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自從第五季接棒《中國詩詞大會》后,龍洋就沒少被網友批評。原因倒是很簡單,因為前4季主持人董卿的表現確實太亮眼了。和她比起來,龍洋的文學素養似乎差了一些些。
基本上董卿能做到和康震等幾位導師,很順暢地聊詩詞,每一次都是張口就對出名句。而龍洋和幾位導師溝通時,往往是以一個“小白”的身份,向他們請教。這是挺多觀眾覺得不太能接受的地方。除此之外,龍洋也確實犯過一些小錯誤,比如錯用魯迅的名句“于無聲處聽驚雷”,來形容選手性格穩重等。
但這樣的龍洋就真的一無是處嗎?我看未必!在最新播出的詩詞大會第6季中,不少觀眾已經發現她已經進步了很多。目前這一季共播出了3期,就算拿著“放大鏡”來看,到現在為止也并沒有發現她有什么錯處。非但如此,此次她的金句還不少。比如本期筆者要和大家說的這一次點評,就讓臺上的專家楊雨都表示贊許了。
事情是這樣的。在第3期中,節目組考了選手一個多宮格聯詩題,答案挺簡單,就是5個字:千里共嬋娟。這句詞在前幾期里已經考了好幾次了,每一次都難住了不少選手,它的難點在于:“嬋娟”到底是什么。
一般來說,嬋娟共有4種意思:分別是美妙的姿容、美人、明月、月餅。在蘇軾的這首《水調歌頭》里,指的肯定是月亮,而不是美人。因為這是蘇軾寫給弟弟蘇轍的詞作,兄弟倆雖不能在一起,但仍能共賞同一輪明月。
既然考到了這道題,龍洋就讓現場所有人一起,用雙手比出一輪明月來。千人團基本上用雙手合出一個圓,康震老師調侃自己比的是一個“包子”,而到了楊雨教授時,她則雙臂抱了一個不太一樣的圓。楊教授當時也沒想好自己這輪月應該叫什么,站在一旁的龍洋馬上就說了:
你這個嬋娟有意思,這是滿懷月,對不對?
龍洋用“滿懷月”這3個字,點評了楊教授的這輪月,這是筆者聽過對“千里共嬋娟”最有意思的點評之一,太高明了。對于她這一詮釋,專家楊雨也開心地點頭贊許,畢竟她和康震當時都沒想到這一說法。為何說龍洋這話高明,因為“滿懷月”其實是古典詩詞里一個極美的、極經典的、卻又極容易被忽視的意象。
詩迷朋友們都知道,古典詩詞里有很多常用的意象。比如河邊的楊柳,一般表示留人之意;梅花,一般喻示著作者高潔的品行;紅豆,往往指的就是相思。這些都是最簡單的意象了。“滿懷月”這一意象雖不如以上3個出名,但其使用率仍然是很高的。
唐代詩僧貫休,最先提出了滿懷明月這一說法,他在《寄信州張使君》一詩中寫道:數閣涼飔終日去,滿懷明月上方。在這一句中,滿懷月其實是表達對友人的不舍。
而后宋代諸多文人都提到了這一意象,比如文人張明中曾寫過一首名為《澹軒》的七律,詩云:滿懷明月黃庭古,一段清風白帝秋。在此句里,他把明月與清風聯系到一起,寫得異常凄美。此后,對滿懷明月就有了各種不同的化用
為何古人這么喜歡滿懷月?原因很簡單,因為此句將嬋娟與作者完美地聯系起來了,擁一輪明月入懷,這種浪漫太符合古人的典雅之風了。
當然,把這一意象寫到極致的是詞中之帝李煜。當年趙匡胤不相信李煜真的很有文采,便當場讓他寫兩句詩,結果李煜便隨口念了這10個字:
揖讓月在手,動搖風滿懷。
這一句其實也是對滿懷月的化用,當真是美得令人心醉。當時趙匡胤一聽,硬是說了句:好一個翰林學士!雖然老趙不承認李煜是個好君王,但對他的文采卻是很服氣的。
說了這些,大家應該就能明白為何說龍洋此次點評高明了!而且,從現場的情況來看,龍洋這句話完全是脫口而出的,可見對古典文學,她已經很熟悉了。綜合本季節目中她的其它精彩表現,筆者真心地想說上一句:別再損她了!她確實進步了很多。對此事,大家怎么看?歡迎討論。
陳陽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