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文 | ??!青島五月的風
這是1926年,美國出版以嘉興三塔作封面的《國家地理》雜志。(1930年,日本出版《世界文化風俗大系》,也用嘉興三塔作為封面)。
嘉興三塔,作為古代京杭大運河嘉興段的標志之一。
三塔初建于唐代,當時此地有個“白龍潭”,水深流急,來往船只多要沉沒。有個行云和尚路過,運土把這個潭給填了,并且建塔三座,用來鎮壓潭中的白龍。
《嘉禾志》記載:此處有白龍潭.水深流急,行舟過此多沉溺,人們推測“潭中有白龍興風作浪,于是運土填潭,建三塔以鎮之。”唐季僧行云,運土填潭.建塔三座以“鎮潭中白龍”。
三塔面河背城,舊時舟子遙見三塔,遂謹慎行駛,塔實起航標作三塔均為九層磚塔,中間一座稍高,八角九級仿樓閣式,約15米,塔內無梯可攀,每層壁嵌鐵制浮雕佛像,飾白、黑、紅三色。
三塔位于嘉興西門外京杭古運河畔。原茶禪寺前。是一座富有漢族建筑風格的磚塔。
值得一提的三塔,這么重要的歷史文物,在文化大革期間(1971年)被拆除,造了水泥廠(并取名三塔牌水泥)珍貴的塔磚一部分用于修人民廣場。1999年,為了發展旅游又拆水泥廠,在原址又重建三塔。
這是重建后的三塔。嘉興人沒有不知道“三塔”的,屬于大家心中的地標每逢三月十六,嘉興百姓有踏白船的民俗。上世紀70年代,當時三塔已被拆除,但老嘉興人指路,言必稱三塔。
清代,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每次經過嘉興都要到三塔景德寺巡游。乾隆精通飲茶之道,對寺院中的東坡煮茶亭自然是歡喜無限,乾隆二十 七年(1762),在他第三次南巡時,索性將三塔景德寺改名為茶禪寺。
后人立下《禪茶夕照》石牌坊,成為嘉興八景之一。
這是三塔茶禪寺的東坡煮茶亭。
據考證,當年蘇軾路過嘉興,也到過三塔景德寺,曾在寺院的墻壁上題過詩,在寺院內與方丈或嘉興朋友煮茶飲茶。蘇東坡三次到過嘉興,雖然在嘉興的時間并不長,僅是旅途中的短暫停留,但在歷史上卻建有五處“東坡煮茶亭”。
第一座就是三塔茶禪寺煮茶亭?!叭蟛柰?,在縣西景德寺之東禪堂,宋蘇學士軾三過嘉禾汲水煮茶處,后人建亭識之,遺址尚存?!鼻《吣甓聦⑷暗滤沦n名茶禪寺(嘉慶《嘉興府志》)
古代嘉興人送杭州方向的客人也總是送到三塔,或是擺上酒菜或是汲水煮茶為客人餞行,然后拱手相別,目送客船西去。
飄過了一場淅淅瀝瀝的小雨,那三塔路上,鋪了一地黃黃的銀杏葉,仿佛來不及說聲“你早,你好!”便伏著身子靜靜地聽,那起早的相機,手機輕輕的快門按鍵的聲音。
呀!又見銀杏樹葉黃了。只有在那個季節,才是三塔路呈現最美的姿態,令人沉醉的景色。
清晨,沿著大運河,獨步在三塔路,撿起一片銀杏葉,悠悠然自得,
三塔路不算長,銀杏樹最密的地方就在三塔路與吉楊路三叉路處。那一處彎道便構成三塔路最美的線條。正是這樣的彎道才勾搭相機,手機無窮無盡的遐想:一處彎道如人生,一張黃葉感慨多少風雨滄桑。
彎道的景致,彎道的唯美的線條,意在人生不一樣的情懷。
天慢慢放亮,三塔路漸漸有了車來人往,
天又起了細雨,人來車往依然漂泊在風雨里。人們似乎不關心銀杏樹的綠,只喜愛那個季節的葉。
當人們感嘆曾經的年輕,是否也感嘆那銀杏葉黃,黃的是那樣的美。
三塔路的銀杏葉,若是有些陽光,那一段更加燦爛,即便是陰雨蒙蒙,又添了一份詩意般的情趣。
你是否還會感嘆:一葉銀杏,一場場風雨,風起葉落知多少?放眼,大江南北金燦燦,成就多少銀杏葉子的胸懷?
--END
丁陽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