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 首頁
    • 資訊
    • 技術
    • 百科
    • 問答
    • 學習
    • 看看
    • 站長
    • 生活
    • 快訊

    首頁 > 生活 > 移動電商

    龍心素膠囊多少錢一盒(歷史解密)

    時間:2022-09-27 23:25 作者:張夕一

    三寸金蓮,又稱裹腳、纏小腳、裹小腳、扎腳(廣東),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風俗,盡管有不少批評聲音,但直至20世紀初才逐漸地被廢除。唐代已有纏足,始于何時何處不可考。惟認為宋朝人以女子小腳為美,故此北宋神宗元豐后是開始流行的時期。至清末臺灣多數福佬

    龍心素膠囊多少錢一盒(歷史解密)

    三寸金蓮,又稱裹腳、纏小腳、裹小腳、扎腳(廣東),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風俗,盡管有不少批評聲音,但直至20世紀初才逐漸地被廢除。唐代已有纏足,始于何時何處不可考。惟認為宋朝人以女子小腳為美,故此北宋神宗元豐后是開始流行的時期。至清末臺灣多數福佬女性皆纏足。這種行為主要流行于上流社會,女性須自幼兒期時以布緊纏雙足,使足骨變形足形尖小,導致走路時如小童般,只能以足跟行走。雖然自清初已經有廢止的聲音,直到20世紀才正式廢止,漢族開始認為是對婦女的一種壓制手段,此習俗逐漸消失。

    裹小腳的真實目的

    一般來說,女子最能引起男子情欲的地方,并不是露在外的部位,而是掩藏的部位,例如隱藏在衣服內的乳房和隱藏在鞋內的雙足。古人認為,女子的足小不盈握,惹人憐愛。由于足小,走起路來娉娉婷婷、扭扭捏捏,也會使男子浮想聯翩,可以“晝間欣賞,夜間把玩”。

    關于纏足的起源,說法不一。有說始于隋朝,有說始于唐朝,還有說始于五代。有人甚至稱夏、商時期的禹妻、妲己便是小腳。可謂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是根據史學家依據史書記載纏足這一陋習應該是起源于南北朝民族大融合時期,纏足極有可能是由北方少數民族帶入的。

    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中確有此痕跡。傳說大禹治水時,曾娶涂山氏女為后,生子啟。而涂山氏女是狐精,其足小;又說殷末紂王的妃子妲己也是狐精變的,或說是雉精變的,但是她的腳沒有變好,于是就用布帛裹了起來。由于妲己受寵,宮中女子便紛紛學她,把腳裹起來。當然,這些僅僅是民間神話傳說,含有較多的演義、附會成份,因此不足以成為當時女子纏足的憑證。

    纏足始于隋,也源自民間傳說。相傳隋煬帝東游江都時,征選百名美女為其拉纖。一個名叫吳月娘的女子被選中。她痛恨煬帝暴虐,便讓做鐵匠的父親打制了一把長三寸、寬一寸的蓮瓣小刀,并用長布把刀裹在腳底下,同時也盡量把腳裹小。然后又在鞋底上刻了一朵蓮花,走路時一步印出一朵漂亮的蓮花。隋煬帝見后龍心大悅,召她近身,想玩賞她的小腳。吳月娘慢慢地解開裹腳布,突然抽出蓮瓣刀向隋煬帝刺去。隋煬帝連忙閃過,但手臂已被刺傷。吳月娘見行刺不成,便投河自盡了。事后,隋煬帝下旨:日后選美,無論女子如何美麗,“裹足女子一律不選”。但民間女子為紀念月娘,便紛紛裹起腳來。至此,女子裹腳之風日盛。

    纏足始于五代之說,則是源自南唐后主李煜的嬪妃,美麗多才,能歌善舞,李后主專門制作了高六尺的金蓮,用珠寶綢帶纓絡裝飾,命宮嬪娘以帛纏足,使腳纖小屈上作新月狀,再穿上素襪在蓮花臺上翩翩起舞,從而使舞姿更加優美,李煜看后十分喜歡,稱其有凌云之態。

    總之,這種風氣先興起于宮帷之中,后傳入民間,到北宋神宗熙寧年間就廣為流傳了,并把纏腳當成了婦女的美德,把不纏腳當做恥辱。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皇后馬娘娘,就是因為有一雙天然大腳而受盡嘲笑。

    根據2001年初審通過的人教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第11課,是北宋時由于一些士大夫的提倡,婦女纏足的習俗也逐漸傳開。這反映婦女受到的封建束縛越來越嚴重。

    為什么中國會流行裹腳呢?大致有兩個原因,一是統治者的意志對天下百姓的影響,另外就是文化人欣賞和贊美。裹腳就起源,就與統治者相關。據說裹腳是起源于那位吟唱“春花秋月何時了”的南唐后主李煜,他的嬪妃們用布把腳纏成新月形,在用黃金做成的蓮花上跳舞,李后主認為這是至美,于是后宮中就開始纏足,后來又流傳到民間。只要皇帝喜歡什么,民間一定會流行什么,唐代的皇帝喜好道教文化,唐玄宗甚至號稱自己是道教皇帝,所以,道教在唐朝達到了發展的顛峰,乾隆皇帝酷愛書法,所有推動了書法的發展,李后主喜歡小足女人,所有就流行了裹腳。關于裹腳的起源,還有幾個說法,有說是起于南朝齊廢帝妃潘玉奴,有說是起于唐末,有說是起與隋煬帝等等,但是無一例外地都與統治者們發生了關系,這也說明了這個原因。

