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國慶假期剛結束,教育部辦公廳等七部門發布《關于教育支持社會服務產業發展提高緊缺人才培養培訓質量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原則上每個省份至少有1所本科高校開設家政服務、養老服務、托育服務相關專業”。資料圖片南都記者吳進攝文件發布后立
國慶假期剛結束,教育部辦公廳等七部門發布《關于教育支持社會服務產業發展 提高緊缺人才培養培訓質量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原則上每個省份至少有1所本科高校開設家政服務、養老服務、托育服務相關專業”。
資料圖片 南都記者 吳進 攝
文件發布后立刻引起網絡熱議,許多人不禁問,“‘伺候人’為什么還要學四年?”面對不解和冷嘲熱諷,家政學專業的一些學生奮起反擊,然而當他們靜下來后,卻感到有些受傷。
“那些對家政專業不了解,甚至有偏見的人,可以認真了解一下家政專業!”微博名為“@小情緒”的任盼最近上網時真有點小情緒,她剛在微博上懟了一條滿是偏見的評論后,又自己發了一條狀態表達不滿和無奈。
在本科高校,很少有哪個專業能像家政學、養老服務專業那樣,遭遇那么多的偏見。有從業者認為,正是家政服務業“人直接服務人”的特點,導致該服務業連帶家政學專業都成為社會偏見的靶子。
觀念無法立刻扭轉,當前緊迫的還是要發展教育。不過,就在《意見》發布之時,教育支持現狀依然堪憂。全國開設家政本科班的高校不超過10所,養老服務類專業也很尷尬,最高學歷為專科,更棘手的是這些專業的師資“湊班子”“大拼盤”問題嚴重。
業界認為,師資是辦學最核心的部分,這個需要專業自信和職業認同的領域,急需大師、名師和榜樣。
“上大學出來不是做保姆嗎?越活越倒退了。”因為教育部的這份文件,家政學專業是不是“保姆專業”的討論再度浮起。有網友指責開這類專業的高?!翱訉W生”:“寒窗苦讀十余載,最后被領導臨時腦子一熱開設的專業誤了前途!”
當然也有人支持,但他們顯然對家政學也一知半解,以為家政本科專業就是培養知書達理的“高級保姆”。
任盼是聊城大學東昌學院家政服務專業2019級的在讀學生,學習小半年,她了解到這個專業遠非網上所說的那樣。
“那個人太偏激了,說學校開設家政專業就是坑學生的,學生出來就是當保姆?!苯邮苣隙加浾卟稍L時,她表達了自己的不滿。社會對于保姆這樣的一線服務人員歧視深入骨髓,同時對家政學專業也毫不了解,這是令她失望的原因。
她進入家政學專業后,類似遭遇已是家常便飯。就在剛過去的國慶假期,親戚朋友也多次問她學什么專業,每次她都要解釋。
然而進入專業前,她也不知道這個專業將要學什么。在她印象里,在家政公司上班的“好像都是保姆”。只是隨著了解的深入,以及父親的支持,她現在對這個專業“挺滿意的”。
今年多次出臺利好政策,讓她覺得這個專業前景非常看好。關于未來,她說打算留在行業內,“畢竟學了家政,我比較喜歡一條路走到黑”。
很多人好奇家政學學什么,出來做什么。所謂家政學,就是以人類家庭生活為主要研究對象,以提高家庭生活質量、強化家庭成員素質、造福全人類為目的,指導人們家庭生活社會生活,感情倫理生活的一門綜合型應用學科。
據了解,各校家政學專業課程略有不同,但基本都涵蓋了社會學、管理學、社會心理學、家政學概論、家庭營養學、優生學、家庭教育學、家庭經濟學、家庭關系學等內容。任盼介紹,她的大一課程主要就有家政學概論、社會學、英語、計算機及“思修”。
中高級家政服務人員,或者說“高級保姆”,也是專業培養的目標之一,但并非主要方向?!熬拖褶r業大學畢業的學生不一定去做農民一樣,家政學專業也不一定要去做保姆。”聊城大學東昌學院家政學專業負責人薛書敏說。
她介紹,家政學畢業生有許多選擇,如考取社會學或教育學研究生,在開設家政服務與管理??频母呗氃盒H谓?、在家政培訓學校擔任校長或培訓師、在家政企業管理人才和培訓師等。
以其所在學校為例,該校畢業生在家政行業就業的學生達到40%,主要從事各大家政企業的管理和培訓工作,每年全國各地家政企業都會慕名來學校招募人才,學生十分搶手。
學生搶手的背后,有著巨大的社會經濟背景。
