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秦始皇是我國封建王朝第一個“皇帝”,他的形象和事跡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小說和影視劇中,被后人津津樂道,而正是這樣一個“千古一帝”,他身上有很多神秘的事情,值得人們去探究發(fā)掘,比如他統(tǒng)治時期,吞并六國,一統(tǒng)天下壯志;車同軌、書同文的改革措施;以及晚年沉迷于長生不老的傳說,渴望自己打下的江山可以萬代永續(xù),并樂此不疲。
嚴格來說,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自詡自己的功績可以和三皇五帝相提并論,便從“三皇五帝”中提取“皇帝”二字,由此自稱為皇帝,開創(chuàng)了封建時代“皇帝”的先河。秦始皇為后來的王朝描繪了一個美好的藍圖,一直是很多人心中獨一的“始皇帝”,他希望自己打下的江山可以萬代永續(xù),卻不料亡于二世,讓人唏噓。
說到秦二世,就不得提起秦始皇的兩個兒子,扶蘇和胡亥。很多人都不明白,秦始皇的名字叫作嬴政,為什么他的兩個兒子,卻叫扶蘇和胡亥呢?其實,這其中隱藏很多問題。
想要明白為什么秦始皇兩個兒子取名和他不同這個問題,說簡單也簡單,說復雜也很復雜。說它簡單,是因為扶蘇、胡亥和秦始皇一樣都姓嬴,扶蘇和胡亥只是他們的名字;說它復雜,是因為這個問題必須要放到秦漢之前的環(huán)境下分析,才能更好地解釋通。
和現(xiàn)代社會不同,秦漢以前,中國人的姓名不是隨“姓”流傳,而是隨著“名”來排列,這個習慣自然也影響了秦朝,當時的史書將秦始皇的兩個兒子直接取其名,也就解釋通了。
從秦始皇兩個兒子名字的叫法,可以映射出一個問題,那就是中國早期的姓氏起源。關于中國的姓氏起源,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時期。我們都知道,三皇五帝是一個上古神話的時期,當時的人物都極具神秘色彩,被后人傳得神乎其神。
早期的人類,生產力低下,加上醫(yī)療水平和條件有限,人們的平均壽命往往都很短。面對廣闊的天地,人類感覺自己的渺小,因此對自然往往具有敬畏之情,遇到一些天災,就會幻想著是上天給自己的懲罰或啟示,甚至,在他們看來,打雷下雨這些事情,背后都是有神仙操作的。
在強大的自然界面前,人們于是選擇自保,便幻想有一種生物老保護自己,比如老虎、熊等,在此基礎上,便產生了“圖騰”。根據(jù)史書記載,黃帝時期,就將熊作為圖騰的標志,并將熊作為吉祥的生物。后來,隨著人口不斷地繁衍,原來的部落已經(jīng)不能容納龐大的人口,便有人被分離出去,在外面組成一個新的部落。既然有了新的部落,就要給這個部落取一個名字,這個名字就是“氏”。
《資治通鑒外紀》記載:“姓者統(tǒng)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分。”,什么意思呢?用現(xiàn)代的話來說,意思就是姓,是為了讓人們記住祖宗;氏呢,就是為了提醒人們記住并且深知自己是屬于哪個部落的。由此可見,扶蘇和胡亥名字的叫法,是深受秦漢以前姓氏起源問題的影響,他們的名字和現(xiàn)代社會人民名字的意義是截然不同的。
周朝是一個延續(xù)了800多年的王朝,其統(tǒng)治下的文化也是極具典型意義。周朝以后,隨著王朝的建立,疆域國土不斷擴大,周朝確立了以禮樂為主體的社會秩序,人們生活安居樂業(yè),自此之下,姓氏的實際意義已經(jīng)不重要了。另外,隨著人口不斷地流動,人們結婚有了多種選擇,也不會再血緣相近的親戚,因此,以部落為代表的氏族也就開始瓦解。
氏族瓦解以后,男女關于姓氏方面的含義也就發(fā)生了變化。戰(zhàn)國以前,只有貴族的男子才有“姓”和“氏”,而女子只有“姓”,即便出生在貴族也不行,可見其嚴格的等級制度。為什么要這樣劃分呢?其實就是為了彰顯男尊女卑,比如,男子既有“姓”又有“氏”,是為了區(qū)別身份的貴賤,通過姓氏來判斷此人身份等級的貴賤,明白來自那個家庭,是庶出還是嫡出,一目了然。而女子則簡單,僅僅有“姓”,并以此來劃分就可以了。