    除了統治者的意志之外,那就是文人對社會風俗的影響。古代婦女很注重頭飾,然后就腳了,成語“品頭論足”、“品頭題足”都有議論婦女的容貌體態的含義,頭和足,成為文化人眼里女性美的一個重要標準。文化人有很多對小腳的贊美之詞,什么“金蓮”、“三寸金蓮”、“香鉤”等等,都是文化人賦予小腳的贊美之詞,蘇東坡《菩薩蠻》詠足詞云“纖妙說應難,須從掌上看”,甚至還制定出了小腳美的七個標準:瘦、小、 尖、 彎、 香、 軟、 正,又總結出了小腳的“七美”:形、質、資、神、肥、軟、秀,真是博大精深。

    纏足的記載

    一些學者經研究指出,中國古代女子纏足興起于北宋,五代以前中國女子是不纏足的。宋代詩人蘇東坡曾專門做《菩薩蠻》一詞,詠嘆纏足。“涂香莫惜蓮承步,長愁羅襪凌波去;只見舞回風,都無行處蹤。偷立宮樣穩,并立雙跌困;纖妙說應難,須從掌上看。”這也可稱為中國詩詞史上專詠纏足的第一首詞。應該看到,纏足詩的寫作是以纏足習俗的出現為依存條件的。這說明,宋代確已出現纏足習俗。到南宋時,婦女纏足已比較多見,甚至南宋末年時,“小腳”已成為婦女的通稱。但在南宋時代,婦女纏足還并不普及,纏足者主要局限于上層社會,在社會觀念上纏足尚未達到人人接受的地步。同時,纏足的風俗是由北方傳到南方的,大約是在宋室南遷之時。

    宋代的纏足與后世的三寸金蓮有所區別。據史籍記載,宋代的纏足是把腳裹得“纖直”但不弓彎,當時稱為“快上馬”。所用鞋子被稱為“錯到底”,其鞋底尖銳,由二色合成。目前這種纏足鞋的實物已在考古中有所發現。從考古發現的實物推測,穿這種鞋所纏裹出來的小腳要比后來的大。

    蒙古貴族入主中原建元之后,他們本來不纏足,但并不反對漢人的纏足習慣,相反還持贊賞的態度。這樣,使得元代的纏足之風繼續發展,元代末年甚至出現了以不纏足為恥的觀念。元代婦女纏足繼續向纖小的方向發展,但這時不纏足者仍很多,特別是南方江浙、嶺南地區。明代,婦女纏足之風進入興盛時期,并在各地迅速發展。明末張獻忠進占四川時,大刖婦女小腳,及至堆積成山,名曰金蓮峰,可見四川地區婦女纏足之盛。這時期,對裹足的形狀也有了一定的要求,女子小腳不但要小,要縮至三寸,而且還要弓,要裹成角黍形狀等種種講究。

    滿清統治者入主中原后,起初極力反對漢人的纏足風俗,一再下令禁止女子纏足。但此時纏足之風已是難以停止了,到康熙七年(1668年)只好罷禁。這件事,一度被人們渲染為“男降女不服”——清兵入關,有“剃發令”,在武力高壓下,漢族男子最后不得不屈服執行,故而男子剃發,被視為向清廷屈服的象征。與此同時,女子纏足雖也同樣為清廷下令停止,但后來并未達到禁止的目的,故而有“男降女不降”之說。由此可見纏足之風的根深蒂固。也正因為此,婦女纏足在清代可謂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社會各階層的女子,不論貧富貴賤,都紛紛纏足。甚至遠在西北、西南的一些少數民族也染上了纏足習俗。與此同時,女子小腳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崇拜與關注。這一時期,腳的形狀、大小成了評判女子美與丑的重要標準,作為一個女人,是否纏足,纏得如何,將會直接影響到她個人的終身大事。在當時,社會各階層的人娶妻,都以女子大腳為恥,小腳為榮。“三寸金蓮”之說深入人心,甚至還有裹至不到三寸的。以至出現女子因腳太小行動不便,進進出出均要他人抱的“抱小姐”,而且這樣的女子在當時還挺受歡迎的。

    纏足的具體做法和產生的社會根源

    過去的女孩一般在五六歲時開始纏足,其方法是用長布條將拇趾以外的四個腳指連同腳掌折斷彎向腳心,形成“筍”形的“三寸金蓮”。其慘其痛,可想而知,這樣做一般大都是在長輩的逼迫下進行的。母親或祖母不顧孩子的眼淚與喊叫,以盡到她們的責任,并以此保證孩子未來的婚姻生活。

    這種人為的傷殘行為之所以能廣為流行,是因為它以人工的方式營造出了一種獨特的“女性美”。在五代之前,即有詩文稱贊女性小腳之美,五代之后纏過的小腳更是被譽為“金蓮”、“香鉤”、“步步生蓮花”等等。文人們甚至總結出了小腳的“四美”(形、質、姿、神)、“三美”(肥、軟、秀)。到清朝。纏足之風大盛,漢族女子沒有不纏足的。

    這種審美心理事實上包含了濃厚的性意識,清朝文人李漁在其《閑情偶寄》中甚至公然聲稱,纏足的最高目的是為了滿足男人的性欲。由于小腳“香艷欲絕”。玩弄起來足以使人“魂銷千古”,他竟將小腳的玩法歸納出了48種之多。如:聞、吸、舔、咬、搔、脫、捏、推等。可以說,在古代小腳是女人除陰部、乳房外的第三“性.器官”。在古典名著《金瓶梅》中就有“羅襪一彎,金蓮三寸,是砌坑時破土的鍬鋤”之類的說法。甚至穿在小腳上的繡鞋也被賦予了性的內涵。清朝時,一位中國留學生被日本海關官員要求解釋為什么攜帶一些小巧的編織繡鞋,這位學生有點害羞地說,他希望在空閑時間能欣賞到他愛人的“腳”。

