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我是冰娉在閱讀本文之前,請點擊“關注”,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創作動力哦~~1961年,意大利藝術家,耶羅.曼佐尼,把自己的排泄物裝進了90個罐頭里進行密封保存,然后以黃金的浮動價格進行出售。在讓世人驚嘆他腸胃功能強大的同時,更令人驚掉下巴
@我是冰娉在閱讀本文之前,請點擊“關注”,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創作動力哦~~
1961年,意大利藝術家,耶羅.曼佐尼,把自己的排泄物裝進了90個罐頭里進行密封保存,然后以黃金的浮動價格進行出售。
在讓世人驚嘆他腸胃功能強大的同時,更令人驚掉下巴的是,居然真的有藝術品收藏機構購買。
他去世40年后,其中一罐“作品”在蘇富比拍賣會上,拍出了12.4萬英磅,相當于當時150萬人民幣。
其實曼佐尼在出售這件帶著味道的“作品”的初衷,只是為了向當時浮躁又充滿泡沫的藝術品市場表達自己的態度,既然藝術家說自己的作品是藝術,這個市場就買單,那我就把我的藝術品賣給你們,這件藝術品本身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說他是什么就是什么,而且是我的作品,更是一件藝術品。
那究竟什么是藝術?
說實話,藝術確實并非人人都能懂的。尤其是面對著越來越看得一頭霧水的當代藝術品時,已經不能單純用“好看”、“漂亮”等普通的字眼形容了,于是有人說,“屎都不如”,有人說”藝術只存在于古代”,有人說“連我家熊孩子畫得都比它好”……
但是回過頭來,中國古代的藝術,難道就一定能懂?
2015年是故宮博物院建院90周年,其中的重量級展覽——“石渠寶笈特展”在兩個月的展期中,有近300件珍貴的書畫藏品與觀眾見面。
可是,在參觀的過程中,不時會聽到講解員不時地解答參觀者這樣的疑問:
為什么古代山水畫中的亭子,大多都沒有人,只是有時候才會寥寥幾筆勾個人形? 人哪去了?藏在畫里遠山云霧里了?還是只是為了表達這幅畫足夠幽靜呢?
于是,講解員一遍又一遍地解釋:
“這只是作者在創作這幅畫時的客觀需要而已,不會注入太多的主觀情感?!?/p>
“山水畫,借山水喻志向,描述一種生活狀態,為的是表現出現實的人間煙火。 當然也有少數表現某種特定主題的文人山水畫,以寫意為主,畫里的亭子里會有人物,表達高遠意境的同時,也表達寂寥的情懷。 ”
“亭子無人,是空亭待人,以靜寫動,帶著期待和想象,所有人都可以猜測這個亭子里會是什么樣的人。”
……
是不是聽起來,中國古代藝術,其實也不好懂?如果你實在不愿意從枕頭般厚實的學術專著里找欣賞的門道,那換一種方式,在意公子的這本《大話中國藝術史》這本書里,找到對中國傳統藝術另外的解讀方式。
01、所謂的“靈魂作品”,恰巧是“藝術”這東西意外的入場方式
畢加索有個從來不敢去的地方,那里叫中國,因為有齊白石在。
他還有一個至死也沒想明白的問題,明明自己還得用毛筆模仿齊白石的筆意和畫作,可為什么中國人要跑到巴黎學藝術?
其實我們也不明白,為什么齊白石這張做表情包都不合格的鳥,拍賣會上的價格會以4.2億元成交?
這只鳥來源于地磚上的一個印子,齊白石看著這個印子有“天然之趣”,于是找來了張普通的紙,照著樣子勾勒了下來,并且在紙邊上寫上了這個故事。
“我花了四年時間畫得像拉斐爾一樣,但用一生的時間,才能像孩子一樣畫畫。” 不知道當年他是否也曾看過齊白石這只呆鳥,才說出的這樣一句最廣為人知的話。
像孩子一樣畫畫,是什么樣的感覺?是帶著對事物的好奇,是帶著無所謂對與錯的想象,是用線條描繪眼前的一切,意外地得出了一張靈魂畫作。
10000多年前,白天在廣袤大地上追逐野獸,夜晚蜷縮在山洞里過夜的先民們,為了告訴后來人,那些體格比自己大比自己強壯的野獸,長什么樣子,大家是怎么圍捕狩獵的,于是在山洞石壁上,用線條畫下了野獸的樣子,圍捕的情形,他們怎么也不會想像得到,他們的這一舉動,除了有教育的作用,也成了原始藝術的開始。
于是,除了山洞里的壁畫,我們還看到了在原始陶器上的圖案。為什么畫上這些各式的圖案?
