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如果有人說,要在北京買房了,正在選擇房子的階段。那么,只要他看重得失、關心未來,一段時間過后,肯定選擇困難、力不從心,甚至心煩氣躁、焦頭爛額,陷入到無限糾結之中。這并非個人優柔寡斷,而是面對如今的北京樓市,選擇實在太難了。即便做過大量的功課
如果有人說,要在北京買房了,正在選擇房子的階段。
那么,只要他看重得失、關心未來,一段時間過后,肯定選擇困難、力不從心,甚至心煩氣躁、焦頭爛額,陷入到無限糾結之中。
這并非個人優柔寡斷,而是面對如今的北京樓市,選擇實在太難了。
即便做過大量的功課,各種房產知識爛熟于心,仍然拿不定主意。
套用一句話便是,聽過很多道理,依然買不到一套好房子。
出現這種局面,主要是因為對于北京樓市缺乏足夠的認知,更別提把握數據的曲線,從而研判趨勢與方向。
但由于種種局限,個人根本無法理清北京樓市邏輯,對于選板塊、選小區、選房子的問題,也沒有一個客觀的評判,大部分時候全憑感覺。
剛需,左右為難
眾所周知,北京樓市已經進入存量時代,對于預算有限的剛需來說,更是如此。
去年的上市新房、土拍市場,完全可以說明這一點,大多數為大面積、高總價的改善戶型。
不用說,海淀的楓瀾雅苑(樹村北地塊)、楓秀雅苑(樹村南地塊),80%的產權,均價為89600元/平,總價在1200—2500萬之間。
就說,大興新城的中駿金輝·未來云城,最小戶型98平米,總價最低是530多萬,這都快要到南六環了。
同在大興的德賢華府,位置明顯不如未來云城,也有70多平米的小戶型,均價是每平5.7萬,一套也得380萬以上。
而其他新盤,都有類似的特征,可以說與預算有限的剛需,關系并不大。
由此,剛需更多地選擇二手房,但二手房市場更為龐大、復雜,既要滿足一定的居住條件,又要滿足較低的總價,便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房子。
一是位置不錯的老破小,二是距離較遠的次新房。
在糟糕的居住條件之下,年輕人遇到老破小,有時候真的沒有勇氣接受,特別是有些老破小,在以后的改善換房中,作用相當有限。
老破小之外,把距離拉遠、把品質提上來,這也是不少剛需的想法與邏輯,但是距離可以遠到什么程度呢?
畢竟,順義城區的老破小,剛需人群也不少,這個距離夠遠嗎?
于是,預算有限的剛需,在選擇房子的時候,經常在距離、品質之間左右為難。
改善,上下搖擺
由于預算有限,剛需受到不少束縛,總在妥協中尋找,最終找到匹配的房子。
那么,預算較高的改善,便能隨心所欲嗎?
并不能,除非預算沒有上限的終極改善,但這種情況實在太少,可以忽略不計。
其實在北京改善,預算在1000萬左右,看似選擇不少,實際上與需求相匹配的房子,簡直是鳳毛麟角。
按道理說,1000萬左右的總價并不少,對于大部分人來說,這個數字充滿震撼,可以說是一個天文數字。
為啥如此資金段的改善,仍然選房難呢?
這與需求有關,畢竟已是改善,肯定對于居住品質、相應配套有一定的要求,一般要求品質高、次新房、臨地鐵、有學校,希望住的寬敞舒服、配套成熟齊全,還能兼顧學區。
如此要求不高,也是大部分改善人群的真實需求。畢竟已在改善層面,要不然又怎么叫改善呢?
但現實殘酷,1000萬左右的預算改善,注定比較尷尬,有時候房子品質不錯,但配套實在拉胯,更別提學區;有時候有學校、配套也成熟,但房子又老又舊還破;
也有時候,房子、配套都很理想,預算卻超了。
簡單說,高不成低不就。
而這就是北京改善面臨的問題。
比如,要地鐵房、有學區,畢竟大人上班、孩子上學,都是硬需求。
但西城老破小,在次新小區中選個三居室,大部分已在1500萬左右,超出預算不止一點,要降低預算,就要舍棄一部分的居住品質。
那么,在海淀呢?
與需求相結合,可以選擇的區域并非想象中遼闊,主要集中在6號線田村地鐵站一帶,有綠谷雅居、美麗星苑、碧森里等小區。
但田村已經靠近石景山,相應的配套其實很一般,特別是學校。
由此,豐臺、石景山便是選擇的重點,但選擇范圍太大、房子也參差不齊,單是從品質、配套兩條主線出發,已是一項浩大的工程。
于是,大部分改善人群選定的房子,或多或少都有遺憾,最后總覺得自己這次沒有發揮好,要么降低標準,要么把最核心的需求先實現了;要么提高預算,還是用錢解決了問題。
無論剛需還是改善,在北京買房都有選擇的問題,關鍵要明白核心需求,在預算處于合理區間之內,錨定目標。
反之,為了買到最初理想中的房子,不斷加大預算,可能最后已經忘記了自己想要什么,嚴重脫離實際,對物質、心理都會造成一定的負擔。
李同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