    除此以外,纏足似乎還有另一個目的。由于腳小不便于行走,讓女人纏了足就可以防止“紅杏出墻”。如同古代埃及的男人不給妻子鞋穿;中世紀的歐洲男人為女人制作了貞操帶。而實際上,在貧窮落后的中國,除了少數的富裕人家女子外,大多數小腳女人不得不為生計而奔波,她們付出的艱辛,要遠遠超過一個天足(纏足)的女人。

    纏足作為一種習俗,也造成了另外一些習俗的形成,如古時候山西大同的賽腳會,就是女人們在農歷六月初六這天,向人們展示自己的小腳,以博得好評為榮。

    纏足,在歷史上也曾被禁止過。清康熙帝曾明令禁止,太平天國也曾頒布過類似法令。直到清末,海禁大開,在外來的文化和先進的知識分子不斷呼吁聲中,纏足的風氣才非常緩慢地走向滅亡。特別是辛亥革命后,從城市到鄉村纏足才逐漸被廢除。今天,我們還可以看到一些有一雙被稱為“解放腳”或“半裹腳”的婦女,而那些真正的“三寸金蓮”已越來越少見了。

    纏足這一習俗。體現了中國古代獨特的審美標準和男尊女卑的社會結構。它的消亡,顯示了婦女的解放和地位的提高,也標志了中國已從傳統走向現代。

    三寸金蓮屬于古代的審美習俗,它源于“女子以腳小為美”的觀念。女子到了一定年齡,用布帶把雙足緊緊纏裹,最終構成尖彎瘦小、狀如菱角的錐形。雙足纏好后,再穿上綢緞或布面的繡花的尖形小鞋(弓鞋),此即為“三寸金蓮”。

    實際上,“三寸金蓮”僅屬于書面用語,日常語言中常用的則是“小腳”(南方),或“小腳兒”(北方)。

    有些文章或報道把女子纏足后所穿的小鞋(弓鞋)也稱作“三寸金蓮”,這是不對的。“三寸金蓮”實際上就是經過纏裹后的尖形小腳,但由于這樣的尖形小腳又是時刻不離所穿的弓鞋的(睡覺時換上睡鞋,也是一種軟面小鞋),所以也可以把“三寸金蓮”看作是尖形小腳與弓鞋的復合體,但無論如何,單純把弓鞋稱作“三寸金蓮”顯然是概念上的錯誤。

    也有人把纏足女子所穿的弓鞋稱作“蓮鞋”,這也是不對的。“蓮鞋”這一稱謂僅僅是現代某些個人的叫法。自五代起至清末的大量的書中并無這樣稱謂的記載,所以并不公認,故爾這樣的稱謂也應摒棄,而以“弓鞋”、“繡履”或“弓鞋繡履”為正名。在日常用語中則稱之為“小鞋”或“小腳鞋”。

    小腳為何稱金蓮

    講到“三寸金蓮”,人們不禁要問,婦女因纏裹而成的小腳為什么被稱為“金蓮”?“金蓮”與小腳是怎樣聯系起來的?長期以來,人們對這個問題也是倍感興趣,卻并沒有一個令人滿意的回答。

    一種說法認為,金蓮得名于南朝齊東昏侯的潘妃步步生蓮花的故事。東昏侯用金箔剪成蓮花的形狀,鋪在地上,讓潘妃赤腳在上面走過,從而形成“步步生蓮花”美妙景象。但這里的“金蓮”并不是指潘妃的腳。還有一種說法認為,金蓮得名于前述五代娘在蓮花臺上跳舞的故事。但這里的金蓮指的是舞臺的形狀,也不是娘的腳。

    對此,有學者認為,小腳之所以稱之為金蓮,應該從佛教文化中的蓮花方面加以考察。蓮花出淤泥而不染,在佛門中被視為清凈高潔的象征。佛教傳入中國后,蓮花作為一種美好、高潔、珍貴、吉祥的象征也隨之傳入中國,并為中國百姓所接受。在中國人的吉祥話語和吉祥圖案中,蓮花占有相當的地位也說明了這一點。故而以蓮花來稱婦女小腳當屬一種美稱是無疑的。另外,在佛教藝術中,菩薩多是赤著腳站在蓮花上的,這可能也是把蓮花與女子小腳聯系起來的一個重要原因。為什么要在“蓮”前加一個“金”字呢,這又是出于中國人傳統的語言習慣。中國人喜歡以“金”修飾貴重或美好事物,如“金口”、“金睛”、“金鑾殿”等。在以小腳為貴的纏足時代,在“蓮”字旁加一“金”字而成為“金蓮”,當也屬一種表示珍貴的美稱。因此,后來的小腳迷們往往又根據大小再來細分貴賤美丑,以三寸之內者為金蓮,以四寸之內者為銀蓮,以大于四寸者為鐵蓮(關于這種說法見最后一段)。于是言及金蓮勢必三寸,即所謂三寸金蓮。后來金蓮也被用來泛指纏足鞋,金蓮成了小腳的代名詞。

    至于三寸金蓮的“三寸”有極言其小的含義。其實并非一定要小到三寸。考纏足起于五代時期(公元960年前后),并一直延續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前后,這期間不知更換了多少朝代,各個時期的度量衡也不盡相同,如果說一定要“三寸”,那么,要哪個朝代的“三寸”就成了大問題。纏足是純粹的民間行為,它是以約定俗成為基礎的,并沒有嚴格的尺度。足的大小觀念在女性群體中的比較中產生,當然有愈纏愈小的趨勢,以至于有小於三寸的小腳,但這絕不是主流,因為這樣的小腳幾乎是不能走路的,可以說這是一雙廢腳。所以是不足為訓的。當時公認的標準是:腳纏得小而又能走路方為美足,這樣的小腳一般在三至四寸之間(10—13.2 cm)。

