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周末,朋友娟子興高采烈地告訴我,“你告訴我的這一招,真的太管用了!我終于不再是我媽的復制版了。”兩個月前,娟子找到我,她很苦惱。娟子當媽兩年多,女兒正是牙牙學語、童真可愛的時候,她卻越發不耐煩起來。孩子只要稍微不符合她的期待,比如把玩具扔地
周末,朋友娟子興高采烈地告訴我,“你告訴我的這一招,真的太管用了!我終于不再是我媽的復制版了。”
兩個月前,娟子找到我,她很苦惱。娟子當媽兩年多,女兒正是牙牙學語、童真可愛的時候,她卻越發不耐煩起來。孩子只要稍微不符合她的期待,比如把玩具扔地上,她就忍不住河東獅吼。吼完后,又無比沮喪,“懷孕時你不是決心要做個溫柔耐心的媽媽嗎?怎么還是活成了當年那個你討厭的暴躁老媽?”娟子很自責,卻又無力逃出這個怪圈。
我把一套“愛的5種語言之親子版”教給了她,好學的娟子拿回去認真實踐,果然有了效果。今天這篇文章,特別想寫給那些早年缺少父母的溫柔對待,但想溫柔對待下一代的父母們:你的愿望是可以實現的,這套愛的方法論可以幫到你。
1. 愛的5種語言:理論版
蓋瑞·查普曼博士是著名的婚姻家庭專家,他寫的《愛的五種語言》一書被譯成49種文字在全球發行,十年間售出1000多萬冊。他認為每一個人都有一個情緒的愛箱,只有當這個愛箱填滿時,人際關系才能和諧發展。然而,不同人的愛箱需要不同的語言來填滿。在從事了30年的婚姻輔導工作后,他發現人們最常用的愛語有5種。
(1)肯定的言辭
發自內心給對方說一些鼓勵、肯定、欣賞的話,能激發出極大的潛力,喚起勇氣和力量。
(2)精心的時刻
愿意陪對方度過一段只屬于兩個人的時光,活動內容是次要的,重要的是用心花時間和對方在一起,如全神貫注的交談、一頓只有彼此兩人的燭光晚餐、一起散步。
(3)接受禮物
禮物是愛的視覺象征,也是一種儀式感。有些禮物,是昂貴的;有些禮物,是免費的。對于喜歡接受禮物的人來說,禮物的價錢不是最重要的,他在意的是這份心意。
(4)服務的行動
當對方想要你做某件事情時,你借著為他服務,來讓他高興,表達你的愛,如洗碗、陪孩子、和TA的父母通話等。
(5)身體的接觸
通過肢體語言來表達愛,性生活只是這種愛語之一,牽手、親吻、擁抱、撫摸都是身體的接觸。
2.愛的5種語言:現實版
查普曼博士主要將愛的5種語言應用在婚姻中,成功挽救了無數破碎的關系。而這套理論不僅可以指導親密關系,用在親子關系中,同樣有效。
新加坡的家庭治療師安娜·瑪利亞·羅常年在中國開辦心理學工作坊,她對華人文化有著獨到的見解。她發現,和理論上美好的愛的5種語言不同,很多在華人文化長大的孩子,從小接收到的是另一套愛的5種語言。
(1)肯定的言辭:批評和指責
能得到父母稱贊的實屬幸運兒,很多人聽到的是來自父母的指責、批評。“你怎么這么笨啊”、“這件事怎么可以做成這樣呢?”、“都說了多少遍了,還沒記住?”、“你看看那誰家的某某考試又得了第一,你怎么就不好好學習呢?”這些話你熟悉嗎?
