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高氣價降低了城市燃氣公司的盈利能力,亦堅定了其發展非燃氣業務的決心文|《財經》記者徐沛宇編輯|馬克2021年7月以來,國際氣價持續高企,中國進口LNG(液化天然氣)均價同比翻番,這讓城市燃氣公司日子難過,據《財經十一人》統計,A股市值前十位
高氣價降低了城市燃氣公司的盈利能力,亦堅定了其發展非燃氣業務的決心
文 | 《財經》記者 徐沛宇
編輯 | 馬克
2021年7月以來,國際氣價持續高企,中國進口LNG(液化天然氣)均價同比翻番,這讓城市燃氣公司日子難過,據《財經十一人》統計,A股市值前十位的城市燃氣公司里,今年一季度有5家公司增收不增利,4家出現虧損。
由于天然氣價格聯動機制未完善,居民用氣價格低于城燃企業購氣價格,價格倒掛導致了城燃企業的虧損;工商業用氣價格雖已部分市場化,但多數地區的最終銷售價不能覆蓋城燃企業上漲的購氣成本,使得其雪上加霜。
業內預計國際天然氣價格的劇烈波動短期內難以緩解,城燃企業的經營風險在增大。同時,中國天然氣產業步入發展的下半場,即規模化、集團化更加明顯,中小城燃企業的議價能力持續下降。
多位業內人士對《財經十一人》表示,城市燃氣行業近兩年的兼并重組熱潮已開始降溫。中小城燃企業,尤其是以LNG氣源為主的企業,正面臨生死存亡的考驗。大型城燃企業的首要任務則不再是擴大售氣量,而是發展非燃氣業務。
此輪高氣價則成為大型城燃企業的轉型加速器。多個龍頭企業已制定了轉型策略,一些企業甚至更名以明志,例如,港華燃氣有限公司 (港華燃氣,1083.HK) 于去年11月更名為港華智慧能源有限公司(下稱港華智慧能源)。
前后夾擊下的城燃企業
中國天然氣市場“X1X”(即上游和下游多市場主體,中游管網獨立運營)格局的形成,以國家管網集團2019年12月9日掛牌為標志。這一改革讓上游公司不再能涉足中游,于是他們開始搶奪下游的奶酪。
2021年,中國天然氣對外依存度升至46%,成為全球最大的天然氣進口國,但由于價格機制,企業銷售進口天然氣普遍虧損。往年,進口氣的虧損主要由上游企業承擔;如今,上游企業加快向下游城燃企業傳導進口氣的高成本,批發價不斷上漲。
據《財經十一人》了解,2021年,中石油對城燃企業旺季用氣的批發價平均上漲了約30%。2022年,中石油計劃在淡季就將非居民用氣的批發價上調30%,旺季價格根據市場情況再繼續上調。
城燃企業正受到前后夾擊:一邊是從上游企業購氣的成本不斷上漲,另一邊是向下游傳導成本的價格機制尚未完善。
如果國際氣價沒有持續高企,城燃企業尚可接受僅在冬季供氣高峰期承擔部分虧損,但從去年7月開始,國際氣價就一直持續上漲,而多數地區的天然氣終端銷售價格卻始終靜止。
據天然氣市場信息服務商清能咨詢統計,2022年一季度,中國從澳大利亞、馬來西亞、美國等國進口的LNG價格同比上漲超過100%。另據海關總署發布的數據,2022年前4個月,中國進口天然氣量為3586.6萬噸,減少8.9%,進口均價每噸3842元,上漲72.1%。
在此情況下,城市燃氣公司購氣成本大增。例如,深圳燃氣今年一季度營業成本同比增長68.95%,主要原因是天然氣銷售成本增加。
多位城市燃氣行業人士告訴《財經十一人》,近期城燃企業現金流緊張,普遍存在虧損,氣價再漲下去,一些中小企業將支撐不到今年年底。
華北地區的中小城燃企業境況尤其不佳。資智通連數據公司燃氣行業分析師施寧對《財經十一人》表示,華北地區五年前大力推動煤改氣,涌現出了諸多小燃氣公司,有的甚至一個鎮就成立了一家燃氣公司。這些小公司抵御風險的能力本身就較差,再加上華北地區用氣峰谷差較大、進口LNG氣源占比也不低,因此,當地的中小城燃企業普遍出現巨虧,瀕臨破產。