    現代還有人把三寸左右的小腳稱作“金蓮”,把四寸左右的小腳稱作“銀蓮”,五寸左右的小腳稱作“鐵蓮”,這實在是毫無根據的杜撰,而且甚屬滑稽,與正統的纏足民俗相去甚遠。事實上,一個女子,只要雙足纏成尖形并且四趾彎向足底,就一律稱之為金蓮,至於金蓮的大小則另有別論。這才是纏足民俗的本原含義。

    客家婦女的不纏足

    客家女人的特點之一是“不纏足”。在清代之前,婦女纏足是普遍現象,但在客家地區卻難得一見,連富有之家都是如此。纏足往往被視為婚嫁的障礙。究其原因:一是地處山區,出門遠走不便;二是有礙于上山下田干活。由于特殊需要,在客家人眼中,婦女能干與否較之相貌重要,所以,有些地方干脆把兒媳婦稱為“薪臼”,表示既要會砍柴,又要會椿米。

    有關客家婦女不纏足的記載,屢見諸于文獻史籍。如《清稗類鈔·風俗類》中說:客家婦女“向不纏足,身體碩健,而運動自由,且無施脂粉及插花朵者”。客家婦女不纏足,以“天足”為美,樂于做“大腳蠻婆”,若有極個別纏足者,反倒會嫁不出去,終身要做“老姑婆”。雙足解放了,行動操作矯健靈活,所以客家地方向來很少有固守閨房的小姐,多有“把犁同鐵漢”的健婦,這亦其獨特的民俗特色。

    纏足前需要準備的物品:

    1:藍色的裹布六條。大約要八尺到十尺以上,裹布要比一般的長且要漿好,纏到腳上才不會擠出皺折。

    2:平底鞋五雙。鞋形稍帶尖,鞋子大小寬窄要能隨著纏腳的過程慢慢縫小、縫瘦。

    3:睡鞋兩三雙。睡覺時穿著,可防裹布松開來。

    4:針線。裹布纏妥后,把裹布的縫及裹布的頭密密縫好。

    5:棉花。纏足時腳骨凸出的部位,穿鞋時用棉花墊著,免得把腳磨破生雞眼。

    6:腳盆及熱水。纏足前用溫水洗腳。

    7:小剪刀,修腳趾甲及雞眼之用。

    試纏

    纏腳的時候讓女孩坐在矮凳子上,盛熱水在腳盆里,將雙腳洗干凈,乘腳尚溫熱,將大拇趾外的其他四趾盡量朝腳心拗扭,在腳趾縫間撒上明礬粉,讓皮膚收斂,還可以防霉菌感染,再用布包裹,裹好以后用針線縫合固定,兩腳裹起來以后,往往會覺得腳掌發熱,有經驗的人不會一開始就下狠勁裹,最好是開始裹的時候輕輕攏著,讓兩只腳漸漸習慣這種拘束,再一次一次慢慢加緊,這一個時期可以從幾天到兩個月左右。

    試緊

    纏的時候慢慢收緊,讓足部肌膚受到的壓力一次比一次緊些,這時還不能太緊,以兩腳能忍受的小痛為度,在這期間把腳趾勒彎纏使腳向下略卷。纏的時候預先纏第二、第五兩個足趾,纏得向腳下蜷屈,連帶的第三、第四兩個趾頭也就跟著向腳下蜷屈。試緊的時間也須要數天到兩個月左右,在這期間,裹腳布漿得較硬,捶去皺折,略緊地纏在腳上,使腳受慣硬裹腳布及緊纏的壓力,接著才能真正用勁裹緊。

    裹尖

    (裹腳趾)

    纏的時候,要用勁把裹布纏到最緊的程度,每次解開來重纏的時候要將四個蜷屈的腳趾頭由腳心底下向內側用勁勒過,每纏一次要讓腳趾彎下去多壓在腳底下一些。同時還要把四個蜷屈的腳趾,由腳心底下向腳后跟一一向后挪,讓趾頭間空出一些空間來,免得腳纏好以后,腳趾頭擠在一起,腳尖太粗。一直要纏到小趾壓在腳腰底下,第二趾壓在大趾趾關節底下才可以,裹尖的時候往往得把腳趾向足底扭到屈無可屈的程度,再用裹布緊緊地勒住,纏的時候第二趾的趾關節和第三、四、五趾的趾關節受到很大的扭屈,每纏一次就得把幾個扭傷的關節再傷害一次,纏的時候痛苦難當,纏好要用針線緊緊地把裹布縫起來,硬擠進尖頭鞋里,然后要求少女到處走動。走動時重量壓在內彎跪折的八個腳趾上,把關節扭傷得更厲害,腳趾頭因為才彎進去還沒緊貼在腳掌上,走時腳趾關節容易長雞眼,要時常用針把雞眼挑掉。

    白天一雙腳痛得寸步難行,到了晚上一雙腳放在被子里不但痛,而且蒸熱燠悶,有時簡直像炭火燒著一樣痛苦,睡覺時只能把腳放在被子外,半夜起來捱著腳哭痛是常有的事,有的痛得去解開裹腳布,但被發現了就是挨一頓毒打,然后再狠狠的地回去,經常一夜未眠整夜把腳貼在墻壁上取一點涼,第二天一早醒來,又得再解開裹布纏得更緊,纏到最后第三、四、五的腳趾關節會嚴重地扭傷甚至脫臼,扭傷脫臼的時候腳會腫得很厲害,皮膚也變成瘀紫色,痛苦至極,但是裹得仍是日緊一日,直到腫消了腳趾都纏到腳底下去,這才算完成了裹尖的工作,接著便可進行裹瘦的工作。

    裹瘦

    (裹腳頭)

    腳裹尖的時候,四個腳趾都已經蜷回到腳掌底下,可是卻未必能熨貼靠在腳底下,裹瘦的工作是把小趾骨(也就是外把骨)向下向內推蜷入腳心裹,把小趾跟的部位向腳心內側往下用勁拗下去,然后用裹布勒著帶緊,裹尖時二、三、四、五腳趾不過壓在腳底下一半,裹瘦時要把外把骨纏倒,足趾當然壓入腳心內側更多,纏到最后,第三、四、五個腳趾尖要能碰到腳掌內緣,才算完成裹瘦的工作。