目前,我國有近2.5億老年人口(60歲及以上),4000多萬失能老人,養老護理員缺口達千萬;
全面兩孩政策實施四年后,目前我國3歲以下嬰幼兒約5000萬,而嬰幼兒入托率僅為4.1%,近八成由祖輩參與看護和照料,家庭嬰幼兒照料負擔普遍很重。
“一老一小”的民生問題,預示社會服務產業的巨大潛力。2018年,我國家政服務業的經營規模達到5762億元,同比增長27.9%,從業人員總量已超過3000萬人。
“家政服務業在我們國家具有成為萬億級別產業的潛力。”在7月5日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國家發改委社會發展司司長歐曉理說。
然而在教育領域,這些專業卻面臨招生難、畢業生流失率高的問題。
有報道稱,早在2011年,教育部就批準南京師范大學金陵女子學院設立家政學專業本科,但3年沒招到一名學生。
有從業者直言,社會偏見已經成為家政學等專業發展的嚴重障礙,甚至可以說是最大的絆腳石。
行業需求巨大,政府對這個萬億級別的產業也很重視。
此次七部門發布《意見》稱,將重點針對家政服務、健康管理、養老照護、母嬰照護等社會服務產業“緊缺領域”,培養培訓一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意見》提出“堅持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并舉并重”,具體內容涉及專業設置、課程體系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學生資助、實習實訓基地建設等環節。其中最受熱議的是,要求每個省份至少有1所本科高校開設家政服務等專業。
其實,家政要不要開設“本科班”是個老話題,只是今年以來,伴隨系列支持政策的出臺,它才多次成為網絡上的“引戰話題”。
今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家政36條”(即《關于促進家政服務業提質擴容的意見》),也提及每個省份都要有相應數量的本科高校和職業院校(含技工院校)開設家政服務相關專業,就在網絡上引發口水戰。
老人小孩缺人照料、高薪請不來好保姆,老百姓已深有體會。然而在百姓看來,家政、養老、育幼這些服務行業仍不過是茶米油鹽的范疇,認為行業從業者簡單培訓就能上崗,所以職業教育就足夠了。
“初中畢業也能干,上大學干嘛?”“(本科)大學開家政專業,職業學院做什么?”……網絡上這樣的質疑俯拾皆是。而在業界看來,這樣的質疑既缺乏常識,又毫無道理。
“這一觀點首先是對職業教育的偏見?!焙颖睅煼洞髮W學前教育學院(旅游學院)副院長馮玉珠對南都記者說。
他介紹,本科教育有普通本科高等學校、應用技術類型高等學校、本科職業教育三個基本概念?!爸徊贿^普通本科更加重視培養理論型高端人才,高職本科更加重視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職業教育和本科教育,只有類型之別,沒有高低之分。”他強調。
馮玉珠認為,一個萬億級別的產業,沒有職業教育的支撐是不行的,沒有本科專業人才也是不行的。
“如果認為發展中職、高職就夠了,那么中職、高職的師資誰來培養?行業的中高級管理人才誰來培養?行業發展的諸多問題誰來解決?難道靠行業從業人員的經驗慢慢積累,靠政府的行政管理就能解決?”他反問。
馮玉珠認為,產業轉型升級,使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規模不斷擴大、需求層次不斷提升,這迫切要求舉辦本科教育,高層次人才培養的整體規模、層次與素質結構是產業轉型升級的現實需要。
實際上,從《意見》中也可以看出來,國家布局高校家政學“本科班”,遠非培養“高級保姆”等一線服務人員那么簡單。
《意見》提出要加快培養復合型創新人才,如鼓勵普通本科高校電子信息類、機械類、材料類、金融學類專業增設家政學等相關課程,人才培養涉及人工智能技術、VR技術、智能硬件、養老金融創新等領域。同時,《意見》對高職院校也有類似的要求。
這意味著,今后這些高精尖領域,也是家政學畢業生的用武之地。