在城燃企業看來,解決行業困境的關鍵在于理順價格傳導機制。不愿具名的城燃公司高管表示,目前全國建立了天然氣價格聯動機制的城市只有二十多個,這些聯動政策有的制定時間較久遠,不適應新形勢,有的則不夠完善,不能完全聯動。即便如此,這些聯動機制在現實中也常常難以落實執行。同時天然氣價格改革不能只對批發價市場化,下游價格聯動機制也應該盡快在全國鋪開并完善。
此輪天然氣價格上漲之后,已有多個城市發布相應的調價政策,但調價執行較為滯后。例如,湖南省發改委4月初發布通知稱,長沙、株洲等10市2022年度淡季非居民用氣價格不下調,繼續執行2021年采暖季價格。而據《財經十一人》了解,湖南某市的城燃公司今年一季度已虧損數億元。
城燃企業除了呼吁健全價格聯動機制,也在與上游企業博弈批發價的漲幅。多位業內人士向《財經十一人》透露說,對于中石油制定的2022年漲價合同,多數城市燃氣企業尚未簽訂,雙方還在博弈。如果國際氣價有所下滑,或者國內天然氣需求增長乏力,城市燃氣企業則有望降低價格漲幅。
城燃行業告別高速增長
從國家管網集團2019年7月成立到2022年夏秋之際出現高氣價,兩年時間里,城燃行業掀起了兼并重組熱潮。天然氣上游公司也大力向下游擴張,開拓城燃業務。
中石油旗下城燃企業——昆侖能源 (00135.HK) 2020年和2021年的售氣量分別增長34.73%和11.21%,兩年間控股或參股城燃項目近百個。
持續半年多的高氣價讓這股熱潮降溫。多位業內人士認為,高氣價讓城燃企業元氣大傷,中小企業既缺乏現金流,也缺乏氣源,新開拓用戶的能力大減;大型城燃企業收購、新建城燃項目的意愿也有所降低,會更注重項目的經濟效益,而不再是一味擴張。
但兼并重組熱潮降溫的主要原因不是高氣價,而是中國天然氣產業已步入下半場。從陜京天然氣管道一線1997年10月投產算起,中國天然氣行業已高速發展二十多年。目前,中國天然氣消費兩位數增長的階段已基本告一段落,平穩的中低速增長將成為常態。
城燃企業的集團化、規模化已基本形成。公開數據顯示,昆侖能源、新奧股份、華潤燃氣、港華智慧能源、中國燃氣、北京燃氣、上海燃氣這七家大型城燃企業的總零售氣量占全國消費量比例已在50%左右。大型城燃企業未來比拼的是綜合運營能力和盈利能力。
在目前的價格機制下,城燃企業提高盈利能力的關鍵是要有穩定、低價的氣源,而天然氣產業“X1X”的市場改革讓城燃企業擁有了向上游延伸的能力。
昆侖能源背靠母公司中石油,氣源保障無憂;其他大型城燃企業都在積極開拓氣源。其中,最主要的兩個途徑是自建LNG接收站,以及通過國家管網公司的接收站直接參與LNG國際貿易。
目前,A股市值前十位的城燃企業里,新奧股份、九豐能源、深圳燃氣已擁有自建LNG接收站。北京燃氣、廣州燃氣、浙江能源、華潤燃氣等多家城燃企業正在建設LNG接收站。還有港華燃氣通過與上海燃氣交叉持股25%的方式,共享后者的LNG接收站資源。
在城燃企業的推動下,全國LNG接收站的新增產能建設進入高峰期。據清能咨詢統計,截止2021年底,全國LNG接收站的接卸總產能為10759萬噸/年。2022年和2023年新增的產能將為3650萬噸和3420萬噸,投資主體以地方國有企業及民營企業為主。
通過國家管網集團接收站直接參與LNG國際貿易的城燃企業則更多,交易方式也更加靈活。例如,華潤燃氣于2020年11月首次利用國家管網集團的LNG接收站,自主進口了6.4萬噸的國際LNG。據清能資訊統計,2022年成功申請利用國家管網集團LNG接收站的城燃企業有深圳燃氣、華潤燃氣、佛燃能源等十多家。