(2)精心的時刻:擔心和嘮叨時間
好多人似乎想不出有什么精心時刻,腦子里更多的記憶是父母的擔心和嘮叨。擔心成績不好、擔心將來找不到工作、擔心被人騙……而只要在家,耳邊便會縈繞著媽媽式嘮叨,“作業寫了沒?”、“水喝了嗎?”、“秋褲穿了嗎?冷不冷?”這種嘮叨涉及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
(3)接受禮物:獲得獎勵是有前提的
很多時候,父母送禮物是有條件的:如果你XX(如考試考入前3名),我就買XX(如玩具車)送給你。中國小孩最普遍的禮物大概就是每年春節的“紅包”了。然而,少有人的紅包是愉快享用的。“這錢不是給你的,你拿到紅包再給我,我還要返給他們家的孩子。”很多父母會這樣對孩子說。而那些能夠留住自己紅包的孩子,可能會面臨父母的“威脅”——“好好考試啊,如果成績下滑,紅包沒收。”
(4)服務的行動:包辦式照顧
小到擠牙膏、切水果,大到洗衣、做飯、接送上學,幾乎每天從醒來到睡下都在接收來自父母尤其是媽媽的服務。然而,這樣的服務會透著濃濃的期待味道:我都為你付出這么多了,你還忍心讓我失望嗎?這種照顧發展到極致會變成隱形的控制,讓孩子有壓抑感和負罪感。潛意識中,總想逃脫。
(5)身體的接觸:打……
孩子實在不聽話,那就打一頓吧。對于上一輩父母來說,尤其男性,很多人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信念。
3.彌合理論和現實的差距:翻譯父母的愛語
看完現實版愛的5種語言,你躺槍了幾項?娟子聽完我的描述后,有些無奈,“除了很少挨打,其他我都有,那要怎么辦?”
是啊,那要怎么辦呢?
對于我們這代人來說,這件事格外重要:翻譯父母的愛語。
“有沒有想過父母愛的語言為什么會是這些內容?試著去了解過嗎?”安娜老師曾提出過這個問題。“想想父母出生和長大的年代,有戰爭嗎?還是饑荒?是不是飽一頓、餓一頓?當時整體的社會大環境是怎樣的?動蕩嗎?在那樣的環境中長大,他們內心會是什么樣?安全感很足嗎?”
對很多人來說,一想到兒時不開心的事就會很煩,會忍不住指責,而其實,每個人還可以有另外一個頻道:理解的頻道,試著去理解,只是去理解。
父母那一輩,很多人的童年連溫飽都沒法保障。我記得我媽曾說過只有過年時才能吃上肉,平時能吃飽就不錯了。而他們,等長大后自己也有了孩子,關注點自然會放在吃飽穿暖這些基本需求上。
“如此成長起來的上一輩,在養育下一代時會更注重去預防糟糕的事情發生,因為他們經歷太多糟糕的事情了,不想讓這些再重演。每一代人都想把最好的傳給下一代,這是毫無疑問的。意圖是好的,只是表現出來的方式不一樣。你可以試著去感受,去撥開表面那些讓你厭煩的行為,去看到行為下面的愛。這不是讓你必須去和父母和解,對有的人來說過去可能太痛了,沒辦法和解,那就允許自己,同時做一個添加,去看到父母行為下面好的意圖,那是愛。”安娜老師的這段話對我幫助很大。
父母愛孩子,這是不可置疑的;但當父母的行為沒法讓孩子感受到愛時,父母就不愛孩子了嗎?并不是,他們只是不懂得如何去愛。
而從孩子長為成年人,每個人可以送給自己的禮物是:跳出父母行為本身的局限,去接收行為下面好的意圖,去接收那份愛。這便是翻譯父母的愛語——曾經你可能聽不懂,現在你有能力去傾聽了。
翻譯父母的愛語,并不需要強迫自己和過去和解,只是多一份看見:父母的愛,就算過去很少接收到,但在心的最底層,它一直都在。
4.新一代父母:創造真正的愛語
和上一輩比起來,我們這代人成長的環境大不一樣。用馬斯洛需要層級理論來看,上代人主要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而努力,我們則無需為此太發愁,更多精力用在了滿足社會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上。當我們這代人成為了父母,我們也更有能力給出真正的愛語,而不是需要翻譯的愛語。
當看到孩子這個人和他做的事情時,就發自內心地欣賞他、認可他,這是肯定的愛語。
