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來源:決策者零售研究院作者:San編輯:Yvonne最近,食品飲料市場流行起了一股子“茶味”。英敏特公布數據,在英敏特全球新產品數據庫(GNPD)的新品中,在中國市場,與茶相關口味在食品飲料中的占比在過去三年間從1.4%增長至2.2%,增長
來源:決策者零售研究院
作者:San
編輯:Yvonne
最近,食品飲料市場流行起了一股子“茶味”。
英敏特公布數據,在英敏特全球新產品數據庫(GNPD)的新品中,在中國市場,與茶相關口味在食品飲料中的占比在過去三年間從1.4%增長至2.2%,增長率達52.9%。
茶,在中國飲食文化中一直有著悠久的歷史,甚至有說法戲稱,“國不可一日無君,君不可一日無茶”。
不止在中國,全球都有“茶友”。據統計,目前全球160余個國家喜歡喝茶,按人口算達到30億。也就是說,你每經過5個國家,會發現有4個國家都愛喝茶。
茶,到底有著什么樣的魔力從古至今都讓人欲罷不能?到今天,人們又是怎么認識“茶”的?除了做茶飲,茶還能如何在食品飲料中創新?
一、一片茶葉的魔力
常言道:“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茶在國人心中的地位可見一斑。
被尊稱為茶圣的唐代學者陸羽認為,中國人飲茶的歷史始于神農時代,最初是作為藥用,后來逐漸形成了飲茶文化。
各朝各代的文人墨客,幾乎都愛茶至深,茶話、茶賦、茶詩、茶詞、茶曲,為后人留下了不少詠茶的名句,如唐代白居易的“寄與愛茶人”、宋代蘇軾的“且將新火試新茶”、清代鄭板橋的“一杯香茗坐其間”。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茶葉的品類已有幾千種,最常見的品種主要是:綠茶、紅茶、黑茶、烏龍茶、白茶、黃茶等等。
愛喝茶的可不止中國。
從9世紀開始,茶文化開始流傳至日本、韓國等東南亞地區。尤其在日本,喝茶被認為是一種高雅的活動,“日本茶道”已經成為一門藝術,抹茶味食品更是盛行。
19世紀早期開始,英國貴族形成了“下午茶”的傳統,尤其偏愛加糖加奶的午后紅茶。后來,英式茶逐漸從貴族流傳到普通民眾,英國人的一天便是由一杯茶開始,由一杯茶結束。
同樣以紅茶為主的是印度,但他們并不滿足于淡薄的加糖紅茶,而是將紅茶與牛奶、糖以及豆蔻、姜、肉桂等香料,燉制成“拉茶”,濃郁的香辛料與茶的搭配,更加適合印度濕熱的氣候。
相反,大多數美國人并不喜歡“熱茶”,而是更偏愛“冰茶”。在美國,茶更多地是作為咖啡的替代品,常常被制成含有大量糖或甜味劑的冰茶飲料,強調便捷和效率。
因為飲食習慣與社會環境的不同,各個國家形成了各有特色的茶文化,但同樣的是,他們都對“茶味”欲罷不能。
眾所周知,茶具有提神作用,所含的咖啡堿能興奮中樞神經系統,幫助人們振奮精神、增進思維、消除疲勞、提高工作效率。
一些學者認為,茶在英國工業革命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下午茶”的能量補充與提神作用,讓工人們都精力充沛。
茶也具有多樣的健康功效,如利尿、降火、解膩、抗菌、抗動脈硬化等。在中國,有古書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在英國,茶被認為是美容養顏的飲料,還被稱為“健康之液,靈魂之飲”。
日本茶飲企業尤其關注茶的健康益處。比如伊藤園的“玄米茶”主打抑制脂肪和糖分吸收,三得利的“胡麻麥茶”和“伊右衛門特茶”主打調控血壓,減少血管脂肪。
尤其是疫情后,消費者更加注重身體健康,植物性和功能性食品飲料成為消費趨勢,茶的銷量也得以增長。
哈佛大學研究人員研究指出,連續2周每天喝5杯茶的人,其體內會產生大量的抗病毒干擾素,其含量是不喝茶人的10倍,這種可以抵抗感染的蛋白,能提高人體免疫力并有效幫助人體抵御流感。
根據美國茶葉協會的數據,2020 年,雜貨店的優質茶包銷售額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長了 18% 以上,并且在2021年沒有放緩跡象,這得益于茶葉具有減輕壓力和增強免疫力的好處。
二、茶,從老一輩的茶缸子里溢出來了
在中國,茶是爺爺的紫砂壺、是爸爸的保溫杯,自帶“老氣”Buff。
為了讓年輕人喝茶,企業們可謂是煞費苦心。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即飲茶、袋泡茶和現制茶飲。
1、把茶裝進瓶子里?不夠!
