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她是民國時期的絕倫才女,詩詞歌賦令無數須眉折腰,堅毅性格縱是男子亦不能與之媲美。她又是深陷愛情糾葛的癡人,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一步錯步步錯,最終慘淡收場。
陸小曼、冰心是她的好友,老舍為她跳湖自盡,遺憾、懊悔、倔強充斥著她的一生,她就是趙清閣,一個風姿卓越又哀婉癡情的女子。
那么究竟事出為何,她與老舍之間有著怎樣的愛恨情仇,慘淡收場后,趙清閣又過著怎樣的生活呢?
1914年5月9日,趙清閣出生于河南信陽的一戶官宦世家,祖父乃是前清舉人,做過一方父母官,母族家中亦是人才輩出,其舅舅為進士及第,母親是名氣斐然的一代才女。
出生于這般家境之中,趙清閣堪稱含著金鑰匙,然而命運仿佛和她開了個天大的玩笑,就在其五歲那年,母親便因病離世,而面對愛妻的離去,趙父非但沒有更加疼愛女兒,反倒是對其愈發冷淡,到最后更是心生厭惡,將其送去了舅舅家寄養。
從這時起,趙清閣便成了沒娘疼的孤兒,所幸舅舅和表哥表妹們念著舊情,對她還算照顧,不單為她提供了極佳的生活條件,亦是讓其接受了教育。
平日里琴棋書畫四書五經樣樣不落,八歲那年,舅舅又把趙清閣送去了省立女師附小就讀。生活已然漸漸好轉,然,就在這時,趙清閣卻聽到了一個不知是好還是壞的消息,那就是父親續弦了,為了不被外人說三道四,決定將自己接回家族撫養。
帶著三分欣喜和七分生疏,趙清閣回到了那個陌生的家中,她小心翼翼地侍奉父母,平日里甚至不敢大聲喘氣,只希望繼母能夠接納自己。可終究是一廂情愿,繼母對這個前任的女兒格外厭惡,以至于非打即罵,最終還會倒打一耙稱是這孩兒不恭不敬。
趙父早已被美色迷暈了頭腦,哪里還能明辨是非,是故逐漸的他也對趙清閣產生厭惡之感,為了討新歡開心,便將她扔到祖母那里不聞不問。
自此,趙清閣只能與祖母相依為命,絕望的情緒籠罩著她幼小的心靈,造就了她孤僻不善交際的性格,也為后來她的悲慘余生埋下了伏筆。
這時的趙清閣每日長吁短嘆、凄凄慘慘戚戚,除了學習從不與外人交談,就算在學校亦是如此。如果按照這種情況發展下去,相信莫說成就,趙清閣這一生都將平平碌碌,所幸她這般不符合年齡的古怪舉止很快便引起了老師的注意,而這位老師又恰好是著名學者蔣光慈的夫人宋若瑜。
宋若瑜最是愛才,她不忍心看著一顆好苗子就此隱匿,于是在得知趙清閣的情況后,便做出了極大的努力,她會疏導趙清閣的內心,勸導她學習,亦在前途上給到了她指引。
這些對趙清閣的幫助很大,她終于有了可以排解苦悶的方式,在新文化的灌輸下,她更是對未來充滿了希望,但偏偏就在這時,那位刁蠻的繼母卻再度出現企圖毀掉這一切。
繼母對趙父表示,女子無才便是德,趙清閣書讀得已經夠多了,再讀下去必然嫁不出去,這樣一來不單對家庭是個負擔,亦對趙家的名聲有影響,因而不如早些給她則一位良婿,讓她為人妻為人母,也算是對她的“恩賜”。
這番話不敢相信竟是出于女子之口,更不敢想象趙父竟然點頭答應,在背后偷聽著一切的趙清閣又氣又恨,一怒之下便摔門離去,她找到祖母向其表示自己想要離家出走,想要遠離那位狠心的父親。
