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時,張騫最先到的西域諸國中是大宛國。后來又有漢朝李廣利征伐大宛。只要喜歡漢武帝那段歷史的朋友,都會看到“大宛”這個西域國名經常出現。
因為大宛國盛產一種中原想要的“寶貝”,而大宛國也向往中原。那么現在大宛國在哪?如今歸屬哪個國家呢?我們通過史料了解一下這段歷史。
其實真正讓我們對大宛國有深刻印象的還是史料,我國歷史對大宛國進行過記載。張騫當初去大宛國本來是聯合大月氏國,但到了大宛國,該國對張騫很照顧,想辦法讓張騫到康居國去。
張騫回來后,對漢武帝講述了了大宛國的情況后,漢武帝就對大宛國產生了興趣。因為大宛國產良馬,也就有名的“大宛騮”,還有汗血寶馬。漢朝要打仗,沒有戰馬是不行的,因此龐大的軍事資源需求,讓漢武帝再次與大宛國交流。
公元前104年,漢武帝派人帶著重金到大宛買馬,但這次卻是一場 “血腥買馬”過程,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大宛國沒有把馬賣給漢朝,而且還殺死漢朝使者。估計當時漢武帝派去的使者很牛,讓大宛國很反感,被殺也不意外。
膽敢殺大漢來使,大宛國沒想到漢朝反應如此強烈。惹了漢武帝后果不堪設想,于是漢武帝派李廣利征伐大宛國。這個李廣利就是后來投降匈奴那位漢朝將軍,但不得不承認,李廣利投降前是漢朝一員猛將,為漢朝開疆拓土做出過貢獻。
李廣利率大軍征伐大宛時,路上竟然沒有一個小國接納李廣利,漢軍吃飯成了問題。李廣利明白,這離大宛還有很長的路,漢軍就支撐不下去了,只得在敦煌屯兵。漢武帝準備好了糧草,再次派李廣利征伐大宛。
李廣利這次到了大宛國,很快攻下都城,殺了大宛國王,另立新國王。看來大宛國戰斗力根本無法與漢軍比。
漢武帝征服了大宛國,獲得了該國良馬,也后來與匈奴相爭奠定了優勢。所以對于大宛國認識,還是漢朝先征服后熟悉。當然這要感謝張騫去找大月氏,這種執著精神,現代人沒法比。如果張騫中間半途而廢,那大宛國或許只停留在聽說中。
大宛國直到魏晉時期還存在這個國家,但此后大宛國慢慢消失了。
對于大宛國記載,我國史書認為這個西域國家有很大規模城市文明,而且大宛人長相都有高加索人種特征,高鼻梁。人們平時居住在城墻圍繞的城市里,其風俗習慣與南方大夏相似。
據有些資料介紹,“大宛”的名稱可能來自亞歷山大征服費爾干盆地后,古希臘人后裔起的國名。但這種說法是西方說法,沒有任何依據,即使亞歷山大這個人屬于誰,歐洲國家都沒弄明白,至今沒有定論,更不要說他曾經到過的國家。
也有資料說大宛是古印度巴利語翻譯了很多次而過來的,當時耶婆那稱古希臘人。
但也不準確。據說大宛在希臘化的塞琉帝國和巴克特里亞的統治下強盛起來,到了公元前160年,大宛地區遷來了很多大月氏人,自此被大月氏統治,于是大宛與希臘世界隔離。
各位朋友注意一下“隔離”這個詞是百科資料里所說,但實際上就是斷絕來往。因此,對于大宛是希臘人后裔,一直被后人質疑,根本沒有任何瓜葛關系。
也有資料認為,大宛與古代中國交流往來,是西方印歐民族文明與中華文明碰撞交流。不過這種交流大部分是以我國古代主動,從公元首1世紀到公元15世紀,我國除了抗擊匈奴不斷向西拓展以外,也有人人皆知的絲綢之路。
別小看古代這條貿易之路,這可是貫穿東西的一條主要道路。為什么日本古代很落后,就是因為沒有這條路,直到日本從海路向我國主動派遣所謂的遣唐使,這東西貿易之路才向東延伸,日本也才從蠻荒時代開始進化為人類。
大宛國向往中原,但由于西域不斷變遷,山高路遠,大宛與中原交流深度一直沒斷,也有大宛人到中原定居生活。
到了東漢時,在我們印象中,一直認為東漢比西漢弱,其實東漢也不弱,向外拓展能力很強。
但東漢一度對西域放手,一些西域小國被周邊大點國家吞并,大宛國后來被莎車國統治,東漢末年,由于經歷三國之亂,中原地區打得一團糟,于是中原王朝又無暇管理西域地區。
西晉初年,晉武帝曾派使到大宛,冊封藍庾為王,西晉一度獲得大宛的汗血寶馬。南北朝后也被中原王朝統治,唐朝時稱大宛為寧遠國,明清稱為浩罕汗國。但此時的浩罕汗國是金帳汗國過來一批烏茲別克人,但與之前的大宛變化很大。
現在大宛在烏茲別克斯坦境內,至于這里的人是否是古代大宛國留下的后裔很難說。但從資料來看,大宛國王室后裔有一部分融入中原,并在中原繁衍生存。
金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