    裹瘦的時候,裹腳布纏到最緊,整個力量又特別著力在小趾跟的部位,往往因為血液循環不良,造成小趾跟部也就是外把骨的位置壓瘡潰爛。纏的時候要把小趾骨用勁向下推,四個腳趾也順著向腳掌內緣再推進去,使勁把裹腳布纏緊,纏好以后兩只腳可能痛得半天不能走路,要勉強掙扎著,才能用腳后跟墊著走,走一步痛一下。坐下時是一陣陣抽痛,睡覺時也會又漲又痛,如果腳上潰爛化膿了,那漲得更難受,得把腳用枕頭被子墊高,有時得把腳跟擱在床欄上壓著神經發麻才好受一點,天氣熱時足內發燒痛得更厲害。痛得輕時睡了覺,兩腳還痛得抽痙,或一夜頻頻痛醒,飲食無味。解開裹布,往往潰爛的部位和裹布緊緊粘著,勉強撕下來,便是一片血肉模糊,差不多得用六個月的時間,強忍痛苦挨到腳趾頭都抄到腳內側邊,由腳內緣能摸到腳趾頭,這樣才算是瘦到家。潰爛的傷口,處理不當往往愈來愈嚴重,到最后甚至會導致小趾腐爛脫落形成慢性骨髓炎,多年不愈。由此可知,要纏得一雙小腳,真是得歷盡千辛萬苦,無怪乎纏足婦女對其小腳的呵護,勝于一切。

    裹彎

    (裹腳面)

    腳掌裹瘦了以后,接著進行裹彎的工作,裹彎是要在腳底掌心裹出一道深深的陷凹,陷凹越深,腳掌弓彎的程度愈厲害,裹到腳掌折成兩段,前段的腳掌與腳跟緊靠著,中間一道深縫有時深達四五公分,小趾夾在深縫里,腳背因為腳掌彎折的關系,向上膨起成高坡狀,有些纏不好的腳背膨起如球。裹彎了以后腳的長度就明顯的縮短,標準的小腳要求的是三寸長,也就是10厘米左右,裹彎的過程靠的是在纏的時候把腳跟往前推,把腳背往下壓,前后施力束緊,大拇趾經此一束,立刻向下低垂,腳心慢慢現出凹形,再用勁去纏,弓彎愈甚,大約半年左右腳就可以纏成弓形。一般而言,纏足裹彎的時候痛苦情況稍為緩和,但是在南方有些地方腳掌裹瘦并不十分下工夫,到了十幾歲才開始裹彎,裹的時候又要求特別短小,這時候痛苦就非常厲害,甚至痛得在床上翻滾。如腳裹瘦不夠工夫,就直接把腳裹彎,往往裹好以后腳會變成向內鉤援內彎,像香蕉一樣的腳形十分難看。腳由平直拗成拱橋狀,再成馬蹄狀,直到腳尖腳跟緊靠在一起,腳弓縮得無可再縮的時候,才算是裹成一雙標準的小腳。

    纏腳纏裹的過程,簡單地說就是裹尖的時候將外側四個腳趾蜷握,并將腳掌上的外側縱弓部分拗屈。裹瘦的時候腳橫弓向下拗屈,并進一步對外側縱弓拗屈。裹彎的時候才將腳的內側縱弓拗屈,并進一步將外側縱弓拗得更徹底。腳裹好以后,腳掌上用于緩沖沖撞力量的腳弓消失了,走路時得用膝關節和踝關節做緩沖。因為腳掌裹瘦到僅剩大拇趾,走路時腳掌向前推的力量很小,多以腳跟著地,運用大腿的力量運步,小腿肌肉萎縮不發達,所以纏腳了以后小腿也跟著變細,大腿則反而增粗,也有人走路時用大拇趾球和腳跟一起著力的,這樣走路就變成外八字走路,也是小腳常見的走路形態。

    特殊裹法

    纏足的過程,主要是把關節扭屈,并把腳上的橫弓和縱弓扭到最大的限度,所以標準的裹腳方法都是用布條纏裹扭曲,把關節屈到極限,扭傷、脫臼幾乎是必然發生的,等關節扭過去腳自然蜷曲弓小,這是正常的裹腳方法,但是在有些情況幼女裹腳起步較晚,或是不了解纏腳的正確方法,或是有些要求裹出特別纖小的情況,這時候除了用裹布纏裹以外,也有很多是借助其他方法的。

    夾竹片法

    這是北方比較常用的方法,北方纏足較重纖瘦,因此,在裹瘦以后,腳趾全部蜷折到腳底,腳掌內外緣雖纖瘦卻有幾處關節旁凸的位置,如要裹得更瘦,就用兩片竹片,夾在腳掌左右用裹布緊纏,纏得時候生硬的竹片緊貼靠在腳骨關節上,痛苦可知,往往在關節凸起的部位,由于磨擦的關系會導致潰爛化膿。雖然如此,北方尤其山西省仍有很多人用竹片夾入行纏,目的除了把腳裹得特別纖瘦以外,還可以把大拇趾裹得尖細,腳跟也能一并裹得瘦窄,整只腳裹出來又窄又直,纖如柳葉,細瘦可憐。所以雖然裹的時候少女往往痛澈心脾,晝夜哭泣,但是為了一雙瘦削正直、傲視眾人的小腳,還是吞下淚水忍痛力纏。與夾竹片相似的裹法,有人用大約三公分寬的竹片,用布包著墊在腳跟兩側和后面,幫忙把腳跟束小,也有人用銅板或一片凹形木片壓在腳的內外踝纏裹,還有人怕腳裹彎的時候,腳面凸出太厲害形成鵝頭,就用一個銅錢壓在腳面上纏裹,這些方法都是硬生生地把腳用堅硬的東西束上去,來改造不夠滿意的小腳腳形,姑不論效果如何,僅少女在纏束過程所經歷的那種刻骨銘心之痛,對現代人來說,可真是極不文明和不人道的做法。