就在《意見》發布之時,我國家政學的教育狀況還不容樂觀。
德州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馮延紅長期從事家政、養老教育,他用“兩頭熱、中間冷”來描述這一現狀,“目前政府助推、市場需求熱,但是學校培養冷,短期仍然難以改變”。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設置家政學專業的高校僅有30多所。其中,本科高校不超10所,包括吉林農業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湖南女子學院、聊城大學東昌學院、天津師范大學、鄭州商學院、安徽三聯學院、安徽師范大學皖江學院8所,以及今年剛剛加入進來的河北師范大學。
在今年3月教育部公布的“2018年普通高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中,只有河北師范大學新增家政學專業,學制四年,學位授予門類為法學,錄用批次為本科一批。
據了解,以上9所本科院校中,有兩所學校該專業近年未招生。
高職辦學方面,有德州職業技術學院、河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山東菏澤家政職業學院等。“高職辦學層次全國不會超過30所,存在散、亂、弱等先天不足,還處在被邊緣甚至被淘汰的尷尬地位。”馮延紅對南都記者說。
家政學專業在國外有170多年辦學歷史,然而許多人想不到,家政學在我國也有100多年的歷史,同樣有著悠久的傳統。
1919年,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正式設置家事科并開始招生,這是家政學在國內的首創。其后,共有11所大學相繼開設了家政系,其中既有燕京大學、東北大學、輔仁大學、震旦大學等綜合性大學,也有河北女子師范學院、金陵女子大學、華南女子大學等專門的女子大學。
不過,上世紀50年代院校調整,取消了家政系,以致家政高等教育中斷達30多年?!皬奈幕瘋鞒械囊饬x上講,這的確是一種歷史遺憾?!焙吓訉W院家政研究所副所長胡藝華感嘆。她說,當前由于認識的誤區和學科的制約,研究型大學對這一領域無暇顧及。
與家政學專業相比,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更尷尬。馮延紅介紹,目前該專業最高學歷是???,只有天津職業大學與天津理工大學進行合作培養本科社會學(老年福祉方向),學歷層次處于“斷頭”狀態,亟待打通學歷教育通道。
南都記者了解到,目前全國開設養老服務與管理專業的院校只有約200所,僅占高職院??偭康?4.4%,在校人數僅為6000人。
在本科高校中,很少有專業會像家政、養老服務專業這樣,要一遍遍地向學生強調專業自信和職業認同感。在職業院校,這樣的問題同樣存在。
家政、養老、育幼等服務行業的最大不同,就是服務者要直接服務被服務者,比如養老護理員要近距離服務老年人,不僅累心累力、收入不高,而且傳統觀念認為這是一種“伺候人”的卑微工作,因而社會地位也不高。
盡管一直以來,業界稱家政學是一個具有普世價值、民生情懷、巨大魅力、廣闊前景的特色專業,然而同時,學生的專業自信、歸屬感問題,依然不斷被討論。
業內人士常常捫心自問:我愿意讓自己的孩子報考這個專業、從事這個領域的工作嗎?面對這個問題,許多為家政學、家政服務業豎過大拇指的人,可能會立刻變得猶豫起來。
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這類專業的在讀學生,絕大部分都是調劑而來,主動選擇報考的少之又少,許多在讀學生剛上大學就不斷想方設法轉專業,極度缺乏專業自信。
以養老服務專業為例,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隋玉杰在調研后發現,這些大學生對專業與職業的認同感本來就不強,而“教育不僅沒有讓大學生更加認同養老服務專業和職業,反而降低了他們的認同感”。
為什么教育會降低學生的認同感?除了外界的質疑和偏見,家政學專業師資“大拼盤”問題恐怕難辭其咎,許多學校都存在“請醫生講保健、請廚師講烹調”的現象,突顯了師資匱乏的難題。