也許也是一種偶然,不知道是誰,某天在燒制自己用的陶器的時候,無意用樹枝畫了條魚,結果這就成了他自己獨有的物品標識,東西還變好看了不說,還成了為現在我們眼中先民們所創造出來的藝術——中國畫里對線條的講究,先勾勒再填色,應該就是從這時候開始了。
齊白石所說的“天然之趣”,畢加索說的“像孩子一樣畫畫”,對于我們的先民來說,簡直不要太簡單。
02、亂世中不按常理出牌的“頂流”男團,幾千年里都在“漲粉”
在生活中常會聽到有人調侃正在學藝術孩子,畫家都是去世后才出名,你確定你要繼續畫畫呀?又掙不來錢。
確實,在過去非常長的一段時間里,一名藝術家一去世,作品價格立刻爆漲幾倍甚至幾十倍,這已不是個例。
為什么?因為在藝術已成為一門獨立學科時,就注定了這條路的不易。對于藝術家來說,生前成名是個漫長的過程,而作品成為經典更是需要時間來辨認。
在中國歷史上,每每談到文人風骨,藝術覺醒,往往都避不開一個“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的時代——魏晉南北朝。
假設一下,如果當時,某個孩子問爺爺,要是不打仗我們不用搬家,我們會是在哪里?爺爺會皺著眉頭捋著胡子說,這個爺爺也不知道,爺爺從小到老,都是時刻準備著卷包袱從北邊逃到南邊,再到東邊的。
生活在現在安定幸福環境下的我們,根本無法想象得到戰亂是什么樣子,解放前的戰爭,那種殘酷,深刻在老一輩的記憶中,當他們說出這些經歷,我們只能是想象、當故事聽,感同身受?生活在沒有戰爭的年代里的任何人,都無法做到。既然在這漫長而混亂的日子里煎熬,生命如螻蟻般短暫,那么,怎么樣,才能提高活著的質量,盡可能地過好這一生?
于是,就有這么一群人,創造出了后世文人都向往的生活方式。
生命平等,無貴賤之分,然而,這群人的一些舉動,就算單獨放在現代,要么會被收到精神科,要么在某音上要被封號吧。
在重大節假日里,別人家曬書、曬綾羅綢緞、曬名人字畫,統統擺出家門,暗搓搓地炫富。而當時的文人男團其實并不是出道即開了財道,七人之一的阮咸,他自然也不會錯過這個重要的營銷檔期,可他實在窮,但人窮不能志短,于是翻遍了家里,居然也讓他找到了能曬的物件——他的大褲衩。
別人曬綾羅綢緞,他當眾曬褲衩,不知道“窮得只剩下底褲”這句經典,是不是從他那里開始流傳的。
這群人里,還有能跨界殯葬行業提供哭葬服務的阮籍,他在陌生人的葬禮上哭得聲情并茂,連主家都擔心他哭暈過去,可這位大佬哭過癮后,招呼也不打,就自己走了,自然也是沒問主家要費用的。
那這群人里,有最亮眼的那個門面與靈魂擔當嗎?自然是有的,他叫嵇康,爺爺跟在曹操身邊打仗,父親和哥哥都在朝為官,自己的老婆是曹操的曾孫女,妥妥的官家少爺。
可人家也會有自己的煩惱,政權下,站錯隊那就是一家人都沒命。因為給蒙冤入獄的朋友辯護而一起被關入大牢,引得上千太學生請愿,豪杰名人喊著要陪一起坐牢。這樣的“追星”場面,放之現代,幾乎從未有過。
這些人的出圈的舉動,被后人稱之為“竹林七賢”,可以說,在那個混亂的時代里,不過是他們選擇了最坦率而直接的方式對面面各自不同的境遇,活出自己的尊嚴而已,估計他們從未想過,這樣的生活方式居然成為了楷模,幾千年來“粉絲”從未停止增長。
而另一個畫家天團“六朝三杰”,可能除了畫《洛神賦》的顧愷之外,其它兩位,你并不太了解,他們是南朝梁的張僧繇、南朝宋的陸探微。
張僧繇,就是成語“畫龍點睛”里的那位給龍點睛的人。
陸探微,在中國畫史上,據傳他是正式以書法入畫的創始人。他把東漢張芝的草書體運用到繪畫上,可惜今已難再見到他的畫跡。
從公元189年東漢名存實亡開始,到三國演義隆重上演,接著到西晉50年的短暫統一,再到五胡入華,十六國之間相互打群架,南北朝斗雞瞪眼式的對峙,直到公元589年隋朝大統一,在這混亂的400年里,被當代美學家李澤厚先生稱之為中國文化史上一次“人的覺醒”,是人們對生命的意義思索的開始。從此,走藝術之路的各路文豪墨客畫家,開始在歷史上有自己的留名,等待世人的認可。
