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全球折疊屏手機出貨量由2018年19.8萬臺增長至2020年的280萬臺,2021年有望達750萬臺(同比+188%)。折疊手機具備多用、靈活等特性,我們看好市場技術成熟度提升后的成本下降,預計未來豎向折占主導,主流價格帶有望降至5000-
全球折疊屏手機出貨量由2018年19.8萬臺增長至2020年的280萬臺,2021年有望達750萬臺(同比+188%)。折疊手機具備多用、靈活等特性,我們看好市場技術成熟度提升后的成本下降,預計未來豎向折占主導,主流價格帶有望降至5000-8000元,且隨價格中樞下移,折疊屏手機市場有望保持高速增長,預期2025年出貨量有望超6500萬臺,2020-2025年CAGR90%+。終端品牌目前為“一超、一巨、多強”格局,短期市場仍由三星主導,2022年或占據60%-65%份額;蘋果入局后有望形成雙雄爭霸局面,我們預計至2025年,三星、蘋果折疊屏手機將分別占據35%-40%的份額,往后看,蘋果市占率仍有望進一步提升,同時小米、榮耀、OPPO、vivo等廠商市占率預計分別約7%-8%、4%-5%、5%-6%、4%-5% 。
本期的智能內參,我們推薦中信證券的報告《巨頭引領,多品牌跟隨,折疊產業鏈迎大升級》,解密折疊屏行業最新的發展趨勢。
來源 中信證券
原標題:
《巨頭引領,多品牌跟隨,折疊產業鏈迎大升級》
作者:徐濤/胡葉倩雯 等
一、折疊屏行業概覽
可折疊智能終端設備:是指通過鉸鏈、柔性屏等可彎曲零部件實現顯示形態可折疊的智能終端產品。目前主要圍繞智能手機產品進行開發,同時整機廠商也加大了對可折疊平板電腦、可折疊筆記本等產品的開發力度。
折疊屏手機可提升近50%的顯示面積,同時增加了屏幕數量,用戶可選擇單屏或多屏組合使用。
三種折疊形態:橫向內折:折彎半徑小,需使用壽命更高的柔性屏幕,實現難度大、技術成本高,可較好保護屏幕。橫向內折分為內屏和外屏,外屏適用于傳統手機的使用場景,內屏提供更大顯示面積,結合手機與平板的雙功能,適用于商務使用場景。
橫向外折:顯示更便捷,但易損壞;橫向外折折疊屏手機價格通常比橫向內折價格低。橫向外折僅配備一塊外屏,屏幕顯示面積更大,更適合于觀影、游戲、商務等使用場景。
豎向折:展開時手機大小與傳統智能手機相差不大,折疊后體積變小,方便攜帶。豎向折為追求輕便而設計,外部小尺寸屏幕可在折疊情況下提供通知、鬧鐘等簡單功能,更廣泛適用于大多數用戶場景。
2012年,京瓷發布KS8000,折疊手機初具雛形(注:由兩塊獨立屏幕構成,并非目前意義上的單屏幕折疊手機):最早的折疊手機是2012年京瓷發布的KS8000,采用擁有兩塊獨立的3.5寸TFT-LCD屏幕,每一塊的分辨率都是800×480,合體之后的可視尺寸是4.7英寸,可以在單屏模式、平板模式、多任務模式之間切換。(2017年發布的中興AXONM也屬此類)。
2013年,三星發布單屏幕折疊概念機:2013年1月,三星在CES上推出旗下可彎曲 OLED 屏幕產品線“Youm”時,也展出了一款可以任意彎曲的折疊屏概念手機,該概念機展開后等效為一個平板電腦的大小,但這款手機遲遲沒有量產。
2019年為折疊屏手機量產元年,2021年以來多廠商陸續入局,折疊屏市場進入規模化發展期:
2018年柔宇發布首款消費級折疊屏手機,后于2019年一季度量產;
2019年三星、華為、摩托羅拉陸續發布折疊屏手機,折疊屏手機迎來量產元年;其中華為首款折疊屏手機Mate X采用鷹翼式折疊設計,使得折疊之后內外屏幕完全貼合,在折疊形態上做出較大貢獻。
