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大學生活被高中老師和家長美化的,似乎是最自由的地方,最美好的階段,但是真正地走上大學校園之后,才發現,不管到那個階段,學生都會有自己的煩惱。上大學之后,家長將學生安頓好,學生就要自己在陌生的環境里面生活了,每天自己要怎么安排,課后要做什么,
大學生活被高中老師和家長美化的,似乎是最自由的地方,最美好的階段,但是真正地走上大學校園之后,才發現,不管到那個階段,學生都會有自己的煩惱。
上大學之后,家長將學生安頓好,學生就要自己在陌生的環境里面生活了,每天自己要怎么安排,課后要做什么,學校的相關活動,或者跟同學們出去小聚,都是學生自己做決定,只有經濟不能獨立。
學生的生活費需要家長來承擔,多數家庭都是普通家庭,能滿足學生的基本需求,太多也拿不出來,但是學生是理想派,家長是現實派,所以上大學之后,家長和學生總是因為生活費夠不夠的問題產生話題。
女大學生每月生活費1200元,真的不夠嗎?學姐說出真實水平
在學生眼里,生活費就一兩千塊錢,難道家長拿這點錢都費勁?實際上家長要支出的不僅僅是學生的生活費,還有每年要交的學費,學生不夠了還要給補貼,家里面還要生活,每個月的薪資一眨眼就花沒了,于是家長就好奇,學生總是要補貼,最開始定的1200元一個月真的不夠嗎?
一次調查顯示,大學生的平均生活費在1500元左右,因為日常都是在學校生活,在食堂吃飯,基本上不用花什么錢,平時偶爾逛街買點什么也夠了。
一名學姐在采訪中說出了學生生活費的真實水平,她是一名大三的學生,有一次放假在家跟親戚們聊天,聊到這個話題,很多親戚都表示,一個女孩本身飯量就小,主要在校內生活,能花什么錢?1200元足夠了,大家都表示贊同。
后來跟家長的耐心解釋之下,定下大學四年一個月生活費1500元,女生還表示這點生活費根本就不夠,家長很奇怪,一個學生除了上課就是吃飯,還能干什么?
學生表示,上大學之后,在校吃飯一日三餐一個月就要800元,平時還要買點零食和水果300元,每逢周末跟同學出去逛街買衣服和化妝品,聚餐,剩下的400元根本就不夠,算下來支出遠遠超過了1500元。
很多網友表示確實是這樣的,上大學之后,身邊的同學都穿得挺好的,自己總不能太土吧,買好看的衣服就花不少錢,現在學生買化妝品也不便宜,所以說1200元根本不夠,1500元也只能維持生活。
大學生如何克服攀比心理?
其實根據上文學生們的想法,就是攀比心在作祟,學生要知道自己的承受范圍是多少,不能成為一名“隱形貧困人口”圖什么呢,學生應該把追求虛榮變成追求性價比,買質量好的東西,買值得的東西,而不是買多貴的東西,買東西之前先考慮自己的需求,滿足需求之后,再考慮其他的。
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學生過于在乎外表,其實就是內心世界的空虛,應該多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深入一個自己喜歡的領域,充實自己的精神世界,多看書,需要什么再買什么,把錢花在提升自己的能力上面,給自己能力投資最有回報。
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上大學讓學生開闊眼界,并不是為了攀比,而是看別人身上有哪些特質是你沒有的,然后進行吸納,當學生清楚自己的人生規劃之后,就會發現其實 這個世界非常大,人與人阿之間的差距,有時候比人與國寶之間的差距還大,學生應該怎么去追趕?
充實的生活是由自己創造的
不管是充實的精神生活,還是充實的物質生活,其實都是有自己創造的,學生如果真的覺得零花錢不夠,可以自己去賺。有一名大學生,喜歡旅游,但是每個月只有1500的零花錢,于是她為了能攢錢旅游,在學校上課的同時,還在食堂打工,供飯一個月2500元。
四年下來,他去了幾十個城市,還攢了十幾萬元,他說自己基本上不花什么錢,一個月攢4000元,就是想去旅游,這就是靠自己的雙手完成自己的愿望,四年下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還有一定的存款,在未來的發展中,一定會前途無量。
筆者的父親經常說,你還小,還年輕,有的是時間去享受生活,你現在要做的,就是給自己創造能享受生活的條件,而不是一味的靠別人。
希望筆者愚見可以給大家帶來幫助,如果有用請收藏轉給身邊有需要的人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李夕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