她本以為祖母會向著父親說話,但哪成想祖母竟二話沒說,從腰間掏出了幾塊銀元,希望趙清閣能夠按照自己的意志生活。
趙清閣感動不已,可縱有不舍也只得離去,她趁夜逃出家門,踏上馬車一路來到了開封,長夜漫漫,她的心中卻無比光明,因為她知道美好的生活,無需遭到束縛的生活,來了。
沒有了封建思想的約束,趙清閣總算能夠按照自己的意志過活,她想學畫畫便報考了河南藝術高中,想學音樂便在學校內不吝請教,想學文學高中內的圖書館任由她去,如此這般,再加之天賦異稟,短短幾年之間,趙清閣便是琴棋書畫樣樣精通。
尤其是文學方面,趙清閣更是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她喜歡唐詩宋詞、喜歡西方名著,反正不管古今中外,只要是美的,她都甘之如飴。
不單是看,慢慢的趙清閣還開始自創詩詞,她的風格類似于魯迅先生,都是那種偏現代,用于抨擊社會黑暗,用于抒發內心情緒的詩詞。1930年,趙清閣開始向報社投遞稿件,報社社長震驚于其文章的力度尺度,故而當即發表,同時亦是得到了河南文學人士的一致好評。
這給到了趙清閣信心,她開始一面學習知識豐富自己,一面寫詩投稿賺取稿費,更有甚者心懷善念的她還在閑暇之余趕赴貧困山區,教導窮苦百姓家的子弟讀書認字。
這期間,趙清閣感觸良多,她清楚地了解了當下社會的現狀,明白了只有革命只有改變才是中國的唯一出路,于是為了心中的理想,她不顧同學好友的勸阻,毅然決然的決定加深文章的尺度,將國民黨的腐朽統治廣而告之,既希望百姓們能夠覺醒,也希望有關當局能夠予以改正。
趙清閣的做法引起了當時河南諸多地區的熱烈反響,卻也令當局惱羞成怒,他們將趙清閣開除出報社,隨后又對其進行了多達十余次的人身威脅。
對此,趙清閣渾然不懼,只覺得“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她旋即來到了上海繼續著自己的文學生涯。在上海,由于之前的種種做法,趙清閣受到了當地文學界的大力支持,她先是進入了上海美術專科學校進修,隨后又成為了《女子月刊》的負責人。
并且由于想法不謀而合,魯迅先生對她也是格外關注,先是寫信,后是接見,可謂是給足了面子。而在魯迅先生的教導下,趙清閣亦是堅定了前進的方向,她結合自己的繪畫、文學專長,選擇投身進入了電影編劇行業。
1936年趙清閣的首部文學劇本《模特幾》轟動了全國,抗日戰爭開始后,她又接連撰寫了例如《反攻勝利》、《此恨綿綿》、《花木蘭》等多部著名抗戰題材話劇劇本。
趙清閣的才氣令無數須眉盡折腰,而這其中便包括了當時已然名盛一時的老舍——舒慶春
見到同樣擅長劇本書寫的老舍,趙清閣的內心滿是仰慕,她虛心請教,為了多些接觸機會,她更是主動擔任起了老舍的助理。
老舍此人不善言辭更不習慣和異性接觸,故而他本想拒絕,可看著天真爛漫又文采斐然的趙清閣,他卻怎么都無法開口。無奈老舍只得暫且答應,但誰成想正是這一答應,卻誤了二人的終身。
老舍開始對這名助理愈發器重,趙清閣對其的崇拜亦是與日俱增,他們的感情逐漸深厚,老舍病了趙便會悉心照料,趙清閣遇到問題,老舍也會不遺余力的幫忙解決。