2020年,三星推出豎向折Galaxy Z Flip系列,對標便攜實惠的使用場景,Flip全系列價格均在萬元以下;華為沿用橫向外折迭代推出Mate Xs。三星、華為憑借產品及影響力占據絕大部分折疊屏市場,快速更新迭代;除手機市場外,2020年LG發布可卷曲電視,聯想發布折疊屏電腦ThinkPad X1 Fold,折疊屏產品在其他終端設備上逐步大放異彩。
2021年,小米、OPPO等手機廠商陸續入局,華為進入豎向折市場,發布P50 Pocket,折疊屏市場持續放量,邁入規模化發展期。
二、市場規模及終端品牌跟蹤
出貨總量上看:全球折疊屏手機出貨量由2018年19.8萬臺增長至2020年的280萬臺,CAGR達+276%。下游渠道上看:前期,由于折疊屏手機產能有限,手機廠商多采用“線下實體體驗+線上預定購買”的方式進行產品推廣和銷售,2019年,中國有90%以上的折疊屏手機通過線上渠道銷售。考慮到線下倉儲物流成本較高以及消費者線上消費習慣養成,我們認為線上消費仍有望占據主流,但線下渠道仍具備較強的宣傳推廣作用。
用戶畫像上看:據個推大數據及觀研天下數據,我國折疊屏手機用戶中79%為男性、62%處于30-45歲間,且以北京、上海等一線消費者城市用戶為主。
全球折疊屏手機出貨量(萬臺)
2019年中國折疊屏手機銷售渠道(%)
1、三星
三星開折疊屏手機商用之先河,三大產品線齊頭并進,穩定迭代新品。分產品線看:Z FOLD系列:面向高端商務人士,目前已迭代3代,起售價分別為15998/16999/14999元,其中Galaxy Fold為第一款大規模商用的折疊手機;GalaxyZ Fold3為全球首款UDC折疊屏+全球首款支持SPen的折疊屏+全球首款IPx8級防水折疊屏。
Z Flip系列:定位輕奢時尚,相較于大多數折疊屏手機具備良好價格優勢,目前已迭代2代,起售價分別為11999/7599元。其中,Galaxy Z Flip為首款采用UTG作為蓋板材料的折疊手機;Galaxy Z Flip3使折疊手機的價格降至非折疊旗艦機水平(7000-8000元),大幅提升銷量。
W系列:為三星聯合中國電信推出的超高端手機心系天下系列,面向高層政企人士,已迭代至第3代折疊產品(心系天下第14代),起售價分別為19999/19999/16999元。在產品定位上,W系列與Z Fold系列一脈相承,但定位更加高端。如相比三星Galaxy Z Fold3(14999元),三星W22(16999元)在硬件方面主要包含三大升級:金色轉軸中框、陶瓷機身(Fold3為玻璃)、以及16G內存(Fold3為12G)。
三星折疊屏手機出貨量高增長:2019年:出貨40-50萬臺;
2020年:出貨200萬臺,占三星整體銷量約0.7%;2021年:根據三星規劃及產業鏈現狀,估算其折疊屏手機有望出貨580萬臺,約占其整體手機銷量的2.7%;
2022年:據THEELEC,三星2022年計劃出貨1300萬臺折疊屏手機,其中包括920萬部Galaxy Z Flip系列和380萬部Galaxy Z Fold系列。
三星折疊屏手機市占率穩居全球第一:據群智咨詢數據,2020年三星折疊屏手機全球市占率約77%;我們預計2021年其份額仍將穩定在75%~80%;至2022年蘋果入局后,份額或略降至60%~65%,仍為行業絕對龍頭。
2015-2020年三星手機出貨量(百萬臺)
2015-2020年三星手機全球市占率
2019-2025年三星折疊手機出貨量(萬臺)
2020-2022年三星折疊手機全球市占率
