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這陣子一直想寫一篇有關鵝苗價格與鵝蛋價格的文章,想了好久不知道寫這篇文章的做法對不對,會不會招人恨,但不管怎樣,還是要一吐為快。準備了幾天,今天終于可以著手寫了,還是先來看一下這兩天做的鵝苗、鵝蛋以及大鵝的價格表吧,以便在下面的文字里對養商
這陣子一直想寫一篇有關鵝苗價格與鵝蛋價格的文章,想了好久不知道寫這篇文章的做法對不對,會不會招人恨,但不管怎樣,還是要一吐為快。準備了幾天,今天終于可以著手寫了,還是先來看一下這兩天做的鵝苗、鵝蛋以及大鵝的價格表吧,以便在下面的文字里對養商品鵝是否有利潤進行分析。
圖一:鵝苗鵝蛋價格表
2019年9月15日山東萊陽五龍鵝鵝種蛋的價格是9.5元/枚,鵝苗的價格是16元/羽,而整個山東省的70-100天大鵝價格不過是7.2-8.5元/斤,按照這些指標算下去,1000只鵝從進欄到出欄要經受哪些考驗,投資多大成本呢?有多少的利潤空間,下面就和大家聊一聊。在下半段再給大家分析一下種鵝養殖戶、孵化場、商品鵝養殖戶利潤空間的失衡。
一、投資1000只鵝需要多少成本?
(一)鵝苗投入。1000只鵝,16元/只,需要投入16000元。
(二)藥品及疫苗投入。1元/只,需要投入1000元。
(三)飼料投入。30元/只,需要投入30000元。
(四)水電及加溫投入。1元/只,需要投入1000元。
上述成本事項相加,鵝苗款+藥品及疫苗費用+飼料費用+水電及加溫費用=16000+1000+30000+1000=48000元。
二、飼喂70天1000只五龍鵝的銷售收入。
五龍鵝經過70天的時間喂養,大概平均重量可以長到6.5斤左右,育成率為95%,出欄時的大鵝還有950只(這個假設是非常高的,現在大多數養殖戶是達不到這個比例的),按照表中的價格計算,這種小體型的鵝8元/斤,就相當不錯了。
養殖1000只所得的收入為:出欄鵝只數*單個鵝平均重量*鵝的價格=950只*6.5斤*8元/斤=49400元。
三、1000只鵝飼養70天的利潤。
利潤=鵝的銷售收入-鵝的成本=49400元-48000元=1400元。
經過70天的精心照顧,共實現利潤1400元,如果再算上人工成本與棚舍設備折舊,根本就不賺錢,實際上是虧損的。
接下來我們分析一下養殖戶的利潤空間都去哪了呢?
有一個成語叫做此消彼長,商品鵝養殖戶的利潤空間被種鵝養殖戶和孵化場擠占了。
為什么這樣說?
一、先來說一說種鵝養殖戶的利潤應該是多少呢?
一般情況下,種鵝養殖戶的利潤空間為一只老鵝的利潤,也就是說,種鵝養殖戶,養一季種鵝,最后的利潤是落一只老鵝,那么按照這個思路走,種蛋的價格正常情況下多少是合理的呢?
即賣種蛋的收入等于鵝的整個養殖周期的所有費用,大概是多少呢?整個養殖周期大約為360天,大約需要三個階段:育成期、后備期和產蛋期,育成期的費用即是70天育肥鵝的成本,即48元,70天-150天的后備期需要的飼料費用約為20元,而150天-360天的產蛋前期與產蛋期的費用約為63元,即一只產蛋鵝整個周期的費用約為:48+20+63=131元。
另外再加上種公鵝的分攤費用,一只種公鵝整個生產周期的耗料量略為大于母鵝一些,粗略的計為一只150元,按照公母1:5的比例計算,即1只母鵝需要分攤30元的費用,這樣一只種母鵝的總費用達到了161元,即131+30元=161元。
整個產蛋期產蛋約為70枚蛋,可利用蛋的比例為80%,即56枚有效種蛋,其余的14枚鵝蛋作為商品蛋出售,14枚鵝蛋大約2.94斤(每枚鵝蛋預設為2.1兩重),商品蛋的價格平均計價為10元/斤,可收入29.4元。
種母鵝整個周期的總費用減去不可作種用商品蛋的收入,再除以有效種蛋的數量就是種蛋的正常價格。即(161-29.4)/56=2.35元/枚
通過上述計算,也就是說養一只五龍鵝種母鵝正常情況下,種蛋賣到2.35元/枚,就可以實現整個養殖周期凈賺一只老鵝的目標。
其余品種的種母鵝種蛋賣到多少價格才能實現凈賺一只老鵝的利潤,也是用這種方法計算。
二、再來聊一聊孵化場利潤空間。
孵化場的成本利潤空間相對比較簡單,基本就是3元錢一枚鵝蛋,但孵化場基本遵循的利潤計價規律為有效種蛋價格的2倍上下浮動,即鵝蛋價格如果10元/枚,一般鵝苗的價格在20元左右。
三、目前種鵝養殖戶和孵化場共擠占肉鵝養殖戶的利潤有多少呢?
目前的鵝苗價格是16元,而正常情況下,五龍鵝鵝苗的價格是5.5-6.5元/只,即在6元上下為正常價格,種鵝養殖戶和孵化場整整擠掉了商品鵝養殖戶10元的利潤空間,這個數字也剛好是養商品鵝的正常利潤。
綜上所述,目前的鵝苗價格背后的風險,全部被商品鵝養殖戶承擔了。但它所帶來的惡果是,商品鵝養殖戶的持續虧損,最后導致商品鵝養殖戶棄養,孵化場鵝苗賣不出去,而種鵝養殖戶的種蛋無人問津,又會出現2017年的狀況。所以,一個行業之間的利益分配平衡一旦被打破,必將會推倒重新分配。
聊聊三農的人和事,分享種養殖的實操經驗,歡迎關注@我和我的小農莊,也歡迎您在評論區分享您的所見所聞。
金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