隋玉杰表示,老年社會工作教育的師資隊伍中,近半數為40歲以下的年輕教師,且多數不是養老服務相關專業出身,缺乏系統的訓練,這對大學生專業和職業認同非常不利。她認為,要讓大學生有專業自信和職業認同感,關鍵是要大學生“能看到榜樣”。
“師資是辦學最核心的部分,沒有名師效應何談大學精神!名師、大師、匠師是我們辦學的寶貴資源,但現實是在這些邊緣化專業中存在跨專業‘湊班子’、行政領導主政、年齡老化、知識結構不合理等問題。”馮延紅說。
他介紹,經過這幾年發展這些現象有所好轉,但專業教師招不到、企業導師不配套等系列問題仍舊突出。他所在學校一直采用“請進來、走出去”措施,采取“雙師制”“新現代學徒制”等措施,但還是不能根本解決問題?!耙驗槭艿郊艺?、老年專業發展階段與行業發展階段雙重制約?!彼f。
專業教師招不到,與我國家政學學歷教育層次低有關。據了解,美國、日本、北歐、菲律賓及我國港臺地區,都已建立起完備的家政教育體系,如美國有近千所大學設有“家政系”,也有許多大學專門設立了“家政學院”,培養家政學專業的研究生、博士生。
然而,我國的家政教育尚處于起步階段,目前國內高校尚沒有建立“家政學”二級學科,沒有家政學碩士學位授權點,更沒有博士學位授權點,僅有一所高校在社會學碩士點下開設了家政學與婚姻家庭研究方向,根本滿足不了市場需求。
“現在一般高校教師都要求有博士學位,然而現在本科教育都很少,碩士教育沒有,哪來博士?”馮玉珠說。沒有學科地位,沒有相應的碩士、博士研究生教育,自然就造成了家政學等領域師資的匱乏。
實現教育引領行業的常態,師資始終是繞不過的話題,尤其在家政、養老這類最需要專業自信和職業認同感的領域。
南都記者注意到,教育部辦公廳等七部門發布的《意見》也在多處針對師資問題做了詳細的規定,如“合理確定中職、高職、本科、研究生等不同類型、層次學歷教育相關專業和職業培訓的人才培養目標、規格”“支持高校通過自設家政學等二級學科” “促進相關交叉學科專業發展”“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高校在相關學科領域招收培養研究生”等。
馮玉珠說,解決師資匱乏問題,一定要充分整合現有資源,可以引進、招收或整合現有家政學相關學科,如教育學、中醫學、經濟學等方面師資與家政學融合,解決家政學科建設中不專、不精、不深等問題,同時還有“送出去”“引進來”師資,引進國際先進課程設計和教學管理體系。
《意見》要求每個省份都要至少一所本科高校開設相關專業,未來兩三年實現這一目標有難度嗎?高校需要注意什么?
馮延紅認為,家政學專業開設本科院校數目達到教育部規定數量有些困難,畢竟目前不足10所,教育體系也不完善,高質量的教材也十分缺乏?!叭粲残酝瓿蓴盗?,實現家政學學科培養、人才培養目標,人才方案及系列支持資源能否跟上,需要畫個大大的問號?!瘪T延紅說。他認為,應避免運動式推進教育支持工作,而是按照專業建設規律與教育規律來推進。
尤為關鍵的是,就業表現的好壞,直接影響學生的專業自信與職業認同感。“高校教育固然不能跟著市場跑,但是針對學生行業內就業率低問題,我們要反思現有的培養規格、課程體系、教師隊伍與產業發展的契合度,專業也要適應市場才對?!毖粽f。
當前社會觀念陳舊,然而無法回避,高校如何有策略地應對目前的偏見?
胡藝華曾支招,在目前的形勢下,本科院校如果定位在培養中高級家政服務人員,很難贏得社會的認同和學生及家長的青睞,勢必會遭遇生源危機和辦學困境。因此,她建議本科院校應確定自身的人才培養定位,把家政學專業教師、家政職業經理人等高端人才作為重點培養目標。
作為家政學專業的后發國家,向西方“取經”,借鑒其成熟的辦學理念、辦學模式,有助于家政、養老、育幼教育體系更快發展。
不過,對于目前行業熱衷的日本介助介護、菲傭、英式管家等西方教育理念,馮延紅認為我國高校應該注意有所揚棄,注意本土化。
“文化背景不同,更何況我國起步晚,中間還有很長時間間斷過,我們要做到‘知己知彼’,有選擇地為我所用。”他說。
文/胡明山
金夕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