從供應鏈來看,三星擁有全球最全的折疊手機供應鏈團隊,具備強大的供應鏈把控能力,可從元件生產入手,自上而下規劃產品:面板方面:采用三星電子子公司三星顯示的柔性OLED面板;
OCA方面:集團內子公司三星SDI于2018年開發了全球首款可折疊手機使用的OCA膠,折疊次數超過20萬次,三星Fold所采用的OCA膠由三星SDI獨家供應;
UTG方面:此前由三星電子子公司三星顯示獨家供應(三星顯示采購肖特的玻璃母版,而后由三星顯示控股子公司Dwooinsys進行減薄加工,再供給三星電子);2021年10月,三星電子宣布已聯合康寧實現UTG自制,由康寧提供玻璃原片,韓國面板零部件供應商Econy進行減薄,目前已應用于Z Flip 3;
鉸鏈方面:2020年以前,韓廠KH Vatec為其獨家供應商,2021年以來韓廠S-connect切入供應鏈,供應Z Fold 3 5G、Z Flip 3 5G、W22 5G等產品。 展望未來,看好三星后續在折疊手機領域積極進行市場教育,未來三星或從內外兩方面持續享受折疊屏手機產業鏈發展紅利。
對內,以高端手機定位發展折疊屏手機:未來三星Galaxy Z Fold折疊屏系列有望逐步取代此前的Note系列(作為參照,2019/2020年三星Galaxy Note系列出貨量分別為1270/970萬臺),折疊屏手機將作為三星核心高端產品不斷迭代。我們看好三星在折疊屏手機產品上未來進一步教育市場,考慮到Z Fold主打高端商務,Z Flip主打平價時尚,長期來看我們認為Fold、Flip銷量占比有望接近約3:7。
對外,或釋放更多關鍵零部件能力來供應其他廠商:未來三星旗下柔性OLED面板、UTG解決方案、鉸鏈方案等零部件有望導入更多終端手機品牌客戶,賦能其他品牌,為折疊屏手機市場打開更大成長空間,享受行業發展紅利。
2、華為
產品發展:國內折疊屏龍頭,主打高端商務機型,目前正補齊平價便攜機型。產品定位方面:目前華為折疊屏手機有兩大產品線,其中公司Mate X系列機型定位高端商務,已迭代至第三代,三代產品起售價分別為16999/16999/17999元;2021年12月23日發布P50 Pocket則主打輕奢及女性市場,起售價8988元。
產品設計方面:蓋板材料目前均采用CPI方案;折疊方式上,初期采用橫向外折方式,從Mate X2開始轉為橫向內折,P50 Pocket采用豎向內折方案,產品折疊形態不斷豐富。
專利布局方面:華為積極探索其他折疊形態,除橫向、縱向雙折疊方式外,亦布局橫向三折疊、卷軸屏等專利。
出貨量數據:預計22年維持在百萬量級。據群智咨詢,2020年華為折疊屏手機銷量約40萬臺,全球市占率約15%;我們預計華為2021-2022年將實現銷量100/100萬臺左右,主要受制于主芯片供應,全球市占率分別約13%/7%。
未來展望:看好華為在硬件生態+品牌效應+技術布局上的多重優勢,但也需關注未來5G相關芯片供應對其折疊屏產品放量的影響。我們認為華為折疊屏產品擁有多重優勢:技術方面,Mate X2采用自研雙旋水滴鉸鏈結構,折痕問題控制較好;生態方面,公司擁有成熟的跨終端多屏協同方案設計;品牌方面,華為高端產品的品牌定位在國內深入人心,擁有更高的用戶忠誠度。但另一方面,隨5G手機滲透加速,也需要關注未來5G相關芯片供應對公司手機產品放量的影響。
華為折疊屏手機出貨量(萬臺)
3、小米
產品發展:折疊產品主打高性價比商業旗艦,推動市場持續下沉。產品定位方面:小米首款折疊屏手機于2021年3月推出,采用橫向內折方案,定價9999元(12GB+256GB),定位于高性價比商務旗艦產品。群智咨詢預計小米有望于2022Q1推出升級版第二款折疊屏機型。