    石板壓迫

    舊時代家中有很多器具是用石頭制的,石磨或洗衣服的砧板,是婦女最容易拿到的重物,于是腳纏得不稱心如意時,就有人拿石板去壓腳,石板壓腳最常用于腳向內歪、內拐的情況,正常裹腳裹彎的時候是直接往下彎曲,但外縱弓還沒裹彎,也就是還沒裹瘦的情況下就進行裹彎,大拇趾會向內側拗曲,這時候整只腳就像鐮刀形內彎,改正的方法就是脫下弓鞋盤坐著讓腳心相對,雙腳置于硬木板上,用重石板放上去壓,剛壓上去,歪屈的腳掌受壓迫,當然十分痛苦,壓過一個小時以后兩腳從膝蓋以下就麻痹了,有時怕石板的重量不夠還要用手按在石板上增加重量,讓內拐的腳掌矯正回來,通常連續每天這樣壓上一兩個月,才能顯出效果,腳經過這樣壓迫以后,除了內彎的情況改善,腳掌變得較纖瘦,腳趾蜷彎的程度也較理想,同時腳變得兩側平直周正。

    石板壓迫以后雙腿麻木,有人以為麻木是因血液循環不良,怕因腳的血液循環不良導致雙腳壞死,所以壓麻木了以后多會要求少女起來行走或是做灑掃的工作,可是雙腳麻木如何行走,有時還得用兩個人扶著到處走動活動血液循環。壓石板一般是坐著施壓,也有人睡覺時躺著施壓,腳上穿睡鞋,放在木板上,再壓石板,壓石板的目的是為了改善歪拐的腳形,也有人只是為了把腳裹瘦而用石板來壓迫。

    標準賽事

    有學者認為,小腳之所以稱為金蓮,應該從佛教文化中的蓮花方面加以考察。蓮花在佛門中被視為清凈高潔的象征,故而以蓮花命名婦女小腳當屬一種美稱。

    為什么在“蓮”前加“金”字?這是出于中國人傳統的語言習慣。中國人喜歡以“金”修飾貴重或美好的事物,如“金口”、“金睛”、“金鑾殿”等。在以小腳為貴的纏足時代,“金蓮”也屬一種表示珍貴的美稱。

    小腳迷們往往根據大小細分貴賤美丑,以三寸之內者為金蓮,以四寸之內者為銀蓮,以大于四寸者為鐵蓮。于是言及金蓮勢必三寸,即所謂三寸金蓮。后來金蓮也被用來泛指纏足鞋,金蓮成了小腳的代名詞。

    婦女纏足是“小腳一雙,淚水一缸”。纏足的具體做法是用一條狹長的布帶,將婦女的足踝緊緊裹住,使肌骨變形。纏足后腳會變得纖細扭曲。纏腳前,小女孩先要泡腳。有的地區在為小女孩裹腳前,會將羊羔或雞開膛破肚,然后令女孩將腳伸入其內,浸兩腳黏糊糊的血。

    為了讓皮膚縮緊,有人還會在女孩的腳趾間灑明礬。然后,除大腳趾外,4個小腳趾用力向腳心推進并壓在腳板下,再以一條長十尺、寬兩寸半至三寸半的藍布,從四趾,經足背、足跟,再至足背、足跟,一圈圈狠狠裹纏。

    纏足時代,女子從四五歲起便開始裹腳,一直到成年之后骨骼定型方可解去布帶。也有終身纏裹,至老不除的。女孩兒從三四歲開始纏足,一般三四年就可“定型”。

    清末山西大同還舉辦“亮腳會”。每年農歷六月初六,婦女都坐在家門口,伸出小腳來供過往行人觀賞品評。腳最小、繡鞋最精致的女性得到的好評最多,也最能博得男性的歡心。當地有些歌謠就描寫了男子挑選對象以腳小作為重要條件:“看我腿,是好腿,紅綢褲子綠穗穗。看我腳,是好腳,梅花高底菜碟擱。”

    講到“三寸金蓮”,人們不禁要問,婦女因纏裹而成的小腳為什么被稱為“金蓮”?“金蓮”與小腳是怎樣聯系起來的?長期以來,人們對這個問題也是倍感興趣,卻并沒有一個令人滿意的回答。至于三寸金蓮的“三寸”有極言其小的含義。其實并非一定要小到三寸。考纏足起于五代時期(公元960年前后),并一直延續到20世紀50年代前后,這期間不知更換了多少朝代,各個時期的度量衡也不盡相同,如果說一定要“三寸”,那么,要哪個朝代的“三寸”就成了大問題。纏足是純粹的民間行為,它是以約定俗成為基礎的,并沒有嚴格的尺度。足的大小觀念在女性群體中的比較中產生,當然有愈纏愈小的趨勢,以至于有小于三寸的小腳,但這絕不是主流,因為這樣的小腳幾乎是不能走路的,可以說這是一雙廢腳。所以是不足為訓的。當時公認的標準是:腳纏得小而又能走路方為美足,這樣的小腳一般在三至四寸之間(10-13.2cm)。

    錯誤的審美觀

    三寸金蓮屬于古代的審美習俗,它源于“女子以腳小為美”的觀念。女子到了一定年齡,用布帶把雙足緊緊纏裹,最終構成尖彎瘦小、狀如菱角的錐形。雙足纏好后,再穿上綢緞或布面的繡花的尖形小鞋(弓鞋),此即為“三寸金蓮”。