在80年代中后期,飲料公司們開始把茶裝進飲料瓶,以解決喝茶不方便的問題。但這些瓶裝茶風味單一,口感并不好。
直到1990年代初,旭日升冰紅茶問世,終于打開了“喝茶”的新世界。新鮮的風味、清甜的口感,讓當時的年輕人們一秒上頭。隨后,康師傅、統一的冰紅茶,也成為了茶飲頂流。
其他飲料企業們也打開了腦洞,開始往茶飲里加各種調味,如茉莉花、柚子、蜂蜜、青梅……誕生了小茗同學、茶π等大單品。即飲茶也成為僅此于水、碳酸飲料的第三大飲品。
直到近兩年,即飲茶又開始“返璞歸真”,走上了“減糖/無糖”的道路,目前正處在高速成長階段。
2、把茶裝進袋子里?不夠!
1908年,有一位叫Thomas Sullivan的美國茶葉進口商,為了壓低成本,把茶葉裝進絲帶里作為小樣送給顧客嘗試,結果顧客陰差陽錯地“連茶帶袋”一起泡進茶壺里,居然出奇地方便。
到了1920年代,美國開始批量生產袋泡茶,袋子也從絲變成薄紗布、再變成紙;1960年代,袋泡茶在“癡迷飲茶”的英國流行起來,如今更是占茶葉總消費量的85%。英國品牌立頓曾以經典的“黃盒子”茶包稱霸中國袋泡茶市場,江湖上還流傳著“七萬家中國茶企打不過一家立頓”的傳說。
直到近兩年,一些新銳茶品牌涌現,以更符合中國人口味和審美趣味的袋泡茶,撼動著立頓的龍頭位置。比如主打原葉三角袋泡茶的“CHALI茶里”,8年累計銷售超8億個袋泡茶包;主打超萃花果茶的“茶小空”,僅上線三個月銷售額就突破千萬元。
3、把茶裝進鮮奶里?不夠!
拯救年輕人emo的終極武器,大概就是火鍋和奶茶了。
自20世紀80年代,中國臺灣創制珍珠奶茶以來,現制茶飲逐漸變成了我們“高攀不起”的樣子。
新式茶飲不再使用粉包,開始在原茶葉的基礎上不斷組合創新,加入鮮奶、新鮮水果、芝士等多樣化的茶底和配料,成為近年來高速增長的茶飲消費新賽道。
“咖啡因+糖分+脂肪”的組合,讓年輕人獲得了“超級加倍”的快樂,也默默培養了一定的成癮性。
根據灼識咨詢數據顯示,中國現制茶飲2020年市場總規模為1136億元,預計到2025年達3400億元,2020-2025年CAGR為24.5%,高于茶市場整體增速。
三、誰說茶只能用來喝?
上面我們談了這么多“茶飲”,那么茶只能用來喝嗎?
No!
2020年,全球香料生產商Symrise就將“茶的延伸”作為食品飲料的十大風味趨勢之一。
據英敏特最新數據顯示,在英敏特全球新產品數據庫(GNPD)的新品中,在中國市場,與茶相關口味在食品飲料中的占比在過去三年間從1.4%增長至2.2%,增長率達52.9%。
可見,“茶”不僅好喝,更好吃!