產品設計方面:蓋板材料上,初代產品采用CPI方案,群智預計第二代產品將由CPI變更為UTG方案;折疊方式上,預計二代產品仍為橫向內折設計;在硬件上,MIX Fold搭載液態長焦鏡頭+獨立ISP芯片澎湃C1,綜合提升用戶拍攝體驗;在軟件方面,MIX Fold提供一鍵隱身功能,可以強制關閉所有攝像頭、麥克風和GPS定位。此外提供桌面模式,三指橫劃即可進入酷似Windows 10的界面,強化其商務旗艦屬性。
專利布局方面:除橫向折疊產品外,小米亦積極布局縱向折疊、環繞屏幕等專利。
出貨量數據:我們預計2021年小米折疊屏手機銷量約20萬臺,市占率約3%;預計2022年出貨量達200萬臺+,市占率有望達10%+。未來展望:考慮到目前小米僅推出一款橫向內折產品,看好小米基于其專利布局推出更多形態折疊產品(特別是豎向折疊,屆時價格有望進一步降低),進一步完善產品線、推動折疊屏手機平價化。
小米折疊屏手機出貨量(萬臺)
4、OPPO
產品發展:首款國內UTG產品Find N已于2021年12月15日發布,主打平價路線,探索最佳屏幕面積方案。產品定位方面:2020年10月, OPPO發布卷軸屏概念機,為橫向卷軸形態;2021年12月,OPPO發布首款折疊屏機型OPPO Find N,起售價7699元。該款機型定位平價(目前為數不多的定價8000以下的橫向折疊產品)+相對小巧(折疊狀態下5.49英寸,同類型產品6.5英寸左右;展開狀態下僅7.1英寸,同類型產品8英寸左右),致力于探索折疊產品未來的最佳屏幕形態。
產品設計方面:設計切合痛點,(1)硬件端:鉸鏈方面,該產品搭載全球首款精工擬椎式鉸鏈(供應商為杭州安費諾飛鳳通信,包含136個零部件、單個零件加工精度最高達 0.01 mm),最高減輕高達80%的視覺折痕,且可為用戶提供多角度自由懸停功能,單個成本將近800元,是普通鉸鏈成本的三倍。
蓋板方面,OPPO Find N為國內首個采用UTG蓋板的折疊機型,可承受上百萬次折疊。屏幕方面,內屏采用支持120Hz刷新率的鏡面折疊屏,提供流暢的滑動體驗。(2)軟件端:內置的ColorOS 12 對OPPO Find N折疊屏進行了專門的優化,引入四指浮窗、分屏組合、平行視窗等提高效率的功能。
專利布局方面:積極探索多樣化屏幕形態,在橫向卷軸、縱向卷軸、豎向內折、環繞屏幕均有相關專利布局。
出貨量數據:我們預計OPPO Find N 2022年有望達約80-100萬臺出貨量。未來展望:考慮到近年來OPPO在手機屏幕形態探索上專利布局較為充分,我們預計OPPO將繼續沿平價路線進一步布局更多屏幕形態產品(豎向折疊、卷軸屏、環繞屏幕等),探索最佳屏幕方案。
OPPO Find N
OPPO 折疊屏手機出貨量(萬臺)
5、蘋果
產品發展:預計蘋果首款折疊屏手機有望于2023年問世。根據產業調研及預測,該產品的主要特征如下:產品定位方面:我們預計蘋果折疊屏產品或立足高端,成為未來高端折疊屏手機市場最大變量。
產品設計方面:據LetsGoDigital,蘋果首款折疊手機或采用上下折疊形式,并且會使用隱形鉸鏈設計,手機展開尺寸在7.5~8英寸。該款手機或采用三攝像頭設置,攝像頭旁搭載副屏以顯示信息,機身正面或采用屏下攝像頭的技術標準。
專利布局方面:除縱向內折形態產品外,蘋果已布局雙折疊(可將屏幕折疊為S形和G形)、非對稱折疊等專利。
