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莫泊桑是法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的作品立足于現實,涉及面極為廣泛,每一篇都讀來都發人深思,也由此打開了一扇令人頓覺醒豁的生活的窗口。背景都是19世紀的法國,在拜金主義思潮的風行下,人人都想實現階層跨越,“走捷徑”就是實現階層跨越的最快、最“容易”的方式。選擇走捷徑的不光是女人,還有男人。
那么,這些選擇捷徑的她和他,結局都怎么樣了?
在莫泊桑的短篇《珠寶》里,開篇大篇幅地描寫了因為郎丹太太的意外去世,郎丹先生如何悲痛欲絕,讓人一度認為這是一個“曾經滄海難為水”的凄美愛情故事,可是,后面卻反轉得讓人措不及防。
隨著太太的去世,郎丹先生的鰥夫日子可不太好過。同樣的收入,妻子在世的時候,可以把兩個人的小日子過得優裕闊綽,怎么現在只有他一個人生活,反而變得入不敷出了呢?
沒辦法,人總得要吃飯啊,郎丹先生咬咬牙,拿出了太太留下的一串假珠寶,準備賣幾個錢換頓飯吃。當他羞澀難當地把珠寶交給珠寶店老板的時候,老板卻告訴他,這串珠寶是真的,能換好多好多頓飯。
郎丹先生震驚了,為了穩妥起見,他又走進了另一家珠寶店,沒想到,這串珠寶正是從這里賣出去的,這家老板的回收價格更高,價值達到了他半年的收入。
店員神秘的笑容加上珠寶的實際價值,再結合郎丹太太愛上戲院的愛好,謎團在這里被解開了,原來,6年的郎情妾意都是假的,太太溫柔賢惠的表象之下卻有著與人茍且的事實,所有的人都知道,獨獨郎丹先生被蒙在了鼓里。
郎丹太太的意外去世,也是為了能繼續獲得“珠寶”,即使她晚歸感染了風寒,還是堅持每晚都出去,每晚都會帶來一兩件她口中的“假珠寶”,最終風寒轉為了嚴重的肺炎,她去世了,這些珠寶都進了郎丹先生的口袋,價值19萬8000法郎。
人人都對她贊賞有加,凡是認識她的人,無不這么夸她:“能把她娶到手的人,那才真叫三生有幸。誰還能找到比她更好的女子呢?”這句話讀完全文之后再來看,格外的諷刺——
郎丹太太的確是個“好”女子,她可以在丈夫的眼皮子底下,名正言順地出去“獲得”珠寶,又能正大光明地在丈夫面前把玩珠寶,結局卻是“聰明反被聰明誤”,她得來的一切,又都進了丈夫的腰包,真是“三生有幸”啊。
感染風寒都還要堅持出去“賺”珠寶,郎丹太太堪稱“勞模”。若不是選擇了捷徑,這份珠寶又太好“掙”,豈能丟了卿卿性命?機關算盡到最后,還是為別人做了“嫁衣”。
這也是當時法國社會的現實,拜金主義盛行,人與人之間幾乎都沒有純凈的感情,無論父母兄弟還是夫妻,都戴著一副虛偽的假面具,心里卻盤算著如何充實自己的腰包,或是拼命地想擠進上流社會,事實上真正能實現“階層跨越”的,卻是寥寥少數。《珠寶》便是極具現實意義的一篇,郎丹太太的結局也告訴了我們一個現實——捷徑,是很好走,但捷徑的另一頭,極有可能是懸崖峭壁,也沒有退路。
《離婚》是莫泊桑的短篇里比較小眾的一篇,這是一出引人捧腹的喜劇:
魯昂的一位公證人是一個37歲的大齡剩男,一天他在報紙上看到了一則征婚廣告,對方是一位30歲的女人,陪嫁高達250萬法郎。
這位公證人做夢都想著那250萬法郎,于是,他想了一條“妙計”。
他虛構了一個委托人,以委托人的名義給那個有錢的女人寫了一封信,約她相親。沒想到,5天之后,女人親自上門了,他覺得這個女人雖然有點胖,但很有風情,不可否認的迷人。他巧妙地編了一個委托人外出做生意的借口,留下了這個女人。
晚上7點,公證人約這個女人吃飯,詳細打聽到了他想知道的一切,女人也打扮得風情萬種,在酒精的作用下,他們發生了不可描述的事情。
第二天下午,公證人拿著花,滿臉愧疚地向女人求婚,他說他要承擔起一個男人該承擔的責任,女人含淚答應了。
公證人如愿以償地得到了250法郎的陪嫁,妻子也無可挑剔,把他照顧得很周到。
美人在懷,生活無憂,他才不會傻到再去辛苦工作呢。就這樣,他轉讓了事務所,拿著豐厚的收入,提前過上了舒適的退休生活。
6個月后,也許是生活太過安逸,他關注起了妻子,他發現妻子每周都會出去兩天,一出去就是很久都不回來,有時候還會過夜,難道……?他心里咯噔一下。
他選擇了喬裝跟蹤妻子,到了碼頭之后看到的情節讓他大吃一驚,妻子來見的不是什么男人,而是小孩子,這是怎么回事?
原來,這些孩子都是妻子和別人所生的孩子,一共有4個,而她也不是什么貴族私生女,巨額的陪嫁其實是別的男人給她的分手費,和孩子的贍養費而已。
他想到了離婚,就去找了巴黎最好的離婚律師,用無辜的口吻向律師訴說了自己的“遭遇”,他的字里行間里滿是委屈與無奈,一切都是他不得已的,他才是被欺騙的一方。沒想到律師告訴他,最好的解決辦法不是離婚,而是承認那些孩子都是他的孩子。
捷徑絕不是你花幾個心眼就能走的,選擇了捷徑,也就要付出相應的代價,比如,尊嚴。
這個公證人是自私的,更是虛偽的、懶惰的,他只感到自己被欺騙了,卻不肯反思一下,以他的條件,怎么可能會有這樣的有錢女人肯嫁給他。
這更是莫泊桑筆下19世紀法國小資產階級的精致利己主義者形象,只考慮個人得失,不斷把錯誤歸咎在別人身上,卻選擇性地忽略了,這一切都是由他們自身的貪婪而起。
當人迷醉在自身欲望之中,便會一味地迷醉下去,正如誰也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因為,他們愿意。
郎丹太太就算得了風寒都要繼續“賺”珠寶,公證人就算不想當“接盤俠”也要硬著頭皮當下去,健康、尊嚴都可以拋諸腦后——
在當時的法國社會,小職員的妻子們這樣做,可以說是“常態”,也更是當時社會的一種病態的映射。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這也是為什么選擇了捷徑的人都很難回頭的原因,捷徑打開的,很大程度上是一條不歸路,通往的是欲望的深淵,永遠也難以填滿。
反觀現在的社會,想走捷徑的人越來越多,人人都想著有什么辦法可以一步登天,或是少奮斗十年,也滋生了各種亂象,其中真正能改變命運的又有幾個,大多數都成了捷徑路上別人的墊腳石罷了。唯有提升自己,腳踏實地的生活,才是改變命運的唯一出路。
(此處已添加小說卡片,請到客戶端查看)金陽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