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作者|冷研作者團隊-曲墨封
字數:1849,閱讀時間:約10分鐘
編者按:火槍是否淘汰了重騎兵,至今還是一個爭論不休的話題。但可以肯定的是,火器的發展對于重騎兵系統造成了極大的影響。至少,全身披掛如同鐵罐頭的全裝騎士失去了他們的優勢,而中型裝甲的胸甲騎兵和翼騎兵得以馳騁疆場。
▲帝國時代3中的胸甲騎兵
帝國時代系列之類的歷史軍事類即時戰略游戲往往給大家以胸甲騎兵戰斗力完勝中世紀騎士的錯覺。比如帝國3中法蘭西胸甲騎士的壓迫感就要遠高于帝國2中的法蘭克游俠。然而1396年9月25日,由十字軍對決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尼科堡會戰中,不到6000人的法國騎士(包括騎馬侍從)連續粉碎了巴耶塞特一世布下的三道防線,打得多達4萬的奧斯曼軍隊節節后退,由于后續匈牙利步兵未能及時跟進,以及巴耶塞特一世恰到好處地投入西帕赫重騎兵側擊,土軍才避免了失敗的命運。
▲尼科堡會戰
在14-15世紀,一名法國貴族騎士的全套裝備重達100磅(一磅等于453克),能夠完美抵御復合弓乃至火門槍的射擊,并增加騎士的沖擊勢能。在無法使得騎兵摔倒的情況下,重裝騎士在那個時代幾乎是移動的鋼鐵堡壘。事實上,到阿金庫爾之戰時,英軍的長弓已經難以穿透法軍騎士的盔甲,英軍是靠長弓擾亂法國騎士隊形,削弱其士氣之后,靠步戰騎士將他們打下馬擊殺。
▲阿金庫爾之戰
然而火繩槍的普及顯然令重裝騎士的生存率大大降低。板甲能抵擋火繩槍的射擊被證明是無稽之談。不過,火繩槍還是存在兩個致命的弊端,一是命中率低,二是射速不足,這就使得騎兵只要能沖到火繩槍兵面前,火槍兵將毫無反抗能力地束手被害,顯然火繩槍兵是沒有能力淘汰騎兵的。但騎兵面對火槍遠勝弩的破甲能力,不得不采取減重策略,犧牲一定防護來降低被火槍擊中的概率。在16世紀出現的“半甲槍騎兵(Demi-lancers)”,他們所穿的鎧甲,基本只是四分之三甲,甚至有些槍騎兵干脆連下半身的裙甲也一起卸下。
▲歐洲全身板甲
這里我們必須指出,板甲雖然有獨特的卸力結構,但其防御力優勢絕不宜過于高估。其比起過去的札甲、鱗甲,最大的優勢還是由于一體式打造而輕便,更適應火器時代。全身板甲的重量是20-25kg,這個重量僅和全身鎖甲(M10-M8的環)差不多,而同類型的其他重甲,布面甲(按1.5厚度的甲片)大約在25kg左右,札甲(按1mm甲片)能達到30kg以上。胸甲騎兵一般指使用騎兵刀劍和槍械的重裝騎兵,但減重后的槍騎兵防護和16世紀后期誕生的胸甲騎兵也是相似的。板甲就胸甲部分而言,便于量產,適合廣泛裝備,這就利于武裝大量槍騎兵和胸甲騎兵。
▲瑞士戟兵在比克卡會戰中被火槍重創
騎兵與火槍是互相克制的關系,不弄清楚這點,對于16世紀開始的軍事變革就無從談起。并且,火繩槍對于瑞士戟兵之類的重步兵也有很大威脅,因此又導致了重步兵的盔甲減重,加上火槍部隊在軍隊中比例的增加,進一步削弱了方陣抵御騎兵沖鋒的能力。這是槍騎兵、胸甲騎兵、波蘭翼騎兵等中型裝甲騎兵得以在這一時期大展雄風的關鍵。
▲發起猛攻的波蘭-立陶宛騎兵
波蘭翼騎兵在16世紀末到17世紀末,是當時全歐洲最優秀的騎兵,這源于他們擁有最好的戰技,而法蘭西、德意志則因貴族階層的衰弱導致騎士戰技的衰退。而騎兵的普遍減重也使得東歐騎兵財力不足以裝備重甲的問題不復存在。此外,由于長期的高強度訓練,波蘭翼騎兵也擅長使用簧輪手槍,1610年的克魯希諾戰役中,波蘭翼騎兵就憑借精湛的回旋射擊素質大破俄羅斯騎兵,反敗為勝。
▲細細的紅線
顯然,在刺刀普及之前,火槍既能克制騎兵,同時也會成為步兵方陣的阿喀琉斯之踵。不過,隨著火繩槍進化為射速快得多的燧發槍,騎兵的正面沖鋒也就變得越來越艱難了。1854年10月25日,克里米亞戰爭的巴拉克拉瓦戰役中,英國紅衣龍蝦兵甚至只用兩排隊列就擋住了俄軍的騎兵沖鋒,即所謂的“細細的紅線”,他們的刺刀根本沒能派上用場,僅僅是射擊就讓俄軍騎兵死傷滿地了。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曲墨封,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
張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