出貨量數據:蘋果或于2023年推出首款折疊屏手機,預計當年出貨約1000萬臺。未來展望:目前折疊屏手機的一大短板在于剛需級應用較少,相應生態缺乏。而蘋果具備軟硬件生態一體化優勢,未來入局有望在折疊手機上實現手機、平板、筆記本電腦之間生態的互聯,加速模糊手機、PC、平板之間的隔閡。看好蘋果在折疊屏手機上的競爭優勢,未來蘋果或成為折疊屏手機市場競爭格局變化的最大變量。
6、榮耀
產品發展:榮耀已有左右折疊和上下折疊的產品規劃,第一款折疊屏機型Magic V或于今年春節前發布。產品定位方面:榮耀官微于21年底正式宣布其首款折疊屏手機命名為“榮耀MagicV”,我們預測其左右折疊屏機型(Magic V)發布時間暫定春節前,其造型類似于華為Mate X2;上下折疊屏機型(Magic Wing)則有望22年下半年發布。在目前折疊屏手機平價化大趨勢下,預計榮耀首款折疊屏機型或定位萬元以下。
產品設計方面:認為榮耀首款折疊屏手機Magic V將采用橫向內折方案,其中內部折疊主屏為8英寸,外部副屏為6.5英寸;蓋板材料方面,Magic V預計將采用CPI方案,Wing系列則有望走向UTG方案。
專利布局方面:不止于折疊形態,亦布局卷軸環繞屏專利。榮耀公司于2020年申請了一項卷軸環繞屏手機外觀專利,根據專利顯示,這是一款類似于環繞屏設計的機型,同時還兼顧了卷軸屏的設計,即手機可以橫向拉開,且整體邊框極窄。
出貨量數據:預計2022年榮耀折疊屏手機出貨量有望達50萬臺,后續隨產品迭代有望實現翻倍增長,預計2025年全球市占率可達5%。
三、產業鏈公司及布局現狀
1、柔性OLED顯示面板
格局現狀: OLED投資布局集中在韓國和中國,其中三星顯示獨占鰲頭,以京東方為首的大陸廠商正積極追趕。全球來看,2019年三星占據柔性OLED市場81.6%份額,LG占據7.4%份額;大陸方面,京東方引領,華星光電、維信 諾、深天馬等跟進,其中,2019年京東方/維信諾/深天馬全球柔性OLED產能占比分別為9.5%/1.3%/0.2%;臺灣廠商如友達、群創、鴻海等擴產謹慎,基本在原本產線上做技術升級;日本廠商則是選擇小規模投產。
良率方面,近幾年來以京東方、華星光電為代表的大陸OLED面板商良品率持續爬升,DSCC預計2023年三星OLED面板良率達80%左右,大陸廠商OLED面板良品率將主要居于70%-80%之間,與國際頭部廠商差距進一步縮小。
2019年大陸柔性OLED廠商出貨份額
2019年全球柔性OLED廠商出貨份額
全球主要OLED生產企業良率預測
格局展望:我們看好國內廠商的柔性OLED產能爬坡與市占率提升,預計2022年中國有望成為OLED最大產能國,其中柔性OLED產能全球占比達40%+。根據 OLED Industry 統計,中國內地已建和在建的 6 代產線共有 12 條,全部滿產后總產能超過 50 萬片/月。
據IHS預測,隨著國內OLED產能釋放,到2022年中國大陸地區的OLED面板總產能全球占比將接近45%,屆時中國將有望取代韓國成為全球最大的OLED面板供應國,其中,大陸柔性OLED產能占比將進一步提升至40%+。
國內主要柔性OLED產線規劃
2022年全球柔性OLED產能分布
2、保護蓋板
CPI:由日本住友化學、韓國KOLON等公司壟斷,國內鼎龍股份、丹幫科技、時代新材、中天科技、新綸科技也開始布局,但尚未實現量產。
韓國KOLON:科隆工業于2016年7月率先研發出CPI膜,目前薄膜產品已供應給三星、華為、摩托羅拉、柔宇等智能手機廠商,2021年被應用于小米的首款可折疊手機Mix Fold,以及聯想的全球首款可折疊筆記本電腦聯想Thinkpad X1 Fold,使CPI首次用于中大型可折疊顯示面板。
