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石牛對石鼓,金銀萬萬五,有人識得破,買盡成都府”,這是四川一帶有關張獻忠寶藏的童謠,多數人對此一笑而過,但卻沒人想到,這件事竟然是真的!張獻忠的寶藏數量之多、器物之豐富,驚呆了一眾考古學家。那么張獻忠的寶藏到底在哪?其中都有些什么?為何會
“石牛對石鼓,金銀萬萬五,有人識得破,買盡成都府”,這是四川一帶有關張獻忠寶藏的童謠,多數人對此一笑而過,但卻沒人想到,這件事竟然是真的!張獻忠的寶藏數量之多、器物之豐富,驚呆了一眾考古學家。那么張獻忠的寶藏到底在哪?其中都有些什么?為何會被稱為亞洲第一寶藏?歡迎點贊評論收藏。
張獻忠有寶藏嗎?
打漁牽出大秘密
2015年,四川省彭山區江口鎮的一個村民,在海邊打漁的時候,無意中打撈起一塊面值50兩的銀錠。這件事不脛而走,周圍的村民激動不已:看來,張獻忠在岷江沉銀藏寶的傳說是真的!激動的同時,這些人當然沒忘了到岷江尋寶,沙灘上人聲鼎沸,很快驚動了四川省文物保護局。
四川省文物保護局得知這件事之后,心急如焚。如果只是村民尋寶還好,但難保不會有犯罪分子大規模盜掘、非法販賣。于是在2016年年底,四川省的文物保護局組織了一支考古隊,開始對岷江寶藏進行發掘。但是挖著挖著考古學家就發現,這些寶藏的真實價值,甚至可以說是無法估量的。那么當時在岷江下面究竟發現了些什么呢?
根據考古專家統計,當時岷江水下挖出的文物包括金錠、銀錠、金幣銅錢,還包括鑲有寶石的金器、嵌著寶石的銀簪、金鐲子,金鎖等等。寶物可以說遍地都是,考古隊員隨便抓一把泥土,里面可能都有十幾個小金塊或者五銖錢。
這個情況有多夸張呢?出土的文物多到考古專家們一點休息的時間都沒有。因為寶物太多,暫時無法分門別類地整理,只能堆成一堆,就像是一個聚寶盆一樣。
在眾多寶物中,有幾樣東西特別值得一說。首先是刻著“西王賞功”的大錢。“西王賞功”大錢外表上看起來,只是一個普通的五銖錢,但是正是“西王賞功”4個字賦予了它不一樣的價值。“西王賞功”大錢數量極少,一枚這樣的大錢世面的流通價格在200萬左右。200萬可能還是一個起步的價格,在香港曾經有一個“西王賞功”大錢,以300萬人民幣的價格成交。
還有一件文物,就是一枚虎鈕金印,它是用6斤的足金制成的。虎鈕金印曾經被非法分子盜掘,偷出去的時候,文物販子的出售價格是800萬,轉手價格就達到了3,200萬,而到了現在,市值已經可以達到8000多萬人民幣了。
除了這些寶物之外,專家們還在江底發現了精致的雙人銅像、金掛件、瑞獸、金光閃閃的鏤空麒麟紋,幾乎晃花了考古專家們的眼睛。那么,這些寶藏究竟是誰的呢?當地村民都認為是張獻忠兵敗后沉在岷江的寶物,有幾分可信性呢?
