士面世九個月后人們發現,紅色油墨很容易被擦掉,而黑色油墨在黑便士上蓋郵戳不清晰,有人會利用這些問題將郵票揭下來重復使用。為了徹底解決這些問題,英國政府決定于1841年2月10日起取消黑便士,而改為“紅色1便士”郵票,最早期的紅便士是使用印發黑便士的印版來印刷的。
在集郵圈,紅便士又被戲稱為“草根版”黑便士。俗話說得好,物以稀為貴,黑便士畢竟只發行了9個月,而紅便士的發行則持續了13年。因此紅便士在數量和普及度上要遠遠超過黑便士,價格也相對較低,對愛好集郵的老鐵們來說,接觸到紅便士的可能性更大。但這并不是說所有的紅便士價格都“親民”,事實上有一些特殊的紅便士的收藏價值與成交價格都遠高于一般的黑便士。
1854年,有齒孔的紅便士郵票正式“上線”。1864年,開始在女王肖像兩側加印版號,且頂部兩個角落也從星號改為刻印字母。
更具收藏價值的紅便士
1.使用黑便士印版的紅便士郵票
如前文所述,首批印發的紅便士是由當時印發黑便士郵票的印版印刷的,有別于后來專用于印發紅便士的印版。因此,這批紅便士更具紀念和收藏價值。
2. 新印版首版印刷的紅便士郵票
每當有一個新的印版被正式使用前,會先印制出一版全張郵票送到薩默賽特宮(Somerset House)審核,經批準后才能正式開始印發。而這類首版用于送審的紅便士就極為珍貴,現在多由私人藏家所擁有。不過這也引出了紅便士收藏的另一個方向——收藏顯示版號的郵票,這也是最著名的“77版紅便士”郵票的起因。
3. 77版紅便士郵票
1863年印制的77版紅便士本是不應該存在的,由于這塊印版質量差或僅是試樣而被拒用,郵局從未真正出售這塊印版生產的紅便士,并銷毀了印版及其印制的郵票,但不知何故有極少數的幾枚被使用了。全世界現存的77版紅便士僅有6枚,下圖這枚字母為“M”、“I”的這枚于2016年被高價收藏。
▲77版紅便士郵票,字母MI,價格最高的單枚郵票之一,圖片來源于網絡
4. “重塑”的全張紅便士郵票
雖然紅便士發行數量極多,但如果能從茫茫“郵海”中收集到來自于同一印版的所有郵票,并將它們重新“塑造”出全張郵票,必須是滿滿的成就感??!當然,也非常具有收藏價值。
黑便士收藏tips
1. 黑便士的連票分有條塊或方塊,尤其是方塊連票,十分難得;
2. 對于單枚黑便士的收藏,則是四周都留有白邊的更具收藏價值,通常白色留邊越大越好,因為這樣的郵票品相、保存都較為完好;
3. 特殊印版印發的黑便士更具有收藏價值,例如首批的印版和最后一批的印版;
4. 未使用過的黑便士相對更具收藏價值;
5. 上方角落印有VR字母的黑便士更為珍貴,詳情請見前文介紹。
Ps:本文部分內容經小編查閱網絡公開資料整理
文:小奚丨編輯:耘菲
責編:蜜絲姜
監制:大G小r迷你帆
丁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