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lǐng)未來
河北省保存最完整的古石寨——英談村,位于河北省邢臺縣的太行山深處。這里不僅吸引了邢臺本地人來游玩,還有許多來自北京、天津、石家莊的游客慕名前來。一些美術(shù)學(xué)生也經(jīng)常來此寫生。許多人包括我本人過去都認為:到英談村看古石寨就可以了。但是十一期間,
河北省保存最完整的古石寨——英談村,位于河北省邢臺縣的太行山深處。這里不僅吸引了邢臺本地人來游玩,還有許多來自北京、天津、石家莊的游客慕名前來。一些美術(shù)學(xué)生也經(jīng)常來此寫生。
許多人包括我本人過去都認為:到英談村看古石寨就可以了。但是十一期間,從小在英談村長大的一位朋友帶我們游覽了村莊后,我才意識到:只看村里的古石寨等于只看了一半的風(fēng)景。
英談村的風(fēng)景分兩部分:人文景觀和自然風(fēng)光。我們一般人來這里,關(guān)注的是英談的古建筑群落和深厚的歷史文化這些人文景觀,但是卻忽略了這里優(yōu)美的自然風(fēng)光,正在家中休假的英談村朋友帶我們補上了這個缺憾。
英談村距邢臺市區(qū)70公里,從市區(qū)出發(fā),沿東呂高速——路羅下站口——323省道——英談村,一個半小時就到了——這是一個說走就能走的行程。
一、自然風(fēng)光
朋友熱情的跑到村口接上我們后,沒有進村,而是帶著我們直接從村莊旁邊的水泥路向村后走去,村后有一條路,通向霧子垴山峰。
村后的玉米地旁,一群悠閑踱步嘎嘎叫著的鵝看到我們,馬上警覺地走開了。
這個果實是什么呢?當(dāng)時朋友給我介紹了它的名字,是我從來沒有聽過更沒有吃過的一種,可惜我沒有記住。
柿子樹上結(jié)滿了柿子但是還發(fā)青。這種青柿子是苦澀的,只有發(fā)紅發(fā)軟才變成能吃的甜柿子。
道路兩邊開滿了各種野花,空氣中彌漫著不同的花香和植物的樹葉、青草的味道混合在一起的芬芳,讓人神清氣爽。
一種菊花:菊科小紅菊。
又一種菊花:菊科狗娃花。
石竹花
沙參花
地榆草
霍香草,散發(fā)著一種濃郁的薄荷香氣,本地老百姓又把它叫做“薄荷草”。
毛毛草
野青茅
旱生卷柏。精致的好像刺繡,生長在石灰?guī)r石縫中。旱生卷柏在各地的別名很多,云南叫神仙一把抓,四川叫還魂草、萬年松,廣西叫回生草。
這種草是我過去在荒野中沒有見過的,它精致舒展的鑲嵌在崖壁的石縫中,好像愛美的姑娘頭上帶的花狀發(fā)卡,左上方黑色苔絲優(yōu)雅的緊貼在巖石上。
回到家后我百度了一下,這種草叫西藏珊瑚苣苔,主要產(chǎn)于我國西藏南部的聶拉木、吉隆等地,喜馬拉雅一帶的不丹、尼泊爾、印度北部,及國內(nèi)的甘肅、山西、河北、貴州、云南等地也有分布;西藏珊瑚苣苔生長在林中巖石上及石縫中,是一種高原石花。
遠處樹上的老鄉(xiāng)站在栗樹上,用長長的竹桿往下打栗子。
地下一地栗樹葉子。
栗子的表面像刺猬的刺一樣硬茬茬扎手。
老鄉(xiāng)把這層栗蓬去掉后,才能成為我們在市場看到的栗子。
這個是干什么呢?——這是當(dāng)?shù)乩习傩胀较卤忱踝佑玫墓ぞ摺?/p>
路邊的樹木黃綠相間,鮮亮耐看。
長得奇形百怪的樹木。
奇特的大石頭,像一個笨笨的大狗熊的頭。
這塊龜背石長約六、七米,寬1至2米,紋理清晰粗獷。由于它的巨無霸,不好挪動,所以現(xiàn)在還靜靜地躺在草叢中,山上原來還有好幾塊小一點的龜背石,被運到了山下的英談村。
地上到處都是落下的樹葉,靜默的散發(fā)著美麗。
石頭鋪砌成的道路通向山頂。
在山崖底部往上看,崖的斷面好像顯微鏡下撕開的傷口斷面一樣觸目驚心,讓人想到多少億萬年之前,這里該發(fā)生過怎樣的山崩地裂、滄海桑田?
