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據說清道夫魚起初是以觀賞魚的身份,從拉丁美洲引進過來的,但是由于清道夫的適應性強,目前在部分地區已泛濫成災,破壞堤壩,給漁民帶去不小的損害。根據以往人們對入侵動物物種的應對,通常采取的措施都是能吃則吃,比如小龍蝦、牛蛙這些外來物種都成為了餐桌上的美食。可是,清道夫魚卻沒有人敢吃,這是為什么呢?
讓我們一起來探究一番。
清道夫魚,如其名,它的清潔能力極強,但是它的清潔能力,并不是因為體內自帶凈化系統,而是因為它特別能吃。它的嘴就像一個吸盤一樣,能吃海藻、青苔。但是千萬不要因此就認為,它適合養在魚缸中,認為它會幫助清理魚缸中的青苔和藻類。清道夫魚什么都吃,也確實會吃掉魚缸里的青苔,但是它也不會放過魚缸的魚卵、魚苗,有時魚缸中的其他觀賞魚在生病時,也會成為它們腹中的食物。
清道夫魚吃的東西很雜,在還是魚苗時還會吃魚糞,被人們稱為“垃圾魚”。由于長期吃淤泥、青苔和藻類,導致清道夫魚的肉質、口感都不好,而且體內腥味較重。據說有幾個四川廚師試圖將清道夫煮成食物,奈何用了重油重辣,依舊掩蓋不了清道夫的腥氣。
因此,清道夫魚對吃食不挑剔、口感和難以去除的腥氣,成為了它沒能被做成美食的主要原因。
其次,引入中國的清道夫魚都是小型的,肉少骨多,與餐飲市場和消費者的需求并不契合。中國的海鮮市場中,雖也有多刺或肉少的魚類,但這些魚做出來會很美味,并且價格適中,在市場中始終都會有一席之地。而清道夫肉少骨多并且做出來并不美味,選擇它當做美食顯然不是明智之舉。
那么,清道夫魚又是如何在我國泛濫的呢?
在引進清道夫魚時,它是被當做觀賞魚進入中國的,出于對生命的尊重,也會適當地放生。但是在放生后,清道夫魚的數量卻激增。
這是因為,首先,清道夫魚具有極強的適應性,好養活,因此一旦滿足其生存條件,這種魚的存活率很高。清道夫魚對水質有一定的要求,由于原本生活于熱帶,因此它們要在弱酸水質中才能存活,溫度也不宜過低,南方就成了它們主要的棲息地,我國的珠江隨處可見它的身影。雖然對水質挑剔,但只要環境適宜,就能夠依靠萬物皆可吃的生活習性,和頑強的生命力存活下去。因此,清道夫魚在中國的一些地區,會數量激增。
其次,清道夫魚在中國幾乎沒有像亞河豚、美洲鱷這樣的天敵存在,因此被天敵吃掉的概率就接近于零,數量自然就會增加。自然界之所以能夠保持生態平衡,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各種生物之間能夠相互制衡,每一種生物都有天敵的制約,因此能維持一定的數量,不會出現一個物種數量過多的情況。各地的氣候環境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各地的生物也不盡相同,清道夫作為外來引進物種,在中國幾乎沒有天敵。少了其他物種的制衡,數量自然會激增。
當一種生物的數量激增就容易泛濫成災,最終會引發一些問題。如清道夫魚數量激增會出現以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隨著清道夫魚的成長,它的食量也會增大,這就讓同一片海域的魚苗和魚卵,有了生存危機。據統計,成年的清道夫魚一天就能吃掉約3000-5000粒魚卵。這個速度讓同一海域不同種類的魚,幾乎沒有了新生命誕生的可能,最后可能會讓這片海域其他種類的魚消失殆盡。
第二個問題是,清道夫魚的繁殖方式通常是打洞產卵繁衍,但由于數量日漸增多,為了繁衍后代,洞穴自然也會增多。清道夫魚產卵時巢穴最深可達近1米,對河堤的影響十分巨大,很可能會造成河堤的塌陷。
入侵物種對該區域的整個生態系統來說,是十分危險的。沒有能制約入侵物種的生物,會嚴重破壞當地的生物多樣性與生態平衡。這對自然來說,幾乎是一個毀滅性的打擊。希望在未來,能夠找到有效的辦法。
好了,本期的內容就到這里了,你又是怎么認為的呢?
請記得留下你的看法,感謝收看,我們下期再見!
李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