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在1994年出版的管理類名著《基業長青》中,作者柯林斯和波勒斯選取了18個富有遠見的企業作為樣本,探究它們長盛不衰的成功經驗。
如今,20余年過去了,作者提及的這18家企業中,個別企業已經不復存在了,比如摩托羅拉;而那些尚存的企業,從其股票年化收益率來看,大于5%的并不多,甚至還有相當多企業收益率為負。
我們相信,柯林斯和波勒斯在寫就這部富有影響力的著作之前,定是對這些企業進行了相當深入的研究,并精心挑選出了他認為可能“長壽”的,但現實并不盡如人意。
數據顯示,全世界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不到7年,世界500強企業平均壽命40-42年,世界1000強企業平均壽命僅30年。
再把目光聚焦國內,根據國家工商總局的統計數據,生存時間不足五年的企業占比相當之高,達到56%;生存時間超過十年的企業,僅占17.8%。
生存,是每個企業不得不面對的話題。
在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企業應該如何選擇策略,才能更好地應對快速變化的商業環境?
面對無法規避的行業下沉鐵律,企業究竟有哪些路徑可選,才能克服阻力、迎難而上?
本周六,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肖星從財務的視角出發,深入剖析企業盈利能力的基本框架;并結合對228個細分行業上市公司24年財務數據的實證研究,推導行業的演變趨勢,搭建系統的分析框架;最后,通過分析蘋果和華為兩家企業的實踐,具體講解企業應對變化商業環境的兩條路徑。
講財務課程的老師有多嚴謹?
我們先來揭開課程中的一個序曲,邀你一窺究竟——
如何判斷企業的盈利能力?
從財務角度來看,有很多描述企業盈利能力的數據,比如凈利潤絕對值。某一企業今年的凈利潤絕對值為5000萬,我們能就此判斷企業的盈利能力很好嗎?并不能。因為我們不知道企業的體量多大,因而也就無從判斷“5000萬”對這一企業意味著什么。
凈利潤率可以作為衡量企業盈利能力的標尺嗎?
凈利潤率是凈利潤除以收入,假設一個企業的凈利潤率是10%,意味著只要賣出100塊錢,企業就能掙10塊錢。但它同樣不能說明企業的盈利能力,因為其整體的收入規模仍然未知。
那收入規模是否可以作為衡量標準呢?也不行。
因為企業要想創收,會增建更多銷售網點、招聘更多銷售人員,以生產更多產品。我們需要知道這些資源投入的總量,以財務術語表示,就是總資產。最終,我們形成了“總資產報酬率”衡量投資回報,凈利潤除以總資產。
從財務角度來看,“總資產報酬率”這個我們用來評判企業盈利能力的指標,具體包含兩個維度,即效率和效益。
效益好理解,顯然,實際收入越高,中間環節損耗越少,也即企業的效益水平越高。但效率呢?
課程中,肖老師究其本質。
所有企業都在做同一件事——錢的循環,也即錢首先轉換為原材料資產,轉換為產品資產,然后變成應收款資產,最后又變回錢。錢每循環一輪,企業便獲得一筆收入,循環次數越多,企業收入也越高。
在實際的商業決策中,評價某項資產的效率,有很多衡量指標,比如“應收賬款周轉率”,某企業的應收賬款周轉率為4,意即應收賬款一年周轉4次,每三個月周轉一次。換句話說,企業把東西賣出到貨款全部收回,平均要花三個月的時間。再比如“存貨周轉率”,某企業的存貨周轉率為3,從買進原材料、做成產品、到賣出產品,平均要花四個月的時間。
數據顯示,中國上市公司的“應收賬款周轉率”和“存貨周轉率”兩項指標加在一起,大約需要160-170天的時間。也就是說,一年下來,企業的日常業務只能轉兩圈。
是不是之前完全沒有意識到,效率和效益對于企業的生存同樣重要?事實上,正是由于大部分資金都被積壓在應收賬款、存貨、甚至固定資產上,疫情期間很多企業無法完成正常周轉,從而面臨生存危機。
有點懵了,干貨才剛剛開始!
企業如何才能提高自己的賺錢能力?
