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人物:嚴艷標簽:石樓縣曹家垣鄉黨委委員、副鄉長嚴艷致富秘籍:創辦了全縣第一家建輝開源養殖合作社,帶領貧困戶利用荒廢紅棗山坡養殖野生蝎子,為貧困戶脫貧增收,為全鄉脫貧打響第一槍。短短一年多時間,讓鄉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本報記者張樹志“嚴鄉長自
人物
:嚴艷
標簽:石樓縣曹家垣鄉黨委委員、副鄉長嚴艷
致富秘籍:創辦了全縣第一家建輝開源養殖合作社,帶領貧困戶利用荒廢紅棗山坡養殖野生蝎子,為貧困戶脫貧增收,為全鄉脫貧打響第一槍。短短一年多時間,讓鄉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本報記者 張樹志
“嚴鄉長自從接了扶貧工作后,大事小事都做到了老少爺們心坎上。短短一年多的時間,鄉里發生了很大變化!”曹家垣鄉黨委書記王小平滿意地說。
王小平所說的嚴鄉長是曹家垣鄉黨委委員、副鄉長嚴艷。2013年,嚴艷到曹家垣鄉人民政府任職副鄉長,從整治渙散村莊到壯大村集體經濟,從開展扶貧工作到增強群眾幸福感……她用實際行動贏得村民認可。
曹家垣鄉位于石樓縣北部,西邊與陜西省清澗縣隔黃河相望。全鄉共有9個行政村,34個自然村,現全鄉共有5個貧困村,1035戶3110口貧困人口。村里一半以上的村民在外務工,勞動力缺失,屬于經濟相對薄弱的村子,村內基礎設施較差。2016年5月,嚴艷協助分管扶貧工作,她通過走訪調研、召開座談會等多種方式,摸清了曹家垣鄉集體經濟、基礎設施、生產生活條件、黨員群眾需求等現況以及存在的相關問題。
轉型養蝎子
如何壯大村集體經濟,并且帶動村民增收,這是嚴艷每天思考最多的問題。曹家垣外出務工人口多,在家的多為老人,耕地多,荒坡多。在認真分析當地氣候、山水資源以及農戶素質等條件的基礎上,嚴艷深入研究,確定了“靠山吃山,依水吃水”因地制宜的發展思路,提高土地效益。
曹家垣鄉是眾所周知的紅棗大鄉,全鄉的紅棗經濟林面積達29917畝。“當年,紅棗收成不錯,這里的人們也挺富裕的。后來因為氣候、市場條件的原因,紅棗帶來的收益微乎甚微,人們也漸漸地放棄了種植。當時我就在想怎么能把這些荒廢的土地利用起來。”嚴艷介紹。
2016年,嚴艷聽說陜西一家公司利用荒山荒坡,培養野生蝎子,通過實地考察,了解到他們的養殖模式不錯,同時結合曹家垣鄉的地理環境,氣候溫度比較適宜,符合條件,嚴艷便產生了讓貧困戶養蝎子的念頭。她多次帶領貧困戶考察,當年7月,曹家垣鄉麥場焉村委創辦了全縣第一家建輝開源養殖合作社,開始利用荒山荒坡養殖蝎子,投放100斤種蝎,總投資20萬元,占地面積20畝。“由于放養的蝎子屬于純野生的,生長周期在20個月左右,比室內養殖周期長,且市場銷量可觀,供不應求。”
一個種蝎要繁殖40個左右的子蝎。預計年產量達到500斤左右,蝎子每斤出售價格大約在200-300元,野生蝎毒每克出售價格大約在2000元以上,今年可回收資金達50%。蝎子的主要銷售途徑是延安大學生物學院收購,銷售方便。嚴艷說:“在此項目的帶動下,附近許多村委來基地考察,為貧困戶的脫貧增收創造了良好的基礎,也為全鄉的脫貧打響了第一槍。”
“嚴鄉長管理扶貧以后,不光村里黨員的積極性高了,凝聚力強了,全村人的思想觀念轉變也很大。”麥場焉村村民曹清平說,現在村里的黨員以能為村里做事感到自豪。2017年,嚴艷還經過多方考察,結合曹家垣鄉君子村委原先平菇養殖的基礎,讓貧困戶發展黑木耳生產,計劃建成黑木耳發菌大棚5個。
電話不離手
在嚴艷的辦公桌上,隨手翻閱她的一本筆記本,樸實無華的詞語里飽含著這位鄉長的民生情懷———只要生活中有困難的村民找她,她就把群眾的訴求寫在本上,記在心里。
