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金眼白,豆眼黑,磁眼大瓦灰。”說的是鴿子的品類,前兩者指觀賞鴿,后者是信鴿。老天津衛和老北京一樣,喜歡玩鳥,所以老天津衛過去養鴿子注重觀賞,常見的有“金眼白”“豆眼黑”“兩頭烏”“點子”“云盤”“藍毛腳”“照紅眼”“菊花頂”,還有能在空中翻筋斗的“跟斗”鴿,這些鴿子的記憶力和飛翔力都比較差。70年代,信鴿熱潮傳到天津,鴿子迷從江浙皖滬等地引進良種信鴿,培養新品種,養鴿子風靡一時。
1982年年初,天津的鴿子迷開始搞小規模信鴿競訓,從百里外的靜海唐官屯放鴿子,一個多小時后飛回天津家中。到五一前夕,三十羽天津信鴿在北京天安門廣場放飛,這批信鴿大部分是出生四到六個月的幼鴿,“雨點”居多,其余為“紅絳”“瓦灰”“點花”“瓦鼻翹”“東北信鴿”等。
鴿子
1982年國慶節前,天津市業余信鴿協會籌備組舉行“山海關——天津秋季信鴿競翔”。賽程共分漢沽,唐山,山海關三站。前兩站的歸巢鴿,才能取得終點山海關決賽資格。但是沒飛回來的,也就丟了。二十多羽信鴿被帶到山海關,騰空而起,繞天空盤旋后,奮力向西南的天津方向疾速飛去。一羽名叫“晶晶”的信鴿,身負兩處槍傷,以五小時零五分鐘飛完全程220空距公里,回到天津,獲得第一名。最后有八羽鴿子從山海關歸巢。
1983年7月,天津市體委批準成立信鴿協會,地址在北站體育場內,后遷到南開區青年路351號。協會章程規定,不允許會員飼養觀賞鴿和家鴿,禁止會員到非法的鴿子市場活動、交易。會員持蓋有天津市信鴿協會印章的會員證和棚號牌,懸掛在飼棚的明顯位置。
競翔
第十七塑料廠供銷科的李志義,1980年開始飼養信鴿,有三十多羽。他家住三樓,當時樓房少,這是個優勢,整個廚房改造成鴿舍,窗戶就是出入口,兩面墻上是兩個頂天立地的木框架,被分隔成幾十個格子窩,井然有序。
他馴養的一羽“黃眼雨點”雌鴿,足環號84—12932,哈爾濱驗證羽號973,在全國首屆信鴿競賽第四賽區(北區)哈爾濱站千公里級別競翔中,16小時翔程1070公里,比第一賽區(東區)的上海冠軍鴿快了5小時。這個成績是天津信鴿競翔中最好的,也是世界水平的,與1979年荷蘭老賽鴿手羅德夫·屠斯阿騰培育的、荷蘭巴塞隆納大賽的冠軍鴿競翔成績相差不遠。
80年代,一對信鴿能賣十幾塊錢,相當于一個工人半個月工資,最貴的一羽能賣二三百塊。離解放北路不遠,法國兵營附近有一條合江路,解放橋街辦事處在這條路上辦起了花鳥魚蟲市場,有賣花的,賣魚的,賣鳥的,賣山石盆景的,其中最熱鬧的就是鴿子市兒。鴿子迷用自己的鴿子換種、配對,好鴿子體型健壯,拿“點子”來說,嘴寬且大,鼻子凸起,頭頂黑毛形狀規則,周身潔白無一根雜毛,就比較完美了。
放飛
鴿子市有一種騙術。賣主就賣最普通的信鴿,俗稱“臭嘍”,訓練它們,上班帶著放,買菜帶著放,時間一長,飛個百八十里,回家沒問題。然后拿到鴿子市上賣,有一套說辭:“這鴿子在家里當雞養,壓根兒沒飛過,三塊錢!”買了好鴿子的人舍不得放飛,怕丟,買了“臭嘍”就不一樣了,回去后扎兩天翅膀,估摸著該認識家了,讓它飛唄,也不在乎這三四塊錢。可是鴿子一出籠,就飛回賣主家了。然后再拿到鴿子市上接著賣,無限循環。就因為這種事,也沒少打架。
那個年代養鴿子的特別多,幾乎每排樓,都有那么一兩戶人家,陽臺上裝了鴿子籠。平房就更多,屋頂子上插個小紅旗。幾萬只鴿子翱翔藍天,接踵而至的問題不少:有人養鴿成癖,不務正業,不講武德,常因任意爬房,踩壞人家屋頂,亂投石塊,打碎人家玻璃,造成鄰里糾紛。鴿食短缺,少數鴿主之間常“挖墻角”,偷鴿案件也時有發生,擾亂社會秩序。有些鴿棚、鴿籠子成了蚊子的孳生地,鴿棚搭建有礙市容觀瞻,影響環境衛生。再加上熱度過去后,經濟利益降低,養鴿子的人也就慢慢少了。(文:何玉新)
鴿子
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