五力圖認為,決定一個行業盈利能力的關鍵在于五種力量:現有公司間的競爭、新進入者威脅、替代產品的威脅、購買方的談判能力以及供貨方的談判能力。
前面的三種力量體現了行業競爭環境。
后面的兩種力量,則體現了企業上下游的產業鏈環境。
當行業競爭漸趨激烈,企業下游(購買方)的選擇變多,議價權也相應提升;同時,當購買方更為強勢,還可以向企業爭取更長的賬期。
而企業與其上游(供貨方)的關系則取決于原材料行業的供求關系、企業規模等。當企業上游更為強勢,原材料的價格便會上升,企業的利潤空間會被壓縮,供貨方還會要求企業更快支付原材料賬單。
這樣一來,企業一方面需要更早地給供貨方付款,另一方面還面臨購買方收款的延遲,那么,企業的資產周轉率就會變慢,效率也相應降低。
因此,行業的外部環境既會對效益水平產生影響,也會對效率水平產生影響。
面對激烈的行業環境,而企業通常會選擇兩類競爭戰略:一是成本領先(提高效益),二是差異化(提高效率)。
(請點擊上方小程序進行深度學習)
下沉是鐵律,然后呢?
進一步,肖老師做了一項實證研究。根據上市公司涉及的228個細分行業,提取了過去24年的數據,發現大多數的行業走向是從“左上角”到“右下角”,也即從“高利潤,低周轉”走向“低利潤,高周轉”。
為什么呢?
在“左上角”這一階段,整個行業處在高利潤水平,因而競爭還不算激烈;但隨著更多企業的進入,競爭的加劇會拉低行業整體的盈利水平。也就是說,競爭會拉著行業向“下”走。
利潤率會下降,周轉率呢?
對于一般的傳統行業,所謂競爭就是供過于求,或者說產能過剩。一個企業的生產能力是由它的固定資產提供的,產能過剩意味著該行業的固定資產過多,當產能完全發揮,會生產遠超出市場需求的產品數量,進而造成產品積壓。
趨利使然,即使產能過剩,行業內的很多企業仍不愿主動退出市場;相反,它們會通過降價擠壓對手,而由于企業數量不變,產能過剩仍會繼續存在。為了進一步應對產能過剩,企業只能盡量少生產、降低產能利用率,例如辭退工人、減少開工頻率等。
產能利用率下降,意味著會有部分固定資產閑置,而一旦固定資產閑置,其最終變現的速度就會減緩,周轉率下降。
同時,產品供過于求,購買方處于強勢地位,企業將不得不聽從客戶要求延長應收賬款的賬期,減緩存貨變現的速度。所以整體而言,競爭加劇會拉低效率。
在坐標圖中,競爭加劇會使整個行業向“左下角”移動,無法維持原來的投資回報率,整體行業進入優勝劣汰。
接著,大多數行業會由“低利潤,低周轉”過渡到“低利潤,高周轉”階段。這時,行業外部環境惡化,企業的內部運營在外部壓力下變得更有效率——企業會在每一個業務環節精雕細琢,讓每一個業務流程以最高效率組織和運作,從而提高企業周轉率。
管理能力的提升,可以幫助企業從“高利潤,低周轉”過渡到“低利潤,高周轉”,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存活下來。這是一個非常艱難痛苦的過程,絕非易事,那些未能成功過渡的企業,就會被淘汰,稀釋行業競爭的激烈程度,提升整個行業的盈利能力。而那些憑借自身努力生存下來的企業,便會帶著整個行業走向“低利潤,高周轉”階段。
我們把位于“低利潤,高周轉”階段的行業稱為成熟行業,它們已歷經激烈的行業競爭,最終化險為夷,因此具備更強的管理能力。
從快速增長到優勝劣汰,再從涅槃重生到成熟穩定,是大多數行業已經或者將要走的路。換句話說,行業下沉是不可避免的趨勢,尤其是在商業環境快速變化的行業,下沉往往來得更為迅猛。
肖老師說,行業下沉是我們無法規避的現實,但要想在變動的行業格局中保持長久的生命力,不被時代拋棄,企業仍有策略可循。
具體策略是什么?掃碼預約本周六課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