我們也在國內外市場上發現了不少茶味創新零食,給大家饞一饞~
1、百醇 茶風系列茉莉香茶味、桂花烏龍茶味餅干
百醇在去年推出了茶風系列,包括茉莉香茶味和桂花烏龍茶味,均是中國傳統的茶飲風味,花香馥郁、茶味濃醇,滿滿的秋日氛圍感。此外,茶風系列特別添加y-氨基丁酸(GABA),能幫助緩解焦慮,舒緩情緒,帶來“放松舒暢好心情”。
2、洽洽小黃袋 蜜桃烏龍味、焦糖奶茶味每日堅果
蜜桃烏龍每日堅果采用100%新鮮堅果和水果制成,含有茶多酚和維生素E;焦糖奶茶每日堅果采用飽滿堅果仁,加入焦糖奶茶粉,口感香醇,別具風味。
3、可比克 花顏純切綠茶青梅口味薯片
綠茶青梅味精選綠茶搭配清甜的梅子,將茶香融入薯片當中,入口帶有綠茶的清甜,回味則有淡淡的甘苦,配上剛過雨季采摘下來的青梅,酸中透來一絲的甜,口味清新自然,包裝精致,深受年輕人和小孩子喜愛。
4、蒙牛真果粒 紅柚四季春口味
這款牛奶飲品選用茶香四溢的優質烏龍茶,以及果味宜人的進口紅西柚,含有飽滿顆粒,多重味蕾碰撞,適合早餐、聚會、外出旅行等多個場景。
5、貝瑞甜心 蜜桃烏龍調味果酒
蜜桃烏龍調味果酒采用1800米高山烏龍和閩東水蜜桃,365小時低溫慢發酵,1瓶果酒≈10大顆水蜜桃,≥75%原果汁含量,酒精度數為8度,不含色素、香精和防腐劑。天然濃郁的果香和醇厚飽滿的酒香味,給人層次豐富的雙重體驗。
6、可愛多×喜茶 黑糖波波奶茶味雪糕
路雪旗下品牌可愛多則在去年就與新茶飲品牌喜茶聯名推出了黑糖波波奶茶味雪糕,既有奶茶的滿足,又有冰淇淋的沁爽。
7、奧利奧 白桃烏龍味、櫻花抹茶味
奧利奧在2020年曾推出春季限定白桃烏龍味、櫻花抹茶味,多汁白桃搭配醇厚烏龍茶、夢幻櫻花搭配日式抹茶夾心,打造了層次豐富的口感,每一口都是滿滿的春日清新。
8、大吃兄 白桃烏龍味鍋巴
安徽糧悅食品孵化的創新型鍋巴品牌“大吃兄”打造了一款白桃烏龍味鍋巴產品,將傳統的鍋巴與新茶飲的網紅口味結合,兼具顏值與口感,吸引了“靠奶茶續命”的小仙女們。
四、結語
一碗喉吻潤, 二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 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 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 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七碗茶詩》唐·盧仝
從古到今,從中到外,茶總是擁有令人癡迷的魔力。
首先,茶具有溫和的香氣、清新的風味,可以和其他配料完美融合,無論是作為茶飲主料,還是作為食品風味,都能讓產品的質感得到升華。
其次,茶富含茶多酚多種天然功能成分,可作為配料來提升產品的健康屬性、功能屬性,例如養顏、提神、瘦身等。
此外,茶在中國文化里自帶清雅的氣質,能夠讓人天然聯想到“自然、清新、綠色”等關鍵詞,在食品中加入一點茶味兒,尤其是抹茶、綠茶,能帶給消費者積極的心理暗示。
隨著市場的不斷發展,茶味的應用變得更加多樣化。但“茶味雖好,不可貪杯”,品牌也要注意“茶”與產品調性的匹配、主次的平衡,實現1+1>2的畫龍點睛之效。
參考來源:
[1]《新茶飲風潮下,休閑食品也開始“茶”里“茶”氣》,中國食品報
[2]《年輕人怎么就愛上喝茶了?》,丁香生活研究所
[3]《國際茶日 | 帶你了解中西茶文化的大不同》,樸存茶品
馬書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