比如歷史上著名的秦宣太后,她的名字叫“羋八子”,很明顯,“羋”是她的姓,“八字”是她在秦國后宮的排名,也就是等級地位,而“月”,是她的名字,多半是后人結合她的事跡推測而來的名字。
周朝,男子的“氏”開始增多,周朝實行分封制,當時很多諸侯國都以封國為氏,比如鄭文公鄭捷,他本名姓姬,因其為周朝江山的統(tǒng)治立下了汗馬功勞,因此被封到鄭地為諸侯王,從此,“鄭”就成為了他的氏,彰顯著身份的高貴。還有一個耳熟能詳?shù)娜耍蔷褪乔煜v史的人都知道,屈原姓“羋”,和楚國國君同姓,因被封到屈地,就以屈字自居了,“屈”是屈原的氏。
除了以封地為氏,還有以祖先的字為氏,比如孔子。孔子是宋國國君微子啟的后代,他的姓是“子”,后來,之所以以“孔”為姓,是源于孔子的六世族孔父嘉,他由子姓改為了孔姓,因此才有了今日孔子的姓。
后來,隨著社會習俗的變化,到了戰(zhàn)國以后,人們漸漸開始以氏為姓了,到了三國時期,人們開始以氏代替姓,最早的姓便推出了歷史舞臺。由此可見,古代社會人們的姓,很可能不是早期的姓氏,而是被先人改過的“氏”。由此可見,秦始皇的名字叫作嬴政,贏是他的姓,政事他的名字,而趙則是他的氏。
看到這里,很多人可能會提出這這樣一個疑問,既然秦始皇姓贏,趙是他的氏,根據(jù)前面介紹姓氏的演變,秦始皇的兩個兒子扶蘇和胡亥,為什么不被稱為贏扶蘇和嬴胡亥,而是直接被稱呼他們的名字呢?
其實,這就要涉及到古人名字的問題了。在古代,名和字一直是分開的,一直延續(xù)到民國時期。名字的使用,早在《禮記》中就已經(jīng)有明確記載。
根據(jù)《禮記》記載,周代的男性貴族,一出生就會有一個名,人們都稱呼其名,到了15歲以后,家人認為他已經(jīng)長大了,便會給他取一個字,從此便以字相稱,到了50歲以后,便以排行相稱,而死后,則會以謚號相稱,說起來好像有點復雜,幸虧現(xiàn)代社會沒有沿襲這一名字的變化,不然,一個人在出生后的幾個階段,叫法和稱謂都不同,也太復雜了吧。
據(jù)典籍記載,名字的作用,就是顯示自己的地位,而地位低下的人稱呼地位比自己高的人,就要以國家名稱來稱呼,比如秦穆公,他的名字叫秦任好,秦是他的姓,任好是名,穆是他的謚號。
至于皇帝的兒子,通常是在名字前面加上公子二字,以表示尊敬。那么,扶蘇和胡亥,應該叫作公子扶蘇,公子胡亥,為什么被直呼其名呢?其實,這和一個人有關,那就是司馬遷。
我們都知道,司馬遷作為西漢著名的能臣,他精心編撰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對于后人們研究漢朝以前的歷史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司馬遷在著書立作的時候,難免會保持個人的習慣,比如他在書中說秦始皇姓趙,其實大家都知道“趙”是秦始皇的氏,是司馬遷將秦始皇的姓和氏混為一談了。
而他直呼秦始皇的兩人兒子為扶蘇和胡亥,省去“公子”二字,也間接影響了后來的學者對他們的叫法,才會出現(xiàn)現(xiàn)在的問題。
歷史的車轍是前進的,方向是客觀的。分析了先秦以前姓氏的變化以及含義,我們明白了姓和氏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代表。姓溯源于祖宗,氏則是對身份等級的代表,而女子只有姓,沒有氏。
后來,司馬遷在編撰《史記》的時候,把姓和氏混為一談了,稱呼秦朝貴族的公子以名字直接代之,影響到現(xiàn)代,才會有了今天的問題。如果你還是感覺復雜,不妨這樣想,按照前面的邏輯,將秦始皇的兩個兒子,稱呼為贏扶蘇和嬴胡亥,或公子扶蘇和公子胡亥,其實和現(xiàn)代人對其的稱呼,其實是一樣的。
參考文獻:《先秦時期姓氏的發(fā)展變化》《史記》
馬同
版權所有 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載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備案號:遼ICP備14006349號
網(wǎng)站介紹 商務合作 免責聲明 - html - txt - 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