當陪伴孩子時,就放下手機,不再想工作,全心全意地和他在一起,看著他的眼睛,回應他的提問,關照他的情緒,這是精心時刻的愛語。
當兒童節、春節、元旦這些節日到來的時候,提前準備禮物,送給孩子,沒有任何附加的條件,只是因為我愛你、我在乎你,這是禮物的愛語。
當孩子剛出生,頭兩年里父母盡心照料,喂奶、哄睡、洗澡,等慢慢長大了,給孩子做飯、洗衣、接送上學,不是因為我想借由這樣的付出來“控制”你,而是因為你是我的孩子,在這個階段你需要我的照顧,而我不僅會表達我的關心,也會尊重你的意愿,這是服務的愛語。
當你取得成績,我為你豎起大拇指,驕傲地拍拍你的肩膀;當你傷心了,我張開雙臂,用我的擁抱支持你;還有那生命之初的頭兩年,那些日日夜夜的摟抱、撫摸,都在傳遞我的心意,這是身體的愛語。
親子教育專家林文采博士提出了“心理營養”這一概念。她認為孩子的成長就像種子一樣,需要陽光、雨露、空氣、水,有了這些,生命的種子就會使勁發芽長高,最終開花結果,而心理營養包括接納、重視、認可、安全感等。當父母用愛的5種語言陪伴孩子,也是一點點為他輸送心理營養的過程。
每一次肯定、每一次陪伴、每一次服務、每一次送禮物、每一次肢體接觸,都在默默說著那一句:孩子,我愛你、我重視你。這些愛語就像肥料,會不斷滋養孩子的生命之樹,讓它茁壯成長。
5.幸福的基石:愛語更要給自己
查普曼博士提出了“愛箱”這個概念,他說,“每個人心里,都有一個情緒的箱子,等著被填滿,箱子越滿,人際關系越和諧。”
當我們還是孩子時,愛箱滿不滿主要取決于父母;而等我們長大成人,我們便不再只能依賴父母了,朋友、同事、領導都能給我們的愛箱添愛,最最重要的是:我們自己可以負起這份責任——愛自己的責任。
當我足夠愛自己時,別人的愛就是錦上添花;當我不夠愛自己時,別人的愛就是雪中送炭。喜劇大師卓別林在70歲生日時,寫下一首富有哲理的詩《當我開始愛自己》,其中一段是:
當我開始真正愛自己,
我不再繼續沉溺于過去,
也不再為明天而憂慮,
現在我只活在一切正在發生的當下,
今天,我活在此時此地。
一個懂得愛自己的人,不再祈求著別人的愛,因為他懂得照顧自己。對于父母來說,這尤其重要。只有當父母先愛自己時,他對孩子的愛才會是真愛:愛箱里得先有愛的信件,才能拿出來投遞到孩子的愛箱。
家庭治療開創者薩提亞女士在《如果你愛我》里寫道:
請你愛我之前先愛你自己
愛我的同時也愛著你自己
你若不愛你自己
你便無法來愛我
這是愛的法則
因為
你不可能給出
你沒有的東西
當父母學會愛自己,對孩子的愛便很難夾帶著控制和付出感。要如何愛自己呢?很簡單——把愛的5種語言送給自己。
常常夸夸自己、認可自己,哪怕事情做不好,也肯定努力和付出;孤單失落時,愿意陪伴自己,傾聽自己;平淡生活中用儀式感來點綴,同樣是吃早餐,也可以因為放一首舒緩的曲子,而變得別有情趣;過生日時,送最想要的禮物給自己,懂得取悅自己;洗臉的時候,溫柔地觸摸臉頰,這份重視身體會收到……只要你愿意,隨時隨地都可以寫一封愛的信件寄給自己。
當你的愛越來越滿,滿得都快溢出愛箱時,你對孩子的愛便是輕松自在的。因為,你和自己的關系才是所有幸福的起點。
我喜歡一個比喻: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如同一個香檳塔。自己在最上面,其他人依次在下面排開。只有先把頂端的杯子倒滿了,酒水才有可能流向下面杯子。只有把自己照顧好了,才有辦法去理解和滋養關系中的其他人。不用為了誰而犧牲,也不需要誰來拯救。
愿更多人懂得用愛的5種語言幸福自己、滋養他人。愿更多的下一代不再需要翻譯愛的語言。愛,本來就很簡單!
參考書籍:
《愛的五種語言》,蓋瑞·查普曼,江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介紹:西西,好奇生命的心理咨詢師,愛笑也笑哭的不正經媽咪,北京大學MSW畢業,喜歡寫有溫度的文字,陪你看有溫度的人生。喜歡就點個贊咯~~歡迎轉發!
金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