“5月16日,走訪村民,聊聊大家所關心的問題。村里土地征用,路邊房子修建阻礙通行,都是涉及村民自身利益的問題。征地是由鎮政府統一籌劃,需要一家一家談。”
“7月27日,今天下雨,早起后出門查看情況。由于下雨導致進村路中間被沖出一條深溝,部分路段坑洼嚴重,車輛無法通過。與鎮上協商如何申請修路項目。”……
厚厚的筆記里,像這樣看似平凡而瑣碎的事比比皆是。嚴艷把這些瑣事記在本上,更放在心上。
“分管扶貧工作以來,電話幾乎不離手,說的都是工作。”嚴艷說,當時剛接手扶貧,任務比較重。然而對于家里的電話能不接則不接,對于與工作無關的電話,總是三言兩語就掛斷。一次,星期天晚上10點42分,突然來了一個電話,驚醒了她和熟睡中的孩子,孩子剛過一周歲。她一邊哄孩子,一邊接起急促的電話。原來是一位貧困戶,想詢問有關上報移民分房子的事情,她耐心細致地講解了政策。等貧困戶滿意地掛斷電話后,她才安心去哄孩子睡覺。
這樣的電話,嚴艷已經習以為常,丈夫抱怨工作已經影響到了正常生活,她總是笑著說,農民比較淳樸善良,想打電話都是即興的,不知道也懶得計較時間點,只要能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就行。
她說,一年90%以上時間,在路上,在村里,在鄉里,在部門,宣傳扶貧,講解扶貧,落實扶貧。丈夫說,家就是她的賓館,鄉鎮才是她真正的家,工作才是她真正的孩子。面對丈夫的抱怨,她總是笑著說:“鄉鎮工作就是這樣,工作總是要有人做才行啊。”
最大的遺憾
嚴艷幾乎每天都在路上,不是在村里檢查督促,就是在鄉鎮匯總協調,或者在城里相關單位忙碌。然而提起父親,她卻滿是遺憾與愧疚。“母親總是打電話問什么時候去看看他們,我總是推卸說,等忙完這陣子,結果,這陣子一直沒有忙完,卻留下了終生遺憾。”
嚴艷的父親身體不好,每月要去太原接受為期一周的介入治療,而她卻抽不出時間陪伴一次。2016年11月14日,父親病情很嚴重,她覺得特別危險,似乎生死就在須臾之間,嚴艷決定請假陪同父親去太原。“可是那段時間扶貧工作壓力山大,很多事情只有我一個人清楚,只有我一個人能做,其他人根本無法代替。”嚴艷含著眼淚說,向黨組織請假,結果如她預料中的一樣,不同意。“那一瞬間,真的是萬念俱灰。”
2017年3月,時隔三個月,她的父親永遠地離開了……自此父親成了嚴艷最大的遺憾。
不僅如此,2016年她還遭遇了車禍。上班途中,鄉鎮幾名干部同乘車輛,和其他車輛發生碰撞。她全身多處受傷,尤以面部和眼睛嚴重。簡單做了檢查,自己覺得沒什么大問題,就這樣腫著臉和眼睛繼續工作,事情太多。容不得她稍作休息。
談到這些成績,嚴艷表示,遺憾歸遺憾,但工作還得繼續,她將盡最大努力為村民辦實事謀福利,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曹家垣變得更美,村民變得更富。
記者手記
鄉鎮需要這樣的“女漢子”
當天,從石樓縣城到曹家垣鄉,路上就走了一個半小時,而且道路硬化不好,都是彎彎曲曲的盤山路。到了鄉鎮,跟隨嚴艷去了幾個村子,村與村之間開車都要走半個多小時,最西邊的村子就在黃河的邊上,村民出行很不方便。曾經的紅棗大鄉,現在的山坡上到處都是荒了的紅棗樹,地上散落著不成型的紅棗。
采訪過程中,曹家垣鄉黨委書記王小平告訴我,嚴艷在村里真的是付出很多,帶給村里很多變化,除了一些看得見摸得著的幫助以外,她的精神、干勁讓村里人都很佩服。在與嚴艷交談中,從她簡潔的言語中發現她是個辦事爽朗的人,路過的村民她都會主動打招呼,是個實實在在的“女漢子”。嚴艷在曹家垣待了五年,她就像一縷春風,吹進沉睡已久的戰家溝,喚醒了村民們覺醒的力量,并推動這個古老的村落脫胎換骨。
劉原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