    實際上,“三寸金蓮”僅屬于書面用語,日常語言中常用的則是“小腳”(南方),或“小腳兒”(北方)。有些文章或報道把女子纏足后所穿的小鞋(弓鞋)也稱作“三寸金蓮”,這是不對的。“三寸金蓮”實際上就是經過纏裹后的尖形小腳,但由于這樣的尖形小腳又是時刻不離所穿的弓鞋的(睡覺時換上睡鞋,也是一種軟面小鞋),所以也可以把“三寸金蓮”看作是尖形小腳與弓鞋的復合體,但無論如何,單純把弓鞋稱作“三寸金蓮”顯然是概念上的錯誤。

    也有人把纏足女子所穿的弓鞋稱作“蓮鞋”,這也是不對的。“蓮鞋”這一稱謂僅僅是現代某些個人的叫法。自五代起至清末的大量的書中并無這樣稱謂的記載,所以并不公認,故爾這樣的稱謂也應摒棄,而以“弓鞋”“繡履”或“弓鞋繡履”為正名。在日常用語中則稱之為“小鞋”或“小腳鞋”。這種鞋子的南北風格迥異,北方的鞋粗獷大方,以山西大同為代表;南方以浙江紹興為代表,工藝好,造型新穎,每個地方的鞋子式樣于繡花紋飾都有變化,但表現出來的民間情趣卻是相似的。凡是經濟繁榮,文化發達的地方,其繡花也必定精巧繁復,材質考究。

    纏的時候,要用勁把裹布纏到最緊的程度,每次解開來重纏的時候要將四個蜷屈的腳趾頭由腳心底下向內側用勁勒過,每纏一次要讓腳趾彎下去多壓在腳底下一些。同時還要把四個蜷屈的腳趾,由腳心底下向腳后跟一一向后挪,讓趾頭間空出一些空間來,免得腳纏好以后,腳趾頭擠在一起,腳尖太粗。一直要纏到小趾壓在腳腰底下,第二趾壓在大趾趾關節底下才可以,裹尖的時候往往得把腳趾向足底扭到屈無可屈的程度,再用裹布緊緊地勒住,纏的時候第二趾的趾關節和第三、四、五趾的趾關節受到很大的扭屈,每纏一次就得把幾個扭傷的關節再傷害一次,纏的時候痛苦難當,纏好要用針線緊緊地把裹布縫起來,硬擠進尖頭鞋里,然后要求少女到處走動。走動時重量壓在內彎跪折的八個腳趾上,把關節扭傷得更厲害,腳趾頭因為才彎進去還沒緊貼在腳掌上,走時腳趾關節容易長雞眼,要時常用針把雞眼挑掉。腳掌裹瘦了以后,接著進行裹彎的工作,裹彎是要在腳底掌心裹出一道深深的陷凹,陷凹越深,腳掌弓彎的程度愈厲害,裹到腳掌折成兩段,前段的腳掌與腳跟緊靠著,中間一道深縫有時深達四五公分,小趾夾在深縫里,腳背因為腳掌彎折的關系,向上膨起成高坡狀,有些纏不好的腳背膨起如球。裹彎了以后腳的長度就明顯的縮短,標準的小腳要求的是三寸長,也就是10厘米左右,裹彎的過程靠的是在纏的時候把腳跟往前推,把腳背往下壓,前后施力束緊,大拇趾經此一束,立刻向下低垂,腳心慢慢現出凹形,再用勁去纏,弓彎愈甚,大約半年左右腳就可以纏成弓形。一般而言,纏足裹彎的時候痛苦情況稍為緩和,但是在南方有些地方腳掌裹瘦并不十分下工夫,到了十幾歲才開始裹彎,裹的時候又要求特別短小,這時候痛苦就非常厲害,甚至痛得在床上翻滾。如腳裹瘦不夠工夫,就直接把腳裹彎,往往裹好以后腳會變成向內鉤援內彎,像香蕉一樣的腳形十分難看。腳由平直拗成拱橋狀,再成馬蹄狀,直到腳尖腳跟緊靠在一起,腳弓縮得無可再縮的時候,才算是裹成一雙標準的小腳。有學者認為,小腳之所以稱為金蓮,應該從佛教文化中的蓮花方面加以考察。蓮花在佛門中被視為清凈高潔的象征,故而以蓮花命名婦女小腳當屬一種美稱。

    一、樣式

    三寸金蓮按式樣有:高筒金蓮、低幫金蓮、翹頭金蓮、平頭金蓮。按種類分有:皮金蓮,下雨天穿雨鞋,室內外穿套鞋,生日做壽穿壽鞋、祭鞋、吉祥鞋,戴孝穿孝鞋,拖鞋等。按季節分有:棉金蓮、夾金蓮、涼鞋。按鞋飾分有:繡花金蓮及素色金蓮兩種。按鞋底分有:平底金蓮、弓形底金蓮、高跟金蓮。(纏足后的腳稱為三寸金蓮,鞋子稱為“弓鞋”“繡履”或“弓鞋繡履”)

    三寸金蓮上的圖案是中國民族傳統圖案,有牡丹等花草,有魚、蟲、鳥、人物、福祿壽、銅錢、龍、鳳、暗八仙、石榴、壽桃、荷花、藕,蓮藕等等。一雙金蓮上的五彩圖案本身是對鞋主人的祝愿和鞋主人的夢想,一雙金蓮同時亦代表著其主人的身份等級。一般年輕女子著紅色等鮮艷多彩的金蓮,老年婦女著黑色及深色金蓮。

