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晚清重臣張之洞推動了中國機制幣的肇始與發展中國近代機制幣始于清末,分為銀幣和銅幣兩種。銅幣作為輔幣因制作方便,花紋精美,重量適中而廣受歡迎,錢局因此也廣為制造流通,直至解放前夕。因此晚清至民國這一時期的銅元至今仍存巨量。也成為中國錢幣收藏中
晚清重臣張之洞推動了中國機制幣的肇始與發展
中國近代機制幣始于清末,分為銀幣和銅幣兩種。銅幣作為輔幣因制作方便,花紋精美,重量適中而廣受歡迎,錢局因此也廣為制造流通,直至解放前夕。因此晚清至民國這一時期的銅元至今仍存巨量。也成為中國錢幣收藏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機制幣——銅元分支。而清代銅元又是銅元收藏的重中之重。今天咱們就重點說說清代銅元。
清代銅元主要分為兩種:
一類是光緒元寶,鑄行于光緒二十六年。最初由廣東省最先開模制作,大獲成功后各省便紛紛效仿。
二類是大清銅幣,鑄行于光緒三十一年,此時銅元已發行五年有余,但各省發行之銅元其銅色,重量以及樣式均各自為政,五花八門,清政府為整頓幣制,宣布停止發行各省光緒元寶銅元,而統一鑄行大清銅幣,并規定重量、成色以及樣式具頒行各省,依式制造。直到宣統三年清帝退位而止。
我們欣賞清代銅元的時候,會發現不論是光緒元寶還是大清銅幣,其背面都是以中華圖騰——龍作為主要圖案的。而不同地域,不同時期發行的銅元,背后的龍紋圖案并不十分相同,有些甚至還有很大的差異。銅元雖然采用機器沖壓制造,其文字圖案的統一程度遠勝舊式銅錢,但因其發行數量巨大也會造成錢模更替,重制。因此銅元也有是有版別的。清代銅元的重要版別標識——龍紋圖案的區別和變化,談談清代銅元版別。
宣統龍,僅見于戶部銅元局。戶部宣統年造大清銅幣,可分為一厘、五厘、一分、二分、五文、十文、二十文7種面值。
水龍,因龍圖下方有水波紋而得名。常見于江南、湖北、湖南、江蘇、清江、安徽、江西、四川、奉天、浙江、河南銅元局。根據水波、龍身有云無云、龍爪須內須外、跳○版、瘦面龍、駝背龍、單冠龍、雙冠龍、過山龍等可以分為若干個版別。
雞爪龍,因龍足如雞爪狀而得名,僅見于戶部銅元局。根據尾毛、火珠渦紋、龍身尾端有云無云等可以分為若干個版別。
反尾蛟龍,僅見于江西銅元局。根據龍胸有云無云、正面邊滿文“寶源”、邊庫平、大字缶寶、小字缶寶、大字爾寶、中心花有點無點等可以分為若干個版別。
蟠龍,常見于湖北、湖南與江西銅元局。根據正面邊滿文“寶源”、邊庫平、大字缶寶、小子缶寶、大字爾寶等可以分為若干個版別。
掃帚龍,因龍尾如掃帚狀而得名,僅見于湖南銅元局。根據龍云的多少和正面中心“湘”字的大小可以分為數個版別。
坐龍,清代銅元常見龍圖之一,取其作蹲坐之態而得名。常見于戶部、福建、湖北、湖南、江蘇、安徽、江西、四川、北洋、吉林、奉天銅元局。根據尾毛、龍爪、中心珠的形狀及其火焰的多少、龍鱗的排數、龍頭大小、有無珠圈、窄面瘦身、扁體、反N、王冠龍、魚鱗龍等可以分為若干個版別。
清龍,清代銅元常見龍圖之一,又稱“己”字龍。常見于戶部、廣東、湖北、江南、江蘇、清江、安徽、江西、四川、北洋、奉天、浙江、山東、河南、云南銅元局。根據尾毛(即常說的幾尾龍)、龍爪、焰珠形狀及其火焰的多少等可以分為若干個版別。
飛龍,取其作飛翔之勢而得名。常見于廣東、湖南、江南、江蘇、清江、安徽、江西、四川、吉林、浙江、山東、廣西銅元局。根據尾毛、龍刺、大尾、小尾、單線尾、倒U版等可以分為若干個版別。
方龍,因其形狀方正而得名,僅見于江蘇銅元局。根據龍珠火焰的長短、正面邊滿文的高低可分為數個版別。
小胖龍,因體態肥胖、憨厚而得名,僅見于湖北銅元局。根據空心鼻、實心鼻、錯英文等可以分為若干個版別。
立龍,取其作站立之狀而得名,僅見于河南銅元局。根據龍珠火焰的多少、正面文字的大小可分為數個版別。
馬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