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最近,“認養一頭牛”的營銷廣告好似又登陸在了全國一二線城市的電梯間里,無時無刻都在向消費者展現著它“獨有“的價值。互聯網時代,營銷無疑是穩準快的出圈方式。也正是如此,“認養一頭牛”也像完美日記、元氣森林一樣,憑借著營銷,快速成為了乳制品行業
最近,“認養一頭牛”的營銷廣告好似又登陸在了全國一二線城市的電梯間里,無時無刻都在向消費者展現著它“獨有“的價值。
互聯網時代,營銷無疑是穩準快的出圈方式。也正是如此,“認養一頭牛”也像完美日記、元氣森林一樣,憑借著營銷,快速成為了乳制品行業的一匹“黑馬”。
近日,又有消息傳出,據中國證監會浙江監管局近日披露,“認養一頭牛”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于9月末與中信證券簽署上市輔導協議,擬A股掛牌上市。按照計劃,“認養一頭牛”的上市輔導時間預計為今年9月至明年4月。
“認養一頭牛”憑借著“買牛奶,不如認養一頭牛”的品牌口號,迅速打開市場。從創立到上市,“認養一頭牛”的發展并沒有經歷太長的時間,如今“草草了事”上市,真的就做好準備了嗎?而上市之后的商業故事又該怎么講呢?
讓消費者“云里霧里”的故事
不得不說的是,不管是增長速度還是增長質量,中國乳品和乳企都已進入到了高速,高質量的發展周期。數據顯示,在今年今年1-7月數據顯示,全國乳品產量增長14.2%,全國580多家乳企的收入同比增長13.2%、利潤增長49.17%,多家乳企正在籌劃IPO。
“認養一頭牛”作為眾多乳制品企業中特殊的一員,品牌影響力或許沒有蒙牛、伊利,光明乳業等這些家喻戶曉的乳制品企業那么強,但是其發展速度卻并不比這些企業慢。
天眼查數據顯示,“認養一頭牛”創立于2014年,并于2016年10月正式創立「認養一頭牛」這一新銳乳業品牌。同時,根據相關資料,“認養一頭牛”主要從事乳制品及生鮮乳的開發、生產和銷售,及現代化牧場經營業務。
從品牌成立到如今也只有短短的五年時間,卻快速的跑進了資本市場的眼里,背后有著怎樣的增長邏輯呢?
“認養一頭牛”的出圈,可以說是恰逢其時。一方面得益于新消費市場的崛起,而線上市場恰好還有空缺,另一方面得益于互聯網紅利。
在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中,國內乳制品品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擊,消費者對國內乳制品更是產生了信任危機。所以,很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國內市場都長期被外來品牌所侵占。
基于此,“認養一頭牛”的創始人徐曉波,或許是看到了乳制品行業的這種現狀,也正是抓住了消費者追求產品質量和安全的痛點,創建了前所未有的認養奶牛模式。
在這其中,聽到最多的還是關于創始人徐曉波的兩個故事。據說,在2012年,作為新晉奶爸的房地產商徐曉波在香港給兒子買了8罐奶粉。回來時卻被香港海關扣押,在里面待了四個小時,最后寫了保證書才被釋放出來。此后,徐曉波開始思考“為什么中國人就養不出一頭好牛,做不出中國人相信的牛奶給中國寶寶?”