日本住友化學:CPI膜透明度達到90%以上,可實現20萬次的折疊,在與KOLON的競爭中拿下三星Galaxy Fold 的CPI 膜訂單。
UTG原片格局(非減薄路線):通過下拉法或溢流熔融法制程直接生產出超薄原片。目前能夠批量化生產超薄玻璃的原材廠尚屬少數,以德國肖特為主,同時日本電氣硝子、美國康寧也具備一定產業化能力。高技術壁壘下強者恒強趨勢明顯,我們認為肖特等海外龍頭廠商有望憑借技術儲備以及率先導入客戶的先發優勢持續領先;國產超薄柔性玻璃仍有待中長期進一步突破。
UTG減薄格局(減薄路線):采用玻璃減薄技術,將0.1mm以上厚板的玻璃原片減薄至0.1mm以下的特定厚度,再進行蓋板后制程。這一方案具備性價比優勢,以韓國DowooInsys以及國內企業長信科技、凱盛科技、沃格光電等為主。減薄路線性價比優勢突出,我們看好具備產能及技術儲備優勢的龍頭廠商。
未來趨勢研判:考慮到目前UTG超薄柔性玻璃的國產化供給仍較為有限,且相較于直接生產薄玻璃,將厚玻璃薄化成本更低、良率更高,我們認為減薄路線未來在國內將持續拓展空間;非減薄路線則在海外品牌中持續發展。
3、OCA光學膠
美日韓廠商起步較早,掌握核心技術,把控高端品牌市場,國產廠商在返修市場逐步切入。第一梯隊是美國3M、三菱為主,市占率60%+,其中3M產能主要供應傳統液晶顯示廠商,占據最高端市場;
第二梯隊是日系、韓系和臺系廠商,日本主要是日東電工,韓國是LG化學和SKC,臺系廠商是長興科技。這一梯隊廠商的產品主要用 于中低端觸摸屏,市占率合計30%+。
第三梯隊是大陸廠商,以斯迪克、凡賽特、新綸科技、晶華新材等為主,目前尚無法生產全貼合產品,產品主要用于出貨返修市場。考慮到顯示觸控產業鏈逐漸東移,大陸OCA廠商在售后反應速度、供貨周期、產品改進上具備綜合優勢,隨大陸廠商工藝日趨成熟,OCA國產化率提升是大勢所趨。
2020年中國顯示面板用OCA出貨排名
4、觸控導電膜
納米銀線:工藝技術及產業化布局較為成熟,行業競爭激烈,國內外企業共同競爭。國外主要包括Cambrios(最早從事納米銀線導電膜研究和量產的企業)、C3nano,國內主要包括華科創智、諾菲納米、微晶科技等。
Cambrios為當前最主要的納米銀專利擁有者,行業引用次數最多Top10專利幾乎全部來自這家企業。Cambrios已與國內實力企業蘇州諾菲簽署了專利互相開放的協議,意在共同打造行業領先者。此外,Cambrios與TPK在中國成立了合資公司,形成了從納米銀材料到觸控模組的完整業務鏈條。
5、鉸鏈
鉸鏈是可折疊終端的核心結構之一,需要用到MIM、液態金屬等多種工藝,目前主要是由韓國供應商提供成熟方案(如KHVatec、SConnect等),主要采用國外成熟方案,安費諾則為OPPO Find N供應鉸鏈;大陸領先廠商亦有相應技術及客戶儲備。
國內方面,精研科技是華為折疊屏手機MIM 鉸鏈主要供應商,目前已在為主要客戶進行折疊屏手機轉軸件及組件的開發、試樣、試生產;長盈精密早于2019年2月即表示在為多家客戶研發用于外折和內折等多種制式可折疊屏手機的轉軸組件;科森科技筆記本電腦用鉸鏈產品已經生產多年,折疊屏產品鉸鏈尚未進入量產階段。
智東西認為,手機由功能手機向智能手機演變最重要的標志就是屏幕,2007年蘋果iPhone誕生,智能手機開始朝著觸摸、大屏化發展,并逐漸淘汰了物理鍵盤。現在,手機在追求大屏化已經遇到了瓶頸,折疊屏解決了大屏和便攜性的矛盾。雖然折疊屏這個概念從問世開始就一直受到或多或少的爭議,但目前看來手機折疊屏化趨勢已經是大勢所趨。
王熙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