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前言在70多年前的中國,青霉素是一種高昂的特效藥。由于中國當時并不能大量生產青霉素,在黑市上進口青霉素售價甚至高達一根金條。然而,就是只用了短短十多年時間,中國就完全實現了青霉素自產,藥效和外國進口的一樣好,而且價格便宜到誰都用得起。在我國
前言
在70多年前的中國,青霉素是一種高昂的特效藥。由于中國當時并不能大量生產青霉素,在黑市上進口青霉素售價甚至高達一根金條。然而,就是只用了短短十多年時間,中國就完全實現了青霉素自產,藥效和外國進口的一樣好,而且價格便宜到誰都用得起。
在我國,為什么國產青霉素可以在短時間內快速發展成規模?為什么國產青霉素可以成功走向世界?
青霉素的發現
在回答這兩個問題之前,需要先來了解一下青霉素的起源。青霉素出現之前,人類并沒有多少強力的抗菌藥物。1928年英國醫學博士亞歷山大·弗萊明,在實驗室的培養皿發現了可以殺死細菌的青霉菌。弗萊明也因為對青霉素的突出貢獻而被尊稱為——“青霉素之父”。
雖然弗萊明發現了青霉菌,但他一直無法提純。他在1939年將青霉素霉菌菌體交給了弗洛里以及錢恩兩位科學家,希望他們能繼續自己的研究。兩位科學家雖然對青霉素進行了許多成功的實驗,但還是無法提取出可以提供給人類使用的青霉素。
因為無法大量生產,青霉素的成本一直居高不下。這個情況直到1943年才有所改善,這一年美國農業部門在玉米上發現發酵的玉米漿存在有大量的青霉素,從玉米上直接提取原料讓青霉素實現了量產。同年成功量產的青霉素送到每一個在戰場上受傷的同盟國士兵手中,成功地從死神手中挽救了大量的生命。
青霉素因為成功挽救了無數士兵的生命而與原子彈、雷達并稱“二戰三大發明”。因為對研究青霉素做出了突出貢獻以及挽救了無數生命,亞歷山大·弗萊明、弗洛里以及錢恩三人獲得了1945年的諾貝爾醫學獎。
青霉素在舊中國
中國當時也注意到了青霉素對于抗菌的重要作用,并由一些專業人士負責進行相關實驗。1943年醫學博士湯飛凡以及一些醫學工作者在昆明成功生產出每瓶包含五萬單位的青霉素。雖然青霉素是造出來了,但這些產出根本滿足不了當時的需求。
二戰結束后,美國逐漸放開了青霉素出口的限制,甚至在1948年在上海援建了一座青霉素工廠。但因為腐敗的民國政府,從美國進口的青霉素并沒有正常地拿到藥房銷售,而是被買辦階級全部私吞后拿到黑市上倒賣。
40年代后期的民國政治腐敗,經濟凋敝。國民政府濫印鈔票導致嚴重的通貨膨脹。嗅覺靈敏的黑市商人開始囤積青霉素以及黃金作為地下交易的硬通貨,因為國民政府發行的法幣已經貶值到連廢紙都不如。在那個時期,黑市上的青霉素甚至昂貴到一根金條才能買一管。
青霉素在新中國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差不多一年后,為了保護中國東北邊境,志愿軍入朝作戰。剛進入朝鮮的志愿軍不僅缺衣少食,而且醫療物資也十分緊缺。
由于對新生的社會主義國家的仇視,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宣布對中國進行殘酷的制裁措施,不僅禁止了石油等化工產品入境,甚至連救人命的醫療物資也在禁運之列。入朝志愿軍當時最急需的藥品就是抗菌的青霉素,美國人同時暫停了對上海青霉素工廠玉米原漿以及乳酸的出口,這兩個東西都是量產青霉素的重要原料。
西方世界宣布對新中國實行貿易禁運,也禁止自己控制的殖民地同新中國做生意。香港當時是英國的殖民地,而且離大陸很近,自然也被港英政府重點看管。為了禁止醫療物資以及一些志愿軍急需的物品通過水路進入內地,港英政府頒布一條嚴苛的法律——發現開往大陸方向的走私船會立刻開火。可以說當時共產黨是拿著錢也買不到物資,因為沒人敢賣。
在這樣一個危急時刻,只有一個香港富商愿意用船只幫志愿軍大量走私物資,那就是從事房地產生意的霍英東。霍英東當時憑借房地產賺得盆滿缽滿,并不缺錢,也沒必要拿自己的私人船隊來干這么危險的工作。但為了民族大義,為了反擊西方侵略者,霍英東還是搭上了自己的私人船隊。
霍英東通過船隊給志愿軍輸送了數不清的軍用物資以及汽油,救人性命的青霉素也在里面。正是因為霍英東提供的青霉素,很多志愿軍的傷兵都保住了性命。霍英東因為對中國抗美援朝的正面貢獻而被許多中共的高層喜歡,甚至被尊稱為“紅頂巨賈”。
雖然霍英東持續往大陸輸入了大量的青霉素,但老靠走私也不是個辦法,因為霍英東的供貨只能優先提供給前線的將士,數量并不多,而且老百姓幾乎沒有青霉素的配額。中共高層認為中國一定要有自主生產青霉素的能力。而讓中國可以自主生產青霉素和一個喝過洋墨水的博士密切相關,他就是——張為申。
1946年張為申遠渡重洋,前往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學習生物化學專業,獲得博士學位,并在本校擔任研究員。1951年經歷無數波折的他攜帶導師贈與的青霉素樣本成功回國,在中央生物制品研究所擔任主任技師,主要負責青霉素的研發工作。
因為國內并沒有可以提供富含青霉素樣本的發酵玉米原漿,張為申只能換種植物來尋找合適的原材料。在實驗了無數種材料后,他在用于肥田的棉籽餅粉成功提取出了可以代替玉米原漿的成分。可以代替玉米漿的原材料有了,還需要代替乳酸的原料。張為申立刻馬不停蹄地投入研究中,終于在玉米中找到了可以代替乳酸的原料。
一發現青霉素原料的替代品,張為申立刻把這一成果和生物制品研究所的同事進行分享。也正是因為張為申的努力,1953年5月份青霉素在上海第三制藥廠成功投產。
能使用造價更便宜的棉籽餅粉代替高昂的玉米漿,使用造價低廉的玉米提取物代替乳酸,這讓青霉素的成本降低了許多。而且伴隨著我國自二十世紀50年代逐漸開始的工業化運動,越來越多的制藥工廠也在國內生根發芽。制藥工廠多了,生產工藝先進了,產量上去了,青霉素的價格自然也就越來越低了。
在經過無數代技術的更新,截止到目前,中國自產的青霉素每年可生產10萬噸。而國際市場對青霉素的需求僅僅是5—6萬噸。國產青霉素占據了90%的國際市場,因為價格低廉、藥效好被國際消費者喜歡。
令人意外的是,青霉素從一根金條才能換一管的特效藥變成人人都用得起的大路貨,只相隔了短短5年時間。而讓這個幾乎不可能發生的事情因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運動而成為可能。
結語
同時,愛國商人霍英東為了民族大義,不顧個人安危冒死運輸青霉素;愛國學子張為申為了中國能夠自主生產青霉素,放棄國外優越的生活條件,沖破重重阻礙,回國效力。他們在新中國最需要他們的時候伸出了援手,為中國的青霉素產業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貢獻。
他們是值得所有中國人永遠銘記的英雄!
李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