俗話說日久生情,二人之間的氣氛自然隨著時間的流逝愈發曖昧,然,遺憾的是,他們誰也沒有率先開口,倒不是因為旁的,而是老舍他早有妻子,一位有婦之夫無論是從情理還是倫理來說,都不該再有二心,趙清閣亦不愿做“小三”,所以他們只好將心跡暫藏于心。
無法言說的愛情最為折磨人,老舍與趙清閣都是夜夜不能寐,無奈為了大家好,最終只得由趙清閣做出選擇,她主動申請調去了重慶,正是希望用距離來打消這段不該發生的戀情,老舍心知肚明,卻礙于世俗觀念不敢阻攔。
其實若是如此,隨著時光荏苒,二人的故事大概率會到此為止,但不知為何,偏偏月老牽線,竟硬要讓他們再度相遇。老舍所在的武漢遭受日軍襲擊,上級為保證這些文學大家的安全,特地派人將他們送去了重慶,并且去的還不是別處,正是趙清閣所在的抗戰文藝宣傳部門。
這是何等的緣分?再度相逢老舍二人熱淚盈眶,他們心中壓抑許久的感情再也無法克制,愛如同滔滔江水連綿不絕,情好似彗星碰撞火花四濺,因而短短幾日后,去他的世俗,去他的道理,兩人不顧一切的走到了一起,一起居住一起創作,宛如一對金童玉女。
然,出軌終究是出軌,即便再美好也是不被世人承認的,因而,很快便有好事之人將二人結合的消息傳去了北平,傳到了老舍妻子胡絜青的耳中。
胡絜青聽聞此事怒不可遏,她心痛她委屈她憤恨,她不知自己哪里做得不好,這些年她在北平敵占區照顧老舍年邁的母親,還要撫養三個兒女,她一個婦道人家這些年風里來雨里去的,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怎么最后就落得個丈夫出軌的下場呢?
胡絜青越想越氣,因而逼不得已之下她這才帶著孩子們決定遠赴重慶問個清楚。
彼時北方國土大部分都在日軍手中,一路上槍林彈雨不算,土匪流氓亦是數不勝數,我們不知道胡絜青是怎么挺過來的,我們只知道路上就算是土匪聽聞她的事跡都心生憐憫。
就這樣,經歷了千難萬險后,胡絜青終于來到重慶,可他卻沒能見到久違的丈夫,老舍只是叫人送去了些錢財,隨后便將妻兒丟在了招待所。
此時此刻,這三個人都很痛苦,胡絜青恨老舍敢做不敢當,恨他拋妻棄子做了陳世美;趙清閣怕,怕愛人離去,怕舊人上門對自己口誅筆伐;老舍怨,怨自己為何如此沒有擔當,既狠不下心休掉妻子,又無法做出離開新歡的決定。
顯然不論文學上的成就,老舍是個懦夫無疑,他足足讓兩個深愛著自己的女人苦等了月余,也讓兩顆心在這三十多個夜晚碎了一地。
最終,趙清閣遭不住了,她選擇了妥協,希望用自己的離去換心愛男人的寬心,她片葉不沾身地離開了重慶,冒著危險遠赴上海,而老舍呢?有去挽留嗎?并沒有,他在聽聞趙清閣離去時反倒是松了一口氣。
老舍當即來到招待所擁抱妻兒,而胡絜青為了家庭著想也選擇原諒了丈夫,二人重歸于好約定終身不再分離。
這場荒唐至此暫時告一段落,為何說暫時呢?只因為很快,他舒慶春便又不老實了。
在上海,趙清閣既心痛又期待,心痛的是離開愛人,期待的是他能追來,她知道這般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可萬一呢?萬一老舍對自己的愛超越了世俗呢?
