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昨天發生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下午2:40分,一位40歲左右的大媽帶著她的孩子,敲開了醫生診室的門,一進來她就和醫生抱怨:“某某醫院的醫生真不行,給孩子看個病,連核磁共振都不做,這怎么查的清病情”?對此醫生有些驚訝,只聽說過患者抱怨醫生開的檢
昨天發生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下午2:40分,一位40歲左右的大媽帶著她的孩子,敲開了醫生診室的門,一進來她就和醫生抱怨:“某某醫院的醫生真不行,給孩子看個病,連核磁共振都不做,這怎么查的清病情”?
對此醫生有些驚訝,只聽說過患者抱怨醫生開的檢查太多浪費錢,還沒見過主動要求醫生開檢查的患者。
醫生只得說出實情:“核磁共振雖然好,但是條件苛刻,并不適用于所有患者的疾病檢查……”
為何有很多醫生不建議大家做“核磁共振”?
核磁共振,簡單來說就是通過共振吸收一定頻率的射頻輻射,然后形成影像的一種物理過程。目前來說,核磁共振是最清晰的檢查方式,也是最準確的。
如果你覺得原理比較復雜,那醫生告訴你,其實核磁共振關鍵因素只有兩點,第一是磁共振儀器產生的磁場,第二是人體組織或者器官里面本來就存在的氫離子。
因此,只要具備了這兩個條件,磁共振儀器就能在不同的器官部位捕捉不同的氫離子,然后把氫離子、氫原子共振的軌跡記錄下來,經過計算機重建后便可獲得清晰的影響。醫生就能看到你的器官出現了什么病變。
那么這么先進的儀器和技術,為什么醫生普遍很少建議患者做呢?
1、費用問題
越先進、越精密、越清晰的技術,往往都有“貴”的問題,這時就要考慮到患者的承擔能力了。
另外,在醫生的醫院,有一條規章制度,那就是如果你給患者開的檢查費用高于科室的平均值,你是要被調查的,所以如果不是什么疑難雜癥,一般不會用到核磁共振。
核磁共振技術首先要使用液氮,液氮的價格為200元一升,再加上人工、場地、電費等雜七雜八的費用,一次核磁共振的費用,可以達到1000元到3000元不等,這對于普通家庭來說確實是高昂花費了。
2、條件苛刻
要做核磁共振有很嚴格的要求,第一點,不能攜帶金屬物品。核磁共振在運行的過程中會產生超強的磁場,而這會對金屬制品造成影響。如果是首飾還好,可以摘除,要是患者打了骨釘、放了心臟支架、帶了心臟起搏器、箍了牙呢?
第二點,挑位置。不是所有的部位都能做核磁共振,核磁共振的原理限制了它能對氫離子做出反應,如果患者要做的部位沒有充足的氫原子,就無法做核磁共振。比如肺部,肺部的氣體含量比較高,所以做核磁并不能得到清晰的肺部影響,因此醫生不會讓患者做核磁共振。
第三點,挑患者。核磁共振不是所有患者都能做的,核磁共振需要把人放入封閉的環境,因此有的患者會產生緊張、害怕、擔憂、死亡的情緒。在臨床上規定,有幽閉恐懼癥的人就是不允許使用核磁共振的。
3、做核磁時間太長
在檢驗科,做一個CT、X射線的時間在5分鐘左右,而做一個核磁共振的時間則需要20-30分鐘,做核磁共振是一個非常消耗時間的問題。如果一些患者的病情比較著急,根本不可能做核磁共振,因為病情的發展是我們始料未及的。
想做核磁共振,一定要弄清楚這些
很多人會被核磁共振的“核”所嚇倒,以為和核有關的東西都會伴隨強大的核輻射,會導致癌癥,但實情和大家想的有很大的出入。
第一,核磁共振致癌?核磁共振使用的是無線電磁信號,根據人體對無線電信號的反應做出影像學的結論,因此它最終不會對人產生危害。
那么為什么會有“核”這個字呢?這個核并非核彈的核,而是人體內氫原子的“原子核”,所以大家都被它的名字嚇到了。
現在醫學變得越來越嚴謹,所以核磁共振也早就被分出了核醫學的領域,醫學界也早就廢除了核磁共振的“核”,而被改成了“磁共振”。可能大家以后也要改變叫法,不要再叫“核磁共振”。
第二,核磁共振就一定比CT好?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核磁共振又新奇、又貴、又專業,那么它的效果肯定比CT更好,然而核磁共振就真的一定比CT好嗎?醫生告訴你絕非如此。
就像上文所說的那樣,核磁共振利用的是氫原子成像,那如果你要做的器官缺乏氫原子或者氫原子較少,核磁共振成像就不清晰,就像胃、肺等器官就不適合核磁共振。而CT就非常適合各個器官、組織的成像,因此不是越貴越好。
這里醫生給大家介紹一下核磁共振、CT各自適合的器官:
核磁共振的一些注意事項,分享給大家
在做核磁共振的過程中,一般會出現這些狀況,大家可以了解一下。
首先,想做核磁共振必須提前掛號。核磁共振不是你想做就能做,醫生會根據你的狀況決定要不要做,然后你就預約影像科的核磁共振,在特定的時間去影像科做核磁共振即可。如果你要做腹部的核磁共振一定要記得空腹。
其次,在做核磁共振時,最好穿純棉衣服。穿純棉衣服一般不會引起磁場影響,而其它類型的衣服可能會影響成像效果。
在進入核磁共振房前,一定要摘掉身上所有的金屬假牙、項鏈、鑰匙等一切金屬物品,注意不要向醫生隱瞞任何的金屬物品,否則引起任何醫療意外,你需要自己負責。
綜上所述,核磁共振不是大家所想的那么厲害、那么恐怖,它是一種比較溫和的最新成像技術,而且有著明顯的缺陷。希望大家下次去醫院做檢查的時候,不要再問醫生為什么不給你開核磁共振了,你應該問你能不能做核磁共振。
李書林