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在新疆焉耆方言中,說一個人的穿著
有很多有趣的詞語
比如“長三片短四片”和
“披了個麻袋片子”
是用來形容一個人穿著不得體
像是身上隨便披了三四片布料
或者披了麻袋就跑到了街上
還有說“穿得展展地”
這是用來形容一個人穿著體面的
有干凈齊整之意
其實“穿得展展地”是循音找字之誤
它是從“穿得襸襸地”而來的
襸襸地,新疆焉耆方言音讀為【zàn zánr di】
指“衣服筆挺鮮亮的樣子”
第二個“襸”字發音有明顯的兒化音
可單用為“襸”
也可疊用“襸襸地”、“新襸襸”
如:“她今兒個這一身衣服穿得襸啊!”
“人家身胚子長得苗條,
再素的衣裳傳上都襸襸地。”
襸,本音讀為【zàn】
其一指“美好;妍麗”
其二指“鮮艷的衣服”
《集韻》釋為:“襸,衣好貌。”
《類篇》釋為:“鮮衣謂之襸。”
《玉篇》釋為:
“襸,好也,姸也。亦作?。”
《廣韻》釋為:“襸,衣好兒。”
唐初經學家孔穎達
在《春秋左傳正義》中寫道: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
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中國自古就被稱為“衣冠上國、禮儀之邦”
追求美是人的天性
衣冠于人,如金裝在佛
其作用不僅在遮身暖體
更具有美化的功能
幾乎是從服飾起源的那天起
人們就已將其生活習俗、審美情趣
色彩愛好,以及種種文化心態
都沉淀于服飾之中
構筑成了華夏服飾文化精神文明內涵
隨便翻開一本字典
衣字旁的漢字都是密密麻麻
通常衣字旁的“衣”在字左邊時變作“衤”
如:襯、衫、袖、裙、被、襸
在字下邊時仍作“衣”
如:袋、袈、裘、襲
與“衤”相近的偏旁是“礻”
是由“示”變形而來,音同“示”
“示”是“神”的本字
從“示”的字,一般與祭祀、祈福有關
比如“神、社、祛”等
礻+贊=禶,讀音為【zàn】,指“祭祀”
《廣韻》釋為“祭名”
《集韻》釋為“祝神也。”
襸和禶,這兩個字一筆之差
一個指衣服,一個指祭祀
何書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