03、動蕩變革中大多數人被歷史洪流所湮沒,也有人利用這樣的“風口”成就不一樣的自己
無論在什么時代,每每面臨變革,人們總會在想,是要繼續保持?還是改良?還是干脆就重頭再來?再高傲的文人、藝術家,也逃不過這個選擇題。
于是,在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開始瓦解時,有的人選擇了在傳統上進行突破與改良,有的人走出國門學習西方的藝術,有的人更是將自己手中的一把爛牌打出了精彩的王炸。
有著幾千年歷史的中國畫壇里,不約而同地遵循著一個不成文的“規矩”,一名藝術家的出身在他成名之后,也將成為他身上的光環之一,如果他的畫被上流社會所認可,由此步入仕途,那更是給家族祠堂添了光,至于普通百姓,這么陽春白雪的特色,恐怕是欣賞不來,也未必有辦法欣賞得到的。
政局變革之下,選擇了在傳統上進行突破與改的陳師曾,開始把平民百姓和日常生活的題材引入了自己的創作中,在“下里巴人”的煙火氣中,用著“陽春白雪”的繪畫技法,這樣的觀點,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齊白石,于是傳統中國畫,便開始有了“蔬菜瓜果皆可入畫”平凡人間氣。
從1840年開始,被西方炮彈轟開的不僅僅是當下的國門,還有越來越多的傳統私塾被西學學校所取代,西方藝術成為其中一門課程,平民學子也開始可以參觀博物館與藝術畫廊,辛亥革命后,越來越多的藝術家開始走出國門,探索著能滿足各自情感需求的創作方式。
有的人去了法國,有人的去了日本,隨之而來給中國畫壇帶來的變革,除了李叔同帶來的,能為當下人們所能接受的戶外寫生外,還有劉海粟在男女同校的上海美專里所開設的,被罵傷風化辱名節的模特與人體寫生繪畫。
好不容易重金招聘到了少女人體模特,卻接到了某議員寫信給執政府總統段祺瑞、教育部長及江蘇省省長的舉報信,說上海社會的淫靡之風,年輕人道德上的離經叛道,就是從該校開始流傳。
以至于,我們從來不知道,這第一位勇敢的少女模特,她長什么樣子,因為為了保護她,在合影中,她始終背朝鏡頭。
在人體寫生風波還未完全平息時,上海美專中,令人瞠目結舌的一幕又在世人面前上演。
早年出身青樓,后又嫁人做妾,她鼓起了所有的勇氣來到男女同招上海美專學畫,可當她的同學知道了她的出身后,便以“誓不以青樓女子同?!币笏藢W。
無奈之下,她只有遠赴法國以改變自己的命運。
待她學成載譽歸來當上母校系主任時,原以為世人會摘下對她的偏見,可令她想不到的是,她的同事又因為教學上的鎖事翻起了她身世的舊賬,甚至在她畫展的作品上,貼上帶有人身攻擊性質的字條,這樣的偏見,跟隨了她一輩子。
直到1945年,來自業內和官方的認可,才讓人們,記起了她的名字——潘玉良,在徐悲鴻眼里,中國畫壇上能夠稱得上畫家的三人之一。
在她1945年自畫像里,她一改以往自畫像里溫婉的模樣,用犀利的眼神告訴世人,這就是我潘玉良,就是那個8歲父母雙亡,14歲踏入青樓,17歲與人為妾的潘玉良,雖然出生就是一手爛牌,可我打贏了你們所有不肯放下偏見的人。
在看明白了就是“藝術”,看不明白就是“抽象”的藝術界,我們對于自己的藝術是一種什么樣的感覺?好像誰都知道這么一點,張口都能提一兩句齊白石、鄭板橋、《清明上河圖》,可對各流各派有什么風格上的不同又說不出一二。
在這本《大話中國藝術史》里,意公子精準地將這種感覺,概括為——“最熟悉的陌生人”,雖然隔著幾百上千年的時空,但我們從來,就不陌生。
金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