由于城燃企業直接進口LNG的時間較短,以現貨采購為主,長協較少。這意味著城燃企業進口的LNG價格波動更劇烈,面臨的經營挑戰更大。據中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統計,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之外的企業,2021年的總進口量中,LNG現貨占比為80%。當年國際LNG價格從6月開始上漲后,城燃企業進口LNG的量就開始有所下滑,其2021年全年進口LNG的量同比下滑5.1%。
如今,城燃企業也開始簽訂LNG長期合同,以穩定價格。佛燃能源于2021年11月與美國切尼爾公司簽訂LNG長期購銷協議。該協議供應期自2023年1月1日起至2042年12月31日,每個合同年采購4船LNG船貨,總貨量不超過608萬噸。
龍頭企業加速發展非燃氣業務
在本輪高氣價來臨之前,城燃巨頭里真金白銀投資非燃氣業務的企業屈指可數。高氣價周期到來后,投資非燃氣業務的城燃龍頭企業逐漸增多。
從城燃巨頭更名的勢頭亦可看出這一趨勢。2021年10、11月,港華燃氣更名為港華智慧能源;中裕燃氣控股有限公司(中裕燃氣,03633.HK)更名為中裕能源控股有限公司。中裕燃氣董事會表示,更名更能反映公司成為綜合能源服務商的抱負,更符合公司當前經營策略和未來著重向智慧能源及可再生能源領域發展的戰略規劃。
A股市值前十位的某城燃企業高管對《財經十一人》表示,除了氣價高企這一因素,城燃行業安全運行風險日益明顯也使得企業擴張的時候會更加謹慎。相比而言,龍頭城燃企業會更積極地拓展燃氣之外的業務。
此前城燃企業的非燃氣業務一般僅限于與之相關的燃氣灶器具、燃氣保險銷售等領域,如今,城燃龍頭企業已在氫能、光伏、充電站、綜合能源管理等多種能源場景投下巨資。
新奧集團是最早開拓非燃氣業務的城燃巨頭。新奧集團董事局主席王玉鎖2021年4月曾告訴《財經十一人》,新奧數字化業務的商業模式預計到2024年成熟;到2029年,數字化業務和天然氣業務對集團的收入貢獻將達到1∶1。2021年,該司的非燃氣業務收入占比和營收總額均在城燃企業里最高。
其他城燃巨頭也開始發力。港華智慧能源財報顯示,2021年,該司加快綜合智慧能源生態布局,與寧德時代成立了合資公司聚焦零碳智慧園區儲能解決方案;與國家電投集團在重卡換電領域展開戰略合作。截至2021年底,該集團連同母公司香港中華煤氣已于全國布局逾110個再生能源項目,發展32個零碳智慧園區,涵蓋多能(冷、熱、電)聯供、光伏、儲能、充換電等多個領域。
港華智慧能源董事會主席李家杰表示,2022年將擴大推進零碳智慧園區業務,加大對科技研發的力度和投入。力爭用5至10年的時間,發展成為中國能源管理行業的領導者。
華潤燃氣財報顯示,該司2021年新簽約綜合能源項目38個,預計總投資額約6.9億港元, 累計項目數量達到144個。新投運充電站25座,累計投運充電站132座,全年售電較同期增長29.4%至2.2億度;新投運加氫站4座,累計批準建設及投運加氫站15座。該司管理層表示,未來將繼續提升綜合服務業務滲透率,加強綜合能源業務的拓展力度。
背靠中石油大樹的昆侖能源也開始試水綜合能源業務。該司2021年年報表示,將積極構建天然氣與新能源深度融合的伙伴關係,在四川成都、山東費縣等地推進一批分布式能源項目,綜合能源業務實現氣、電、熱、冷多場景全覆蓋。將探索形成綜合能源業務技術路線、運營模式和一站式解決方案,致力于成為城燃行業雙碳目標先行示范者和行業引領者。
丁原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