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香氣悠久、入口甘美、入喉凈爽、酒味全面、各味諧調、恰到好處、味道醇厚是五糧液的獨特風格。就如酒界的“美文一姐”冰吻所言:姚子雪曲始于宋,五糧精華味更全;入口甘美入喉爽,墨客詩興比酒長;長江風里琥珀杯,濃情一滴醉流觴;風華神曲明代窖,十里酒巷
香氣悠久、入口甘美、入喉凈爽、酒味全面、各味諧調、恰到好處、味道醇厚是五糧液的獨特風格。就如酒界的“美文一姐”冰吻所言:
姚子雪曲始于宋,五糧精華味更全;入口甘美入喉爽,墨客詩興比酒長;
長江風里琥珀杯,濃情一滴醉流觴;風華神曲明代窖,十里酒巷百里香。
這首詩是冰吻在與酒人論酒時所寫,簡短的8句話,精簡的56個字中,將五糧液酒的和諧有度、甘爽香濃的特點表述的淋漓盡致。那詩中是否也飽含著五糧液酒的起源呢?想要答案,就要先了解一下酒在中國的演化史。
一、酒在中國的淵源
中國是酒的故鄉、酒的王國、酒文化的發源地,酒的釀造,在我國有著相當悠久的歷史,我國也是世界上釀酒最早的國家之一。據《神農本草》記載,酒起源于遠古與神農時代。但在《世本八種》(增訂本)中則是這樣記載的:
"儀狄始作,酒醪,變五味,少康作秣酒。"
《戰國策》載:
“帝女令儀狄造酒,進之于禹。”
儀狄、少康、大禹都是夏朝人,可以確定,我國最晚在夏朝的時候就已能人工造酒了。那么在歷史上,最初的第一口酒是誰先嘗到的呢?又是如何制作出來的呢?據陸柞蕃著的《粵西偶記》記載:
(廣西)平樂等府深山中,猿猴極多,善采百花釀酒。樵子入山,得其巢穴者,其酒多至數石,飲之香美異常,名猿酒。
在《紫桃軒雜綴·蓬櫳夜話》里也有記載:
"黃山多猿猱,春夏采花果干石洼中,醞釀成酒,香氣溢發,聞數百步。
由此得知,最初的酒是果酒,而這果酒又是落地野果自然發酵的,第一口嘗到酒的應是猿猴。在晉人江統著的《酒誥》里有載:
“酒之所興,肇自上皇……,有飯不盡,委余空桑,郁積成味,久蓄氣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
啥意思呢?這段話就是說把吃剩下的谷物,丟在野外,在達到一定的條件下,就會自行發酵成酒。人們受這種自然發酵成酒的啟發,逐漸發明了人工釀酒。這又再次證明了,酒的出現并非是先民們刻意為之,而是天工的造化。先民們受此啟發,后來就采花果釀酒。毫無疑問,我國最晚在夏朝的時候,先民們就已經能人工釀酒了。而人類最先釀制的酒應是果酒。
那么用谷類釀制的米酒又出于何時呢?大多數學者公認,谷類釀酒應始于殷朝,因為殷朝經濟比之夏朝有很大發展,農業也很昌盛。農作物既盛,就一定會用來釀酒。在《史記·殷本紀》里有對紂王的記載:
"大冣樂戲于沙丘 ,(紂)以酒為池,縣(懸)肉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
在郭沫若《殷墟文字研究》中,有“酒,受酋年”的記載。“受酋年”的意思就是出酒豐富之年。這些史料都證明了殷朝酒的富足。而殷朝滅亡也是因為酗酒,這在史料中都是斑斑可循的。
可以說自夏朝之后,釀酒技術經歷殷周、秦漢,等到了唐代的時候,不僅釀酒技術變得更完善,釀酒原料也變得更豐富,如黍米、粟米、玉米、稻米、糯米、黃米、谷子等都是用作了釀酒的原料。這在杜甫的《憶昔》中寫: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可見在當時的唐朝,稻米和粟米已經用來釀酒。在唐代房千里寫的《投荒雜錄》中的“南方酒” 條中還有對唐朝蒸餾酒的記載:
“南方飲既燒,即實酒滿甕,泥具上,以火燒方熟。不然,不中飲。既燒,即揭缸趨虛,泥困猶存。沽者無能知其美惡,就泥上鉆小穴可容筋,以細筒插穴中,沽者就吮筒上,以嘗酒味,俗謂之滴淋。”
