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總有人說中藥沒效果,也總是有人吃不對中藥。
中藥的發展歷史在我國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很多人只知道中藥就是各種動植物加在一起熬成湯,做成湯,然后調理身體達到治病的效果。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中藥的服用時間也有大的講究,治療不同的疾病,服用的時間不同,時間錯了,藥效也就錯了。
中藥的服藥時間有5個比較重要的時間點,根據服用藥物不同,服用的時間也會有所不同。
首先,清晨,也就是我們常說的6—9點。這個時間點人體剛從睡夢中蘇醒,腸胃已經超過6-8小時未有食物進入,此時人體攝入各種營養都可以快速吸收,這個時間點就適宜服用滋補的藥物,尤其是補腎陽的藥物,以便于補藥的充分吸收。
其次,過了清晨,就到了午前,也就是9—11點,李東垣說:“午前為陽之分,當發汗?!?,也就是說這個時間點陽氣容易生發,所以適合溫陽補氣的藥物,適合服用益氣升陽的藥物、發汗解表。
此外,飯前30—60分鐘,這個時候適合服用病位在下,也就是治療胃腸或腰以下疾病的藥物。這類藥物一般在飯前服用,可以幫助藥性下達,沒有食物的“阻礙”,藥液能直接與消化道黏膜接觸,較快地通過胃部進入腸道,幫助吸收。
第四,治療病位在上,也就是病位心肺胸膈、胃脘以上疾病,例如健胃藥或胃腸藥,這類藥物對腸道有較大的刺激,適合在有食物“墊底”下服用,減少藥性對胃黏膜的直接傷害,因此建議在飯后15—30分鐘后服用。
第五,滋養陰血、鎮靜安神類的藥物應該在睡前15-30分鐘服用,入夜是臟腑功能最低的時候,此時可以發揮更好的療效。
吃中藥是一門學問,更是一門藝術,它不僅需要注意服用時間,有一些注意事項也需要大家了解。
首先,吃中藥要辨證論治。很多人認為中藥采用的都是動植物,所以副作用小,可以容易日常的治療都沒有問題,但是俗話說“是藥三分毒”,竟然是治病的藥物,就不適合所有的人去吃,而應該先摸清楚自己的體質以及疾病類型,再服用中藥治療。
再說了,如果一味中藥對所有的人群都有作用,那么它的治病效果也就需要引起我們的懷疑了。
其次,吃中藥期間不要喝茶以及吃蘿卜。茶葉里含有鞣酸,與中藥同服時會影響人體對中藥中有效成分的吸收,減低療效。另外服用滋補中藥時,也不宜吃蘿卜,蘿卜有消食、破氣等功效,特別是服用人參等滋補類中藥時,吃蘿卜會降低補藥的效果使其失去補益的作用。
最后,吃中藥不要吃生冷油膩的食物。服中藥煎劑及丸藥時,生、冷、油膩食物都需要避忌,這些食物會造成胃腸刺激,影響藥物的吸收,尤其是油膩食物與藥物混合更能阻礙胃腸對藥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從而降低藥效。
都說中藥是慢郎中,用它來治療疾病,可能比西藥來得慢,吃的藥也更加多,那么長期吃會不會導致耐藥性呢?
說到耐藥性,我們首先要知道耐藥性是什么原理。
耐藥性是指人體或者其他的有機體,使用藥物之后產生的對藥物局部的吸收代謝出現異常,用通俗一點的話說就是,一種藥吃久了,就對身體沒有用了。
例如,抗生素可以對抗細菌病毒,你第一次吃,很快就能把細菌病毒消滅掉。但是抗生素在消滅敵人的時候,敵人也在了解它的作戰手段,并且可在短時間內適應這些藥,甚至變著花樣發展裂變出新的細菌病毒來對抗這些藥。
因此一旦病原菌從敏感突變為耐藥,那么藥物就會對它失去效果,也就是耐藥性。
但相比較西藥的“有目標性”殺菌,中藥通過調理人體,修復人體的免疫力,讓我們的機體去主動殺菌。再用簡單通俗一點的話說,就是中醫是通過調理體質 ,提高人體的免疫力,讓免疫力去和人體里的細菌病毒對抗。
用幽默一點的話說,中藥他不直接對抗細菌和病毒,而是讓“中間商”免疫力去對抗,所以一般不會產生耐藥性。
但不管中藥、西藥,是藥就有三分毒。因此在中藥的療程上,更要講究按醫囑的周期服用。合適的時間服用合適的劑量,這樣才能發揮中藥的最大療效。39健康超能團清風計劃
參考資料:
[1] 王佩芳.服用中藥的時間有講究嗎[J].健康促進.2009年
[2] 齊雷.服用各類中藥的最佳時間[J].養生保健指南:中老年健康. 2018-02-04
[3]賀軍成.中藥服用時間有講究[J].現代養生.2011-6
[4]曾聞.喝中藥的注意事項[J].當代老年.2019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
張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