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在偉人照片中找不同日前,和幾位攝影界的前輩陳小波、張振光、李蒙一起做了一期關于歷史老照片的節目,收獲頗多。在這次做節目中才知道,原來當時準備拍照時,毛公主動給侯波讓出了自己的位置,說女同志應該在中間。結果,從此以后徐肖冰在拍照時從來不占C位
在偉人照片中找不同
日前,和幾位攝影界的前輩陳小波、張振光、李蒙一起做了一期關于歷史老照片的節目,收獲頗多。
在這次做節目中才知道,原來當時準備拍照時,毛公主動給侯波讓出了自己的位置,說女同志應該在中間。結果,從此以后徐肖冰在拍照時從來不占C位。
真正對心靈深處的影響,是不需要使用語言來教育的。
有時歷史照片的解讀多少會帶有點沉重,但有時也會有讓人覺得有有趣的一面。在解讀一張延安攝影大師吳印咸的作品時,老薩的腦子竟有些溜號,想起了找不同的游戲。
找不同的游戲是大家閑暇無事時經常做的,但是,在節目拍攝現場想這個,是不是有點兒不務正業?
這背后是有原因的。
他在1935年拍攝的《風云兒女》膾炙人口,其中的主題曲《義勇軍進行曲》后來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歌。吳印咸思想進步,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與長期合作的袁牧之等電影人一起奔赴延安,成為后來延安電影團的重要成員。
他是一位出色的攝影家,在延安期間,拍攝了大量反映那個時代延安精神和延安人的攝影作品,其中也包括了很多革命領袖的經典照片。
《艱苦創業——1942年毛澤東在延安給120師的干部講話》,便是吳印咸在延安時期的作品。這可以算作吳印咸拍攝照片中里程碑一般的作品,充分體現了他的藝術創作特點。
這部作品拍攝時使用的是自然光,但吳印咸準確地捕捉到了白求恩在手術中那種全神貫注的動態身姿,又通過周邊人們的表情和動作,烘托出了緊張的戰場氣氛。善于捕捉動態,抓住瞬間的拍攝機會一舉完成,這可說是吳印咸后來被稱為大師的原因。
在這張毛公的演講照片中,他同樣體現出這樣的特色,照片上人物豐滿,動感十足,手勢豐富,很是生動。
同一張照片,在不同時代怎么會有變化?這一點也不奇怪,在早期膠片攝影時代,也有類似PS的做法,稱為“修版”。這甚至是攝影師必備的技術之一,以去除和修正缺憾,使照片上的形象更加美好。于是,我們看早期照片時,往往發現大量氣度非凡的俊男靚女,實際上,他們的真實形象與照片可能有一定差距。
但說到這張照片,它的變化并不是普通修版的范疇,而是隨著時代的變遷,對這張照片發表時應賦予革命領袖怎樣的形象存在著不同的理解,也就產生了一次次微妙的修飾。經過多次修改之后,照片與原版便發生了較大的變化。
我們在錄制節目時,對比吳印咸在1942年發表的原始作品,與1976年毛公逝世后紀念相冊中使用的版本,便可以看到其中的顯著差別。
左側是吳印咸的原始作品,右側是1976年經過多次修飾后的作品,二者初看幾乎沒有區別,但作品氣質上卻頗有不同,各位能找到幾處不同呢?
好吧,我們一起來數:
第一,原作頭發被風吹得向后飄拂,被修飾成了較為完美的形狀。
第二,原作臉龐消瘦略帶營養不良的感覺,被修飾成了經典的面色紅潤,神采奕奕。
第三,原作敞開領口,通過修版,領口被扣上了(這應該是一個很巧妙的技術,不了解原片很容易被瞞過)。
第四,原作右側衣兜滿是皺褶,被修飾成平滑整潔。
第五,原作鞋子上滿是泥土,被修飾成了一雙暫新的黑色布鞋,連鞋底的布邊都是雪白的。
第六,原作左側畫外應該有兩個人,因此他們盡管不在鏡頭之中,但影子卻投射在了照片上,他們的影子被修飾擦除了。
第七,原作右側前方有部分植物枝葉進入畫面,被擦除。
第八,原作地面較為粗糙,被通過增強亮度的方式修飾得更加平整。
應該說,一張照片上至少進行了八處較大的修改,為修飾本片,當時也算是下了功夫。而且,從修飾的效果來看,可以感受到做這些工作的人員的苦心——作為領袖人物,形象應該具有神圣感,自然容不得那些皺褶和泥土,面部也應該更加顯得健康。同時,既然畫面主體已定,需要進行盡可能的突出,畫面中非必要存在的影子、樹枝等,便沒有了保留的價值。
然而,這種思想并不是所有人都認同的。
至少同行的幾位攝影大家,便有一定的保留。他們認為,那些被從畫面中抹去的內容,其實多數有著時代的魅力,被去除掉之后,整個畫面的藝術魅力是要下降的。
比如,左側看似無用的身影,被擦除后,畫面出現了向右傾倒的感覺——吳印咸下意識地把它放進了畫面,實際上保證了整體的平衡。這種藝術感覺,不是每個人都有的,但卻是每個人都能感受到的。
比如,毛公的頭發被風吹拂,使他的神態更具英氣,與其不屈不撓的個性十分相符。其次,毛公的臉龐瘦削,甚至讓人感到菜色,體現的是延安的上下同欲,同甘共苦。
1942年,正是抗日戰爭最艱苦的時刻。“四二九大掃蕩”,“五一大掃蕩”,平原地區的斗爭日益艱苦,導致陜甘寧邊區等后方供給困難。當時,在八路軍總部開會時,一向強調作風的彭德懷副總司令破例讓與會的將領們可以倒在炕上,因為大家肚里都沒有食,只能靠喝碗水頂頂饑火。
延安再艱苦,滿足領袖的基本補給也不應該有什么難度,但那時的領袖們就是和大家一起挨餓,人民才會對這樣的領袖天下歸心。
正是都知道自己的領袖也吃不飽,去南泥灣視察的時候,炮兵團教導營營長宋承志把招待“宴席”上僅有的一只雞撕下半只,代表戰士硬塞到毛公那里,讓他補補身體——毛公實在推辭不掉,便把半只雞塞進了自己的上衣口袋,才有了這張口袋鼓鼓囊囊的照片。
毛公的口袋,被用來裝煙和火柴以及各種雜物,所以,他的口袋又怎么可能平滑整潔呢?
還有他的鞋,每天都和老百姓踩在一樣的街道上,當然會有泥點,供給制的情況下,毛公也不是總有新鞋穿的。
這一切,都是光榮。
一張照片的自我對比,讓人忍不住感嘆——也許真實的,才是最美的。
【完】
歡迎關注公眾號【薩蘇】(sasutime)
何夕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