毫無疑問,這滴下的酒就是蒸餾酒。我們從唐代白居易的”荔枝新熟雞冠色,燒酒初開琥珀光”的詩詞中更加可以確定,唐朝的白酒就是燒酒。而從陶雍的“自到成都燒酒熟,不思身更入長安”的詩句中可知,當時的四川已生產燒酒,也就是燒春酒。而當代名酒五糧液酒起源于中國的白酒之都“宜賓“,要搞清楚五糧液的源頭,我們就要從被稱為“萬里長江第一城”的“宜賓”開始。
二、關于五糧液酒的起源
根據五尺道考古探險考察披露的宜賓的酒業史,可追溯到距今4000多年前,其理由是:在位于宜賓境內秦“五尺道”古道沿線一個“叫化巖”的地方,發現了陶制酒杯,這是最有力的佐證。大約在2000多年前的先秦時期,聚居在宜賓這塊熱土上的僰(bó)人,便開始釀造“(ju)蒟醬”酒,從而開創了川南古僰道酒文化的先河。在西漢時期,漢武帝派唐蒙出使南粵,而南粵王在宴會上用來招待他的食物中就有“蒟醬”。這在西晉著名文學家左思的《三都賦》中有記載:
“蒟醬流味于番禺之鄉”。
這說明了那個時代,宜賓釀酒歷史悠久且很昌盛。再加上近年來,在江安縣出土發現的東漢石刻品酒圖,更加證明了這一事實。
到了唐代,隨著釀酒技術的日臻完善,戎州(今宜賓)官坊用四種糧食釀制的一種“春酒”享譽全國。之所以稱之為春酒,是因為古代采用原始釀酒法,酒的好壞取決于氣溫的高低。若氣溫高,釀出來的酒容易變酸。而春天氣溫最適宜釀酒,釀出來的酒也大多都是好酒,便取名春酒。早在《詩經·豳風·七月》中就有“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的詩句。故唐人也常常以“春”作為酒的雅稱。
在公元743年,詩人杜甫來到宜賓,當時的戎州(今宜賓)刺史楊使君在東樓設宴為他洗塵。杜甫嘗到了春酒和宜賓的特產荔枝,即興詠出“重碧拈春酒、輕紅擘荔枝”的佳句。春酒后來便改名為“重碧春酒”了。這在《宜賓縣志》里有記載:
“在1000多年前,位于宜賓縣喜捷鎮一個叫“牛口莊”(唐歸順縣城)地方,釀出的酒春天釀造冬天成熟,或冬天釀造春天成熟,其色為重碧,可謂是名噪一時,聞名遠近,并居于百酒之上,此酒便是“重碧春”酒。”
北宋1098年,黃庭堅被貶至宜賓,因黃庭堅一生好酒,在宜賓謫居期間,寫下了17首有關酒的詩文,可以當做研究宜賓酒史資料的詩文就有7首。從他的詩文中可以看出,大文豪黃庭堅最喜愛的就是“荔枝綠”酒和“姚子雪曲”,并為此各寫有詩篇。《荔枝綠頌》詩云:
王墻東之美酒,得妙用於六物。三危露以為味,荔支綠以為色。哀白頭而投裔,每傾家以繼酌。忘螭鬽之躨觸,見醉鄉之城郭。揚大夫之拓落,陶徵君之寂寞。惜此士之殊時,常生塵於尊勺。
啥意思呢,第一,說明了“荔枝綠”酒是用多種糧食釀制而成的,第二表達了自己對“荔枝綠”酒的喜愛之深,達到了愿傾家以繼酌的境地。
《安樂泉頌》詩云:
鎖江安樂泉,水味為僰道第一。姚君玉取以釀酒,甚清而可口,又飲之令人安樂。故予兼二義名之曰“安樂泉”,并為作頌。姚子雪曲,杯色爭玉。得湯郁郁,白云生谷。清而不薄,厚而不濁。甘而不噦,辛而不螫。老夫手風,須此晨藥。眼花作頌,顛倒淡墨。
這首詩則說明了姚子雪曲是宋朝土豪姚君玉家所制,水用的是宜賓的地下安樂泉水,水質口感甘美凈爽。釀出的酒清冽有味,深厚而不渾濁。甘甜而不膩口,微辣而不螫舌頭。
到了明朝初年,在宜賓的糟房中,最有名的是“溫得豐”和“長發升”,“溫得豐”就是陳氏家族的作坊,也就是繼承了姚氏產業的宜賓人陳氏。陳氏子孫在原有釀造基礎上,總結出了《陳氏秘方》,并提煉出了用大豆、大米、高粱、糯米、蕎子5種糧食為原料釀酒,釀出的酒時稱“雜糧酒”。
到了1909年,“利川永”烤酒作坊老板鄧子均又繼承了陳氏秘方,謙遜好學的鄧子均又利用“溫德豐”傳下來的沿用600多年的窖池,在窖試制的基礎上,最后甄選出用紅高粱、大米、糯米、麥子、玉米五種糧食為原料,造出了香味純濃的“雜糧酒”,也就是五糧液的最直接前身。
那么五糧液的雛形可以追溯到何時呢?我們倒著推斷,從“五糧液”追溯到“雜糧酒”,從“雜糧酒”追溯到”姚子雪曲“,那么姚子雪曲又是什么酒傳承的呢?