趙清閣在等待,然,令其沒想到的是,不到半月,老舍竟然真的來了,他擁抱了趙清閣,也保證不會再離去,他說自己騙了妻子,實際上則是為了盡快脫身來與你相見。
趙清閣信了,也再度全身心地投入了進去,可誰知就在幾天后,苦主竟再次找上了門,胡絜青大罵趙清閣不守婦道,又痛斥老舍說話不算,那架勢仿佛要將這對“奸夫淫婦”拆骨扒皮。
老舍被嚇到了,最終只得跟隨妻子再度離去,趙清閣心寒了,她認為老舍并非那么愛她,也認為自己在對方心目中只是個年輕漂亮的玩物,若是有朝一日自己年邁,老舍或許也會像與自己一般,和其他年輕女子接觸。
因此,趙清閣放棄了,她沒有挽留老舍,亦不再與其聯絡,只是一門心思的埋頭創作,老舍也是一樣,暫時放下愛恨糾葛的他大肆揮墨,短短幾年間便寫出了流傳千古的曠世佳作《駱駝祥子》。
文學上的大獲成功令老舍欣喜,在多方的努力下,作為中國文壇的代表人物,他還獲得了遠赴美國講座的機會,胡絜青聽聞后倍感自豪,二話沒說便允許了丈夫離去,只是囑托他要好好照顧自己。
胡絜青當真是位賢妻良母,老舍聽聞亦是十分感動,臨行前百般承諾會盡早歸來與其長相廝守。
但正應了那句話:作家說的話就像夏天的煤、冬天的扇子,指望不上。
果不其然,來到美國后不久,老舍便被西方的種種吸引,西方開放的婚戀觀將他徹底洗腦,以至于他的心里早就把對妻子的承諾忘得一干二凈,此時的他只有一個念頭,那就是將趙清閣接來,二人在異國他鄉雙宿雙飛。
老舍很有信心,他覺得以自己在趙清閣心中的地位,對方肯定是隨叫隨到,但令他詫異的是,這次趙清閣居然拒絕了,她可不想再受到又一次傷害,亦不想讓那位帶著孩子的媽媽失去家庭,故而老舍的信,她十封有九封視若無睹,另外一封則是看過一眼便丟進垃圾桶中,任它發霉發臭。
遲遲不見回信,老舍心急如焚,無奈最終只得在周總理的邀請下回了國內,希望當面問個清楚。老舍回國前第一時間便托人告知了趙清閣,希望她能來接,因此等到下機時,他滿心期待,卻不想他等來的卻是一封寫有“你我二人永不相見”的信。
見此八個字,老舍知道他已經徹底失去那位曾經天真爛漫的女孩了,自此之后他也沒再打擾,然而就在1959年的某天,他卻意外收到了趙清閣的求助,趙清閣在信中寫到:
“本不想麻煩你,但沒了工作,生活拮據...希望幫助。”
曾經的愛人求助,老舍焉能不從,他當即欺瞞妻子,從家中的賬上給趙清閣取了足足八百元現金寄了過去,而理由呢也很簡單,那就是家中親戚生病急需用錢。
胡絜青通情達理自然沒有多問,但很快一張衣服中的郵寄收據卻讓她險些癲狂,因為收據上所寫的地址赫然是上海,收信人也正是那位令她恨了無數年的趙清閣。
胡絜青氣瘋了,她嘶吼、喊叫、哭泣,她本想徹底和老舍一刀兩斷,轉念一想又覺得太過便宜,于是為了報復丈夫,她隔天便來到了相關部門,舉報了老舍“搞破鞋”的事情。
彼時各地對此事抓得都很嚴,像老舍這種情況的更是十分惡劣,因而結果自然不用多說,老舍遭到了批斗,名聲盡毀不算,精神和肉體上也受到了雙重折磨。
面對此等局面,老舍最終選擇了跳湖,他死后大家都覺得他是畏罪自殺,只有一人明白,他這是為了自己,是在用生命最后向自己表白一次心意。
原來,據趙清閣回憶,彼時在正值抗戰時期,二人亦是處于蜜月期,他們曾在一次閑聊中說過,若是將來被胡絜青發現了該如何處理,老舍沉默不語,趙清閣則說了這樣一句話:
“跳江吧,這才證明你是愛我的,也能逃避現實一舉兩得....”
顯然,老舍是將這句話記在了心里,在那段昏暗的時光里,他亦是不敢忘記,所以為了道歉,為了證明自己的愛意未曾消減,他這才會選擇了投湖自盡。
這就是老舍與趙清閣的故事,有人會說凄凄慘慘戚戚,浪漫不死,至死不渝,也有人覺得這不就是陳世美的翻版嗎?
二者說得都有道理,但我想說的是,萬般有錯錯在地點、時間,而不是這段感情,老舍用自己的死驗證了自己的愛,趙清閣亦是用終身不嫁、孤獨終老證明了她對老舍的感情,此般一對人,只能用命苦來詮釋,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遇到正確的人,怎能不讓人抱憾終身...
王夕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