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無論是親戚朋友,還是自己家,凡是有孩子的家庭,幾乎都有幾個這樣的玩具。永遠在唱“祝你生日快樂”的電子琴。又會唱歌又會講故事,又說英語又背詩的“益智”玩偶。玩偶的形象緊跟潮流,電話、小白兔,小豬佩奇、汪汪隊、冰雪奇緣的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無論是親戚朋友,還是自己家,凡是有孩子的家庭,幾乎都有幾個這樣的玩具。
永遠在唱“祝你生日快樂”的電子琴。
又會唱歌又會講故事,又說英語又背詩的“益智”玩偶。
玩偶的形象緊跟潮流,電話、小白兔,小豬佩奇、汪汪隊、冰雪奇緣的艾莎……你喜歡的樣子我都有,比孫悟空的72變還多。
“暴力發泄器”般的小鼓,“咚咚咚“敲完它還能立刻背唐詩。
說實在的,這些所謂“益智”玩具,教不了孩子什么東西,反而還耽誤孩子智力、語言發育。早就煩它很久了,今天吐槽吐槽。
益智玩具?不如說是智障!
2015年發表在JAMA Pediatrics雜志上的一項研究發現,玩帶有燈光,會說話、有音樂的高科技玩具,嬰兒的語言質量和數量往往會下降。
研究人員觀察了父母和10-16個月大的寶寶在家里玩的場景。當玩電子玩具時,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言語互動較少。而看書、玩更傳統的玩具(如積木)時,嬰兒傾向于與媽媽或爸爸表現出更多來回的“喋喋不休”。
寶寶雖然不說話,不也能聽見玩具播放的兒歌、故事嗎?是不是在默默練習聽力呢?
并沒有。
這類玩具基本是點一下就動一下的模式,你點兒歌就一首接一首的唱歌。你點故事就一個接一個的講故事。很機械,根本不會和寶寶互動,即使寶寶對某個故事稍微有點想法,玩具也直接無視,把那點主動思考扼殺掉。
雖然商家一直宣稱內容多么多么豐富。知識再多,沒有興趣聽也白搭呀。
寶寶能探索的,就是每個按鍵那唯一一種功能,沒有后續變化,也就不感興趣了。這種只有一個來回的簡單互動,只是在消耗專注力,而不會激發更多想象力和創造力。
而玩具萌萌的造型,酷炫的燈光,短期吸引住孩子的注意力,吵著家長買買買。
很多時候寶寶吵著要買玩具,買回來很快又不再玩,不怪寶寶,要怪玩具這種“金玉其外,敗絮其內”的設計啊。
如果家長總是買這類玩具,孩子習慣了簡單粗暴酷炫,就變得浮躁,專注力降低,很難接受普通需要探索的玩具。像積木、疊杯、圖畫書和勺子等真正益智的開放式玩具。
孩子就是要買怎么辦?
沒有聲光電玩具,絕對不會耽誤孩子發育。
有太多,反而有可能影響語言、專注力發展。
如果孩子哪天看上一款“智障”玩具,非要買,也沒必要當場較真,堅決不買。我們只要控制玩具庫里這種玩具的比例,永遠不占C位就好。
其實對我來說,這些智能玩具真實的作用,就是我很累很累的時候,或者很忙很忙的時候,替我看會兒孩子。壓根不指望它能教什么東西。
真正教孩子說話的,還是我們這些大活人和孩子的互動。
可是我們沒有時間時刻陪伴孩子咋辦?分享幾個互動技巧,提高有限時間的陪伴質量。
1、閱讀!閱讀!閱讀!
親子閱讀簡直是學齡前孩子最完美的學習方式,無論是學語言還是知識。
每天一起讀半個小時,一起討論插圖,讓孩子告訴你她看到了什么,請她指出頁面上的某個亮點。
無論她說什么做什么,只要有反應,就猛夸,趕緊說是是是。
孩子越主動,語言技能就會發展得越快。
2、等一等再回應
這是針對一歲以下小寶寶的技巧。很多時候,你對小寶寶說話,她看似沒反應,不是沒聽懂,是大腦CPU不夠用,處理信息需要的時間長。就像一部老人機,啥都很慢很卡。這時候不要再說別的,可以重復一遍,給她點理解的時間,她會成長更快。
3、暗中糾正
小孩子一開始說話經常語無倫次。
不要直接說“這樣不對”,而是用正確的發音、更完整的表達方式重復他說的話。小孩子本質上都是復讀機,會自動重復你的重復,無形中達到學習發音和鍛煉聽力的目的。
在這里多說一句,有些孩子說話磕磕絆絆,結結巴巴,一句話里有很多“嗯-嗯-嗯”“這個這個這個”,千萬別急著糾正,別打斷孩子說話!
很多家長怕孩子養成口吃的毛病,趕緊打斷孩子。殊不知反而強化了孩子緊張的情況,越吵越結巴。
事實上,結巴是學說話時候很常見的情況,并不是真正口吃。
真正口吃的孩子往往一句話能重復4次以上語氣詞、填充詞,還會有眨眼、扭頭、提高聲調的表現,真正的口吃是很明顯的。
即使是真正口吃,也不可怕。大約4%的兒童會出現至少6個月的真正口吃,最常見于2-5歲,其中大部分在童年后期還會恢復。
4、“添油加醋”
用完整的句子與孩子交談,幫助他擴展語言能力。
比如他說:“要!” 并指著餅干。
你對他說:“你想要更多的餅干嗎?” 為他示范正確的詞序和清晰的發音。
比如孩子指著公交車說,“車、車。”
你就回答,“是的,那是一輛公交車,是一輛藍白相間的城市公交車,真的很大!”
盡量用上名詞、動詞、形容詞,再用夸張的語氣渲染出來,還結合聲音、動作更完美。
何熙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