張獻忠的巨寶
為什么說這筆無法估量價值的寶物,是張獻忠的呢?一共有幾個原因可以證實。
首先,在2003年的《世界名鑒》這個節目中,曾經公布中國寶藏,其中藏寶最多、吸引尋寶人最多的就是張獻忠的寶藏。根據《世界名鑒》的估算,張獻忠所藏珍寶的數量位居世界第三,亞洲第一。而從岷江中挖出來的金銀珠寶,真正價值遠超目前所知的其他寶藏,與《世界名鑒》的說法比較吻合。
當然有人會說,就憑借這么一個估算強行聯系,是不是太過分了?僅有這樣一件單薄的證據,當然無法證實這個寶藏正是張獻忠的寶藏。最有力的證據,應該就是“西王賞功”大錢。上面說過,“西王賞功”大錢一枚的市價在200萬,貴的可以拍賣到300多萬,而在古代一枚不值一提的五銖錢之所以這么貴,還是離不開一句話,“物以稀為貴”。
“西王賞功”這4個字從字面意思上來看,應該是一個自稱為“西王”的帝王對自己手下的賞錢。而張獻忠生前恰好是曾經自立為王,而他的國號就叫大西。張獻忠是明朝末期與李自成齊名的起義將領,一度打下明朝半壁江山。清軍入關后,張獻忠敗退,最終只能殺害妻兒之后自盡,所以大西國存在的時間非常短,所鑄“西王賞功”大錢不會太多。
而且當時張獻忠手下的人想拿到“西王賞功”大錢也不容易。張獻忠雖然是起義軍,但并非像大部分人所認為的那樣,為廣大勞苦人民謀福利,實際上他只是一個亂世中的投機分子,十分暴戾。張獻忠以手掌數量論功行賞,屠完城之后,砍下手掌越多的士兵,也有可能獲得“西王賞功”大錢。
明面上,我國目前所擁有的“西王賞功”大錢不超過10枚,而且只有一枚金幣,能夠拍出天價。而能夠擁有這么多“西王賞功”大錢的,應該正是張獻忠本人。
在當時出土的文物中,還有一串非常珍貴的金冊。金冊一共有4個,主人分別是厚勛,載瑾,翊珍與常袁,這4個人應該是朱元璋的后代,因為朱元璋給后代定下的取名規則就是“高瞻祁見佑,厚載栩常由”,這些金冊竟然已經落到張獻忠的手中,這就證明他們4個應該在明朝末期的叛亂中被張獻忠殺了。
而在張獻忠寶藏中出土的諸多寶物中,大部分的五銖錢都是“大順通寶”,這是張獻忠自己主導的小平錢,所以存世量很大,出現在這里也是這座寶藏是張獻忠的有力佐證。
除了這些錢幣之外,岷江下還出土了大量的銀錠,古代的銀錠上都是要刻上工匠名字的,當發現有銀錠不足量的時候,就可以查到個人身上去。而考古專家在查閱資料之后,發現這些工匠當時正是張獻忠手下的工匠,也就是說這些銀錠是張獻忠下令鑄造的。
說到這里,基本能看出張獻忠的財寶基本上都是金銀而沒有字畫,考古學家也沒有找到過字畫的殘跡。這是怎么回事呢?因為當時張獻忠常年打仗,字畫不好攜帶而且不易保存,而金銀是硬通貨,張獻忠可能全部換成金銀攜帶。不過,張獻忠的所有財物,都是在岷江的水面下發現的,那么考古學家究竟是如何進行水下發掘的呢?
動用20臺抽水機
在得知岷江水下有寶藏的情況之后,考古學家立即趕到現場。其實此前國家曾有多次水下考古的經驗,“南海1號”以及“南澳1號”都是通過這種水下考古的方式進行的,雖然艱難,但是能夠最大程度地還原這些古物當時在水中的情況,有利于考古研究。
但是那里是在大海上,大海在沒有風暴的時候還是相對平靜的,而張獻忠寶藏所處的位置在江面下,岷江的江面寬闊,水流湍急,即便是最好的潛水員進入水中之后,也會像是盲人摸象似的,根本找不到方向,更別說考古了,所以考古學家們想到的辦法就是把水抽干。
為了考古把岷江的水給抽干,是不是夸張了一些?考古學家們當然也意識到,這些是行不通的,所以考古學家就把方圓2萬平米的堤案建造起來,圍起了一個像4個世界杯決賽足球場一樣大的場地。20臺大馬力的抽水機,沒日沒夜地工作,終于把水全部抽干,光是整個抽水過程,就經歷了4個月。
抽水完成后,考古專家們看到,光是江底的鵝卵石就堆積三米多厚。當時考古學家看到這一情況也很心驚,因為鵝卵石這么厚,就意味著這些寶藏埋的地方比他們想象中還要深。不過,考古學家們一想到這下面的文物可以揭示張獻忠的沉銀之謎,還是堅持了下來。
有的考古人員,手持雷達在重點區域進行探測;有的考古隊員,則在大型的清洗設備的傳送帶上,目不轉睛地查看淤泥,生怕淤泥中有細小的文物被錯過。還有考古隊員不辭辛勞地在污臭的排水溝處清理泥沙。不過也正是考古專家的堅持,才最終揭開了張獻忠寶藏的神秘面目。
值得一提的是,四川一帶關于張獻忠寶藏的童謠“石牛對石鼓,金銀萬萬五,有人識得破,買盡成都府”,可能并不是謠傳。四川文物研究所的考古學家在岷江附近的密林中,曾發現了一座石虎,以及一個雕刻的石龍壁畫。虎頭和龍頭方向的交匯處正好是岷江江口,也就是考古專家發掘的地方。
考古專家在石虎的附近,還發現了一首詩,“石龍對石虎,金銀萃山數,中華寶藏興,民族昭千古”。專家推測,這很可能是童謠的原話,只不過因為太拗口,在勞動人民的改編下,改成了一個相對容易理解的意思,但長久流傳下來可能換了意思。對此,你有什么看法呢?歡迎點贊批評收藏。
李悅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