在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里有這樣的一點記載:
“秦、蜀有咂嘛酒,用稻、麥、黍、秫、藥曲,小罌封釀而成,以筒吸飲。”清代釀有“雜糧酒”,聞名于世,系由“荔枝綠”、“咂嘛酒”脫穎發展成的“燒酒”,是用高梁、粳稻、糯稻、玉米、蕎麥五種谷物釀成。
這里是說,清代“雜糧酒”的前身是“荔枝綠”酒。而清代雜糧酒的前身就是明朝的陳氏家族釀制的雜糧酒,而明朝陳氏的雜糧酒又是傳承的宋朝姚家的產業,也就是說,姚子雪曲和荔枝綠酒是同一個酒品所擁有的2個不同的名字。而宋朝的“荔枝綠”酒又是唐朝的“重碧春”酒,這在黃庭堅寫的《廖致平送綠荔枝,為戎州第一;王公權荔枝綠酒亦為戎州第一》詩中可以證明:
“王公權家荔枝綠,廖致平家綠荔枝;試傾一杯重碧色,快剝千里面輕紅肌;潑醅葡萄未足
數,堆盤馬乳不同時;誰能品此勝絕味,惟有老杜東樓詩。
宋代費袞撰的《梁溪漫志》卷七《二州酒名》里的記載也可以證明:
“敘州,本戎州也。老杜戎州詩云:‘重碧拈春酒、輕紅擘荔枝。’今敘州公醞,遂名以‘重碧”。
文中的敘州、戎州就是宜賓,可見,宋代的荔枝綠酒就是唐代的重碧春酒,并且還成了官用的酒。
至此,我們可以得出,鄧子均釀制的雜糧酒就是當今名酒五糧液最直接的前身。宋朝的姚子雪曲、荔枝綠酒是五糧液酒的最成熟的雛形,而五糧液最初的雛形則可追溯到唐代的”重碧春酒“,也就是說五糧液應是起源于唐朝。
在1929年,鄧子均正式定名”雜糧酒“為”五糧液“,那么鄧子均又因何取名為五糧液呢?
三,五糧液名字的由來
找到了五糧液的“前生后,我們再來捋一捋五糧液名字的由來。我們先從晚清舉人楊惠泉開始,楊惠泉:原名楊駿,宜賓市翠屏區城區人,時任當地團練局文書。在一次鄧子軍舉辦的家宴上,純濃的雜糧酒一開,頓時酒香滿屋,楊惠泉問道:“此酒何名?”鄧子均回答。“雜糧酒,因為它是由大米、糯米、小麥、米、高粱五種糧食精華釀造的。”楊惠泉品嘗之后說:“如此佳釀,名為雜糧酒,似嫌似俗。而姚子雪曲雖雅,但不能體現此酒的韻味,此酒既然集五糧之精華而成玉液,何不更名為五糧液?”自此“雜糧酒”便以五糧液的名字享譽人間,流芳至今,蜚聲中外。
結語:被譽為“酒林奇葩”,“國之瑰寶”,“香飄四海”,“譽滿五洲”的五糧液,從遠古走來,可以說是中國幾千年酒文化的提煉和結晶。五糧液酒文化更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驕傲、也是世界酒文化的奇葩。衷心祝愿未來的五糧液能繼續放彩于世界!
。
何陽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