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爬上最高峰,大好河山盡收眼底。雖然都是群山,但是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山形風(fēng)格卻截然不同。
向東望:山脈一層比一層低,河流大川向天際邊延伸而去。
向西望:山脈一層比一層高,最外面的一層是河北省和山西省的分界線——晉冀分水嶺。
向南望:山形則少了一絲粗獷豪放,多了一點秀美和精致。
整個太行山的風(fēng)景也是這樣的變化:越往南山形越變得秀美,進入河南省的南太行秀美靈氣,而河北省的北太行則雄偉壯麗。
向北俯瞰山下的英談村:英談村群山環(huán)抱,坐落在半山腰上。
太行山山脊線走勢是東北——西南走向,這決定了它的整體走勢是東北——西南走向。但是在邢臺段,從山脊線向東延伸的余脈,則大多順從大川河流的方向呈東西走向,英談村所處的山脈就是東西走向。
中國整體地形走勢西高東低,在這里的細微處也能看出倪端:一條條東西走向的山脈都從西向東漸次降低。
我們從另一條小路上下山返回。
走到半山腰上遠望:英談村背靠大山,被高大濃密的樹木掩映在綠色的海洋里。
房子依山而建,層層疊疊,錯落有致。
英談的房子還有一個令人稱奇的地方:在如此偏僻的太行山深處,這個村落的房子有好多都是2至3層,從遠遠的地方就散發(fā)出不凡的氣度,彰顯著這里曾經(jīng)有過的輝煌和深厚的歷史背景。
二、人文景觀
1.英談村的歷史
英談村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一千一百多年前的唐朝末年。
唐朝末年爆發(fā)了一場農(nóng)民大起義——黃巢大起義,古寨最早是黃巢起義軍留下的營盤,隨著歲月的流失,年長日久,“營盤”在世代口口相傳中演變成了今天的“英談”。
到了明朝永樂年間,山西一路姓大戶人家舉家搬到此處落戶,所以現(xiàn)在絕大多數(shù)英談人姓路。
清初時路家分成了三股:前股、后股、南股。三股慢慢拉開了貧富差距,前股在鼎盛時期是順德府首富,土地和生意遍及山西河北兩省交界處的五個縣。我的朋友就是前股的后人。
所以現(xiàn)在遺留下來的建筑大部分是清初所建,這是一群經(jīng)典的明清古建筑群落,是研究明清古村落建筑的活化石。
到了近代,在抗日戰(zhàn)爭艱苦時期,八路軍總部、國民政府河北省政府、冀南銀行總部均在此地駐過。
這個小院落是時任國民河北省政府主席鹿仲麟在1939年的居住地。
著名的加拿那籍外科醫(yī)生白求恩,也曾兩次來到英談村工作。
2.英談村的風(fēng)土人情
從村外路邊上開始,就擺滿了鮮花,讓人眼前一亮。
農(nóng)戶園子里種的瓜藤翻到墻外。
這是絲瓜。
滿眼都是石頭,這是一個石頭的世界:地上的道路是紅石板鋪砌,房子是紅條石壘成。
從村莊外流入村莊,又穿村莊而過的流水溝壘砌細心、整齊美觀,幾座漂亮的石砌小拱橋橫跨在流水溝上。
兩個壯實的小朋友從石頭臺階上跑下,遠處的老奶奶坐在門口,拿出自家的山貨和自己編做的手工品來賣。
這是婦女們手工編的坐墊,這種坐墊冬暖夏涼,軟硬適中,坐著很舒適。
坐墊的材料來源于玉米棒外面的那層包皮。婦女們把這層包皮扒下后曬干,擰成繩狀,然后邊盤邊縫,就編成了坐墊。
還可以編成橢圓形坐墊。
還能編成坐墩。
過去燒火做飯用的風(fēng)箱,過去俗話“風(fēng)箱里的老鼠,兩頭受氣”里的風(fēng)箱就是這個樣子。
過去村民用來做豆沫湯的小磨盤。
傳統(tǒng)的皮影劇團在此演出。
仿古的車子讓許多好美的女士忍不住上去坐坐,拍張照片。
山上小一點的的龜背石被村民移下來,靠在房子外面臨街的墻上做修飾。
這是一個從事美術(shù)工作的外地人住的房子。稍微修飾一下就充滿了藝術(shù)氣息。
石門洞古樸中帶著威嚴。
朋友告訴我:許多人都會站在這個角度拍照片,因為這里能集中看到英談民居的特點:都是用石頭蓋成,主要石材是紅石頭,還有少部分是青石,民居有一層、二層、三層。
彎彎曲曲的巷道。
這是一個近道可以直接下去,如此小的角落石頭壘砌也很細心講究。
寫在最后:英談村人文景觀底蘊深厚,自然風(fēng)光也很優(yōu)美,去英談一定要同時看它的自然風(fēng)光哦!
#四海為家#
李楠
版權(quán)所有 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zhuǎn)載
增值電信業(yè)務(wù)經(jīng)營許可證備案號:遼ICP備14006349號
網(wǎng)站介紹 商務(wù)合作 免責(zé)聲明 - html - txt - 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