為此,先是花300萬走遍全球最好的牧場,然后斥資4.6億元在北緯37度
(據說是養出好奶牛的絕佳區域)建立“認養一頭牛”首座現代牧場,并從澳洲引進6000頭純種荷斯坦奶牛,并且從瑞典進口利拉伐轉盤擠奶設備,從加拿大和澳大利亞進口蓿草和燕麥給奶牛當飼料,并且用高于歐盟的標準生產牛奶,據說,每頭奶牛每天的飼料費都高達80元。
故事從開始到結束都透露著“認養一頭牛”對品質的嚴格要求和把控,也正是如此,吸引力數千萬的消費者。
在品牌創立之后,“認養一頭牛”就開始了逐鹿市場之路。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4月,“認養一頭牛”擁有7座現代化牧場,1座加工廠,產品線已經覆蓋純牛奶、常溫酸奶、低溫酸奶、成人奶粉、奶酪棒、牛初乳粉、A2蛋白牛奶等多個品類。
而在這增長的背后,離不開“認養一頭牛”獨特的營銷方式。電商起家的“認養一頭牛”,其發展之路和在消費升級之下互聯網新銳品牌崛起之路一樣,都是靠著營銷,借助流量撐起了自己快速前進的一條道路。先是借助具有大流量的一些自媒體進行推廣,之后在內容社交平臺興起之后,又通過小紅書種草樹立口碑,接著就出現在各大主播間和電梯間。
無時無刻都在給消費者進行“洗腦”。
但是,對“認養一頭牛”來說,“認養模式”才是它的終極大招。
在2017年1月份,“認養一頭牛”就推出兩種認養形式。一是通過支付2999元“認養一頭牛”,獲得牧場奶牛認養權;二是花費10000元成為聯合牧場主,獲得“認養一頭牛”的所有權益。
在去年五月份,“認養一頭牛”將認養奶牛模式升級,發起了“百萬家庭認養計劃”,開啟云認養、聯名認養以及實名認養三種模式。
品牌方也表示認養模式是通過對牧場奶源、生產制造、物流供應鏈等多個環節與消費者進行連接與互動,全部公開化、透明化,解決傳統模式里消費者對品牌生產鏈信息不透明的行業痛點。
但是在看過這幾種認養模式的規則之后,雖然讓消費者有了參與感,但是這和曾經的會員電商有什么區別的,花錢買了一個電子寵物?還是讓消費者花錢買打折的牛奶?而企業是如何保證消費者喝的一定是自己認養的那頭牛呢?當然或許一頭奶牛有好幾個名字。
從新銳品牌到乳制品品牌,還有很長的一條路要走
不得不說的是,“認養一頭牛”確實靠著營銷取得了一定的市場地位。數據顯示,在2020年雙十一期間,“認養一頭牛”品牌天貓旗艦店銷量破億,且在乳品行業品牌旗艦店中銷量排名第一;2021年“618”期間,“認養一頭牛”在天貓平臺的乳品銷售排名中僅位列伊利、蒙牛兩大品牌之后,品牌旗艦店銷售排名位列行業第一,線上占整個公司渠道營收的70%。
但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靠流量獲取銷量不是長久之計。因為網紅產品的出現,背后折射的是消費者對個性化需求的渴望,而“認養一頭牛”正是個性化需求涌現的網紅品牌。
乳制品是和消費者健康息息相關的產品,產品能夠走紅,固然有口碑的因素在里面。
但是,網紅品牌都有一個共通的特點就是,靠流量為導向,火起來很容易,難的是一直火下去,這種模式很容易觸碰天花板,所以,企業更應該把專注力放在產品本身上來,如今僅僅是為了個性化需求而營銷,很難獲得長久的利益。
但恰恰不好的是,如今的互聯網流量紅利已經在慢慢消退,很多的企業已經又開始轉戰線下市場。
到最后還得走向以產品為導向的道路上來,回到傳統消費品的競爭方式中去。
如今,蒙牛和伊利兩者相加的市場份額已經達40%左右,而“認養一頭牛”此時回到線下市場,不僅要自己建廠保證食品安全,還有拓展線下渠道,這些都是需要大量的資金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但這也或許是“認養一頭牛”上市的原因。
就拿牧場來說,作為企業發展之根本。牧場的規模往往決定著企業的規模,而在《2021中國奶業統計資料》顯示, TOP10規模牧場中,3家由蒙牛控股,2家由伊利控股,光明、三元、君樂寶的控股數量均為1家。TOP30規模牧場的控股企業中大多數也都閃現了伊利、光明等大型乳企的身影。
所以,在短期內,“認養一頭牛”或許只能靠著線上固有的流量來收獲固定的營收。
同時,乳制品行業中消費者的忠誠度并不是很高,因為如今產品的同質化問題愈發嚴重,很多產品的營養含量大都相同,在同等價位中供消費者選擇的品牌也有很多。
所以,接下來“認養一頭牛”想要從網紅品牌轉變為乳制品品牌,獲取更多資本的任性,首要任務就是提高消費者對品牌的忠誠度,提高品牌價值。經過歲月的沉淀,才能彰顯其價值。
所以,對“認養一頭牛”來說,確實還有很長的一條路需要走。
李熙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