    二、學術及文學研究

    三寸金蓮

    《三寸金蓮》在現代是由馮驥才開始關注,并引起社會關注的。但在此后,沒有一本準確翔實記載《三寸金蓮》的文章。2002年以后,《大眾攝影》記者李楠以圖文形式出版《絕世金蓮》,云南作家楊揚出版《搖晃的靈魂》。但根據相關資料分析判斷,這兩者的作品均有明顯的地域特色,而且對“三寸金蓮”的發展形式并未做出記載。但據蘭州晚報、文化藝術報、讀者等刊物發布的相關文學作品來看,甘肅攝影家協會副主席孫杰曾歷時8年,尋訪了全國在世的所有小腳老人,將于2012年出版《最后的金蓮》。蘭州晚報、讀者雜志關于孫杰先生的三寸金蓮的文章、圖片反響較大。

    客家女人的特點之一是“不纏足”。在清代之前,婦女纏足是普遍現象,但在客家地區卻難得一見,連富有之家都是如此。纏足往往被視為婚嫁的障礙。究其原因:一是地處山區,出門遠走不便;二是有礙于上山下田干活。由于特殊需要,在客家人眼中,婦女能干與否較之相貌重要,所以,有些地方干脆把兒媳婦稱為“薪臼”,表示既要會砍柴,又要會椿米。

    有關客家婦女不纏足的記載,屢見諸于文獻史籍。如《清稗類鈔·風俗類》中說:客家婦女“向不纏足,身體碩健,而運動自由,且無施脂粉及插花朵者”。客家婦女不纏足,以“天足”為美,樂于做“大腳蠻婆”,若有極個別纏足者,反倒會嫁不出去,終身要做“老姑婆”。雙足解放了,行動操作矯健靈活,所以客家地方向來很少有固守閨房的小姐,多有“把犁同鐵漢”的健婦,這亦其獨特的民俗特色。

    相關話題

    • 自嗨鍋多少錢(40塊錢一盒的自熱火鍋值不值得吃)
    • 奧迪v6多少錢一輛(進口行政級豪華轎車)
    • 電腦手寫板一般多少錢(新方法)
    • 大眾輝昂多少錢一輛(德國合資的中大型車)
    • 柬埔寨小女孩多少錢一個(12歲少女被母親賣掉還債)
    • 電動車買保險要多少錢(電動車)
    • 北京固安房價多少錢一平(北京固安熱門樓盤項目現場傳來一批新照片)
    • 貓砂多少錢一袋正常價(鏟屎的看貓砂便宜果斷買了40袋)
    • 水磨石地面每平米多少錢(曾在農村紅極一時的)
    • 綿羊多少錢一斤現在(2022年5月最新活羊價格行情匯總)
    • 優思明價格多少錢一盒(避孕藥)
    • 香椿芽價格多少錢一斤(香椿上市賣百元一斤)
    • 割10個脂肪瘤要多少錢(脂肪瘤是怎么引起的)
    • 三年研究生需要多少錢(普通家庭供孩子讀研3年會花多少年)
    • 特侖蘇多少錢(因為這些)
    • 八哥犬多少錢(想要養狗)
    • 困難戶一年補助多少錢(2022年農村老人80歲補助政策有哪些)
    • 農村退出宅基地補償多少錢(退出宅基地)
    • 人工植發多少錢(雍禾植發IPO)
    • 奔騰t77多少錢(奔騰T77售價10)

    熱門推薦

    • 王者水晶多少錢(榮耀水晶打折進行中)
    • 激光打眼手術多少錢(我們說說)
    • 做飯保姆一個月多少錢(53歲阿姨哭訴)
    • 小米保溫杯多少錢一個(小米有品上架59元高顏值保溫杯)
    • 乳腺結節手術費用大概多少錢(濟南乳腺病醫院辟謠)
    • 瀾尾炎手術需要多少錢(普通闌尾手術)
    • 茶顏悅色一杯多少錢(茶顏悅色官宣漲價)
    • 聚酰亞胺多少錢一公斤(電氣電纜常用手冊)
    • 訂車定金多少錢(半稅購車之上)
    • 更換輪胎需要多少錢(換輪胎時)
    • 二元店一年掙多少錢(靠1根吸管年入過億)
    • ctfau750鉆戒多少錢(2022年中高主流配置清單推薦)
    • 23年工齡退休拿多少錢(養老金上漲4)
    • 平衡霜多少錢一瓶(人盡皆愛的美白保濕面霜安利)
    • 筆記本電腦上網卡多少錢一個月(PConline編輯的年度好物)
    • 正規醫院種植牙多少錢一顆(暴利)
    • 開阿里巴巴網店需要多少錢(現在開網店還能賺錢嗎)
    • 喜達諾多少錢一針(超800億美元)
    • 韓泰防爆胎多少錢(8月1日起)
    • 一鳴加盟費要多少錢(奶吧模式第一股)

    張夕一

    關注
    免責聲明:本文章由會員“張夕一”發布,如果文章侵權,請聯系我們處理,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于本站聯系

    關注排行榜

    1. 1活牛多少錢一斤(牛價丨2月13日)
    2. 2活牛多少錢一斤(牛價丨1月31日)
    3. 3化妝品多少錢一套(入化妝坑10年)
    4. 4大學學費多少錢(民辦二本VS公辦大專)
    5. 5糖多少錢一斤(秋季購買蜂群很虧)
    6. 6一輛電動車多少錢(現在才知道)
    7. 7四門隔音多少錢(汽車隔音)
    8. 8長安歐諾多少錢(長沙歐諾S熱銷中)
    9. 9養老保險每年多少錢(個人養老金每年繳納上限12000元)
    10. 10多少錢能炒股(想要不用上班)

    編輯精選

    Copyright ?2009-2022 KeJiTi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備案號:遼ICP備14006349號

    網站介紹 商務合作 免責聲明 - html - txt - xml

    感谢您访问我们的网站,您可能还对以下资源感兴趣:

    经典香港**毛片免费看_91精品一区二区综合在线_欧美人与性动交a欧美精品_国产小视频在线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